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論語讀書心得感悟500字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片酬,后來就成了《論語》。
論語讀后感1
在《論語》一書中,寫了人世間愈多的”道理”,而我認為其中最為經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
從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們最關心最為重視的,有多少名家感嘆光陰的流逝,莊子就曾經說過:”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比松拖癜遵x掠過,稍縱即逝。
杜甫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眲⒂礤a”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卑拙右祝懿僖灿蓄愃频脑娖叭松倌陜?,疾速如過隙?!?,“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钡鹊?。更有對聯說,”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對”數千年往事,汪到心頭。”
從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們不難看出,世界上沒一個人都是秒顯得,轉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這短暫的生命之重,我們更應該去合理的區(qū)規(guī)劃他。就在孔子感嘆光陰流逝之時,他給千萬代的后人描述出了這樣的一種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guī)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yǎng)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guī)矩。”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大致的人生的路標,在這些路標上面。有幾個重要的階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強調了出來。孔子所說的”十有五而志于學”,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同樣是對學生的一種要求。
孔子曾經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彼钦f,自己并不是生下來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過是對古人的經歷與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一直不斷的學習。
對于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候,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現在許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學”了,可能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了。但我覺得這樣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對孩子的未來有用??鬃诱f過:”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要邊學邊思考,還要去應用。
把自己先進所學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種學習的方式。就在這樣一種學于思的磨礪與歷練之中,不斷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說的30歲。
“三十而立”,我想對于身處現在這個社會背景下的我們來說,在我們現在所出的這個年齡段就要”有所立的趨勢”了。在我看來,三十而立的”立”字是非常有含義的。
立要是內在的立,只有內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定義自己的位置。就拿很簡單的登山來說,泰山上有副對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边@句話講得并不是說登山,就是把山給征服,而是自己站在山巔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
所以,我覺得,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內心的立,是忠于自己的心靈,并不是外在。就像晉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訪問朋友一樣,帶了朋友的家的門前不敲門轉身就走了。這是為什么?是因為他想念這個朋友遠道而來,而到了朋友家門前,興盡而返。
從三十歲到四十歲,便從”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說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顯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陰之中,人一直在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獲取著東西,金錢,名譽等等。當這些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們便會變得”惑”,所以孔子便提出來”不惑”。
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經獲得了許多許多的東西,有有用的,當然也有不需要的東西,現在的人就應該把不需要的東西舍棄。人的內心就像一棟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房子里面什么也沒有,慢慢的,人一點一點的布置家具,進行裝潢,不知不覺的東西越來越多。最后發(fā)現連自己的地方都沒有了。
最后導致的就是被金錢和榮譽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內心??鬃釉凇墩撜Z》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闡述這個道理。不惑便是舍棄那些會迷惑自己,自己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論語讀后感2
《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發(fā)源于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以記言為主,故稱語。論是論纂的意思?!墩撜Z》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態(tài)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鬃邮恰墩撜Z》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鬃右虿氖┙?,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yōu)點和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務施于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
顏淵學養(yǎng)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聞斯行之?!币驗椤扒笠餐耍蔬M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fā)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洱R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F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墩撜Z》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論語讀后感3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鬃記]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睂τ谖襾碚f,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郁于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泵鎸θ松倪z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后感4
孔子說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重于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tǒng)養(yǎng)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chuàng)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
論語讀后感5
看完了《詩經》再看《老子》,一部部幾千年前的不朽經書讓我獲益,并讓我不禁迷惑;幾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這些道理的呢 但是這些字字珠磯的作品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太深奧了,咬牙讀了幾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論語》上了。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中國歷史上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tǒng)治思想,《論語》治天下??梢姟墩撜Z》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yè)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后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升華??鬃拥摹墩撜Z》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嘆于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叫信念的人。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弊迂曉唬罕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對待生活,孔子最愛顏回,他曾夸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論語》像一位智慧老人,給我指引人生。在處世方面,子曰:“何以報德 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優(yōu)何懼。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交友需要謹慎。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子曰:“三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弊屛颐靼字鞠蛑匾?/p>
相關文章:
2.論語讀書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