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學期高二年級歷史期中試卷題
歷史的學習雖然不需要我們要多么努力打至少也要認真學習,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看看高二歷史,歡迎大家來收藏哦
高二下學期歷史期中聯(lián)考試卷
第Ⅰ卷 (選擇題 共50分)
本卷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長輩和兄弟作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賢者,政之本也”,上述思想被此后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推崇。據此可知( )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賢 B.宗法血緣政治日趨淡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親 D.儒家倫理觀念逐漸強化
2.吳宗國認為,從政府機 構看,秦和漢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與國家事務尚未分離……‘卿’這個稱呼本身即帶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濃厚的為皇帝個人服務的色彩,國家還保持了古老的家國不分、家國一體的傳統(tǒng)和形式”。這反映出( )
A.秦漢處于國家政治制度的轉型時期 B.秦漢沿襲西周宗法制度,等級森嚴
C.三公九卿相關規(guī)定凸顯宗族觀念加強 D.經濟發(fā)展是家國同構觀念維系的關鍵
3.秦朝滅亡后,“法家學說信譽掃地,而儒家學說被長期推崇為官方教義。不過,從某種意 義上說,這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法家學說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獨尊儒術”體現(xiàn)了法家的思想原則
4.東漢時期一些專攻經學講授的家族,其父子、門人和再傳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顯位,由經學起家變成門閥士族。據此推斷當時( )
A.儒學開始成為正統(tǒng)學說 B.地方分裂勢力坐大
C.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加強 D.察舉制度存在弊端
5.明神宗萬歷皇帝在位48年,他酷愛木匠工藝,在位期間長達28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國政依然運行如故。這反映出( )
A.君主專制制度在明朝已臻成熟 B.萬歷皇帝開明治國馭人有道
C.明朝的行政運行機制比較完善 D.丞相居中協(xié)調政務運轉順暢
6. 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廷杖)此皆關系朝家綱常,有功名教者,雖見辱殿廷,而朝紳視之,有若登仙”。以上材料說明了當時士大夫
A.視接受廷杖為表達對朝廷忠義的機會 B.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見接受廷杖為驕傲
C.認為實施廷杖會損害國家的綱常名教 D.擔心君主專制的迫害表現(xiàn)出喜歡廷杖
7、 某專家認為《九章算術》的編纂者對待數(shù)學的態(tài)度是:“掌握數(shù)學知識的人應該滿足于能夠解答生活實踐中提出的應用問題,數(shù)學的理論雖屬可知,但很難全部搞清楚,學者應該有適可而止的態(tài)度。”這說明中國古代數(shù)學發(fā)展的特點是
A. 重視理論 B. 重視實用 C. 不求甚解 D. 具有理性
8.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過謔浪調笑,雜劇則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湯》、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婦如《殺狗勸夫》、朋友如《管鮑分金》……又非唐之傳奇,宋之戲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語矣。”據此可知作者強調元雜劇
A.注重演繹歷史故事 B.達到古代戲曲的高峰
C.呈現(xiàn)世俗化、娛樂化趨勢 D.具有倫理教化功能
9.史學家陳旭麓說:“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 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陳旭麓意在說明
A.只有“中體西用”,才能解決內憂外患
B.“中體西用”可以為西學的傳入創(chuàng)造條件
C.“中體西用”消除了頑固派和洋務派的分歧
D.國人已經普遍地接受了“中體西用”的思想
10.道光帝曾下達如下諭旨:一、煙價在廣州已付,軍費和商欠不準賠;二、平行禮可以通融;三、香港“暫行賞借”(不是割讓),閩、浙沿海暫準通商,但不許長久居住。該諭旨表明清廷( )
A.認可增開香港島為通商口岸 B.堅持通過朝貢貿易與英國通商
C.拒絕《南京條約》賠款要求 D.天朝上國的外交觀念受到沖擊
11.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婦女允許在軍政機構中任職,設‘女館’……采取措施幫助病殘孤寡人;禁止吸食鴉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太平天國時期的這些舉措( )
A.表達了農民階級的訴求 B.蘊含了民主共和的觀念
C.體現(xiàn)了反封建的精神 D.踐行了“師夷長技”主張
12.兩江總督劉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電奏清政府:“(若)遼、臺并失,(則)南北皆危.并恐各國從此生心,后患不堪設想…… 現(xiàn)在各軍械略齊,兵勇銳氣可用,似不可聽其恫嚇之言.為此遷就之計。”這表明( )
A.《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重大危害 B.有識之士反對中國與日本屈辱議和
C.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在當時已不可避免 D.清政府在和或戰(zhàn)問題上仍舉棋不定
13.“(它)樹立了‘國民全體’作為‘國家主權’擁有者的崇高地位,……廢除了絕對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權力,……是革命黨人將權力關進牢籠的一次勇敢的、大膽的嘗試。”下列《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中,不能體現(xiàn)上述觀點的是( )
A.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B.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C.實行責任內閣制 D.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14.1877年,對西方持否定態(tài)度的劉錫鴻作為副使出使英國,抵達倫敦兩個月后,他對英國政治評價道:“無閑官,無游民,無上下隔閡之情,無殘暴 不仁之政,無虛文相応(應)之事。”據此分析,劉錫鴻( )
A.仍然沒有突破傳統(tǒng)政治倫理和儒家價值觀
B.肯定了英國政體中體現(xiàn)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C.主張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體制進行全面批判
D.從反對學習西方向支持學習西方制度轉變
15.《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經支持變法的管學大臣孫家鼐馬上上折彈劾,連對維新不遺余力的湖南巡撫陳寶箴也大力抨擊,至于守舊者則攻擊康氏離經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實。 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已經動搖 B.維新陣營內部因是否立憲發(fā)生分歧
C.維新變法遭到清朝官員普遍反對 D.康有為減少變法阻力的策略存在問題
16.列寧在評價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時說:“在亞洲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家中,是什么經濟必要性使得最先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土地綱領能夠被人接受呢?這是因為必須摧毀以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封建主義。”這反映了( )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國占支配地位
B.“平均地權”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
D.俄國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權”影響
17.毛澤東說:“大家不應只看到一個廣東,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眾組織比廣東還要廣大,所缺的是武裝,現(xiàn)已適值暴動時期,更需要武裝。”他強調湖南暴動“縱然失敗,也不用去 廣東,而應上山”。這一思想的提出( )
A.體現(xiàn)了中國革命道路的新構想
B.表明了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C.說明了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唯一斗爭方式
D.完善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
18.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現(xiàn)出宗教區(qū)、公共活動區(qū)和私人區(qū)混合的格局,街道體系也缺乏規(guī)劃,城市一直延續(xù)到郊區(qū)和鄉(xiāng)村。富人區(qū)和窮人區(qū)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說明的是( )
A.城市設計理念 促成雅典的民主政治產生
B.城市設計促使其民主政治出現(xiàn)脫節(jié)現(xiàn)象
C.城市設計與其行為和觀念形成互動效應
D.城市規(guī)劃足以成為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的典范
19.羅馬帝國前期,法學家的活動十分活躍。他們除了協(xié)商國家進行立法和匯編法令的工作,還擔負著答復法律上的疑難問題,指導訴訟,編撰契約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項,法學家紛紛著書立說,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相當流行,蔚然成風。材料說明( )
A.羅馬法學家擁有了國家立法權 B.法學家的活動推動萬民法發(fā)展
C.成文法逐漸取代習慣法 D.羅馬法已經發(fā)展到鼎盛
20.1640年,在英國的議會選舉中,許多反對王黨(查理一世及其追隨者)的人士當選為議員,王黨候選人則紛紛落選。這反映出英國當時( )
A.議員普遍具有反封建決心 B.君主政體走向崩潰的趨勢
C.君主專制的統(tǒng)治出現(xiàn)危機 D.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確立
21.當各州對西部土地爭奪難決的時候,應各州要求,1780年10月邦聯(lián)國會決定,凡可能割讓或轉讓予合眾國的土地,“其日后的處理應符合于合眾國的公共利益”。紐約等州因此放棄其西部土地權,使之成為國家的“公共土地儲備”。從中得到的借鑒是( )
A.中央擴權有利于緩解各州糾紛 B.聯(lián)邦制能夠維系中央與地方的平衡
C.邦聯(lián)制有利于強化中央控制力 D.向西擴張領土可提升國家的凝聚力
22.自大革命以來,法國就像一個政治制度的試驗 場,君主立憲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環(huán)多變,輪番實行。第三共和國時期,以非武力的爭斗成為主要形式,合法斗爭成為各階級、階層的首選方 式。法國從此穩(wěn)固了民主共和制。這主要說明( )
A.政治制度的選擇過程中必然充斥著暴力斗爭
B.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C.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進政治制度建設
D.政治制度的確定與完善有時要經過各種嘗試
23.達爾文曾說:“盡管人類是一個更先進、更聰明的物種,但人類已經失去了他們特殊的位置,現(xiàn)在已經被視為有機世界的一部分。”這說明達爾文的進化論
A.認為人類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B.強調了人與其他物種的本質不同
C.不利于人文主義的傳播 D.提高了人在整個自然界中的地位
24.意大利學者米蘭多拉寫到:“世界一旦建成,造物者則希望有人贊賞他的杰作……因此,他創(chuàng)造了人,并對他說:‘我將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夠更好地觀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創(chuàng)造了你,以便你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將你塑造成你喜歡的形體。你也許會蛻化,變成無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華,變得神圣。’”對材料理解錯誤的是( )
A.否定上帝的絕對權威 B.仍然堅持上帝造人的學說
C.相信理性使人性升華 D.崇尚理性主義及獨立判斷
25.17世紀自然神論創(chuàng)始人赫爾伯特說:“神造了世界卻不照管護理這個世界,任其發(fā)展”。認為上帝作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創(chuàng)世之后就不再干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規(guī)律存在和發(fā)展下去。該觀點( )
A.譴責傳統(tǒng)宗教的非理性主義 B.強調恪守宗教的原創(chuàng)經典理論
C.成為天賦人權觀的理論依據 D.不利于科學發(fā)展和文明進步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0分)
本卷包括第26題(18分)、第27題(20分)、第28題(12分)。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明代的君巨沖突中,“禮”被抗爭之臣反復提及,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禮”與“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據“禮”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價值觀,理在君上觀的背后支撐是天下為公觀、法祖觀與君德觀,這三種觀念在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觀念中 ,已將順從與匡救并舉當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從才主為是。明代士大夫雖因官職不同,具體的政治訴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權力的分配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 反對皇權專制極端化。主張君臣分職、共治天下。
——摘編自李佳《論明代的君巨沖突》
材料二 1837年,維多利亞繼承了王位。首相墨爾本把女王寢宮中的侍官換成清一色的輝格黨貴婦,誘使維多利亞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黨立場。1839年墨爾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黨批評,在圍繞政府重要決策投票時,內閣僅獲5票多數(shù),墨爾本決定辭職并勸女王及時任命保守黨(由托利黨演變而來)領袖皮爾任內閣首相。不料皮爾得寸進尺,非要她遣散宮廷中的輝格黨貴婦才會出面紐閣。女王憤然回絕,皮爾拒不組閣。 女王丈夫阿爾貝特告誡她:身為立憲君主,面對黨爭應持不偏不倚的超脫態(tài)度;盡量任用能在下院獲得多數(shù)的人為首相。于是,女王邀請皮爾組閣,歷時兩年的“寢宮危機”以維多利亞的讓步落下帷幕。
——摘編自閻照祥《英國虛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代君臣沖突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說明英國政治發(fā)展的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9分)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君主權力的認識。(3分)
27.(20分)“學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七藝”是指七種自由藝術(也是學習課程),即文法學、修辭學(包括雄辯術)、辯證法(邏輯學)、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起源于古希臘人、特別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 在16—19世紀,除了淵源于古代四藝中的天文學外,力學、地理學、物理、化學、數(shù)學等新的學科都巳相繼出現(xiàn)。
——[美]布魯巴克《西方課程的歷史發(fā)展》
材料三 以下為某中學課程表(1968年5月—1969年)
一 天天讀 革命歌曲 代數(shù) 運動
二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 外語 運動
三 天天讀 農業(yè) 語文 運動
四 天天讀 農業(yè)二 代數(shù) 運動
五 天天讀 語文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
六 天天讀 外語 軍訓 運動
(注:“天天讀”指讀《毛主席語錄》;“運動”指體育運動)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七藝“起源于古希臘人,特別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19世紀出現(xiàn)一系列新學科的經濟文化原因是什么?(6分)
(3)根據材料三,該中學的課程設置有何特點?為什么會形成這些特點,試從國際與國內兩方面進行分析。(8分)
(4)結合以上材料,就“學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一問題談談你的看法。(2分)
28.(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環(huán)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以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 、京津冀為主的環(huán)渤海濱海經濟帶,同 時延伸可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盟市,其范圍可占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環(huán)渤海地區(qū)有著深厚的歷 史積淀。歷史在這里駐足、凝思。
提示:駐足,該地區(qū)遭受列強侵略。凝思,中國社會的應對。
要求:用中國近代史實說明“歷史在這里駐足、凝思”。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5 BADDC 6-10 ABDBD 11-15 CBAAD 16-20 AACBC 21-25 ADADA
二、材料題(本大題共3小題,26題18分,27題20分,28題12分,共50分)
26.(18分)
(1)原因:明代士大夫具有較張的政治原則性,恪守‘禮”念;明代士大夫參政意識提高,主張君臣分職,共治天下;丞相制度被廢除,明代君臣緩沖機制的缺失;君主強化權力,對臣下控制日趨嚴格。(6分)
(2)趨勢:政黨政治日趨成熟;王權日益縮小,議會權力日漸擴大。下院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日益顯要。(3分)
影響:進一步打擊了英國工權,推動了英國政黨政治的發(fā)展,有利于英國的政治民主化。(6分)
(3)認識:有主權力受到時代和本國政冶體制的制約,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制度的國家君主權力的大小會有較人差別,隨粉時代進步,應對君主權力進行翻約,防止出現(xiàn)獨裁專幼現(xiàn)象。(3分,其他答案育之有理亦可》
27.(1)實行直接民主(或民主制度);注重修辭;人文精神產生;流行邏輯與美育。(4分)
(2)經濟: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yè)革命,科技與生產相結合(3分)
文化: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文主義(或理性主義)的影響;地理、物理、化學、數(shù)學等知識的進步。(3分)
(3)特點:重視意識形態(tài)教育(或政治教育);重視教育與生產相結合;重視體育運動;忽視科學知識;與軍事斗 爭相結合;個人崇拜等。(任答兩點即可) (4分)
原因:國內:““””;“以階級斗爭為綱”;國民經濟困難等。(任答一點即可)
國際:外交形勢惡化;美國孤立封鎖;中蘇敵對;冷戰(zhàn);兩極格局等。(任答一點) (4分)
(4)看法:知識的價值取決于當時社會經濟、政治需求,不同歷史時期對知識的重視程度不一樣等。(2分)
28.(12分)
19世紀西方列強侵華的規(guī)模一次比一次大,地理位置重要的渤海灣地區(qū)沒能逃脫西方列強的蹂躪。(2分)
(1)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煙臺、營口、天津作為通商口岸被迫向列強開放,西方列強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向北部沿海延伸。
(事件名稱、內容、影響各1分,共3分)
(2)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日本侵略者進攻遼東和山東半島,占領大連、旅順,攻占威海衛(wèi),繼而又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占遼東半島。西方列強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渤海灣地區(qū),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3分)
(事件名稱、內容、影響各1分,共3分)
(3)在西方列強侵略渤海灣地區(qū)過程中,中國人民和統(tǒng)治者有過反思和反抗。洋務運動為加強海防,建成北洋海軍等三支艦隊,由于清政府的腐敗,北洋艦隊在甲午戰(zhàn)爭中慘敗;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在山東發(fā)起的義和團運動在京津地區(qū)形成高潮,但最后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下失敗。(把兩件大事名稱、結果敘述清楚:4分)
高二下學期歷史期中試題
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最佳答案,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
1、《周禮•考工記》將城邑分為三級:第一級是“王城”;第二級為“諸侯城”;第三級為 “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規(guī)定王官“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官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實行了(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禮樂制 D.分封制
2、《尚書》記載:“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經,法律規(guī)定)”。古羅馬的《民法大全》規(guī)定:“不得基于懷疑而懲罰任何人……與其判處無罪之人,不如容許罪犯逃脫懲罰 ”。由此可見,兩則材料都( )
A.違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則 B.體現(xiàn)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表明了法律的寬松靈活 D.反映了重罪輕判的理念
3、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再到“履至尊而制六合”這一系列變化說明了( )
A.中央集權政治模式形成的趨勢 B.封國制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
C.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 D.從分邦建國到設置郡縣
4、在中國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為律,后主所是疏為 令”的做法,體現(xiàn)的是以皇權為代表的個人立法與決策。這種決策程序開始有所改觀的是( )
A.漢初的內外朝制度 B.明朝內閣
C.宋代兩府三司制度 D.隋唐三省體制
5、元大德九年,中書省下達公文,譴責各行省應決不決,“泛濫咨稟”的做法。然而,對重事并創(chuàng)支錢糧”,仍重申“必合咨稟”的舊制。中書省此舉的真實意圖是( )
A.增強行省政務稟報的意識 B.中央集權與高效行省兼顧
C.加強中央集權 D.創(chuàng)造條件擴大地方自主
6、軍機處最主要的職掌是所謂的“承旨書諭”,上諭下發(fā)有“明發(fā)”和“廷寄”兩種。明發(fā)上諭指交內閣發(fā)抄,宣示天下的諭旨;廷寄上諭是由軍機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諭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緊傳遞。這表明( )
A.軍機處成為內閣的上級機構 B.“廷寄”的內容是由軍機處決定的
C.“廷寄”的出現(xiàn)是專制皇權加強的表現(xiàn) D.“廷寄”減少了中央決策的失誤
7、在古代中國政治文明的演進過程中,出現(xiàn)過許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對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論述,正確的是( )
A.改土歸流始于清初,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管理
B.郡縣制是貴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標志,推動了中央集權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滿族的重要政治創(chuàng)新,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D.分封制既穩(wěn)定了當時的政治秩序,也蘊含著以后分裂割據的因素
8、公民大會是全體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參加的最高權力機關,五百人議事會、十將軍委員會、陪審法庭、執(zhí)政官統(tǒng)統(tǒng)隸屬于它,對它負責。公民大會的決議是最后的裁斷,具有最高的權威。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
A.直接民主 B.民主監(jiān)督 C.主權在民 D.依法執(zhí)政
9、恩格斯指出:“在羅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發(fā)展沒有在工業(yè)和貿易方面引起進一步的后果,因為他們的生產方式沒有改變。”但當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發(fā)展起來時,“詳細擬定的羅馬法便立即得到恢復并重新取得威信”。羅馬法在近代世界“恢復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不包括( )
A.羅馬法注重調節(jié)經濟關系,法律程序嚴謹
B.羅馬法中包含公民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觀念
C.近代資產階級需要法律維護其利益
D.羅馬法不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
10、1840年英國誕生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郵票,以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的側面肖像為畫面。1878年(光緒四年)中國首枚郵票大清“龍票”誕生。觀察這兩幅郵票的畫面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英國政體對晚清 產生重要影響 B.兩國都受王權思想的影響
C.中國的專制制度已經開始 D.兩國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
11、甲午戰(zhàn)爭后,朝臣和士大夫紛紛上折條陳反對議和。朝霞林院侍讀奎華等一百五十五人聯(lián)名上書認為“日本提出的賠款、割地的各條款是‘五洲未有之奇聞,三千年所無之變局’,如照此簽約,后果必然是‘法人窺粵,英人窺滇,俄人西窺新疆、東窺三省(豐田、吉林、黑龍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這些朝臣和士大夫們( )
A.“天朝上國”觀念受到嚴重沖擊 B.認為英法俄是繼日本后侵華的主要敵人
C.充分認識到簽訂條約后的嚴重后果 D.強烈要求變法圖強
12、1919年1月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人在《新青年》雜志影響下,創(chuàng)辦《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標:一、“喚起國人對于本國學術之自覺心”;二、“為不平之鳴,兼談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羅家倫在《北京學界全體宣言》中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著名口號。這突出表明( )
A.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斗爭旗幟
B.青年學生在五四運動前期發(fā)揮主力軍作用
C.文化斗爭是中國近代社會政治變革的先導
D.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
13、1926年7月,國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稱:“本黨于此時機,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國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國主義及其工具賣國軍閥……而過去數(shù)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者及賣國之軍閥,實為和平統(tǒng)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對此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國民政府”指南京國民政府 B.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C.北伐軍制定了正確的行動方針 D.奠定了國共合作的基礎
14、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裝暴動問題》一文中指出:“中國革命現(xiàn)時的階段,顯然到了工農武裝暴動的時期……中國革命在斗爭方式與發(fā)展形式方面,有極可注意的特點。”符合材料中“特點”的是( )
A.建立工農聯(lián)盟,推翻北洋軍閥 B.發(fā)動秋收起義,建立紅色政權
C.進行武裝斗爭,開展土地革命 D.糾正左傾錯誤,迎接革命高潮
15、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黨中央就確立了“持久消耗戰(zhàn)略”,提出“以空間換時間”“一心一德抗戰(zhàn)下去,以承接中國問題隨世界戰(zhàn)爭結束而解決的自然機運”。由此可見,其與中共提出的“持久戰(zhàn)”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準備作出巨大的犧牲換取勝利 B.依靠外部力量取得最后的勝利
C.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 D.單純的依靠政府和軍隊消極抗日
16、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應當公開進行憲法宣誓。這一決定( )
A.加強了人民民主監(jiān)督作用 B.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原則
C.表明我國民主制度的完善 D.利于強化依法執(zhí)政理念
17、通常情況下,修改憲法都以前一部憲法為基礎。1982年,我國修訂憲法時,鄧小平等一些領導人主張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憲法為基礎,而應該以1954年憲法為基礎進行修訂。這樣修訂的原因( )
A.憲法的修訂要遵循民主法治的原則
B.1954年憲法最具有權威性
C.““””時期憲法修訂違背了社會主義原則
D.1982年憲法是我國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18、2004年5月,針對陳水扁連任臺 灣“總統(tǒng)”的嚴峻形勢,大陸發(fā)表嚴正聲明,對臺獨勢力發(fā)出警告,并首次提出了“共謀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概念。這反映出中國大陸( )
A.改變了對臺獨的一味包容 B.進一步完善“和平統(tǒng)一”方針
C.始終堅持“和平統(tǒng)一”方針 D.對臺灣方針政策開始理性化
19、《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lián)政府就對日作戰(zhàn)后期及戰(zhàn)爭結束后解決雙方爭議問題簽訂的條約,條約有效期為30年。新中國成立后,決定重新簽訂中蘇之間的條約。這反映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是( )
A.“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B.不結盟
C.獨立自主 D.另起爐灶”
20、1973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美國總統(tǒng)特使基辛格時說:“我跟一個外國朋友談過,我說要搞一條橫線,就是緯度,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1974年1月,在會見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時進一步提出了“一大片”的構想 ,即指“一條線”周圍的國家,這說明當時( )
A.中美已經建立外交關系 B.完全改變了對美霸權主義的認識
C.和平力量增長,戰(zhàn)爭力量消除 D.中國反對蘇聯(lián)的霸權主義
21、1689年,英國議會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任期不得超過三年,國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決。直到1694年,出于對外戰(zhàn)爭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簽署了此法案?!稒嗬ò浮芬彩窃诠鈽s革命發(fā)生后一年多在議會通過的。在此期間,國王還在與貴族討價還價。說明當時的英國( )
A.國王意志決定立法 B.王權大于法律和議會
C.君主專制體制尚存 D.君主立憲制尚待完善
22、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寫道:“每個州都向國會選派兩名參議員,而眾議院的議員人數(shù)則按人口比例規(guī)定。根據這樣的規(guī)定,現(xiàn)在紐約州有40名眾議員,但只有兩名參議員;而特拉華州有兩名參議員,但只有一名眾議員。因此,特拉華州與紐約州在參議院平等;而在眾議院,紐約州的影響是特拉華州的40倍。”該政治現(xiàn)象( )
A.反映出當時美國各州政治地位不平等 B.說明聯(lián)邦政府結構體現(xiàn)三權分立原則
C.是聯(lián)邦主義與邦聯(lián)主義相調和的產物 D.表明美國國會議員均由間接選舉產生
23、“(它)是共和主義與君主主義妥協(xié)的產物。它雖然承認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陰影處處可見……這樣一部不倫不類、伸縮性很大的憲法,既能適應君主制也能適應共和制。”“它”是指( )
A.《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B.英國《權利法案》
C.美國1787年憲法 D.《德意志帝國憲法》
24、1878年5月,俾斯麥提交的“反對社會民主黨企圖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國議會否決。不久,按照俾斯麥的要求,聯(lián)邦議會解散了帝國議會并重新選舉。10月19日,新一屆帝國議會以221票對149票通過了該法令,經皇帝批準,21日起法令生效。這件事反映了當時德意志帝國( )
A.首相有權力解散帝國議會 B.行政權對帝國立法權的控制
C.皇帝只有形式上批準法律的權力 D.聯(lián)邦議會沒有任何立法權
25、李大釗在《史學要論》中指出,“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歷史觀,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知識;史觀與知識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歷史事實的解喻自然要不斷的變動。”他在這里強調歷史研究要( )
A. 有歷史觀引導 B. 為現(xiàn)實服務 C. 與時俱進 D. 充分掌握史實
二.非選擇題(26題20分,27題12分,28題18分,共50分)
26、(18分)制度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直接影響著人類歷史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早期國家的官制是建立在親貴合一的基礎上的,血緣親族是任官的先決條件,世襲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種貴族參政、議政、輔政的情況下,官的權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務的卿事寮可以輔政,也可以將兵作戰(zhàn),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輔 政、將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夠清晰嚴格,這是貴族政治的必然現(xiàn)象。
——韋慶遠《中國官制史》
材料二 (盧商)早孤,家窶(jù,貧寒)困 ,能以學自奮。舉進士、拔萃,皆中。由校書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遷,至大理卿。……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七
材料三 自甲午以后,詔設學堂諭屢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則以利祿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詩賦、八股、小楷之慣技,棄舉人、進士之榮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數(shù)也。是故變法必自設學堂始,設學堂必自廢科目始。
——兩廣總督陶?!秷D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四 根據英國議院辯論記錄及相關資料,得出結論:“中國的科舉制度在英國已廣為人知;在當時英國期刊文獻和議會辯論中,競爭考試的觀念均與中國有關;議會內外都認為考試制度是中國創(chuàng)立的制度,而且沒有人加 以否認”……19世紀中期,隨著議會制度的不斷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進行。1853年發(fā)表的《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為建立現(xiàn)代文官制繪制了藍圖。1870年的樞密院令以此為藍本建立文官制,規(guī)定以考試和業(yè)績作為文官錄用和晉升的依據。文官制的建立糾正了政黨政治中政治分贓的弊病,同時也使國家政策有連續(xù)性,不因政府變遷而中斷行政過程。
——摘自錢乘旦《英國通史》
(1)結合材料一和所 學知識,說明秦朝的中央官制與西周相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2)材料二反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對當時社會政治有何影響?(6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觀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觀點提出的原因。(5分)
(4)根據材料四,歸納英國選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與材料三相比指出中英兩國改革的本質有何不同。(5分)
27、(12分)閱讀材料后回答。
材料 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評論》連載毛澤東的《民眾的大聯(lián)合》一文。文中對辛亥革命作了生動地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們有了“一層覺悟”,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設的” 。人們應該有話敢說,有事敢做。同時又指出,雖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義”,是為一般民眾所贊成的,但革命行動本身,卻缺乏廣大民眾的參與,沒有建立起“民眾的大聯(lián)合”。
——據魯振祥《孫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義毛澤東半個世紀論說 述要》
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圍繞“辛亥革命的社會價值”自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簡述須有史實依據)。
28、(18分)民主與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大趨勢。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說:“這樣,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個全新的因素——私有財產。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按照他們的地產的多寡來規(guī)定的。于是,隨著有產階級日益獲得勢力,舊的血緣親屬團體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敗。”
——馬嘯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美國)國會擁有國家意義上的最高權力,這種權力可以制裁以州為基礎的派別活動,防止州與州之間的惡性競爭,并將為各州的民主政體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憲法也讓各州以種種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權,……國會制定法律,但總統(tǒng)可以否決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經國會通過并經總統(tǒng)簽署的法律違憲,但總統(tǒng)經參議院批準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總統(tǒng)執(zhí)行法律,但必須由國會給予財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須經兩院批準才能生效,故參院和眾院在制定法律過程中互有對于另一方的絕對否決權。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樹立了“國民全體”作為“國家主權”擁有者的崇高地位,……廢除了絕對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權力。
——楊天石《帝制的終結》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在梭倫改革中是如何體現(xiàn)恩格斯的論述?試分析該措施的主要歷史影響。(4分)
(2)根據材料二,歸納美國各種政治權力之間的關系特征。簡述其具體表現(xiàn)。(5分)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明革命黨人為制約權力進行了哪些方面的設計?結果如何?(5分)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趨勢的認識。(4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25小題,共50分)
1-5 DBADB 6-10 CDCDB 11-15CCBCB 16-20 DABDD 21-25DCABC
2 6.(1)變化:標準發(fā)生變化:由西周的按血緣關系世襲變?yōu)榍爻实郯床诺氯蚊?職權變化:由西周時中央官員的職權分工不明確變?yōu)榍爻瘯r中央的三公分工職權分明。(4分)
(2)變化: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分)
影響: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擴大了封建政權的統(tǒng)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促進公平公正;有利重學風氣形成;促進了詩歌的繁榮。(答任意4點給4分)(4分)
(3)變法必從設學堂開始,設學堂必從廢科舉開始。(或廢科舉,設新式學堂)(2分)
原因:科舉制度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障礙;甲午戰(zhàn)后,民族危機和統(tǒng)治危機加深,變革圖強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培養(yǎng)新式人才的需要。(3分)
(4)背景:中國科舉制的影響;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1832年議會改革民主基礎逐漸擴大, 民主制度不斷健全。(3分)
本質:英:體現(xiàn)公平,健全民主制度;中:維護統(tǒng)治,加強封建專制。(2分)
27.(12分)示例
論題:辛亥革命不僅是一場政治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
闡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fā)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言之有理即可)
分值 要求
10~12 所擬論題符合要求,指向明確。
能夠引用1~2個具體史實,支持論題;對史實的分析準確,由此推導出的結論順理成章;論述完整、清晰,邏輯嚴謹,文字通順。
7~9 所擬論題符合要求,指向明確。
能夠圍繞所定論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所舉史實與論題基本能構成邏輯關系;論述較完整、清晰,文字通順。
4~6 所擬論題符合要求,指向較明確。
所舉史實對論題支撐不足,或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性不強;論述不夠嚴謹,文字較通順。
0~3 所擬論題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確。
論述文字與論題關系不清,或無關系;結論錯誤;沒有邏輯性,文字不通順。
28.(1)措施:財產等級制;(2分)
影響:打擊了氏族貴族的統(tǒng)治;擴大了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2分)
(2)關系:分權制衡(2分)
表現(xiàn):各州和聯(lián)邦政府之間;聯(lián)邦國家內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權力之間;具有立法權的參議院和眾議院之間。(3分)
(3)設計:明確主權在民原則;召開參議會,通過《臨時約法》;確立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內閣制。(3分)
結果:袁世凱和北洋軍閥的專制統(tǒng)治,國會和《臨時約法》成為民主共和的象征。(2分)(說明:建立民主的原則、確定民主的程序、制訂民主的法律制度、民主法制的實踐及其效果)
(4)認識: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多元化;民主和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趨勢;政治體制建設需要結合國情;人類文明相互借鑒。(1點2分,任答兩點,4分)
第二學期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最佳答案,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
1、《周禮•考工記》將城邑分為三級:第一級是“王城”;第二級為“諸侯城”;第三級為 “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規(guī)定王官“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官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實行了(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禮樂制 D.分封制
2、《尚書》記載:“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經,法律規(guī)定)”。古羅馬的《民法大全》規(guī)定:“不得基于懷疑而懲罰任何人……與其判處無罪之人,不如容許罪犯逃脫懲罰 ”。由此可見,兩則材料都( )
A.違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則 B.體現(xiàn)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表明了法律的寬松靈活 D.反映了重罪輕判的理念
3、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再到“履至尊而制六合”這一系列變化說明了( )
A.中央集權政治模式形成的趨勢 B.封國制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
C.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 D.從分邦建國到設置郡縣
4、在中國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為律,后主所是疏為 令”的做法,體現(xiàn)的是以皇權為代表的個人立法與決策。這種決策程序開始有所改觀的是( )
A.漢初的內外朝制度 B.明朝內閣
C.宋代兩府三司制度 D.隋唐三省體制
5、元大德九年,中書省下達公文,譴責各行省應決不決,“泛濫咨稟”的做法。然而,對重事并創(chuàng)支錢糧”,仍重申“必合咨稟”的舊制。中書省此舉的真實意圖是( )
A.增強行省政務稟報的意識 B.中央集權與高效行省兼顧
C.加強中央集權 D.創(chuàng)造條件擴大地方自主
6、軍機處最主要的職掌是所謂的“承旨書諭”,上諭下發(fā)有“明發(fā)”和“廷寄”兩種。明發(fā)上諭指交內閣發(fā)抄,宣示天下的諭旨;廷寄上諭是由軍機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諭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緊傳遞。這表明( )
A.軍機處成為內閣的上級機構 B.“廷寄”的內容是由軍機處決定的
C.“廷寄”的出現(xiàn)是專制皇權加強的表現(xiàn) D.“廷寄”減少了中央決策的失誤
7、在古代中國政治文明的演進過程中,出現(xiàn)過許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對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論述,正確的是( )
A.改土歸流始于清初,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管理
B.郡縣制是貴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標志,推動了中央集權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滿族的重要政治創(chuàng)新,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D.分封制既穩(wěn)定了當時的政治秩序,也蘊含著以后分裂割據的因素
8、公民大會是全體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參加的最高權力機關,五百人議事會、十將軍委員會、陪審法庭、執(zhí)政官統(tǒng)統(tǒng)隸屬于它,對它負責。公民大會的決議是最后的裁斷,具有最高的權威。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
A.直接民主 B.民主監(jiān)督 C.主權在民 D.依法執(zhí)政
9、恩格斯指出:“在羅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發(fā)展沒有在工業(yè)和貿易方面引起進一步的后果,因為他們的生產方式沒有改變。”但當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發(fā)展起來時,“詳細擬定的羅馬法便立即得到恢復并重新取得威信”。羅馬法在近代世界“恢復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不包括( )
A.羅馬法注重調節(jié)經濟關系,法律程序嚴謹
B.羅馬法中包含公民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觀念
C.近代資產階級需要法律維護其利益
D.羅馬法不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
10、1840年英國誕生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郵票,以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的側面肖像為畫面。1878年(光緒四年)中國首枚郵票大清“龍票”誕生。觀察這兩幅郵票的畫面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英國政體對晚清 產生重要影響 B.兩國都受王權思想的影響
C.中國的專制制度已經開始 D.兩國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
11、甲午戰(zhàn)爭后,朝臣和士大夫紛紛上折條陳反對議和。朝霞林院侍讀奎華等一百五十五人聯(lián)名上書認為“日本提出的賠款、割地的各條款是‘五洲未有之奇聞,三千年所無之變局’,如照此簽約,后果必然是‘法人窺粵,英人窺滇,俄人西窺新疆、東窺三省(豐田、吉林、黑龍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這些朝臣和士大夫們( )
A.“天朝上國”觀念受到嚴重沖擊 B.認為英法俄是繼日本后侵華的主要敵人
C.充分認識到簽訂條約后的嚴重后果 D.強烈要求變法圖強
12、1919年1月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人在《新青年》雜志影響下,創(chuàng)辦《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標:一、“喚起國人對于本國學術之自覺心”;二、“為不平之鳴,兼談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羅家倫在《北京學界全體宣言》中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著名口號。這突出表明( )
A.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斗爭旗幟
B.青年學生在五四運動前期發(fā)揮主力軍作用
C.文化斗爭是中國近代社會政治變革的先導
D.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
13、1926年7月,國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稱:“本黨于此時機,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國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國主義及其工具賣國軍閥……而過去數(shù)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者及賣國之軍閥,實為和平統(tǒng)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對此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國民政府”指南京國民政府 B.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C.北伐軍制定了正確的行動方針 D.奠定了國共合作的基礎
14、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裝暴動問題》一文中指出:“中國革命現(xiàn)時的階段,顯然到了工農武裝暴動的時期……中國革命在斗爭方式與發(fā)展形式方面,有極可注意的特點。”符合材料中“特點”的是( )
A.建立工農聯(lián)盟,推翻北洋軍閥 B.發(fā)動秋收起義,建立紅色政權
C.進行武裝斗爭,開展土地革命 D.糾正左傾錯誤,迎接革命高潮
15、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黨中央就確立了“持久消耗戰(zhàn)略”,提出“以空間換時間”“一心一德抗戰(zhàn)下去,以承接中國問題隨世界戰(zhàn)爭結束而解決的自然機運”。由此可見,其與中共提出的“持久戰(zhàn)”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準備作出巨大的犧牲換取勝利 B.依靠外部力量取得最后的勝利
C.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 D.單純的依靠政府和軍隊消極抗日
16、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應當公開進行憲法宣誓。這一決定( )
A.加強了人民民主監(jiān)督作用 B.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原則
C.表明我國民主制度的完善 D.利于強化依法執(zhí)政理念
17、通常情況下,修改憲法都以前一部憲法為基礎。1982年,我國修訂憲法時,鄧小平等一些領導人主張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憲法為基礎,而應該以1954年憲法為基礎進行修訂。這樣修訂的原因( )
A.憲法的修訂要遵循民主法治的原則
B.1954年憲法最具有權威性
C.““””時期憲法修訂違背了社會主義原則
D.1982年憲法是我國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18、2004年5月,針對陳水扁連任臺 灣“總統(tǒng)”的嚴峻形勢,大陸發(fā)表嚴正聲明,對臺獨勢力發(fā)出警告,并首次提出了“共謀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概念。這反映出中國大陸( )
A.改變了對臺獨的一味包容 B.進一步完善“和平統(tǒng)一”方針
C.始終堅持“和平統(tǒng)一”方針 D.對臺灣方針政策開始理性化
19、《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lián)政府就對日作戰(zhàn)后期及戰(zhàn)爭結束后解決雙方爭議問題簽訂的條約,條約有效期為30年。新中國成立后,決定重新簽訂中蘇之間的條約。這反映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是( )
A.“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B.不結盟
C.獨立自主 D.另起爐灶”
20、1973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美國總統(tǒng)特使基辛格時說:“我跟一個外國朋友談過,我說要搞一條橫線,就是緯度,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1974年1月,在會見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時進一步提出了“一大片”的構想 ,即指“一條線”周圍的國家,這說明當時( )
A.中美已經建立外交關系 B.完全改變了對美霸權主義的認識
C.和平力量增長,戰(zhàn)爭力量消除 D.中國反對蘇聯(lián)的霸權主義
21、1689年,英國議會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任期不得超過三年,國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決。直到1694年,出于對外戰(zhàn)爭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簽署了此法案?!稒嗬ò浮芬彩窃诠鈽s革命發(fā)生后一年多在議會通過的。在此期間,國王還在與貴族討價還價。說明當時的英國( )
A.國王意志決定立法 B.王權大于法律和議會
C.君主專制體制尚存 D.君主立憲制尚待完善
22、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寫道:“每個州都向國會選派兩名參議員,而眾議院的議員人數(shù)則按人口比例規(guī)定。根據這樣的規(guī)定,現(xiàn)在紐約州有40名眾議員,但只有兩名參議員;而特拉華州有兩名參議員,但只有一名眾議員。因此,特拉華州與紐約州在參議院平等;而在眾議院,紐約州的影響是特拉華州的40倍。”該政治現(xiàn)象( )
A.反映出當時美國各州政治地位不平等 B.說明聯(lián)邦政府結構體現(xiàn)三權分立原則
C.是聯(lián)邦主義與邦聯(lián)主義相調和的產物 D.表明美國國會議員均由間接選舉產生
23、“(它)是共和主義與君主主義妥協(xié)的產物。它雖然承認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陰影處處可見……這樣一部不倫不類、伸縮性很大的憲法,既能適應君主制也能適應共和制。”“它”是指( )
A.《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B.英國《權利法案》
C.美國1787年憲法 D.《德意志帝國憲法》
24、1878年5月,俾斯麥提交的“反對社會民主黨企圖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國議會否決。不久,按照俾斯麥的要求,聯(lián)邦議會解散了帝國議會并重新選舉。10月19日,新一屆帝國議會以221票對149票通過了該法令,經皇帝批準,21日起法令生效。這件事反映了當時德意志帝國( )
A.首相有權力解散帝國議會 B.行政權對帝國立法權的控制
C.皇帝只有形式上批準法律的權力 D.聯(lián)邦議會沒有任何立法權
25、李大釗在《史學要論》中指出,“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歷史觀,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知識;史觀與知識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歷史事實的解喻自然要不斷的變動。”他在這里強調歷史研究要( )
A. 有歷史觀引導 B. 為現(xiàn)實服務 C. 與時俱進 D. 充分掌握史實
二.非選擇題(26題20分,27題12分,28題18分,共50分)
26、(18分)制度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直接影響著人類歷史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早期國家的官制是建立在親貴合一的基礎上的,血緣親族是任官的先決條件,世襲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種貴族參政、議政、輔政的情況下,官的權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務的卿事寮可以輔政,也可以將兵作戰(zhàn),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輔 政、將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夠清晰嚴格,這是貴族政治的必然現(xiàn)象。
——韋慶遠《中國官制史》
材料二 (盧商)早孤,家窶(jù,貧寒)困 ,能以學自奮。舉進士、拔萃,皆中。由校書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遷,至大理卿。……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七
材料三 自甲午以后,詔設學堂諭屢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則以利祿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詩賦、八股、小楷之慣技,棄舉人、進士之榮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數(shù)也。是故變法必自設學堂始,設學堂必自廢科目始。
——兩廣總督陶模《圖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四 根據英國議院辯論記錄及相關資料,得出結論:“中國的科舉制度在英國已廣為人知;在當時英國期刊文獻和議會辯論中,競爭考試的觀念均與中國有關;議會內外都認為考試制度是中國創(chuàng)立的制度,而且沒有人加 以否認”……19世紀中期,隨著議會制度的不斷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進行。1853年發(fā)表的《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為建立現(xiàn)代文官制繪制了藍圖。1870年的樞密院令以此為藍本建立文官制,規(guī)定以考試和業(yè)績作為文官錄用和晉升的依據。文官制的建立糾正了政黨政治中政治分贓的弊病,同時也使國家政策有連續(xù)性,不因政府變遷而中斷行政過程。
——摘自錢乘旦《英國通史》
(1)結合材料一和所 學知識,說明秦朝的中央官制與西周相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2)材料二反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對當時社會政治有何影響?(6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觀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觀點提出的原因。(5分)
(4)根據材料四,歸納英國選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與材料三相比指出中英兩國改革的本質有何不同。(5分)
27、(12分)閱讀材料后回答。
材料 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評論》連載毛澤東的《民眾的大聯(lián)合》一文。文中對辛亥革命作了生動地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們有了“一層覺悟”,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設的” 。人們應該有話敢說,有事敢做。同時又指出,雖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義”,是為一般民眾所贊成的,但革命行動本身,卻缺乏廣大民眾的參與,沒有建立起“民眾的大聯(lián)合”。
——據魯振祥《孫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義毛澤東半個世紀論說 述要》
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圍繞“辛亥革命的社會價值”自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簡述須有史實依據)。
28、(18分)民主與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大趨勢。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說:“這樣,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個全新的因素——私有財產。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按照他們的地產的多寡來規(guī)定的。于是,隨著有產階級日益獲得勢力,舊的血緣親屬團體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敗。”
——馬嘯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美國)國會擁有國家意義上的最高權力,這種權力可以制裁以州為基礎的派別活動,防止州與州之間的惡性競爭,并將為各州的民主政體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憲法也讓各州以種種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權,……國會制定法律,但總統(tǒng)可以否決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經國會通過并經總統(tǒng)簽署的法律違憲,但總統(tǒng)經參議院批準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總統(tǒng)執(zhí)行法律,但必須由國會給予財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須經兩院批準才能生效,故參院和眾院在制定法律過程中互有對于另一方的絕對否決權。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樹立了“國民全體”作為“國家主權”擁有者的崇高地位,……廢除了絕對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權力。
——楊天石《帝制的終結》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在梭倫改革中是如何體現(xiàn)恩格斯的論述?試分析該措施的主要歷史影響。(4分)
(2)根據材料二,歸納美國各種政治權力之間的關系特征。簡述其具體表現(xiàn)。(5分)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明革命黨人為制約權力進行了哪些方面的設計?結果如何?(5分)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趨勢的認識。(4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25小題,共50分)
1-5 DBADB 6-10 CDCDB 11-15CCBCB 16-20 DABDD 21-25DCABC
2 6.(1)變化:標準發(fā)生變化:由西周的按血緣關系世襲變?yōu)榍爻实郯床诺氯蚊?職權變化:由西周時中央官員的職權分工不明確變?yōu)榍爻瘯r中央的三公分工職權分明。(4分)
(2)變化: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分)
影響: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擴大了封建政權的統(tǒng)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促進公平公正;有利重學風氣形成;促進了詩歌的繁榮。(答任意4點給4分)(4分)
(3)變法必從設學堂開始,設學堂必從廢科舉開始。(或廢科舉,設新式學堂)(2分)
原因:科舉制度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障礙;甲午戰(zhàn)后,民族危機和統(tǒng)治危機加深,變革圖強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培養(yǎng)新式人才的需要。(3分)
(4)背景:中國科舉制的影響;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1832年議會改革民主基礎逐漸擴大, 民主制度不斷健全。(3分)
本質:英:體現(xiàn)公平,健全民主制度;中:維護統(tǒng)治,加強封建專制。(2分)
27.(12分)示例
論題:辛亥革命不僅是一場政治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
闡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fā)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言之有理即可)
分值 要求
10~12 所擬論題符合要求,指向明確。
能夠引用1~2個具體史實,支持論題;對史實的分析準確,由此推導出的結論順理成章;論述完整、清晰,邏輯嚴謹,文字通順。
7~9 所擬論題符合要求,指向明確。
能夠圍繞所定論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所舉史實與論題基本能構成邏輯關系;論述較完整、清晰,文字通順。
4~6 所擬論題符合要求,指向較明確。
所舉史實對論題支撐不足,或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性不強;論述不夠嚴謹,文字較通順。
0~3 所擬論題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確。
論述文字與論題關系不清,或無關系;結論錯誤;沒有邏輯性,文字不通順。
28.(1)措施:財產等級制;(2分)
影響:打擊了氏族貴族的統(tǒng)治;擴大了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2分)
(2)關系:分權制衡(2分)
表現(xiàn):各州和聯(lián)邦政府之間;聯(lián)邦國家內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權力之間;具有立法權的參議院和眾議院之間。(3分)
(3)設計:明確主權在民原則;召開參議會,通過《臨時約法》;確立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內閣制。(3分)
結果:袁世凱和北洋軍閥的專制統(tǒng)治,國會和《臨時約法》成為民主共和的象征。(2分)(說明:建立民主的原則、確定民主的程序、制訂民主的法律制度、民主法制的實踐及其效果)
(4)認識: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多元化;民主和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趨勢;政治體制建設需要結合國情;人類文明相互借鑒。(1點2分,任答兩點,4分)
下學期高二年級歷史期中試卷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