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二學習方法>高二政治>

高二學年政治必修三知識點

時間: 贊銳0 分享

在學習中我們但凡比別人多一點努力、多一點自律、多一點決心、多一點反省、多一點學習、多一點實踐、多一點瘋狂,你都會離你的目標越走越近,因為這一點點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二學年政治必修三知識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二學年政治必修三知識點1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fā)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

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guī)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

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zhèn)鳌⒅腥A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創(chuàng)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在近代中國,再創(chuàng)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

(2)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在繼續(xù)更加壯麗的篇章。

5、中華文化博大精深:(6、7、8組合)

6、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2)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特點: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行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③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生動體現。

7、中華文化的區(qū)域性:

(1)成因: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qū)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

(2)不同區(qū)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8、中華文化的民族性:

(1)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例如:我國的雕刻建筑藝術是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許多少數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民族文學。

(2)多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略)。

9、多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1)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

它們都足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3)各民族文化的關系: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

(4)意義:

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同步練習題】

B1、在中華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事件是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B.秦的統(tǒng)一促進了統(tǒng)一的民族文化的發(fā)展

C.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隋唐時期吸納外來文化

B2、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最有說服力的是

①文學藝術②漢字③史學典籍④科學技術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C3、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A.開放性B.多樣性C.包容性D.區(qū)域性

A4、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綿延不斷的重要文明標識是

A.統(tǒng)一的漢字B.相同的服飾C.共同的信仰D.共有的道德規(guī)范

D5、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史是

A.《史記》B.《戰(zhàn)國策》C.《資治通鑒》D.《春秋》

C6、中華文化中最能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是

A.科學技術B.園林藝術C.文學藝術D.天文歷法

B7、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突出特點是

A.多樣性、復雜性B.實用性、整體性C.開放性、多樣性D.多樣性、實用性

D8、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被稱為全世界僅存的一項古代“生態(tài)工程”的是

A.靈渠B.大運河C.萬里長城D.都江堰

A9、地域遼闊的中華大地,由于歷史傳統(tǒng),地理環(huán)境、經濟狀況,風俗習慣及語言等諸方面的差異,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區(qū)域文化,地處華東的是

A.吳越文化B.中原文化C.荊楚文化D.滇黔文化

B10、我國的三大英雄史詩,屬于藏族民族文學的是

A.《荷馬史詩》B.《格薩爾王傳》C.《江格爾》D.《瑪納斯》

高二學年政治必修三知識點2

體味文化

1、文化萬花筒: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不呈現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A、含義:它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B、文化的特點: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是一種素養(yǎng),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獲得的。

3、文化的力量:A、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B、文化的社會作用: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它能夠在人們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的發(fā)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第二框:文化與經濟、政治

1、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

A、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的關系: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a、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c、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對阻礙社會的發(fā)展。

2、相互交融,在時代發(fā)展的進程中

a、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主要表現:經濟發(fā)展中科技作用越來越重要,經濟發(fā)展為推動文化發(fā)展奠定物質基礎。

b、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重要表現在,參與政治生活需要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霸權主義國家借助文化滲透以推行強權政治。

3、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

a、綜合國力,又稱國家力量、國家實力、國際競爭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生存和發(fā)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物質力和精神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這些物質力量是基礎,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b、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fā)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fā)展上面臨嚴峻挑戰(zhàn),在文化發(fā)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

c、我國應如何應對:我國是世界上的發(fā)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和科技,為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高二學年政治必修三知識點3

1、哲學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注意三點:物質的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①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guī)律形成和發(fā)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fā)展史,他們都是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②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fā)展及其構成要素均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結果,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

所以,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①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載體)

②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

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3、物質運動的規(guī)律

①規(guī)律的概念: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系。

②規(guī)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_

原理

A規(guī)律客觀性原理:規(guī)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普遍的,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

B規(guī)律普遍性原理:規(guī)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guī)律。

方_:

A規(guī)律客觀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guī)律、要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違背規(guī)律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

B規(guī)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人在規(guī)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4、物質決定意識

①從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②從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③從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5、意識的能動作用

①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A、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B、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②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A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人不僅能認識現在,還能追溯過去,預測未來

B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

6、客觀規(guī)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①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fā),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B尊重客觀規(guī)律,實事求是,并不是否認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它要求我們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C要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的統(tǒng)一。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A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B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統(tǒng)一。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的統(tǒng)一。

7、實踐

①實踐的概念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注意: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人類所特有)、以客觀事物位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實踐的特點

A、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

B、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C、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而產生的

②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人類的認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級到高級地發(fā)展著

A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新問題、產生新的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實踐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fā)展

C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的標準

A認識本身無法成為判斷標準

B客觀事物本身無法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它

C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實踐)才能檢驗

④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認識世界的目的和歸宿。脫離實踐,認識就失去了意義。

9、真理

①真理的客觀性

A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B真理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真理形式是主觀的,內容上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基本屬性。

因為:

第一,真理的內容來自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guī)律,

真理的內容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

第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C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不同;每個人的知識構成、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種認識是正確的,即只有一個真理。

②真理的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如果離開了這一特定的過程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③真理的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④真理和謬誤: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fā)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B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10、認識過程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

原因:認識的主體受各種條件制約,認識的客體是復雜變化的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

原因:

A認識的對象是變化的

B人是時代延續(xù)的

C社會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我們必須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高二學年政治必修三知識點相關文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識點總結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高二政治會考必修三四知識點總結

高二政治必修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點考點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知識點總結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繼承與發(fā)展知識點

高三政治必修三必考知識點整理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知識點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課知識點

106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