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秋水》賞析
高中語文文言文《秋水》是《莊子》一書是莊周及其后學(xué)的著作篇,是道家的經(jīng)典之一,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咧姓Z文文言文《秋水》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秋水》賞析
全文可分成七個片斷,這里選用的是第一個片斷,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rèn)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進(jìn)而說明了人類對于自身的認(rèn)識是受到嚴(yán)重局限的,人應(yīng)該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認(rèn)識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為了講清楚相對論的觀點,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個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對比十分鮮明,然而,北海若卻不敢“自多”,因為他“比形于天地”,“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闡明了事物的相對性的觀點。第二,在此基礎(chǔ)之上,說明了人與外物相比,無論是從數(shù)量上和其所占據(jù)的空間上,都是非常渺小,認(rèn)識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作者虛構(gòu)一個寓言故事,以此展開說理,深奧抽象的哲理得以準(zhǔn)確生動的闡釋。另外,作者在寓言故事中又用連類設(shè)喻和多重對比的方式,使其說理既形象生動,容易明白,同時又邏輯嚴(yán)密,無懈可擊。寓言中幾乎所有的事物均被邏輯說理緊密地聯(lián)系為一體,互相關(guān)聯(lián),從而構(gòu)成了一個寓言的整體,非常奇妙。
語言方面,景物描寫的運用襯托了河神前后不同的認(rèn)知境界;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詰句配合使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強化了說理的力量。
高中語文《秋水》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14),拘于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23),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dāng)?shù)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34)?”
看了“高中語文文言文《秋水》賞析”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