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各學科學習方法>語文學習>

高中語文師說訓練題及答案

時間: 芷瓊1026 分享

  《師說》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語文師說訓練題及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師說訓練題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之不知。 (2)或師焉,或不焉

  (3)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4)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5)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6)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答:

  2.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同形異義的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變亦遠矣。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5)鄰國之民不加少。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下面句中的“師”字,意義全不相同的項有(  )

  A.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③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B.①吾師道也 ②不恥相師 ③或師焉,或不焉

  C.①吾從而師之。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 ②彼童子之師 ③惑而不從師

  4.指出下面句中的“之”意義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組:

  A.①擇師而教之 ②項伯夜之沛公軍 ③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B.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③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C.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

  D.①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5.下面句中的“其”,全都用作副詞的一組是:

  A.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B.①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譏之乎。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其可怪也歟。③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6.下面句子中既有使動用法又有意動用法的一項是:

  A.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B.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D.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7.分析課文結構,寫出結構提綱。

  答:

  8.閱讀下列兩段文言文,完成(1)—(7)題。

  (甲)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云⑴欲相師,仆⑵道不篤,業(yè)甚淺近,環(huán)顧其中,未可見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⑶自京師來蠻夷間⑷,乃幸見取⑸,仆自卜⑹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⑺,而增與為言辭⑻。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⑼,又挈挈而東⑽,如是者數(shù)⑾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予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⑿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⒀。至無雪乃已⒁.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⒂?非獨見?、?,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⒄?(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注釋:⑴辱書云:承蒙來信說。⑵仆:對自己的謙稱。⑶吾子:您。⑷自京師來蠻夷間: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新失敗,被貶謫為永州司馬。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區(qū)。⑸乃幸見取:竟僥幸地承蒙(您)效法我。⑹卜:預料,料想。⑺指目牽引:用手指點用目示意,拉拉扯扯。形容對韓愈的惡劣態(tài)度。⑻增與為言辭:添油加醋,添枝加葉用言辭(對韓愈進行攻擊毀謗)。⑼炊不暇熟:飯還來煮熟。形容匆匆忙忙。⑽挈挈而東:急切地(避開別人的誹謗)而東去(任洛陽令)。挈挈,急忙。qiè。 ⑾數(shù):shuò,多次。 ⑿被:覆蓋。 ⒀累日:連續(xù)多日。⒁乃已:才停止。⒂不以病乎:不是太害人了嗎。以,通“已”,表程度的副詞,太、很。病,害苦。⒃非獨見?。翰粌H僅害苦了我。“見病”與“見取”結構相同,“見”指“我”。⒄而誰敢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但是誰又敢不怕眾人大驚小怪,來招惹喧鬧,叫人怨怒呢?怪于群目,被眾人怪訝。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

 ?、偈枪适ヒ媸?,愚益愚 _________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_________

 ?、酆昶澗诺?_________ ④為眾人師且不敢 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道”字的意義與其他幾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_________

  C.仆道不篤,業(yè)甚淺。___________ D.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__________

  (3)指出并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倒裝成分。

 ?、倬渥x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________

 ?、陔m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 _________

  ③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____________

 ?、茈m董之以嚴刑。 ______________

  (4)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谖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

 ?、廴谎┡c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

 ?、鼙送又畮煟谥畷暺渚渥x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5)認真閱讀柳文,思考并盡量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

  ①韓愈寫《師說》的背景是: 。

  ②韓愈寫了《師說》之后的遭遇是: 。

  ③柳宗元對韓愈寫《師說》的態(tài)度是: 。

 ?、芰谠约簩煹赖膽B(tài)度是: 。

  (6)柳文第二段中有一則寓言,這則寓言現(xiàn)在是成語 ,與之意義相近的成語是 。柳宗元在這里把韓愈比作 ,把自己比作 ,把 比作狂犬。作者引用這兩個成語的目的是: 。

  (7)簡答題

 ?、偌孜牡闹饕馑际鞘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25個字)

 ?、诤喴獙懗鲆椅牡膶懽饕鈭D: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15個字)

  9.學了韓愈的《師說》,你有什么啟發(fā)?韓愈在一千多年以前闡明的“師道觀”,對于現(xiàn)在來說當然有其不足和局限,對此,你有什么新的見解?請以“我的師道觀”為例寫一篇800字的短文。

  高中語文師說訓練題答案

  1.解析:本題訓練的重點都是生字、難字、多音字、易讀錯字。

  答案:(1)讀dòu.(2)不fǒu.(3)傳zhuàn.(4)數(shù)cù;罟gǔ;洿wū.(5) 莩piǎo.(6) 豚tún;彘zhì;畜xù。

  2.解析:文言文中的同形異義詞最容易誤以今義釋古義,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務必特別重視。對單音節(jié)的同形異義詞,只能靠平時加強記憶;對于雙音節(jié)的同形異義詞,則要留意詞的結構。文言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少合成詞。所以,遇到雙音節(jié)詞,可考慮它是不是一個詞組,而不要按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輕易地將其斷定為一個雙音節(jié)合成詞。當然,判定詞語的意義,最根本的還是看具體的語境,不能機械地記住一些教條。

  答案:(1)學者:文言中是詞組,指“探求學問的人”;現(xiàn)在是一個合成詞,指“有專門學問的人”。(2)無:古義“無論、不論”;今義否定副詞,“不、沒有”。(3)眾人:在這個句子中,“眾人”與“圣人”相對,所以當釋為“一般的人、普通的人”。今義為“許多的人”。(4)書:古義“文字”、“寫字”;今義“書本、書籍”。讀:今義是動詞,音dú;古義指句子中短暫的停頓,音dòu,同現(xiàn)在的“逗”。(5)加:古義副詞,“更、更加”;今義動詞,“增加”。(6)直:古義副詞,“只是、只不過”;今義形容詞,與“曲”相對。耳:本義名詞,“耳朵”,文言中假借為虛詞,表示限止的語氣,“罷了”。走:古義相當現(xiàn)在的“跑”,例如“走馬觀花”;今義指一般的走路,同文言中的“行”。(7)愛:古義“吝嗇、小氣”;今義“愛護、熱愛”。(8)假:古義同“借”,今義與“真”相對。能:古義“善、善于”,成語“素不相能”;今義助動詞“能夠”。絕:古義“橫渡”;今義“拒絕、斷絕”。江河:古義專指“長江、黃河”;今義泛指河流。

  3.解析:“師”字在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含義和用法變化甚多,概括如下:①用作名詞,有三種情況,A.作“老師”講,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B.作“專門技藝人”講,例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C.作“姓”講,例如“師襄”。②用作動詞,也有有三種情況,A.作“學習、效法”講,例如“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不恥相師”;B.作“從師”講,例如“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從師之道,偏正關系);C.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例如“吾從而師之”,“孔子師郯子”。

  答案:A、C。(A.①老師。②有專門技藝人。③前一個“師”是動詞,“以……為師”;后一個“師”,姓。B.①②相同,動詞“學習”;③從師學習。C.①以之為師。②老師。③從師。D.①②③都用作名詞“老師”。)

  4.解析:“之”在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必須一一弄明它的意義和用法。所謂“用法”,是指它的語法功能而言,一般指它在句中充當什么詞,例如動詞、代詞、助詞等。“之”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A.指代人或事物,例如“擇師而教之”(他,第三人稱),“君將哀而生之乎”(我,第一人稱)。B.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例如“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A.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例如“古之學者”(的,定語的標志);B.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可不譯);C.表示賓語前置,例如“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D.表示定語后置,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即“利之爪牙,強之筋骨”);E.音節(jié)助詞,放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語之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例如“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③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答案:A。(A項①代詞,他。②動詞,前往。③助詞,用于主謂之間。B項都用如助詞,①助詞,定語的標志。②助詞,賓語前置。③音節(jié)助詞。C項①代詞,我。②助詞,定語后置。③代詞,他們。D項①助詞,用于主謂之間。主謂詞組“人之無惑”作動詞“欲”的賓語。②代詞,這。③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寡人之于國”相當主謂詞組。)

  5.解析:“其”在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其”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①作代詞,有三種情況:A.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B.復指,作主語,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其:他們,復指“古之圣人”)。C.作定語,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他們的)。②作語氣副詞,有四種情況:A.表猜測,例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驚嘆,例如“其可怪也歟”(真是)。C.表祈使,例如“國雖小,猶不危之也,君其勿憂“。D.表反問,例如“國無主,其能久乎”。

  答案:D。(A項全用作代詞,①他;②那些;③他們。B項①代詞,其中;②副詞,表反問語氣,同“豈”,難道;③代詞,他們的。C項①代詞,他的;②副詞,表驚嘆的語氣;③代詞,他們。D項全用作副詞,①表揣測問的語氣,同“豈”,大概、也許;②副詞,表反問的語氣,同“豈”,難道;③表祈使的語氣,希望。)

  6.解析:使動、意動,是文言詞語中經(jīng)常碰到的問題,它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一個動賓詞組,如果動詞和賓語不能構成動與受動的一般關系,就要考慮它們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使動、意動、被動、為動等,最主要的是使動、意動。所謂使動,就是(主語)使賓語動,例如“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故活用為動詞,而動詞“弱”與賓語“秦”不是一般的動與受動的關系,而是使動的關系,即“使秦弱”,讓秦國力量變?nèi)跣?。翻譯的時候,可以按使動關系直譯;如果譯出來別扭,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那便用意譯的方法,這句話也可以譯為“削弱秦國的力量”。所謂意動,就是(主語)以為賓語動。例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故活用動詞,而動詞“小”與賓語“魯”“天下”之間,不是一般的動賓關系,也不是使動的關系,而是意動的關系,“以為魯小”“以為天下小”或“以魯為小”“以天下為小”。翻譯時可直譯,也可意譯,例如這句話可意譯為“感到魯國變小了”“感到天下變小了”。

  答案:D。(A項“從而師之”,動詞“從”與賓語“之”是一般的動賓關系;而“師”,名詞活用為動詞,與賓語“之”是意動關系,即“以之為師”,意譯為“拜他做老師”。B項“恥師”,名詞“恥”活用為動詞,與賓語“師”(“從師”的省略)是意動的關系,即“以從師為恥”,譯為“把跟從老師學習當作恥辱”。C項“恥相師”意動關系,以相師為恥,譯為“把相互學習當作恥辱”。D項“習其句讀”,動詞“習”帶了兩個賓語“其”與“句讀”;“習”與“句讀”是一般的動賓關系,學習句讀、練習句讀,而與“其”則是使動關系,使其……。所以這個短語釋為“使其習句讀”,可譯為“幫助他們學習句讀”。)

  7.解析:分析課文結構,編寫段落提綱,這是很重要的讀書方法,必須熟練掌握。

  答案:

  結構分析:本文題目《師說》,說說從師之道。作者對于師道的觀點是什么?第一段,從正面提出自己的基本看法:其一、“學者必有師。”說明論及的對象是“學者”,強調(diào)他們從師的必要。其二、“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說明學者需要什么樣的老師。其三、“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指明老師所在之處。第二段,根據(jù)第一段的理論,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在師道問題上的“惑”,也概括為三點:其一、恥學于師。其二、恥自身之師。其三、恥相師。作者運用三個事實進行對比分析,一個比一個深刻地批判了“今之眾人”、“士大夫之族”、“君子”,從對反面現(xiàn)象的批判中闡發(fā)第一段里提出的論點。第三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學者孔子的例子,進一步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第四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又一次強調(diào)本文的論點。總之,本文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正反對比,有破有立,事實擺得充分,道理講得深透,有很強的說服力。


猜你感興趣的:

1.人教版高一語文下冊《師說》練習題及答案

2.高一語文課文師說練習及答案

3.高一上冊語文《師說》練習試題及答案

4.師說同步訓練題及答案

5.2017人教版高一語文下冊《師說》練習題及答案

323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