如何學好高三歷史呢2024

時間: 曉芬0 分享

如何學好高三歷史呢2024_高三歷史優(yōu)秀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職業(yè)環(huán)境。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如何學好高三歷史呢2024,供大家參考學習。

如何學好高三歷史呢2024

如何學好高三歷史呢2024

1.深入學習課本,了解書上內容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進行,越來越注重書上的知識的考查,任何學科的基礎都來源于課本,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課本上面的學習。

2.課前預習,課上跟上老師思路,課下做相關習題

這一點無論是歷史還是其他的學科,都是學習的關鍵,做好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3.善于總結、歸納和整理相關的知識點

歷史最重要的就是知識的歸納和整理,將所學的知識與題相結合。

高三歷史優(yōu)秀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tài)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xiàn),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也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于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huán)節(jié)。 預習是首要環(huán)節(jié)。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后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lián)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

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fā)現(xiàn)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并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準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yè)本、工具書及學習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fā)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后探討。

課后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jié)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lián)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yǎng)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jù)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

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后,學會學習,關鍵在于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jié)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

②每章開頭的“引言”?!耙浴敝饕f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征和本章內容的特點。

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

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jù),屬于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

④原始資料。應聯(lián)系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yǎng)思維問題的能力。

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系,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

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yè)。

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yǎng)成求知的好習慣。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xiàn)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xiàn)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征、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guī)律。由于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lián)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tǒng)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lián)想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毡居洃泴W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庇洃浀臇|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chuàng)造力。因此,發(fā)展記憶力是和發(fā)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于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fā)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高三歷史基本學習方法

由于個人愛好,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么有人說歷史難?

歷史要求的是什么能力呢?

首先對史實的掌握,一個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說到這個你就得馬上想到這個事件的相關知識。事件的背景起因過程結果影響作用評價等等的,如果有要求,都應該掌握。然后就是時間,這個東西,是很重要很關鍵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個時空上的東西。一定要對時間敏感。

然后,閱讀文言文材料的能力。這個東西,如果學不好,去找語文老師吧…

然后,表述的能力。這個問題其實跟你的語文還是有區(qū)別的,怎么能用最少的字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且怎么能切題能踩在點子上,這都是很值得研究的東西。

然后,總結反思的能力。真的很討厭有人跟我問問題,我歷史只有多少分,老錯多少題,從來沒把自己的情況分析清楚。每題為什么錯,到底是什么知識點還是其他的地方出問題了,沒有分析總結清楚,你又拿什么去面對接下來的考試呢--

然后,做題的能力。就是選擇題,排除法都不想再說了,這是必需的。在不能排的情況下就要用自己的知識來解決了?;蛘咴陬}目中還有些詞你沒注意到,導致你判斷失誤了。這些情況都可能發(fā)生。

背書,不要在說什么背不下來了……我就不相信有記不下來的,關鍵就是,你到底有沒有費心思去背。

歷史我沒有死記硬背過。真的就是多翻看老師的講義和課本。老師劃過的知識多看看,自己多體會一下那個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比如評價辛亥革命。我至今都記得這幾條。并沒有死記過,就是掌握了這個方法,做個例子。

好的方面:首先,由這個事件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注意此處用詞,想想都能知道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而不是封建,之后統(tǒng)治階級還是很封建的)

然后,在政治制度上的影響: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制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這是一連串下來的,三個事件互有聯(lián)系)

然后,在經濟上的影響: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句話在很多近代事件上都可以用,包括新文化運動,有點通吃的作用)

然后,文化上的影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這個也可多用)

最后,對國際上的影響:影響了亞洲其他民族解放運動

局限性: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廣泛發(fā)動群眾(總之就是和后來成功的無產階級反著說)

說說選擇題的問題:

主要說說怎么去做吧。(此處參考《高中歷史選擇題解法新探》)自己做不出來的一定要搞清楚為什么,每個選項都要弄明白為什么對,為什么錯!

一、排除法,這是解題時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個干擾選項。

首先是選項本身的表述與歷史史實不符或不完全相符的情況。

然后是選項本身表述正確,但與題干不符,可細分為時間不符、地點不符、性質不符。這類題本身不難,但稍一馬虎就會弄錯。

例如:列寧認為。既然俄國無法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那么就“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經濟政策B.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C.工業(yè)化政策D.農業(yè)集體化政策

A和B都是列寧時的政策。但是既然要利用資本主義,B明顯不符(性質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時間和性質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確答案。

最后在組合式選擇題中,排除法很有用!有一個表述錯誤的,包含這個的選項就都可以排除

二、乍一看與所學知識關聯(lián)太少甚至毫無關聯(lián)的題目。首先抓住關鍵字詞,認真分析題目所給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達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識儲存里迅速搜索與之相關的信息,化未知為已知。最后鎖定相關知識點再經綜合判斷得出正確答案??疾斓木褪侵R的遷移。

例下列4本書中記載“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糧,民間漸次廣種”一語的,只能是

A、《史記.食貨志》B、《夢溪筆談》

C、《齊民要術》D、《農政全書》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從外國引進的農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關著作中才能有記載。則題干相當于“下列4本書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從而答案(D)。

三、所有待選項都符合題干之意,但是之間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則那個包含其它的選項是最佳答案。也就是說要找那個說的最全面的,這個也適用于做其他科目的選擇題。

例、十一屆以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

C.發(fā)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D.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分析可知,四個選項所述均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目的,但“發(fā)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明顯包含了其它三個目的,由此確定C是正確答案。

四、在正面思考無法取得突破時,進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此法尤其適合否定式選擇題。

例、鴉片戰(zhàn)爭前夕,英國對外貿易(含鴉片走私)所產生的影響不包括

A.扭轉了英國的貿易逆差

B.為英國工業(yè)品打開了市場

C.加劇了中國社會的矛盾

D.危及清政府的財政

從正面來考慮,即使《南京條約》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簽訂后,英國工業(yè)品也不能打開中國市場,由此又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所以選擇B。

五、在做評價型、因果關系型、史論結合型和程度型選擇題時,需要用點哲學的東西了。常用的理論有:原因和結果,本質與現(xiàn)象,必然性與偶然性,重點論,兩點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其實說白了,就是拔高到經濟政治文化的角度~找最本質的原因。

這種題其實很常見,比如說評價一個人,前三個選項都是說他做過什么事情,最后一個正確選項說的是這個人他對那個時代對以后時代的長遠影響。一般都會選最后一個。再比如說評價一個事情的原因,幾個選項可能是背景或者導火索,有一個一定是從經濟層面來說,無論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或者是生產力的發(fā)展。

六、抓那個時代的特征。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時代特征或階段特征,然后在這個大背景下去判定正確答案。

例、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對君主專制B、要求革新圖強

C、主張抵抗秦軍D、《離騷》觸怒權貴

屈原所處的時代是社會大變革的戰(zhàn)國時期,奴隸社會正向封建社會過渡。A項明顯超越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它只能產生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如黃宗羲等。B項則明顯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征。屈原作為一個愛國的進步人物,正是由于其主張變革,觸動了舊權貴的利益而遭不幸。聯(lián)系到戰(zhàn)國時代其他的變革者,如商鞅、吳起等人的悲慘結局,更能確定B項為正確選項。

大題:三科的共同點是;基礎知識+審題能力+答題模板

基礎知識見我前面所說的如何去好好背下來。然后就是審題。參見底下的。關于答題模板。我也找了資料。在文綜資料這個打包文件中,可以要去看看。

至于訓練方法,如何表述,如何能踩到點上。把每年的高考真題或者模擬題拿出來,只寫下要點,然后與參考答案對照,看看自己遺漏的知識點和自己與標答表述之間的不同,吸取答案中好的部分。這個過程一定注意,一定要自己先思考過了之后再去對照答案,否則就是浪費題了,自欺欺人的表現(xiàn)了。然后將自己沒做好的大題都記錄一下,旁邊寫下審題和踩點的要點,以及對自己以后審題分析的一些提示和思路??偨Y答不同類型題的方法。

不要寫太多廢話,當然這個是自己在做題里不斷去體會的。不做題不思考,想要答好大題,我覺得不太可能。

我個人一直覺得,背書是不夠的,要用到實際中,還是要多和真正的考題相結合。

下面是我做的一個大題的答題示范,希望對各位有點幫助。

高三歷史鞏固學習方法

歷代盛行的官營作坊,在明清時期受到沖擊。江南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城鎮(zhèn)中“羅威機杼之聲通宵徹夜”的情形亦載于史冊。明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yè)中受雇傭于私營機房的職工就有數(shù)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清初,在蘇州復制官局,設機8000張,織工230名。至康熙年間,(1667年)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機民不少于3400張?!凹诣梯S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p>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史》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清之際江南手工業(yè)發(fā)展的特點。(8分)

首先我們應該把題目中的關鍵詞畫出來。如上。知道答案應該來自課本知識和材料,不能忽視任何一點。另外注意時間和對象,在歷史題中,時間是至關重要的,不可忽視。還有,題目要去是概括,意思就是不需要大段的解釋,只需用簡練的語言寫出特點即可。

再看材料一,畫出關鍵的可以看出信息的句子。如上

所以答案就是:

答:官營手工業(yè)衰落;家庭手工業(yè)開始面向市場;民營手工業(yè)發(fā)展迅速;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業(yè)作坊產生(出現(xiàn)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系)。

大家所答一定會比這個多,影響不大。但是這些意思必須要,一些關鍵詞語要出現(xiàn)。否則是在做無用功。

高三歷史常用學習方法

課改下高中歷史自主學習方法探索

課改下高中歷史自主學習方法探索

文/潘 鳳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很重要。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不僅要把功夫下在課堂上,更要把功夫下在課前與課后。課堂上教師要放權,能讓學生講的先讓學生講,教師再做補充。課前學生自主預習、課后自主復習是必需的。課前帶著問題預習課本,指定相關學生主動閱讀課外相關知識,做成資料卡片上課時講。課后播放相關影片以幫助學生理解。

關鍵詞:自主學習;資料卡片;記憶方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新課標改革的課堂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很重要。在新課標改革的課堂實踐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與學生交流互動,是我一直苦苦探索的方向。本文結合我高一必修一、二的教學實踐,探索課改下高中歷史自主學習方法。要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不僅要把功夫下在課堂上,更要把功夫下在課前與課后。

一、課前自主預習

1.課外書籍的儲備

班級上有專門學生負責課外書儲存,如《中華上下五千年》《世界史》《鬼臉歷史課》《隋唐英雄傳》等等書籍,這樣比去圖書館節(jié)省很多時間和環(huán)節(jié)。

2.課本預習方法的引導

高中歷史教材每章前的“引言”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通過它可以將每章內容的線索和重點了解清楚。每課前都有虛線框的“導語”,通過它可以了解本課的學習內容。這樣學生自主預習時,看“引言”和“導語”形成習慣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資料卡片的搜集制作

學生課外知識的主動拓展要有目的性,可以給相關學生指定與最近所學相關的內容來讀,并且請專門的學生做成資料卡片,然后上黑板給學生做相關講解。

二、課堂師生互動模式構建

1.學生主動上講臺講

每課都是三目內容,基本上找三個學生,每個學生講一目內容。比較容易理解的、好把握的、初中學過的、有一定基礎的課,讓學生上講臺自己講解,教師作更深層次的`相關補充。(歷史教學論文 )這樣做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學生把自己的理解,用家鄉(xiāng)話或通俗易懂的、學生自己的話說出來,不僅很受學生歡迎,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交流記憶口訣

歷史知識繁瑣復雜,不好掌握,更不好記憶,有些學生習慣了死記硬背,視機械背誦為唯一法寶,不愿認真聽講,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教師應注重記憶方法的總結,讓學生通過記憶口訣來掌握相關歷史事件。學生的智慧是要深深挖掘的,教會學生記憶方法后,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會主動創(chuàng)造一些記憶口訣。下面是學生結合必修二創(chuàng)造的一些口訣,然后在全班進行了推廣。

3.課堂問題的優(yōu)化

(1)歷史是為現(xiàn)實服務的,要多提問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問題。比如,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小農經濟一樣嗎?(2)注重史料的分析,因為論從史出。(3)注意所提問題的針對性,讓學生一看就明白要問什么。

4.抽象概念的講解

必修一中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內閣”“軍機處”等。必修二中的“小農經濟”“近代工業(yè)”“中體西用”“井田制”“工業(yè)革命”“壟斷組織”“經濟體制”等,這些概念抽象難理解,教師要用相關史實來介紹闡述它們,讓學生有更好的理解,以達到更好的自主學習。

三、課后自主復習

1.播放影片

為了讓學生面對的不只是干巴巴的課本,而是更好的鮮活的歷史事實,給學生播放相關的電影與紀錄片。

2.獎罰分明

多多表揚學生,形成每節(jié)課表揚三個學生的模式,還要寫到教案本上,并且寫出表揚的原因。有好的學習方法的學生要表揚,作業(yè)寫得好的學生要表揚,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要表揚,主動問問題的學生要表揚,提出自己獨立思考的學生要表揚。不主動學習的學生要懲罰,比如,到我跟前背書,考試考到一定的分數(shù),考不到給班級買公共學習用品。讓學生在一種很好的積極又緊張的氣氛中學習。

3.做題方法的訓練

更加注重對問題的分析與總結能力,特別是分析問題,多多訓練,從材料中找關鍵詞。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方法與能力的訓練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所以需要學生長期的配合,最好形成習慣。

4.積累本主動積累

文科生知識龐雜,很容易出現(xiàn)同樣的一道題反復錯的情況,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往積累本積累的習慣。

總之,學生掌握了主動權,養(yǎng)成了良好的自學、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習歷史至關重要。課堂上教師要放權,能讓學生講的先讓學生講,教師再做補充。課前學生自主預習、課后自主復習是必需的。課前帶著問題預習課本,指定相關學生主動閱讀課外相關知識做成資料卡片,上課時講。課后播放相關影片以幫助學生理解。

21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