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時間: 文瓊0 分享

  寫景,就是用語言文字把人們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各種自然景物具體地、生動地描繪出來,以此來烘托環(huán)境氣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襯托人物的心情,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砹诵W語文朗讀指導方法,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一、巧用聯(lián)想、想象和多種修辭

  朱自清的《春》寫的令人欣喜、陶醉,可謂神妙之筆,因為作者把觀察和聯(lián)想、想象等思維活動結(jié)合了起來,由果園中滿樹的果花,想到“仿佛樹上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老舍先生的思維則更為奇特,把濟南城外山坡上積雪與草色錯雜的“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的景象聯(lián)想成“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并進而心裁別出地想象到“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樣由實到虛,再造出新畫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麗,使文章的境界開掘更深。

  如此一來,也調(diào)動了讀者的想象,使人如臨其境。

  聯(lián)想想象的這種神奇效果和作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悉心玩味體會并借鑒學習,同時也要教導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不斷提高語言素養(yǎng),豐富自己的詞匯,學會多種修辭手法在景物描寫中的靈活運用。

  學生學習《春》時,要讓他們看到,作者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用擬人描畫出繁花似錦、競相開放的圖景;寫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用比喻和排比寫出春雨細密、閃亮、綿長的特點;寫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用比喻表現(xiàn)春風和煦、溫柔的特點。

  文章最后,作者連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從剛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壯的青年,寫出了春天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尋味。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以“腳步近了”始,以“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結(jié)于擬人,其構(gòu)思布局、修辭潤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讀來滿口余香,令人過目不忘。

  二、調(diào)動各種感官體驗和感悟

  學生觀察景物,習慣用視覺去感受描摹,其結(jié)果文章猶如一幅靜止的并無生機的平面畫作。要使學生認識到如果能調(diào)動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么文章會生動許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說:“我們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光?!敝熳郧逶凇洞骸芬晃闹校扔靡曈X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覺寫“花里帶著甜味兒”,還用聽覺寫“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

  這樣一幅立體的春花圖就展現(xiàn)在眼前,活生生的“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在描畫春風圖時,為突出春風的和煦、芳香和悅耳,首先借助觸覺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其次,借助嗅覺寫“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最后借助聽覺寫鳥兒“清脆”、“宛轉(zhuǎn)”的鳴聲,牧童“嘹亮”的短笛聲。

  這樣,從多方面,把無形、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具體生動,美妙感人。

  三、要融情于景,表達主觀感受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斷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客觀的,而寫景之人則是有情的,作者對任何景物,總會有自己的感情。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同時,觀察、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也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因此,要在寫景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

  寫景貴有情,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四、運用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

  只寫靜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wěn)定。只有將靜態(tài)描寫景物形態(tài)特征和動態(tài)描寫利于傳神的長處結(jié)合起來,所繪景物才會具體、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寫景物需要繪形、繪色、繪聲,仿佛使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這就需要盡可能選用那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現(xiàn)景物特征的動詞和一些恰當?shù)男稳菰~,尤其要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詞藻。

  2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一、角度和感官的變換,彰顯景物層次美

  景物描寫較為注重結(jié)構(gòu)與層次,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篇章經(jīng)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描寫景物。調(diào)動多種感官來描寫,不僅能夠拓展描寫內(nèi)容,增強景物的形象性,還能夠給讀者帶來較為具體的感受,此種景物描寫的方法也非常值得學生效仿。古人云“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這是說非遠觀無法辨別高山的顏色,非近聽無法察覺流水無聲,表明景物描寫必須要注意變換觀察角度。

  二、綜合運用,從不同角度抒發(fā)情懷

  在寫作前,掌握寫作的方法,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描寫景物時,可以只使用一兩種寫景的方法,也可將多種寫景的方法進行綜合運用。如將從虛實結(jié)合或者由點到面等手法結(jié)合起來,由此突出景物的特征,更好地表達場景中蘊含的情感,體現(xiàn)文章的美感。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雪》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重點朗讀上闕,學習運用綜合手法來描寫景物?!氨眹L光·……分外妖嬈”,朗讀完畢后,教師就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師:“你們朗讀后認為,上闋中使用了哪些描寫景物的方法?能舉出例子嗎?”

  生:“有由遠到近,從整體到部分的方法,開頭幾句就體現(xiàn)出來了?!?/p>

  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回答得不夠完整,教師應當進行及時的補充。

  師:“你們說得很好,除了這些手法外,本節(jié)還使用了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就將靜止的山與高原看做了舞動的銀蛇,奔跑的大象,動感十足。作者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還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增加文章的美感?”

  生:“有比喻、擬人以及夸張的修辭手法?!?/p>

  師:“同學們真棒,除了你們說的修辭手法外,還包含了對偶、互文手法,文中的開頭就有體現(xiàn)?!?/p>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景物的描寫更加優(yōu)美,且極好地突出了雪景的魅力,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贊美。此外,詞中還使用了大手筆的寫法,從點到面,虛實結(jié)合等,加上恰當?shù)男揶o,展現(xiàn)了雪景磅礴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三、情景交融,品味生活真諦

  自然風光是變幻莫測的,無論是何種景物,何種季節(jié),具體的自然風光本來就在傳達一些信息,而景物意義的表達與作者的心境相關(guān)。例如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在帶領(lǐng)學生朗讀詩詞后,就可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的細節(jié)。

  師:“賞夜游之景是較為常見的素材,但在蘇軾筆下,卻有了豐富的內(nèi)涵。作者只是將常用字排列組合,就展現(xiàn)了不同的品味。再次閱讀文章,用原文說一說,在月夜,蘇軾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哪位同學能翻譯一下‘庭下如……蓋竹柏影也’這句話的意思?”

  生:“在清澈的水的庭院,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與柏樹的影子?!?/p>

  師:“大家認為他翻譯的對嗎?”

  生:“院子里沒有水,但是在月光下像水,他忽略了‘如’這個比喻詞?!?/p>

  在不同的心境下描寫景物,表達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同樣是圓月,李白因為思念家鄉(xiāng),寫出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而蘇軾雖然心存悲傷,但仍然較為積極樂觀,在月光的襯托下,竹子猶如“水中藻荇交橫”,和月光一樣安靜的寺院,搖曳的竹影,與蘇軾的心境契合。充分運用景物描寫,才能夠展現(xiàn)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自然景物本身就能夠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在寫作的過程中恰當運用景物描寫的方法,在展現(xiàn)景物時融入內(nèi)心的情感,就能夠使讀者在欣賞美景時品味出文章的內(nèi)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做到景關(guān)聯(lián)情,真實地表達感受。

  3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時間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詩人楊萬里說得好:“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第三單元的課文,分別寫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一片密密的厚發(fā),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城”;秋天,“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廖闊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一道白,一道暗黃”。

  同樣的草木在不同季節(jié)展現(xiàn)出迥異的風姿。朱自清寫《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點,簡筆勾勒,傳神地勾畫出了春景的輪廓。接著濃抹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和迎春圖,而描繪這幾幅圖景時又分別抓住了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細致描繪出春天“新”、“美”、“力”的總體特征。

  抓住景物的特點,是寫好這類文章的前提。要引導學生對景物進行細致觀察,并將觀察所得銘記于心,正所謂“靜觀默察,爛熟于心”。同時也要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比較。景物的特點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學生描寫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異,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對所寫的景物沒有認真細致的觀察,不善于通過比較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和抓住事物的特點。而成功的有特點的景物描寫,則都是作者對所寫景物進行了艱苦細致的觀察和反復比較的結(jié)果。

  因此,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現(xiàn)出的顏色、形態(tài)、聲響、氣味等方面特有的變化,這樣,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寫。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節(jié)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節(jié)的變化會引起景物的變化。每個季節(jié)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時間變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特征。

  白晝、夜晚、早晨、黃昏都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氣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xiàn)的景觀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鄉(xiāng)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體現(xiàn)地方色彩。

  魯迅指導青年作者時提出:“現(xiàn)在世界環(huán)境不同,藝術(shù)上也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說:“地方色彩,也能增畫的美和力,自己生長其地,看慣了,或者不覺得什么,但在別地方的人,卻是特色?!?/p>

  二、選好描寫角度

  描寫景物要選準觀察角度。對于同一個景物,同一景點,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獲得的對景物的印象也會不同。要選好描寫的角度,就要先確立好觀察角度。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運用定點觀察和動點觀察景物的方法,或遠觀、或近覷、或仰視、或俯瞰,觀察和描寫出景物獨特的狀貌風神。

  1.定點觀察:即觀察景物的立足點是固定的。所謂立足點,是指人們觀察事物時所站的位置。我們到一個景點去,固定立足點,視線隨身體而旋轉(zhuǎn)可以上下左右移動,寫景狀物也就有了多個角度:仰視、俯視、環(huán)視和遠視,這樣將景物一層層地寫下來,從而把景物寫得層次清楚,鮮明逼真,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運用定點觀察法描寫景物,要使學生明白:第一,要注意選準立足點,哪里最能恰當?shù)乇憩F(xiàn)描繪對象,產(chǎn)生最好的藝術(shù)效果,就應把立足點選擇在哪里。第二,要把立足點交代清楚。

  2.移步換景:就是立足點隨著行蹤的變化而變化,一邊走一邊看,走到哪兒,看到哪兒,把景物一步步地寫下來。它是定點觀察的連續(xù)。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寫作時,一要注意把立足點的變換交換清楚,如交代不清,就會使讀者如墮霧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描寫,不能寫成“流水賬”,一方面,從不同立足點看到的局部景物應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來又要能反映出描寫對象的總面貌、總特征,這樣描寫景物才能成功。

  3、散點觀察:是選取某一范圍內(nèi)的若干景點分別觀察,它是定點觀察的分散。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為例,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怎樣才能更好地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xiàn)于讀者眼前呢?這就有一個寫景的角度問題。

  老舍先生首先讓讀者鳥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讓讀者飽覽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陽(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讀者領(lǐng)到那垂柳岸邊,領(lǐng)略那“水不但不結(jié)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越晴越綠的水上景色(第五段)。就其每一幅圖景而言,采用的是定點觀察的描寫角度,就三副圖景總體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換景和散點觀察的描寫角度。這樣由定點到動點地寫來,從山到水地寫去,層次分明,脈絡(luò)清晰。

  自然,這是就各大層次之間來說的,僅就各大層次內(nèi)部來看,又同中有異,如寫城內(nèi)既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又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下的山景,筆法活脫,不失靈活變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寫順序

  景物描寫還要注意描寫的順序,順序恰當才能使描寫眉目清楚,自然和諧,繁而不亂,多而不雜。

  1、按照景物的方位順序(即空間順序)寫景。每種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們應要求學生選定一個地方進行觀察,按照由遠及近(或由近至遠)、由內(nèi)至外(或由外至內(nèi))等方位順序去描寫景物的情狀、風貌,使景物的畫面井然有序的展開。

  如《濟南的冬天》寫景時,不但遠近并用,大細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遠、由細而大,或由遠而近、由大而細,寫來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比如第五段的寫景,就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的:先寫水冒著點熱氣,再寫水藻,再寫垂柳,再寫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四段的寫景,則是由遠而近、由大而細的:先寫城外,再寫城外的山坡,再寫山坡上的小村莊,再寫小村莊的房頂上的雪。這種寫法,既符合敘述的空間順序,又適應讀者的視覺需要,遠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則尺幅百里,或則纖毫畢現(xiàn)。

  2、按時間變化的順序(時間順序)寫景。不同季節(jié),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時刻不同,景物的色澤、顏色、情狀也不會是一個樣子。因而,我們要引導學生按照時間的變化推移,去勾畫景物的不同畫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圖里,不但采用了空間順序由城內(nèi)寫到城外,而且又運用時間順序由白天寫到傍晚再到上燈,時空兼用,共同勾畫出春雨圖安靜、和諧的“獨特的美”。

  四、烘托映襯,使景物形象更為鮮明

  要寫好景物,還得運用烘托映襯之法。當然,這種方法的實際運用最初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只要教師指導有方、點撥得當、訓練恰當,假以時日,學生是不難掌握的。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襯樹尖上頂著的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鮮明悅目,都是映襯的妙筆。

  文章中說到的“黃草山”“小灰色樹影”,應該說它們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們放在“空靈的藍水晶了”里一映襯,這些物象也就顯出它們的美來了。的確,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別的景物一映襯,就顯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就顯出美來了。所以我們在寫景時適時巧妙運用烘托和映襯,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當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經(jīng)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反倒失去原來的美了,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蘭亭序》,至今還有藝術(shù)品之稱,但倘將這掛在萬里長城的墻頭,或供在云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見了,即使熱心者竭力指點,也不過令觀者生一種滑稽之感?!雹谶@樣看來,學生在進行景物描寫時,烘托和映襯的方法還需慎重使用。

  因此,要把景物寫好,關(guān)鍵不單在映襯,還在映襯得法。映襯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為神奇。

  五、融情于景,表達主觀感受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斷言:“一切景語皆情語”

  說到底,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達意?!熬吧椋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點明了情與景的關(guān)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沒有喜怒哀樂、愛憎褒貶的,但作者帶著情感(如歡樂、悲傷、苦悶、煩惱等)去觀察描寫時,便賦予了景物鮮明的感情色彩。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p>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說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決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陰天都悲涼。同一個場景,同一種自然風光,在不同作者眼里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主要是作者的感情不同,通過不同物象的細節(jié)描寫反映出來的。同為秋天,何其芳說:“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字里行間溢滿豐收的喜悅;馬致遠卻說:“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極力渲染蕭瑟蒼涼的氣氛,以表達游子的鄉(xiāng)愁。

  我們也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寫中,使之懂得流動著情感的語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因此,要讓學生在寫景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感情,寓情于景。

  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六、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

  靜景和動景是客觀存在的。高山、花草、樹木及建筑物等,在我們平時的觀察中往往是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而聚散的云彩、風雨中搖曳的花朵、樹葉和小草等卻處于活動、變化的狀態(tài)。學生觀察和描寫景物時,既要注意它的靜態(tài),又要注意它的動態(tài)。若只寫靜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wěn)定。動筆時,需把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相對比,相互映襯,這樣繪景才會生動、活潑,寫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這種技法的學習,可引導學生通過《觀滄?!返仍娢牡男蕾p來體會掌握:海水蕩漾,是動態(tài);山島聳立,是靜態(tài),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是靜態(tài),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tài),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以上全是實景?!叭赵轮校舫銎渲?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則又轉(zhuǎn)為寫虛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現(xiàn)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大氣概。

  4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一、“定”要與“移”結(jié)合

  人們觀察、描寫景物往往處在一個“定點”的位置來進行,而這是遠遠不夠的。景物是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即使表現(xiàn)同一事物,立足點、角度不同,呈現(xiàn)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這是小學作文景物描寫的常用方法之一。隨著觀察點的變換,迥然不同的景物就會撲面而來,千姿百態(tài)的景象就會呈現(xiàn)在面前。因此,這就需要把定點與移動觀察結(jié)合起來。

  二、“虛”要與“實”結(jié)合

  “實”景即指看得見、摸得著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現(xiàn)實之景?!疤摗本凹粗肝闯霈F(xiàn)之景,也就是聯(lián)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發(fā)聯(lián)想凸現(xiàn)出已逝之景,未來之景,或引發(fā)想象,創(chuàng)造出新景象,并將不同時空領(lǐng)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寫,這就是虛實相生法,這個也是小學作文景物描寫的常用方法。虛實結(jié)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體感,同時達到深遠境界。

  三、“動”要與“靜”結(jié)合

  靜景和動景是客觀存在的。高山、花草、樹木及建筑物等,在我們平時的觀察中往往是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而聚散的云彩,風雨中搖曳的花朵、樹葉和小草等卻處于活動、變化的狀態(tài)。

  我們觀察景物時,既要注意它的靜態(tài),又要注意它的動態(tài)。若只寫靜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wěn)定。動筆時,需把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相對比,相互映襯,這樣繪景才會生動、活潑,寫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四、“景”要與“情”結(jié)合

  景物是客觀的,但若不能給“景”自然地烙上“情”印,這樣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其實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一切景語皆情語”。

  景與情是密切相關(guān)的,情由景所背負,景為情而浸蘸,情是靈魂,景是載體。這就要讓景與情有機融合,只有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

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方法相關(guān)文章:

1.小學生語文朗讀教學方法策略有哪些

2.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方法

3.小學語文課上5種朗讀的教學方法

4.小學生語文朗讀教學方法

5.小學語文閱讀指導方法整理

6.小學語文二年級閱讀指導方法

7.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指導方法

8.小學語文詩詞朗讀方法分享

9.小學三年級語文朗讀方法技巧

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寫景,就是用語言文字把人們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各種自然景物具體地、生動地描繪出來,以此來烘托環(huán)境氣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襯托人物的心情,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2020小學語文閱讀方法技巧
    2020小學語文閱讀方法技巧

      總所周知,閱讀理解作為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考試中占有重要作用,那么,閱讀有什么方法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小學語文閱讀方法,一起來看看

  • 2020小學語文二年級閱讀指導方法
    2020小學語文二年級閱讀指導方法

      小學生的閱讀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點,也是他們與作品的一個共鳴,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砹诵W語文二年級閱讀指導方法,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技巧
    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技巧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認真地閱讀給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技巧,

  • 2020小學語文閱讀方法總結(jié)
    2020小學語文閱讀方法總結(jié)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砹诵W語文閱讀方法總結(jié),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總結(jié)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

4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