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紹興的優(yōu)美寫景散文(2)
秋意涼,蘆葦長,雨輕輕向晚。鑒湖岸,溢酒香,紹興佳釀佐蟹黃。乘一葉扁舟,盛滿琥珀瓊漿,酒香溶入唇齒之間,蕩舟江湖,放浪形骸,給心靈好好放個假。黃酒的釀造史早于白酒,眾多江南黃酒中以紹興黃酒最佳。正是這甘醇綿軟的黃酒,滋養(yǎng)了紹興人不溫不火的個性。聽絲竹管弦輕挑慢韻,微醺朦朧醉意泰然。阿囡阿囝出生,儲一壇花雕于夾墻之內,等到成人或出嫁時間,破墻取出供賓客暢飲,便有了名譽天下的“女兒紅”和“狀元紅”。
走近紹興人,發(fā)現其人群多為骨骼纖細清秀,面容輪廓柔和,表情豐富,語言發(fā)信以齒間爆破音為主,和蘇南、上海及杭州話相通,略帶幾分柔婉纏綿的氣韻。越劇發(fā)源于紹興嵊州,風行于江浙滬一帶,氣質優(yōu)雅,唱腔細膩。越劇演繹千百年來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藝術手法浪漫高雅,韻律華美圓潤,但嚴肅有余,活潑不足。而紹劇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畫風,紹劇唱腔高亢嘹亮,氣勢豪邁奔放,不由使你我詫異,原來平和的紹興人也有大氣的一面。魯迅先生在他的小說《社戲》里,迅哥兒和他的幾個農村小伙伴在初夏夜劃船,月下聽戲,戲臺上也許演的就是紹劇吧。紹興小調鸚哥戲中的插科打諢則展示了紹興人詼諧幽默的一面。曲藝蓮花落舞臺上,說唱大師一襲青布長衫,一把素面折扇,風度翩翩,手持云板作節(jié),旁有琵琶胡琴伴奏,抑揚頓挫,娓娓道來,唱不完古今傳奇,道不盡稗官野史。
官印在你手,學問我卻有。衙門你為大,幕后我招手。這就是紹興師爺的經典形象。師爺者,官員之幕僚也。在中國古代的官場上以紹興師爺居多,我總單純地認為,舉國上下紹興師爺名氣大,但真正正直無私的師爺沒有幾個。所以便給紹興人打上重實際輕情感,性溫和近妖黠,逐名利寡忠誠的標簽。可是當我走上越王點將臺時讀到的是他們的隱忍堅毅,步入沈園時讀到的是他們的愛恨情思,環(huán)顧于大通學堂時讀到是他們的熱血豪情。如今中興路和府山街交叉口的古軒亭口,昔日“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血腥場景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燈火通明,車水馬龍的繁盛,秋瑾的塑像傲然挺立于七彩霓虹之間。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秋瑾紀念碑下,不知是哪位無名人士獻上的一束潔白的百合花環(huán),憑吊寄哀思,讓我感懷先烈的英靈定能含笑九泉。
春日花團錦簇,夏日濃蔭蔥蘢,秋日滿城桂香,冬日瑞雪晶瑩,這是紹興的自然風情。早春二月,千畝水田人影攢動,扁擔上挑著稻秧的新綠。仲夏六月,滿塘荷傘擁擠,蓮花人面競相爭艷,采蓮曲悠悠,讓人心馳神往。八月中秋,漁歌唱晚,載滿肥美的魚蝦螃蟹。冬至新年,梅花綻蕊,冬釀新酒,釀酒師高聲吆喝:“小雪蒸飯,大雪開耙哉!”伴著滿架熏肉醬鴨,魚鲞臘腸,這是紹興的人文風情。都是濃濃的紹興味道!
我似乎讀懂了紹興,但似乎沒有完全讀懂。隨著時間的推移,紹興味道在漸漸變淡。
如今古城紹興和全國各地的城市一樣,由于各種各樣的經濟文化碰撞融合,不斷包容吸收來自各處的文化因素,同時也在悄悄地改變自己的顏色。傳統和創(chuàng)新的對立統一,使得紹興也不可避免地走上千城一面的路子。城市高層建筑的水泥灰不斷侵占吞噬著四周圍的自然綠,高樓大廈不斷地擠占壓縮古老建筑的空間,河道被填埋,鋪上一條條筆直的柏油馬路,紹興傳統的神社戲,五倡會,目連戲已經成為老年人殘存的回憶,中年人印象里的抽象符號。說不定若干年以后,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有可能變成年輕人具有商業(yè)化氣息的購物狂歡節(jié)。人們居住在鴿籠般狹小的單元樓里,對面相逢不相識,相居老死不往來。也許樂觀的人會說,新舊交替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多往好的方面想。也許悲觀的人會說,丟棄傳統,忘記過去,人的精神就沒有了根,思想沒有了魂。面對這樣的變遷,我不知道怎么來形容,有陽光的地方也會有陰影,對于一件事情的愛恨兼顧,這世間天堂地獄必然共存,如何看待是非曲直,答案由你我自尋。
作者|楊林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