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關鍵技巧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關鍵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1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關鍵技巧
讓體驗走近學生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fā)自內心的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F(xiàn)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
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fā)自內心的需求。比如在講“路程、速度、時間”的關系時,我就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比如王某同學從家到學校步行需要10分鐘,騎車只需要4分鐘,這是為什么呢?同學們自然會說出騎車速度快,我就在此時及時引出“相同的路程速度快所用的時間就少”,說明速度和時間是成反比的,這樣一來,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很容易的認識到速度和時間的關系。
讓創(chuàng)新走進教學
翻開數學新教材,映入眼簾的是五顏六色的圖畫,生動有趣的故事,憨態(tài)可拘的動物,深受歡迎的卡通,這不僅僅給枯燥的數學賦予了生命,更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材為我們小學數學教育者提供了這樣許許多多的情景圖。實質上是編者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現(xiàn)實的看法,轉化到書本上以圖的形式來展示,并不是要廣大教師局限在圖中,必須看圖、用圖、講圖。
我在實際教學中感到,如果教師學生拿著實物走進教室,動口、動手創(chuàng)設一個個比較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生能更快的進入學習角色,能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能有更具體的感受和體驗。我經常根據書上的圖找來實物、圖片、自做動物頭飾、編寫童話故事等,領著學生動手、動口,模擬表演來親自創(chuàng)設情境,使數學知識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2數學教學技巧
聯(lián)系生活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地掌握數學規(guī)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弄清三者之間解題規(guī)律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我組織學生做了一次小小的表演:選出2位同學,在教室進行演示,并讓同學們進行計時,通過這些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也便于他們此后遇到這些情況時腦海中有這樣的一種印象。
及時運用
小學生記憶的特點就是記得快,忘得也快,所以數學知識需要得以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并熟練應用。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于實踐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逐步培養(yǎng)。
比如,我在教學“統(tǒng)計”這節(jié)時,正好遇上學校的校運會正在舉行,于是,我在課前準備了校運會各年級的奪獎情況,課上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統(tǒng)計,每組可以選擇或者自己設計喜歡的統(tǒng)計方法,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出奇地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金、銀、銅三種獎牌分別用黃色、銀灰色、橘色來統(tǒng)計;有的則是用不同的圖案來表示三種獎牌;有的將幾年中的金牌數表示在方格紙上,并用線連起來,得出金牌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這是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使他們感覺到不是做題,而是在游戲活動中解決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同時還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進一步開發(fā)。
3數學教學技巧
引導學生假設猜想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兩個轉化過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的認知結構轉化;二是有學生的認知結構向智能轉化。這種轉化過程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才能實現(xiàn)。沒有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是沒有辦法學會數學的。因此,數學的教學應力求體現(xiàn)知識發(fā)展的階段性,讓學生經歷嘗試、假設、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心向,使學習數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內在需求和追求。
在“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口算“60÷3= 15÷3= ”有了“容易算”的體驗后,再把學生組織在高一級的除法題“60÷4= 60÷2= 60÷3= 80÷2= ”。在學習中,我多次組織學生進行猜想活動,并不在于學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確的結果、結論、重要的是通過猜想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并使學生從中學到探究知識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從而使學生發(fā)現(xiàn)“84÷3= 75÷5= 84÷2= 45÷3=”的多種計算方法。而學生對口算的感悟過程是思維不斷深入,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是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結構的過程,學生享受到探索活動的樂趣,對枯燥無味的口算產生了濃厚興趣。因此,我認為在進行數學規(guī)律探知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大膽地讓學生進行猜想。
善于進行實踐探索
數學學習只有通過學生的探索、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體驗認知、情感、技能、態(tài)度才能協(xié)同發(fā)展,這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從而在這些過程中獲得積極良好的體驗。這正是“學科本位”轉向“關注”學生。
在《什么是周長》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初步理解“周長”的概念,我設計了(1)比一比、畫一畫、評一評三個環(huán)節(jié),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感知周長。讓學生在比較中給圖形分類,揭示封閉圖形與非封閉圖形。這樣,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媒體的直觀演示,便于學生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互使用,發(fā)展了思維能力。請同學評一評,并指出所畫圖形的周長,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進一步體會到在同一平面內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2)通過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體驗周長。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體現(xiàn)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經歷實物操作,再到畫圖表征,充分體驗周長的意義,并感悟周長的實質。激起學生的思維振蕩,放射出欲罷不能的情感元素,從而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展開學習討論。
4數學教學技巧
注重進行潛移默化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復強調:學習數學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有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先讓學生把一個蘋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導出“1份可以怎樣表示”。在學生無法用整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時再引出分數。顯然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完整,牢固的數學知識,不利于學生面對問題、主動搜索、溝通聯(lián)系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用已有的經驗來解釋同化新知的過程,也是未知與已有的經驗之間建立實質性聯(lián)系的過程?,F(xiàn)在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首先讓學生用1、2兩個數字組成盡可能多的算式并計算出結果。這一開放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溝通了數與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學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時,老師巧妙地提供8÷4、4÷2這兩個算式。學生借助它們,通過類比思考,發(fā)現(xiàn)了1÷2與8÷4等算式的本質聯(lián)系。這樣的教學善于把握學生學習的挈入點,引導他們著力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學生在捕捉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竅門的“頓悟”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經歷著知識經驗的遷移與同化,認知矛盾趨于平衡,認知結構得以拓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獲得知識,又發(fā)展思維,同時也在解決問題學習成功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建構主義認為:一切認識都必須通過主體的建構活動才得以完成。所以學習者必須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自我監(jiān)控,自我檢查,以診斷和判斷自己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設置的目標。通過反思,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思維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認知策略,學到數學思想、方法、從而提高元認知能力。我認為課堂上教師應“導在所當導,放在不得不放處”。上面的教學中,當學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種想法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提供了一個變式,讓學生深究,從而強化對口算方法和轉化思維的認識,又孕伏了優(yōu)化的策略思想。這樣的課堂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的主體建構。
小學數學教學中關鍵技巧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中關鍵技巧
上一篇:小學數學老師教學中的技巧
下一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