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讀書心得感悟10篇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經(jīng)典劇作之一,相信大家讀完之后都會有所感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茶館讀書心得感悟10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茶館讀后感1
接觸老舍的第一部作品是《茶館》,這薄薄的幾頁紙竟是讓我迷上老舍的一個足夠充分的理由。
作為當代青年,我對戲劇并不是很在意,如果不是世界性的歌舞劇或者音樂劇,不愿意走進劇院看那種夸張的表演。但是惟獨一部《茶館》讓我看幾遍都欲罷不能,我沒法形容我對這部戲劇的深愛。不管是原著,或是電影,甚至電視劇,我都看,看到傷心處,眼淚不分次數(shù)的往下掉。
整部劇目里一個大茶館,經(jīng)過三個時代的變遷,兩代人的掙扎。在那個餛飩的年代,好人沒了活計,壞人發(fā)了橫財,好壞顛倒,正邪倒置。從最底層到最頂層的北平人,都被剝削,被欺辱。老實敦厚的底層人被中國渣滓欺負,最頂層的老佛爺被洋人欺負。好好地一個大清朝,眼睜睜的在北平人眼中倒下。隨之倒下的是北平人的驕傲和自信。
外面兵荒馬亂,就連鎖上門都有可能被偷,被騙。不開門吧,吃什么?怎么活著?貴族開始賣家當,老百姓開始賣兒女,自食其力的又時不時被“王法”綁了去。煎熬啊!可就在這年月北平人也少不了禮節(jié)。好一個“北平人”?;食悄_下的皇上身邊的福澤之地,怎么會這樣脆弱。漸漸的這里的人們開始明白了“我愛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一句話,怎一個心酸了得!
混亂的年代,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改革,也許中國是到了該注入新血液的時候了,可是每一次的改變苦的是百姓,即便是這樣容易滿足安于現(xiàn)狀的北平人也眼睜睜見證了流血的年代,是不允許安逸存在的。就連那說數(shù)來寶的都為這滿眼狼籍質問蒼天,您睜開眼看看吧!天朝的子民們正遭受怎樣的踐踏和欺辱!!
我喜歡小人物的生活,即便他們是那樣愚鈍,那樣不爭氣,那樣平淡無奇,在魯迅筆下也許那就是該永遠批判的罪人,是中華民族的糟杷,除之而后快。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他們是那樣可憐,就算知道那是錯的,我也難免要同情一番,最后竟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問題了。不知道這樣是不是老舍先生的本意,但是我確實沒法不這樣,讀老舍,讀《茶館》,軟化了我日漸被城市的風吹硬的心靈。
茶館讀后感2
初秋,葉離樹下,鋪滿了那條彎曲的小徑。
裕泰茶館里,一個個蒼涼的故事悄然縮放,有夢想破碎的無奈,有骨肉分離的痛楚,有欺軟怕硬黑白顛倒的腐朽,混雜于茶客們喧囂的冷談聲和嘆息聲中,化成一片嘈雜。而我,靜坐于茶館內,輕飲一口清茶,留下了滿腔的苦澀…
常四爺?shù)镍B籠
老舍是睿智的。在他的筆下,每個人的出場都暗示著他不可逆轉的命運。他們都在等待著黑暗的源泉張開血盆大口緩緩地將他們吞噬。
常四爺一出場,便提著一只被幽囚的鳥兒,殊不知,他亦是一只心高氣傲的鳥兒呀!世事滄桑,社會腐朽,他用明銳的雙眼看到了罪惡的本質。他憤世嫉俗,他正直無畏,于是他像畫眉般高聲吟唱,抑或抨擊著奢靡的貴族和不公的世道,抑或預言著帝國悲愴的命運。
“二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
一聲清脆的啼鳴,輕易地打碎了人們精心呵護的幻境。然而,這只正直而又善良的鳥兒也難逃被囚禁的厄運。他被關入了冷冰冰的鳥籠中,于是所有悅耳的啼鳴都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化成一片徒勞的虛嘆。鳥籠外,是人們悲憫的目光和無盡的沉默,而鳥籠內,只有一陣陣的嘆息。
王利發(fā)的茶
王利發(fā)準備了兩杯茶,一杯奉送給窮人,另一杯為達官貴人而溫。
在他的心中總是蕩漾著一泓同情的湖水。他可憐那些淪落的人們,卻感到無能為力,只能奉上一杯清茶。炙熱的茶水里,翻滾的是掌柜的悲憫。
然而,在動蕩不安的局勢里,他又不得不戴上世俗的面具,對于上層階級,他諂顏獻媚,吮癰舐痔,他希望能用一杯暖暖的好茶來換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時代的悲哀將他一步步逼入絕地。
無奈,王利發(fā)手中的茶壺摔碎在地,滾滾燙的茶水四濺,留下滿地晶瑩的碎片。
秦仲義的刀和龐總管的劍
秦仲義手持鋼刀,他滿腔豪情,期盼著能用鋼刃斬斷纏繞于神州大地的荊棘,開辟出一條光明的道路。
龐太監(jiān)身藏利刃,陰險狡詐,他的劍尖直指著那些真正救國存亡的義士。
兩人相遇了,表面上一陣寒喧,實際上早已刀光劍影,維新派與頑固派的針鋒相對一觸即發(fā),令人不由為此驚嘆。
舞刀弄劍間,他們劃開了時代的傷口,涌出汩汩的鮮血。
茶館的棋
“將,你完了”!
在那個遙遠的時代中,人人如棋,每個人都肩負著不可下的使命,卻又不得不如同傀儡般受制于人,尖銳的矛盾造就了均可逆轉的悲劇,一枚又一枚的棋子被粉碎。棋盤上,只留下一片殘局。
茶館讀后感3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里人們的談話,體現(xiàn)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zhàn)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里發(fā)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柜王利發(fā)了。
王利發(fā)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zhàn)火連綿的年代,最后因為不能忍受自己經(jīng)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占而上吊自殺。是啊,用戲中的話說,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漢奸,特別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說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干著給人說媒拉線這種不正當?shù)纳猓徽撾p方愿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干,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jiān)。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fā)揚光大”,要創(chuàng)辦一個專給美國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聯(lián)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占了王掌柜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大量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
現(xiàn)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shù)嗎?有些奸商,為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制成的東西來蒙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不過現(xiàn)在,隨著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理解那些為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
茶館讀后感4
記得當初始讀老舍的《茶館》是高中課本上的一段節(jié)選。當時,讀后我就有一種受騙的痛感。先前心目中對老舍的“崇拜”頓時“破壞”了。我覺得那是一處“敗劇”。再聽了老師那“無情的分解”后,幾乎痛得沒有知覺,除了失望還是失望。說它是一部鞭撻社會黑暗現(xiàn)實的戲劇,在我讀之前就想到了。因為中國近代大多數(shù)著作,都是這個路子。不過,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我也就無話可說;但我覺得還有別的話可說。
為什么我讀了之后會覺得很失望呢?是我的品位不高還是老先生的作品——不,他的作品“理應”是好的,因為都這樣說。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是“人民藝術家”。讀時也是抱著這是“人民藝術家”的作品的想法去讀。就像讀《紅樓夢》因為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我想,許多人讀書就是沖著作者來,而不是沖著書本身來的;或者就是沖著一些對書的“評價”而來。但好書,不一定合每個人的口味。一旦這書不合口味,作者也就受“遷連”了。這也許是我“失望”的原因吧!
我自認為老舍《茶館》在當今大多數(shù)年輕人眼中是不為“稱道”的。如果老舍沒“人民藝術家”的稱謂,沒有很多關于《茶館》評論性的“糟粕”文章,是不多人放在眼里的。記得我曾經(jīng)看過一篇關于《茶館》語言特色的評論文章,好像是《“那點意思”是什么意思》洋洋灑灑幾萬字,說是用得如何好如何妙;如何“有意思”,“真是有意思”??春?,覺得這人真沒意思透頂。它只不過是一句很平常的“暗語”,并沒有那意思,你非要給看出點意思不可;顯得你很會看,能看出點意思來。中國就有這么些‘看客’專把平常事兒非看出點“新鮮味兒”不可。()好比如今這媒體炒作,白的炒成黑的,香的炒成臭的才算事兒。
茶館讀后感5
人民藝術家老舍筆下的《茶館》真不愧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全劇的人物復雜多樣,卻簡單到從陳設的古樸變?yōu)樾率?,最后淪為簡陋,昭示出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征、時代特征。
清末整個社會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藥是全劇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要反映的現(xiàn)實社會的特點。為此,老舍先生精心刻畫了各色人物。從舊社會小資產物、小商人的典型任務王利發(fā)的經(jīng)營方式的改變,充滿愛國熱情、最后淪落為賣菜的常四爺……無不時刻在步步深入文章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這家老茶館中的精彩演出,看出就制度的必然滅亡。
老舍行云流水的筆法在語言特色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濃烈的“京味”語言籠罩了整個劇本,代表了中國的藝術劇本。精練而又個性的語言,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廊來更能突顯老舍的戲劇特點。當然少不了像“將,你完啦”這樣一語雙關的潛臺詞,讓人讀了很有味道。語言中蘊藏了老舍先生高超的寫作手法。
茶館代表的不僅是一個人,一個茶館的興衰,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濃縮的典范。
茶館讀后感6
我覺得書是回憶的另一種表達方,它或許有些虛構,卻是基于生活的。所表達的必然也是人們的內心世界,所以才會隨著歷史顛簸影響著一代一代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共鳴。
看如今的世界,城市里車水馬龍,燈火闌珊。縱橫交錯的交通設施,構成了城市的血脈和骨架,生活也更豐富多彩。農村里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舒適的日子在那片土地上就可以自給自足……可現(xiàn)在城市里的人用冷漠偽裝自己,農村里的人拼命想要逃離。對于這樣的生活我也并不覺得感激,反倒是認為日子平淡,比上白開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總想著思甜,卻忘了憶苦,誰曾想過那從前的時光呢?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寫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zhàn)勝利后的五十年間,社會的風貌和不同階級人物的不同命運。在一個明媚的午后捧著這本書,思緒也隨窗外翩躚的楊柳飄回那個年代。
滿清末年,茶館里依然是一派和諧的景象,茶館掌柜王利發(fā)左右逢源,一切似乎都如此美好。然而在這背后卻充斥著令人窒息的衰亡。富裕的人在茶館里喝茶,聊天,只是莫談國事,貧窮的人卻在茶館里賣孩子。農村破產,人們生活更加貧困,今天想著明天,明天卻又想著后天。他們只能將自己的孩子賣了以獲得微薄的費用養(yǎng)活家里更多的人。我想起《捕蛇者說》中的那個捕蛇人,冒著生命危險討生活,原來古今貧困竟也是相同的。想起老舍筆下另一個人物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車,即便尊嚴被踐踏也不反抗,終究是被那吃人的社會吞沒了。那樣的社會給人的失望大于希望,結局似乎注定了悲慘。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zhàn)使百姓生活更加痛苦悲傷愈演愈烈。生活就像重砣壓在人們生上,那時連呼吸的空氣都是渾濁且陰暗的。京城里的好多茶館店鋪都關門了,唯有王利發(fā)掌柜改良經(jīng)營。然而社會動亂是全方位的,迂腐的大兵前來敲詐,逃難的人堵在茶館門口……莫談國事的標語在墻上顯得愈加刺眼。人們不敢亂說話,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安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人們就像活在槍彈雨林里,稍不留神就會被擊中。困難的環(huán)境也激發(fā)了人們的本心。善于偽裝的人一下就露出了丑陋的面孔,站到了正義的對立面上。說來也是可悲,這正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迂腐黑暗,畢竟太平盛世誰會愿意去干那樣的事呢?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的王掌柜仍在苦撐著茶館,可那股黑暗勢力仍沒放過他。流氓特務靠著阿諛奉承的嘴臉獲得了權勢,想要霸占王掌柜的茶館。虛弱的老人終究被現(xiàn)實擊垮了,自己安然了這一生。
莎士比亞說過:“黑暗無論怎樣漫長,白晝總會來到?!爆F(xiàn)在是靈驗了,可誰又知道這漫漫探索路上祖輩們付出的艱辛呢?不能忘也不可忘。
讀完了《茶館》,心情格外壓抑。放眼看向窗外,楊柳依依,歲月靜好。溫水般的生活也總有它的滋味所在,想來也滿足了。
茶館讀后感7
茶館是老北京隨處可見,在那里彼此嘮嘮家常,談天說地,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地方了。但誰能想到就是茶館竟能折射一個大的社會問題。老舍讓一個平庸無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義。
老舍的寫作手法與寫作角度都是對一無二的。我認為《茶館》雖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難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干練、簡潔。劇情從清末一直到民國初年,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期。在《茶館》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不僅僅是時代的變遷,更是一種歷史的變遷?!恫桊^》中巧妙地表現(xiàn)出了年代變遷與人物的突出性格。盡管書中的“茶館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館》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館老板王利發(fā),心不壞但膽小的松二爺,愛國情懷高的常四爺。在茶館中沒有幾個人是掏心掏肺的人,聽聽!說得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不懂,不懂老舍為何塑造這些人物,但不能不說從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話中能讓人感到世態(tài)炎涼呀!
在這本劇中“子承父業(yè)”,這是一句頗有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們的裝束也前衛(wèi)起來了。西裝革履,看那些黃皮膚黑眼睛的“西裝同胞”們更讓我看到中國的境況不容樂觀。
從老舍那略帶諷刺意味的話語中讓人們了解到他的真情實感。讀了《茶館》這個劇本便了解了老舍處于那個年代的真實感覺,總體而論,《茶館》無論從場景布置,人物性格塑造,語言的精煉程度,都可稱之為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茶館》可以作為現(xiàn)在許多劇本的榜樣,老舍可以成為現(xiàn)在劇作家的楷模。
茶館讀后感8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jīng)清朝、民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反對派統(tǒng)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F(xiàn)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xiàn)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xiàn)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xiàn)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xiàn)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yōu)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讀后感9
幾乎所有人都說《茶館》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fā)生在一個茶館里。由一個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時刻跨越,許多人物都被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分別展示了清末、民初、政權在大陸結束前這三個年代的舊中國生活。
曹禺先生曾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因這劇本構思縱橫開闊,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有細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獨創(chuàng)?!恫桊^》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刻,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但是劇中只透過一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并沒有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樣活著和怎樣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館》的成功在于語言的成功和他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語言: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臺詞到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劇也就成功了。被譽為“語言大師”的老舍的的確確將語言功力發(fā)揮到及至?!恫桊^》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設計的十分生動傳神、賦予個性,同時有簡潔凝練,意味深長。戲劇結構:全劇人物多,時刻跨越大,沒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種手法結構該劇:
其一是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主要人物有了連貫與交代,故事雖松散卻不至于說來說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
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其三是每個人物都扮演他們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lián);
其四是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絕無贅筆。
從考察老舍個體生命的歷史的角度看,《茶館》是一個生活閱歷與個體經(jīng)驗豐富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回望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舊中國而寫下的一部沉思之作,他沉淀著歷史的教訓,揭示了歷史前行的趨勢。
《茶館》用的是一種典型的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他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恫桊^》從題材到文化內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輕車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風情大戲,這是老舍先生最擅長的。話劇《茶館》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我國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個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館》卻打破了這規(guī)范。但這兩個劇作同樣取得了成功。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但是此刻我還不知其緣,待我細讀。
茶館讀后感10
茶館,大家嘮家常、談天說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出生命的炫彩。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
劇本的結尾三個老人在舞臺上“撒紙錢”“祭奠自己”,走投無路的王利發(fā)懸梁自盡,這是一個很有象征意味的結局,既是對舊時代的控訴,也是對之唱了一曲“葬歌”,彌漫著一種陰冷凄慘的氛圍。
看出當時三個舊時代共同表現(xiàn)出的:政局混亂、是非不分、惡人得勢、民不聊生的特點。
最使我受益的作品的語言。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館登臺亮相,構成了一個展覽式的“浮世繪”。他避開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描繪,而是描述這些歷史事件在民間的反響,將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
老舍對北平口語與舊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內在的沖突。
《茶館》中的情景必然是以當時社會的背景,而當時社會決定了〈茶館〉中突出的社會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這種社會面臨的必然是革命。而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社會矛盾是在中國強大的國力、穩(wěn)定發(fā)展的新社會中出現(xiàn),必然是次要矛盾,是可以解決的。所以中國的發(fā)展成就告訴我們對未來應充滿信心!
茶館讀書心得感悟10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