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理科歷史期末試卷附答案
高一理科歷史期末試卷附答案
高一的理科生們,歷史雖然不是必修,但學好歷史很重要!期末了,歷史的試卷都有做嗎?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提供關于高一理科歷史期末試卷附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高一理科歷史期末試卷選擇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3分,共60分)
1、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tǒng)的“乞巧節(jié)”(學習紡織工藝的節(jié)日)。它起源于我國古代“牛郎與織女”的美麗傳說。導致這一節(jié)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古代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B.人們對神話傳說的鐘愛
C.自然經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D.人們對牛郎與織女遭遇的同情
2、在一座古墓中發(fā)現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潔白如雪的白瓷,聞名中外的粉彩和琺瑯彩。這座墓葬的時間應不早于
A.魏晉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3、新航路開辟后,先后成為貿易強國和殖民強國的下列國家,排列正確的是
A.葡萄牙——荷蘭——英國 B.意大利——西班牙——英國——荷蘭
C.葡萄牙——英國——荷蘭 D.意大利——葡萄牙——荷蘭——英國
4、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最主要原因是
A.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B.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商品經濟的高度發(fā)展
C.鴉片戰(zhàn)爭后,洋務派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促使自然經濟的解體
D.鴉片戰(zhàn)爭后,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興起,促使自然經濟的解體
5、周杰倫的歌曲《上海1943》唱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消失的舊時光一九四三,在回憶的路上時間變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屬于那年代白墻黑瓦的淡淡的憂傷……”。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現的是:
A.一對新人身著西服、婚紗在外灘拍照
B.戀愛中的男女在咖啡館、電影院約會
C.一群愛國學生在街頭巷尾發(fā)抗日傳單
D.張先生在網上緊張查看股市走勢行情
6、文繡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儀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調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與溥儀解除婚約。這件事情震驚社會,被稱為中國千年未有的奇事。這件事情充分說明了當時社會
A.清王朝已經徹底沒落 B.中國女性逐漸屏棄了落后的封建觀念
C.法院的權利已經高于皇權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經確立
7、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大體上經歷了“分田單干”“離土不離鄉(xiāng)”“離土又離鄉(xiāng)” 三個階段,其中“離土不離鄉(xiāng)”指的是: A.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B.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xiāng)鎮(zhèn)
C.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D.進城打工
8、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年)曾向明皇帝進獻《坤輿萬國全圖》。刻圖以地球為一圓球,把東、西方兩個已知世界匯編在同一幅地圖上,引進了南極洲、南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地理概念,并且第一次在中文地圖上使用了赤道、回歸線、極圈、北極等名詞。你認為該圖繪制的時間應在
A.新航路開辟前 B.新航路開辟后
C.工業(yè)革命時期 D.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開始時
9、民國時期,政府推行服飾改革,但洋裝的流行并未取代傳統(tǒng)中國樣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裝的產生。這種現象說明
A.以服飾為代表的西方先進文化傳播困難
B.小農經濟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難以改變
C.服飾變化反映了人們審美情趣不同
D.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仍然有限
10、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yè)誕生的事件是
A.1958年,北京電視臺開始試驗播出 B.各省電視臺的播出
C.改革開放后電視的普及 D.衛(wèi)星傳遞技術的應用
1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橋通行交通工具變化表(據《上海研究資料》)
年份 人力車 馬車 轎子 馬 自行車 摩托車 汽車 公共
汽車 有軌
電車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數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數字則是2天平均所得
該表反映了當時上海
?、俳煌üぞ叩姆N類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酃步煌ㄓ幸欢ǖ陌l(fā)展 ④汽車制造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的共同原因是
A.沒有從根本上觸及斯大林體制的弊端 B.對外擴張使國家陷入困境
C.個人專斷,政治生活僵化 D.批判斯大林
13、 “如果我們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話……歐洲的聯(lián)合是絕對必要的。沒有政治上的一致,歐洲各國人民將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必須在聯(lián)合起來的 歐洲建立一個第三種力量。”這一思想主張的實踐是
A.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建立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 D.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14、面對經濟大危機,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曾說:“(政府) 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者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這段話預示羅斯福政府將
A.發(fā)動農業(yè)集體化運動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推行企業(yè)國有化政策 D.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15、當今,被海內外譽為“進入中國經濟的大門,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橋梁”的地方是
A.海南島 B.深圳 C.大連 D.上海浦東
16、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奠定是在
A.洋務運動時期 B.辛亥革命前夕
C.民國建立以后 D.新中國成立后
17、近代以來中國報刊逐步走向繁榮。一般認為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創(chuàng)辦的報刊是
A.《中國叢報》 B.《昭文新報》
C.《時務報》 D.《新青年》
18、《世界知識畫報》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樹和一座古城——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圖:馬六甲河口兀立著一艘西歐人首次遠航至此的巨大木船,盡管歷經滄桑依然保存完好。結合所學知識推測這艘船最有可能屬于哪個國家?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蘭 D.英國
19、當今的一些漢堡店內有全球編號相同、口味相同的漢堡包。同時為了迎合各地民眾口味,在不同地區(qū)又兼賣適合當地口味的食物。這些速食漢堡店還提供新式的文化空間,一些青年學生則聚集在店里聊天、看外國電視節(jié)目、看書,形成“另類的圖書館”。以上現象說明了 ①全球化的生產是基于經濟利益之上的 ②全球化對于弱國的文化有提升的作用,并出現其“地方化”的發(fā)展方向 ③大眾傳媒與全球化的形成有密切關系 ④在跨國公司資本的推動下,全球化已深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929—1933年發(fā)生了一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當時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是
A.“牛奶面包價格都漲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
C.“整個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靜” D.“為共渡難關各國變得親如兄弟”
高一理科歷史期末試卷非選擇題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有2小題,共40 分)
21、20世紀2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空前繁榮,美國尤為突出。人們一片歡呼,認為資本主義進入了千年繁榮時期。1929年10月24日 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突然崩潰,一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由此爆發(fā),人們的千年夢被擊碎。
(1)危機爆發(fā)后,各國都采取了擺脫危機的辦法。美國是如何擺脫危機的?(3分)
(2)美國為擺脫危機而采取的措施的最大特點是什么?該措施最早開始于哪個領域?該措施的實質是什么? (9分)
(3)該措施對美國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有何影響?(9分)
2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寧說:“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途徑。”
材料二 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F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
材料三 1921年列寧又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
材料四 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jié)買賣業(yè)和貨幣流通,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
請回答:
(1)材料一是針對什么政策而言的?(4分)
(2)結合材料一、二說明,列寧實施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戰(zhàn)爭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說明蘇俄的經濟政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8分)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3分)
高一理科歷史期末試卷答案
一、選擇題(每題3分,20小題共6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A D B C B B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D D D B B A A B
第Ⅱ卷 非選擇題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有2小題,共40 分)
21、(1)羅斯福新政(3分)
(2)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3分)開始于金融領域(3分)
實質: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 (3分)
(3)積極影響: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資本主義經濟;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9分)
22、(1)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4分)
(2)向社會主義推進,按共產主義原則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國家。)(4分)
(3)以新經濟政策代替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國家資本主義?!?8分)
(4)由商品交換(以物易物)退到私人買賣,發(fā)展商品生產。(3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