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一學習方法 > 高一歷史 > 武漢市高一歷史期末試卷答案解析

武漢市高一歷史期末試卷答案解析

時間: 麗儀1102 分享

武漢市高一歷史期末試卷答案解析

  武漢的同學們,高一第二學期的考試就要來了,歷史復習的過程中有沒結合歷史試卷一起呢?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提供關于武漢市高一歷史期末試卷答案解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武漢市高一歷史期末試卷一、單選題

  1.戰(zhàn)國時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獲得了一定的自由,農業(yè)產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社會貧富差距也明顯擴大。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國稅制的改革 B.土地買賣的加劇 C.鐵犁牛耕的推廣 D.井田制度的瓦解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材料表明戰(zhàn)國時期農民獲得了一定的自由,農業(yè)生產得到發(fā)展,但貧富差距擴大,其根源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而鐵犁牛耕是其具體表現,故C項正確;A、B、D三項都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不符合題意,故A、B、D三項錯誤。

  2.秦漢時代,南方的郡面積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東、上黨、太原等五郡才相當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長沙郡就相當于今半個湖南省。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秦漢時期

  A.南方地區(qū)的經濟地位更重要 B.南方馳道等交通設施更完善

  C.北方地區(qū)開發(fā)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區(qū)實行郡國并存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若南方地區(qū)經濟地位更重要,那必須是唐中期(經濟重心南移開始)及以后,故A項錯誤;秦代馳道主要在北方地區(qū),南方更多的是五尺道、棧道等,故B項錯誤;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的大小是由中央定的,而中央政府確定地方區(qū)劃的大小是本著維護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需要的,由于當時北方開發(fā)程度高,所以需要將行政區(qū)劃設計的小一些,才不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所以會出現材料所述的現象,故C項正確;漢初的郡國并存制度是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并非僅北方地區(qū),故D項錯誤。

  3.唐代長安的商業(yè)店鋪主要集中在東西兩市。按規(guī)定,“諸行自有正鋪者,不得于鋪前更造偏鋪”。南宋都城中的商業(yè)活動散布于城內各處,據記載約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證,南宋時期

  A.私營商業(yè)已居主導地位 B.坊市制度已經瓦解

  C.商業(yè)發(fā)展已超過農業(yè) D.資本主義萌芽已出現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唐宋的坊市制度,意在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準確解讀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唐都長安的商業(yè)店鋪基本集中于東市、西市,且對商鋪的設置有嚴格規(guī)定。南宋時都城中的商業(yè)活動散布于城內各處,由此可見此時坊市制度已經瓦解。故本題選B項。

  4.南宋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該詩句能夠反映出當時

  A.耕犁技術取得重大進步 B.灌溉工具用于農業(yè)生產

  C.筒車已經用于農業(yè)灌溉 D.水排冶鐵提高生產效率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灌溉工具。根據材料關鍵信息“戽(汲)水” “高壟”分析可知詩中描述的是田地里農業(yè)灌溉的場景,反映了當時灌溉工具用于農業(yè)生產,故本題選B項。A、D兩項與題意無關,排除;根據材料“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可知該工具需要依靠人力,而筒車則是依靠水力,排除C項。

  5.明朝湖州市某農戶家庭一年的經營狀況如下表

  從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A.這是典型的小農經濟 B.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C.商品經濟比較發(fā)達 D.湖州地區(qū)絲織業(yè)較發(fā)達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農業(yè)發(fā)展和商業(yè)發(fā)展的相關內容。該農戶主要經營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屬于典型的小農經濟,A項正確;把養(yǎng)的蠶賣出一部分,反映了明朝商品經濟比較發(fā)達,C項正確;該農戶養(yǎng)蠶繅絲,織絹120匹,反映了這一地區(qū)絲織業(yè)發(fā)達,D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材料中沒有體現,故選B項。

  6.以下各項表述,能體現出對明代“朝貢貿易”的相對準確理解的是

  A.朝貢貿易展示了天朝威儀 B.朝貢國可自由來華貿易

  C.各朝貢國貢期一致 D.政府在朝貢貿易中獲利甚多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明清對外貿易——朝貢貿易的特點。朝貢貿易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展示了天朝威儀,故A項正確;朝貢國需要得到明朝的特許,才能來華貿易,故B項錯誤;各朝貢國貢期并不一致,故C項錯誤;“政府在朝貢貿易中獲利甚多”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

  7.下列關于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發(fā)生的變化,表述有誤的是

  A.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 B.通商口岸出現外資企業(yè)

  C.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開始衰退 D.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產生

  【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B、C、D項所述是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符合題意,故排除;自然經濟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是逐步解體的,A項表述錯誤,故排除。

  8.下列四項為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考題,其中19世紀70年代初洋務學堂使用的考題應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論吾國銀行失信用之可懼”

  C.“試比較英、美、法、瑞士、中國行政機關元首之產生方法”

  D.“法國大革命對于歐洲民族主義之發(fā)展,有何影響?試舉例明之”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時期教育的發(fā)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洋務運動時期,為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一批新式學堂,培養(yǎng)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為“中體西用”,學堂學習內容不涉及西方民主思想與政治制度。據此分析,A項符合題意。

  9.實業(yè)救國是近代社會的進步思潮,受此影響,甲午戰(zhàn)后興辦的企業(yè)是

  A.發(fā)昌機器廠 B.繼昌隆繅絲廠 C.貽來牟機器磨坊 D.大生紗廠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fā)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發(fā)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都屬于19世紀60、70年代的民族資本主義興辦的企業(yè),時間不符合,故A、B、C三項錯誤;大生紗廠是甲午戰(zhàn)后由張謇興辦的,故D項正確。

  10.有學者認為,徽商胡雪巖“壟斷蠶絲,冀獲暴利。此既為出口大宗,適光緒九年(1893年)外國絲市不振,洋商不購,而胡氏存貨山積,悉歸腐弊。由是盡喪其資,波及全國,錢莊分設各地者,紛紛倒閉,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該學者看來,胡雪巖破產的主要原因是

  A.沒有投資近代工礦業(yè) B.買辦商人勢力的惡性競爭

  C.金融業(yè)形勢發(fā)生變化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通過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胡雪巖破產的主要原因是“光緒九年(1893年)外國絲市不振,洋商不購”造成的,而不是其它三個選項造成的,也就是說當時中國已經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商人的命運已經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控制、左右。故選D。

  11.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fā)行“聯銀券”,流通于平、津、魯、豫等地;同時還發(fā)行了大量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用票”,流通于市場。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徑的目的是

  A.擾亂國統(tǒng)區(qū)金融秩序 B.轉嫁戰(zhàn)爭負擔

  C.封鎖抗日根據地經濟 D.強化物資管制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日本侵華,意在考查考生解讀材料信息和調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據材料中的“1938年”“平、津、魯、豫”等信息可知,日本發(fā)行的“聯銀券”“軍用票”主要流通于淪陷區(qū)而非國統(tǒng)區(qū),故A項錯誤;日本發(fā)行的“聯銀券”“軍用票”流通于市場,這是日本對中國經濟的掠奪,是轉嫁戰(zhàn)爭負擔的體現,B項正確;封鎖抗日根據地經濟是通過軍事手段和限制物資流出等實現的,C項錯誤;“聯銀券”“軍用票”不是物資,不能體現對物資管制的強化,D項錯誤。

  12.下圖為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官僚資本在產業(yè)資本和金融資本中所占比例變化情況表。據此可以得出

  A.民族工業(yè)逐漸陷入絕境 B.美國企圖獨占中國市場

  C.戰(zhàn)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D.國民政府實行戰(zhàn)時體制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曲折發(fā)展。圖表中可以看出官僚資本急劇的膨脹,反面可以分析出民族工業(yè)遭到摧殘和擠壓,故選擇A項;美國獨占中國市場反映不出來,排除B項;C項是指一戰(zhàn)期間的狀況,排除;D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

  13.從1954年起,國家重點發(fā)展公私合營國家資本主義,即國家通過注入資金和委派干部,同私營資本主義企業(yè)實行內部合作。這種合作主要帶來了企業(yè)

  A.生產力大幅提高 B.管理制度的加強 C.生產關系的改變 D.公私矛盾的化解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材料主要講的是三大改造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改造,這種改造并沒有帶來生產力的大發(fā)展,故A項錯誤;這種合作也帶來了企業(yè)管理的加強,但是并不是主要的,故B項錯誤;這種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使生產關系發(fā)生變化,具體來說就是使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發(fā)生轉變,這是主要的影響,故C項正確;此項措施并不能化解企業(yè)的公私矛盾,故D項錯誤。

  1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國職工人數從3 101萬猛增至5 969萬。這主要是因為

  A.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 B.“大躍進”中大辦工礦企業(yè)

  C.公私合營后國營企業(yè)職工大增 D.人口增長造成大量勞動力剩余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大躍進”運動。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于1957年,不符合題干中的時間,A項錯誤。“大躍進”運動中我國開展“大煉鋼鐵運動”,大辦工礦企業(yè),使得職工人數大增,B項正確。三大改造結束于1956年,C項不符合題干中的時間,C項錯誤。D項“大量勞動力剩余”的說法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

  15.1961年,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的一份報告指出:現在部分干部和農民對集體生產信心不足,以致發(fā)展到變相恢復單干,有的地方出現了“父子隊”“兄弟隊”式家庭作業(yè)。這則材料作為例證,可用于說明

  A.當時土地所有制發(fā)生改變 B.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歷史背景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起源 D.當時國民經濟調整成效顯著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情況,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結合時間“1961年”可以推斷A、B兩項說法與當時國情不符,排除;由“對集體生產信心不足”“父子隊”“兄弟隊”“家庭作業(yè)”等信息可知,答案為C項;D項說法正確,但與題意無對應關系,排除。

  16.1985年1月,國家物價局與國家物資局在聯合發(fā)出的《關于放開工業(yè)生產資料超產自銷產品價格的通知》中規(guī)定,允許企業(yè)按市場價格銷售“計劃外”產品。這說明

  A.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崩潰 B.市場經濟體制開始確立

  C.企業(yè)經營的自主權擴大 D.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經濟體制改革。依據題干材料中的時間“1985年”可以看出此時計劃經濟體制并沒有完全崩潰,故A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是在21世紀初,故B項錯誤;依據題干材料“允許企業(yè)按市場價格銷售‘計劃外’的產品”可以看出企業(yè)的經營自主權在擴大,故C項正確;依據題干材料不能看出企業(yè)經營管理的混亂,故D項錯誤。

  17.1869年萬國郵政聯盟建立,該組織的建立使郵政事業(yè)實現了全球系統(tǒng)化。這主要得益于

  A.交通工具的發(fā)展 B.資本輸出的加強 C.福利國家的出現 D.互聯網技術的推動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工業(yè)革命的成果。資本輸出開始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福利國家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于二戰(zhàn)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故C、D兩項錯誤;郵政事業(yè)實現了全球系統(tǒng)化得益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交通工具的發(fā)展,故A項正確。

  18.在19世紀末的西歐,一個資本家要新建紡織廠,為提高產量,他應該優(yōu)先選址在

  A.商業(yè)繁盛的地區(qū) B.盛產煤炭的地區(qū) C.鄰近河流的地區(qū) D.電力充足的地區(qū)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19世紀末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電力得到廣泛應用,所以選擇在電力充足的地區(qū),故D項正確,A、B、C三項錯誤。

  19.觀察下面的圖表,其中乙國是

  A.英國 B.法國 C.俄國 D.德國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德國是核心國家,工業(yè)生產的比重不斷上升,故D項正確;英國、法國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呈下降趨勢,丙國應該屬于英國、法國,故A、B兩項錯誤;俄國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變化不大,不符合題意,故C項錯誤。

  20.發(fā)生在1920年蘇俄的現象有

  A.私營企業(yè)紛紛涌現 B.國營企業(yè)的經營自主權擴大

  C.政府禁止買賣糧食 D.農民積極參加農業(yè)集體化運動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蘇俄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0年國內戰(zhàn)爭時期,蘇俄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規(guī)定大中小企業(yè)全部實行國有化,故排除A項;國營企業(yè)經營自主權的擴大為戰(zhàn)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蘇聯在“一五”計劃時期開展了農業(yè)集體化運動,故排除B、D兩項。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禁止商品生產和自由貿易,故選C項;

  21.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屬于這類措施的是

  A.保持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某種平衡

  B.把進口物品平均關稅率從40%提高至47%

  C.廢止不公平競爭慣例使各產業(yè)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來價值的50%—60%固定它與黃金的比價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A項是羅斯福在農業(yè)方面所實行的政策,是為了穩(wěn)定國內農產品價格,與“增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無關,可以排除。B項屬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無法“增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B項錯誤。C項錯在“各產業(yè)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因為這不符合羅斯福新政限制生產緩解危機的目的,可以排除。D項目的在于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這可以“增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D項正確。

  22.下列示意圖中能正確反映1929~1938年美國和蘇聯在世界工業(yè)總產值中所占份額(%)變化趨勢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美國羅斯福新政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結合所學可知,1929-1933年大蕭條給美國經濟以沉重打擊,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使美國經濟得到復蘇和發(fā)展,美國經濟總體趨勢是下降的;以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28年起蘇聯開始實施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工業(yè)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位。據此判斷此階段美國在世界工業(yè)總產值份額下降,蘇聯持續(xù)上升,但仍低于美國,故選A項。后三項圖示的變化趨勢均不符合史實。

  23.“20世紀50年代,蘇聯科技人員發(fā)明了連續(xù)鑄鋼法,鑄出的鋼錠比傳統(tǒng)方法質地均勻,且能將產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個國家買去專利。但直到1980年,蘇聯自身只有11%的鋼錠采用此項技術生產。”對材料解讀最準確的是

  A.制度變革激發(fā)技術創(chuàng)新 B.計劃經濟制約技術轉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戰(zhàn)影響 D.經濟模式決定科研方向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二戰(zhàn)后蘇聯經濟體制的弊端,意在考查考生解讀史料信息的能力。20世紀50年代蘇聯并未進行制度變革,故A項錯誤;當時正值冷戰(zhàn)時期,科技交流肯定會受到影響,故C項錯誤;經濟模式決定科研方向的說法錯誤,故D項錯誤。由于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缺乏活力,很多技術不能得到應用,故B項正確。

  24.1982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國的《世界經濟導報》曾這樣評價:“他確實是一位真正懂得經濟的領導人,他的經濟改革使蘇聯的國力逐漸趕上了美國,雖然他想稱霸世界而沒有成功。”這主要是針對其改革的哪一項措施

  A.減少指令性計劃,代之以指導性計劃指標

  B.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增加農民收入

  C.堅持計劃管理前提下,擴大企業(yè)經營自主權

  D.打破單一公有制,允許個體經濟存在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A、D兩項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內容,故A、D兩項錯誤;B是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故B項錯誤;依據題干中“他確實是一位真正懂得經濟的領導人,他的經濟改革使蘇聯國力逐漸趕上了美國,雖然他想稱霸世界而沒有成功”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較注重經濟價值規(guī)律的運用,故C項正確。

  25.一位學者說:“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鈔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黃金兌換標準給了我們這個特權。”賦予“我們這個特權”的是

  A.《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 B.馬歇爾計劃

  C.《關稅和貿易總協(xié)定》 D.《布雷頓森林協(xié)定》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建立。“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鈔機……而黃金兌換標準給了我們這個特權”反映出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與黃金直接兌換,賦予其世界貨幣的特權,相關的世界貨幣體系為布雷頓森林體系,故選D項。《北美貿易協(xié)定》建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qū),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冷戰(zhàn)政策的重大舉措之一,《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確立戰(zhàn)后世界貿易體系,A、B、C三項與材料信息無關,均排除。

  武漢市高一歷史期末試卷二、綜合題

  26.一個時代占主流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思想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該時代的發(fā)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隨著西漢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商人勢力逐漸膨脹……嚴重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令“初算緡錢”,向工商業(yè)主、高利貸者征收資產稅,并處罰隱瞞資產或申報不實者。后又下令“告緡”,鼓勵民眾告發(fā)不如實申報的商人,結果“商賈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

  材料二 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經完全廢除,最明白最單純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會樹立起來。每一個人,在他不違反正義的法律時,都應聽其完全自由,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總之,一種事業(yè)若對社會有益,就應當任其自由,廣其競爭。競爭愈自由,愈普遍,那事業(yè)就愈有利于社會。

  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個功能:

  (1)保護社會免遭其它獨立的社會之暴力和入侵的職能;

  (2)盡可能地保護每個社會成員免受其他社會成員之不正義和壓迫的職能;

  (3)建立和維護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職能。

  ——根據亞當•斯密《國富論》(1776年)整理

  (1)指出材料一中漢武帝采取措施的主要目的。為實現這一目的,漢武帝還有哪些舉措?

  (2)據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思想,并結合必修一、二的所學知識分析作者思想產生的原因。

  【答案】(1)目的:抑制商人勢力,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舉措: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

  (2)主要思想:自由主義。

  原因:英國工業(yè)革命展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英國民主政治的逐漸完善。

  【解析】本題考查重農抑商政策和自由主義經濟思想。

  第(1)問,第一小問“目的”依據材料二中“商人勢力迅速膨脹……嚴重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可歸納出抑制商人勢力,增加財政收入;第二小問聯系所學知識,從鹽鐵官營、貨幣官鑄、物價管理等角度來分析即可。

  第(2)問,第一小問實際考查的是工業(yè)革命對西方的影響,對西方而言,工業(yè)革命后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經濟思想由重商主義轉變?yōu)樽杂芍髁x;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可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著作發(fā)表于1776年,材料中強調了自由制度、政府職能兩方面的內容。結合所學18世紀中葉的英國歷史,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原因,即政治上,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完善;經濟上,工業(yè)革命的開展,促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政府對經濟的過渡干預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思想上,受啟蒙思想的影響。

  27.各國的農業(yè)發(fā)展在不同歷史時期各具特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地主們土地上的礦產和農產品需要運到城市和工業(yè)區(qū)去,他們所需要的農業(yè)設備和工業(yè)品也需要運進來,因此對修建公路、運河和鐵路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18世紀,英國的圈地運動促進了鄉(xiāng)村銀行的發(fā)展,地主和農民手中的游資通過銀行的渠道集中起來,為蓬勃發(fā)展的棉紡織業(yè)和金屬加工業(yè)提供了資本。

  ——王章輝《工業(yè)化歷程》

  材料二 正是由于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fā)明,使用舊式紡車和織機的手工業(yè)者遭到了排擠,他們破產之后,便成為雇傭工人。……產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畝、一百英畝、二百英畝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農,他們建立起大農場……(那些小自耕農)或者流入城市出賣勞動力,或者成為農場主的雇工……隨著冶鐵工業(yè)和機器制造業(yè)的發(fā)展,農業(yè)機械日益增多。

  ——許永璋《世界近代工業(yè)革命》

  材料三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廣漢縣向陽人做出了一個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舉動(見下圖)。

  (1)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指出圈地運動和工業(yè)革命的相互影響。

  (2)概括指出材料三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時代背景加以闡釋。

  【答案】(1)圈地運動: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原料、資本、市場、勞動力等條件。

  工業(yè)革命:促進英國農村封建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瓦解;有利于資本主義大農場的發(fā)展;推動農業(yè)機械化。

  (2)歷史信息:人民公社體制開始被打破,政治體制改革已悄然進行;“左”傾思想的束縛依然存在,人們對改革心存顧慮。

  闡釋:能結合時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并進行合理解釋。

  如:人民公社體制的弊端;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關于改革的決定;撥亂反正工作及當時思想領域的實際狀況等。在此基礎上,能提出獨立的見解或認識。例:改革具有艱巨性,改革是在新舊觀念的激烈沖突中展開的。

  【解析】本題考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建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第(1)問,從材料一中“需要的農業(yè)設備和工業(yè)品”“修建公路、運河和鐵路”“促進鄉(xiāng)村銀行的發(fā)展,為棉紡織業(yè)和金屬加工業(yè)提供了資本”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圈地運動對工業(yè)革命的影響從原料、資本、市場以及勞動力等角度綜合分析作答;工業(yè)革命對圈地運動的影響根據材料二中“使用舊式紡車和織機的手工業(yè)者遭到了排擠,他們破產之后,便成為雇傭工人,產生了一批大農場,農業(yè)機械日益增多”等信息從生產關系變革以及資本主義發(fā)展等角度概括答案。

  第(2)問,“歷史信息”可從“1980年”和換牌圖片得出政治體制改革在悄然進行,人民公社體制開始被打破;從“墨汁都還沒干就匆匆掛上去了”“換牌半年多的時間里,我連陌生人都不敢見呢”“不準宣傳,不準廣播、不準登報”等信息中可分析得出改革嘗試中改革理念與“左”傾思想的沖突。“闡釋”可聯系時代背景從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與改革的必要性、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決策與思想解放等方面回答。

  武漢市高一歷史期末試卷三、材料題

  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16~17世紀的新舊世界的剪影(局部)

  材料三 二戰(zhàn)后世界貿易發(fā)展簡表

  (1)關于絲綢之路的開通,學界說法不一。第一種觀點認為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第二種觀點認為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有了絲綢之路。若你支持第二種觀點,應選擇材料一中的哪些史料作為證據?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能夠反映當時世界發(fā)展變化的多種趨勢。請你指出其中一種變化趨勢并結合所學史實加以說明。

  (3)據材料三概括二戰(zhàn)后世界貿易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并說明其出現的原因。

  【答案】(1)史料A、B、D。

  原因:三則史料在時間上與第二種觀點一致,且文獻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證。(注:判斷原理:具有時序感,懂得運用兩重證據法)

  (2)示例:

  趨勢:新航路開辟結束了各地相對孤立狀態(tài),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

  說明:新航路開辟后,新舊世界(或新舊大陸)之間逐漸產生了物種交流、疾病傳播,其中,物種交流密切了各地區(qū)聯系,疾病傳播給人類帶來災難。同時,歐洲的商人們開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yè)聯系,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形成。

  (3)趨勢:世界貿易的全球化趨勢日益突出。

  原因:兩極格局瓦解,參與世界貿易的國家日益普遍;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使發(fā)展速度大為提高;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推動世界貿易向規(guī)范化和法制化方向發(fā)展。

  【解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

  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的時序意識和如何使用“二重證據法”的能力。很顯然史料C發(fā)現于唐代陶罐內的東羅馬金幣在時間上晚于漢代,不能作為支撐“漢代之前就有絲綢之路”的證據。“二重證據法”是把傳世文獻與地下考古互為印證的歷史研究方法。

  第(2)問,本題為開放性命題,回答的時候只需要針對一個方面進行回答即可,只要觀點不偏,針對材料分析的正確,就能得到相應的分數。根據時間和表格可以判定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連為一個整體。結合所學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進行說明即可。

  第(3)問,第一小問“趨勢”根據材料中“世貿組織作為全球性組織而行動,確保共同規(guī)則在全世界采用,并加強了貿易自由化”得出其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材料中“快速的技術變化和全球競爭帶來了高速發(fā)展”得出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根據材料中“世貿組織作為全球性組織而行動,確保共同規(guī)則在全世界采用,并加強了貿易自由化”得出世貿組織成立的推動;結合所學可知,兩極格局的結束為世界貿易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


猜你喜歡:

1.高一上學期歷史期中考試試卷

2.高一歷史必修一期末模擬測試題

3.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檢測試題及答案

4.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測試試題及答案

5.2018高一上學期歷史期末備考練習題

37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