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通用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指導>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模板五篇

時間: 維維0 分享

歷史的問題在于不斷發(fā)現(xiàn)真的過去,在于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xiàn)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恍╆P于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模板五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模板1

兩漢經(jīng)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jīng)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jīng)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qū)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jīng)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jīng)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jīng)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jīng)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模板2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zhàn)國的24節(jié)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yǎng)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chǎn)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fā)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梢姡S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fā)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lián)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fā)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fā)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wǎng)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fā)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zhàn)國24節(jié)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jié)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xù)搜集24節(jié)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y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zhàn)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xù)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xiàn)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歷法產(chǎn)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zhàn)國時測出24節(jié)氣。

5、名醫(y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zhàn)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模板3

《遠古的傳說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 古 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yè)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yǎng)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yōu)秀品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驗禹治水的艱 辛并了解其業(yè)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yè)起源的傳說 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lián)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zhí)摌嫛5簧賯髡f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 時,我們從 考古發(fā)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說

1.簡要講: 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fā)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說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后出任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 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四)情感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要將其發(fā)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模板4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zhàn)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歷的貢獻。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yǎng)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tǒng)一蒙古草原。

2)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yè):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系。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tǒng)一蒙古草原。

二、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wèi)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模板5

原始農耕生活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qū)、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yǎng)物、生產(chǎn)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chǎn)生活情況。通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復述原始農耕文化產(chǎn)生、發(fā)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chǎn)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guī)律,初步培養(yǎng)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采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說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通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yǎng)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chǎn)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于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這是屬于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我們已經(jīng)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采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制石器,他們已經(jīng)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后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為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布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xiàn)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qū)、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yǎng)業(yè)、原始手工業(yè)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于人們的生產(chǎn)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小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大概了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征,現(xiàn)在請同學們說說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xiàn)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模板五篇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完整教案

七年級歷史老師教學安排優(yōu)質模板5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精選模板5篇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教案范文5篇

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學教案設計

初中七年級上冊 《秦統(tǒng)一中國》教案精選范文5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5篇精選合集大全

七年級上冊 《動蕩的春秋時期》教案優(yōu)質范文5篇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 《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精品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級歷史《大一統(tǒng)的漢朝》教案設計

6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