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啦 > 在線閱讀 > 文章閱讀 > 文章 >

關(guān)于適可而止的優(yōu)秀文章

時間: 析娜1196 分享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個度,要懂得適可而止,這是人生的一種智慧。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關(guān)于適可而止的優(yōu)秀文章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1.適可而止是一種智慧

  有一個小孩,大家都說他傻,因為如果有人同時給他5毛和1元的硬幣,他總是選取5毛,而不要1元。有個人不相信,就拿出兩個硬幣,一個1元,一個5毛,叫那個小孩任選其中一個,結(jié)果那個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幣。

  那個人覺得十分奇怪,便問那個孩子:難道你不會分辨硬幣的幣值嗎?

  孩子小聲說:如果我選取了1元錢,下次你就不會跟我玩這種游戲了!

  這就是那個小孩的聰明之處。

  的確,如果他選取了1元錢,就沒有人愿意繼續(xù)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元錢!但他拿5毛錢,把自己裝成傻子,于是傻子當?shù)迷骄?,他就拿得越多,最終他得到的,將是1元錢的若干倍!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妨向那傻小孩看齊不要1元錢,而取5毛錢!

  而更多的人在社會上,卻常有一種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貪婪!殊不知你的貪不僅僅損害了他人的利益,還會使他人對你的貪反感?;蛟S他人能夠容忍你的行為,不在乎你的貪,但如果你懂得適可而止,他會對你有更好的印象與評價,因此愿意延續(xù)和你的關(guān)系。

  可嘆的是,現(xiàn)代社會充斥著下列現(xiàn)象:人際關(guān)系一次用完,做生意一次賺足!以為自己這樣做是聰明,殊不知這都是在斷自己的路!我不期望你有這種聰明,而期望你能一向擁有那個小孩一樣的傻,因為這會讓你得到更多回報。

  10個5毛錢多,還是一個1塊錢多?你自己算算吧!

  欲望的永不滿足不停地誘惑著人們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過度地追逐利益往往會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幾個人在岸邊垂釣,身旁幾名游客在欣賞海景。只見一名垂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大魚,足有一尺多長,落在岸上后,仍騰跳不止。但是釣者卻用腳踩著大魚,解下魚嘴內(nèi)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海里。

  圍觀的人發(fā)出一片驚呼,這么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雄心之大。

  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還是一條一尺長的魚,釣者仍是不看一眼,順手扔進海里。

  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只見釣線末端鉤著一條但是幾寸長的小魚。眾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放回,不料釣者卻將魚解下,留意地放回自己的魚簍中。

  眾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舍大而取小。

  釣者回答說:哦,因為我家里最大的盤子只但是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

  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這天,像釣魚者這樣舍大取小的人是越來越少,反而是舍小取大的人越來越多。俗話說,貪心圖發(fā)財,短命多禍災(zāi)。心地善良、胸襟開闊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長壽之本。貪圖小便宜,終究是要吃大虧的。

  法國人從莫斯科撤走后,一位農(nóng)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尋找財物。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歸途中,他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布匹,農(nóng)夫?qū)⑸砩铣林氐难蛎拥簦x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貪婪的商人將農(nóng)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統(tǒng)統(tǒng)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吁吁、行動緩慢。

  走了不遠,他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銀質(zhì)的餐具,農(nóng)夫?qū)⒉计ト拥?,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

  突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nóng)夫卻一身簡單地回家了。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富足起來。

  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么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你會簡單快樂一生。

  2.凡事都要適可而止

  每個人都有欲望,有的為欲望付出慘重的代價,有的則平安到老,為什么?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能否做到“適可而止”的問題。文章詳細引述了老子的論述,并做了通俗的詮釋,論述了掌握好適可而止原則的重要性。怎樣做到適可而止呢?作者說不要貪婪;凡事不要做到極限。

  再好的果實熟過了就會走向腐爛,再好的事情做過了頭就會起反面的作用,所以說凡事都要適可而止。這正如老子所說的“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也就是說事物過于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于常道,不合于常道就會很快地走向滅亡。這就是說什么事情都不能過分,因為過分的事情就超出了常理的范疇,就是違背道德準則,必然導(dǎo)致懲罰。因此,凡事要適可而止,持續(xù)和諧與平衡,才是長久的成功之道。老子在《道德經(jīng)》的五十五章中闡述了這個道理,他說: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道德涵養(yǎng)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明白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明白“常”的叫做“明”。有益于生命叫做吉祥,欲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于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在那里老子首先說明了嬰兒的狀態(tài)是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這也是他強調(diào)人生修行要“復(fù)歸于嬰兒”的原因所在。因為嬰兒處于最好的成長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會有過度的行為,內(nèi)含至純的大德,屬于最安全的人生狀態(tài)。

  老子所說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就是指含“德”深厚的人,就像是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天真無邪。他們不任智,不詐偽,行不知所止,居不知所為,而依其本性與物自然相處。

  老子所說的“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就是說在處在嬰兒狀態(tài)的得道者,毒蟲不會去蜇他,猛獸不會去傷害他,飛禽鳥獸不會去搏擊他。這是因為他們順應(yīng)事物本性,與其同步而趨,故不犯于物,所以無物以損其全。俗言道:“人無傷虎意,虎無害人心。”如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則平安長久矣!

  老子還說明了處于嬰兒狀態(tài)時的特點是“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這是指嬰兒骨弱筋柔而卻能夠緊握小手,不明白牝牡做愛之事但卻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足的緣故。嬰兒有時整天號哭不止,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真氣暢通、和諧的表現(xiàn)。而"精之至""和之至"則是這不沙啞的物質(zhì)基礎(chǔ)。

  大德之德,即如嬰孩的拳頭,天生強勁;即如嬰孩的精氣,天生浩蕩;即如嬰孩的和氣,天生綿長。德乃得道者所擁有的特殊物質(zhì),誰積大德于身,誰就遠遠超越塵世,智慧就遠過常人,卻無意與常人算計;威力遠過常人,卻無意對常人炫耀;心性遠過常人,卻無意讓常人明白。因為他的聲氣平和,故不刺激任何神經(jīng);因為他的威德強大,故能溶化任何堅冰;因為他的言論超拔,故能說服任何人心。為什么蜂蝎、蟲蛇、鳥獸不侵害嬰孩?因為他自身的無形力量將自身防護,且有無量慈悲消融敵意與惡念。為什么尋常人眾,多曾受到攻擊?因為他們德薄、道淺、心性低下,散發(fā)出去的信息與能量,既不能強大到足以保護自我,又不能平和到?jīng)Q不傷害誰。他處處都可能傷人、傷物,自然會觸動他人、他物的敵意;他又脆弱到只能用外力自保,自然不能絕對保障安危。

  老子透過嬰兒狀態(tài)“和之至”的妙用得出了“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這四句格言。這是在告訴人們要明白“和”才能保“常”,明白保“常”了,才算是“明”智,要愛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而以“心”去使身之“氣”也就是逞強。

  那里的“益生”是指同一性,“心使氣”是指斗爭性,斗爭的目的在于同一。認識了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把握了事物矛盾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把握了這一客觀規(guī)律,才能明察養(yǎng)生之道。有益于生命叫做吉祥,尊重客觀規(guī)律,使理性戰(zhàn)勝情感、意氣才是真正的堅強。

  那里關(guān)鍵就是“和”,和是事物之本,是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陰陽消長平衡的結(jié)果。唯物辨證法認為,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普遍存在。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一個統(tǒng)一體中。矛盾著的雙方依據(jù)必須的條件向其相反的方面轉(zhuǎn)化。對立的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過渡的,因而是相對的,對立的斗爭則是絕對的。事物的發(fā)展就是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過程。追求的這種統(tǒng)一,就是追求的事物和諧。知曉了追求和諧乃是萬物自然之理,可謂認識了大道之基本常則;認識了大道之基本常則,可謂是智明通達。

  在本章的最后老子說“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就是說事物一旦發(fā)展的過于強壯就要面臨衰老,且離“道”越來越遠,不合“道”必早亡。也就是說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自然規(guī)律,所以,強盛過頭必將老衰,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者,會很快消亡。這就是在告誡我們凡事都要適可而止。

  要做到適可而止,關(guān)鍵是在“度”的把握和平衡上。人生在世,七情六欲。欲望本非壞事,欲望、欲求這正是人生之本的內(nèi)在源動力。正是因為人有了欲望、欲求,才會有人的理想、信念、追求,才會有科學(xué)的進步,有各種物質(zhì)和精神的建樹。但是欲求難得有度,失度就會貽害無窮。放縱情欲、物欲就會迷失本性,墜入欲望深淵。欲望的永不滿足不停地誘惑著人們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過度地追逐利益往往會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俗話說,貪心圖發(fā)財,短命多禍災(zāi)。只有心地善良、胸襟開闊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長壽之本。

  人生離不開追求,但是追求要切忌貪婪。因為貪婪是一種頑疾,人們極易成為它的奴隸,變得越來越貪婪。人的欲念無止境,當?shù)玫讲簧贂r,仍指望得到更多。一個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貪婪是一切罪惡之源。貪婪能令人忘卻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貪婪令人喪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為。因此,我們真正應(yīng)當采取的態(tài)度是:遠離貪婪,適可而止,知足者常樂。

  下面這個故事明確說明了適可而止、遠離貪婪的重要性。

  法國人從莫斯科撤走后,一位農(nóng)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尋找財物。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歸途中,他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布匹,農(nóng)夫?qū)⑸砩铣林氐难蛎拥?,選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貪婪的商人將農(nóng)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統(tǒng)統(tǒng)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吁吁、行動緩慢。走了不遠,他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銀質(zhì)的餐具,農(nóng)夫?qū)⒉计ト拥簦瑩炝诵┹^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突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nóng)夫卻一身簡單地回家了。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富足起來。大千世界,萬種誘惑。貪婪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迷惑,甚至難以自拔,事過境遷,后悔晚矣!

  對于“適可而止”的含意,《星云法語》有一句話說得好極了:“福德不能夠享盡”,這就是說要適可而止,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謂榮華富貴、禍福窮通,都有必須的福德因緣。順利如意,必定是得自過去的好因好緣,要延續(xù)好因好果,福德因緣就不能夠享盡。古人云:“福德享盡,則緣必孤。”福德就像銀行的存款,統(tǒng)統(tǒng)提出來,就沒有了。

  適可而止,就是凡事不將它們發(fā)揮到極點,而是在恰到好處時便充分地享受這種“恰好”的趣味。這個道理其實就跟天道變化和人事更替一樣,都按照必須的規(guī)律時進時退,如果只知進而不知退,災(zāi)難與禍害可能就接踵而至了。比較可惜的是,因為人性使然,總有一些人,既貪心又不知足,得楚望蜀,欲壑難埴,因此,一幕幕杯具就在這些人的貪欲中不斷上演。

  老子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事物發(fā)展到極限時,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的道理,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有度,適可而止,這才是永保人生安康發(fā)展的處世之道。

  3.適可而止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個度,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違背自己和他人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如果在不經(jīng)意間觸碰了那一條紅色的,熾熱的細線,后果可想而知.所以,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和控制一個度.

  每個靈魂深處,雖都有不一樣的世界,卻有相同的原則.一個人對原則的忠貞,就說明這個人是否正直.如果一個人戴著面具生活,過著虛偽的日子,或者做了利己卻損害別人的事情,他將會受到自己內(nèi)心的嘲笑,他會受到自己和別人的雙重鄙視.良心會不住的拷問靈魂:“你不是一個正直的人,你是一個欺騙者和懦夫.”這不僅僅敗壞他的靈魂,并且削弱了他的力量,讓他永久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甚至無法應(yīng)對鏡子中的自我,慢慢的失去自尊和自信.

  何必要到這一步?在生活中,對待自我要有原則,對待他人更是如此.

  不能以為自己與對方的關(guān)系好,就能夠肆無忌憚的與別人開玩笑,做失禮節(jié)的事情.如果對方僅是一笑而過,那只能說明人家的大度.忍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大度的表現(xiàn).但是忍耐卻也是有限度的,有分寸的,不能“得寸進尺”.適當?shù)耐嫘δ軌蚓徍蜌夥?,增進情誼,但玩笑開過了,就會更加的尷尬,和失態(tài).甚至因為玩笑過度,還會失去朋友間的情誼.

  “適可而止”,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發(fā)生在生活中的細節(jié),最重要最關(guān)鍵的,卻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四個字.和別人交往時,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明白什么該說,什么該做,而什么卻是萬萬不能的.對待自己,更要有原則,約束自我,適可而止.

  沒有“度”的世界,是腐敗的世界;沒有原則的自我,是懦弱的自我,沒有底線的人生,是徒勞的一生.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個“度”,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違背自己和他人的原則.

3977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