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體育運動>武術>武術基礎>

菲律賓短棍基本常識有哪些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菲律賓短棍是最為直接地彰示了菲律賓械斗技法的獨特風格和體系的完整科學。菲律賓短棍也有一定的基本常識。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菲律賓短棍常識。

  菲律賓短棍常識一:短棍的選取

  菲律賓武技流派眾多,不同流派對短棍的長度都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把長度定位在24—26英寸最為常見,但是菲律賓武技中的某些流派則認為這樣的規(guī)定過于硬性,有礙于短棍技術的發(fā)揮.弊大于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位大個子與一位小個子使用同樣長度的短棍那么對于技術的發(fā)揮和實戰(zhàn)效果就肯定有所不同。只有使用長度適合自己的短棍,才能得心應手將技術淋漓致地發(fā)揮。一旦使用了長度不適合自己的短棍不僅會阻礙技術發(fā)揮,而且會出現(xiàn)自傷的現(xiàn)象。

  如何選擇適合個人演練的短棍,下面的兩種方法可以幫助你獲得。

  方法一,雙手握于短棍的中間位置,手心向下,兩臂屈肘,水平提于胸前,高與肩平,短棍長度等同于兩肘間的距離。

  方法二,單臂平展于體側,用拇指與小指捏夾住短棍一端,短棍另一端抵于腋窩處,短棍長度等同于腋窩至指尖的距離。

  菲律賓短棍直徑大小(粗細)的規(guī)定同長度要求—樣難于統(tǒng)一,一般認為直徑2英寸較為合適,但棍體是否均勻則說法不一。菲律賓短棍的取材一般多以藤木為主。當然在訓練與自衛(wèi)實戰(zhàn)中就不僅僅局限于此,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武器的使用是不能夠自由選擇的,所以在訓練過程中盡可能多地選用不同材質(zhì)、長短、輕重的武器,這樣才能提高自衛(wèi)實戰(zhàn)的適應能力。

  菲律賓短棍常識二:短棍的持握

  菲律賓短棍的持握有許多種方法,在實戰(zhàn)中具體使用哪—種,要依據(jù)自己所處的實戰(zhàn)環(huán)境來決定,絕不能一概而論。訓練中常見的持握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也稱為標準握棍法,單手握住短棍一端,其持械手拇指側短棍留長,短棍與持械手臂間的夾角約為90度。標準握棍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持械手的掌沿與棍端齊平,即無棍尾持握法,見圖4所示。這種持棍方式適用于以長制短的技術,用中國傳統(tǒng)武術俗語講就是“一寸長一寸強”。在敵我雙方臂展、武器長度相近的情況下,雖然無棍尾持握方式占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就是持械手一旦受到打擊,武器極易脫手。一種是持械手掌沿下方留有1-3英寸的棍尾,即有棍尾持握法(圖7)。這種持握方式不僅能有利于技法的靈活運用,而且由于留有棍尾,也非常適用于中、近距離的打擊、纏帶與鎖控。

  第二種,持械手持握武器的中間部位。由于這種持握方法上下都留有棍尾,所以在實戰(zhàn)中能夠較為靈活地運用短棍的兩端交替出擊,如圖11、圖12所示。但是這種握法與第一種標準握法相比缺乏“杠桿效力”,盡管如此,在日常訓練中也不能忽視這種方法的掌握,這是因為街頭對抗的形式干變?nèi)f化,自衛(wèi)者無法預先設計實際打斗中如何操棍。

  第三種,這種握棍方式實際上是第一種握棍方式的倒置形式,即握棍手拇指側與棍端齊平,也可稱為反握法。這種持握方法其形如同開鎖時手持鑰匙-樣,它相對于標準握棍有一些局限,在比賽等正規(guī)的場合中使用的機會不是太多,但是在實際的街頭對抗中卻極具優(yōu)勢,它能把短棍藏于臂后匿于體側,如圖14所示。用這種方法持握再配合眼神或其他動作來迷惑對手時突襲,效果極佳,相當實用。

  第四種,雙手分別抓握短棍兩端,虎門相對,掌心向下,即雙手握法。這種持握方法主要運用于近身纏斗的實戰(zhàn)中,既可用于纏絆,又可用于窒息絞殺。

  菲律賓武技的學習一般都要從標準握棍方法開始,并以此為基礎,在此基礎L要求練習者全面掌握其他不同的持握方法,以提高練習者的實際打斗能力,如熟練掌握左右手交替握棍就能左右出擊,靈活應戰(zhàn)。

  菲律賓短棍常識三:基本格斗距離

  格斗距離也叫格斗范圍,在較為傳統(tǒng)的菲律賓武技體系中,格斗距離—般分為三種,即遠距離、中等距離和近距離。在實戰(zhàn)中這三種距離概念的劃分不能單純地從自己的個人角度來定位,比如你認定的遠距離,對手可能就認為是中距離,所以攻防距離必須基于敵我雙方的臂展與武器的長度來共同確定。

  遠距離格斗:雙方對峙時,用各自的短棍能夠打擊到對手的持械手。遠距離格斗的測量方式為,雙方側身相對,持械手臂水平伸展.短棍水平互指,棍端超過對手持械手4-6英寸,菲律賓武技術語稱做武器的“前端對前端”。

  中等距離格斗:它介于遠近距離之間,既能用武器打到對手的身體,又能控制對手的持械手。中等距離的格斗無法用棍尾或活手(也有人稱做生手、空手或非持械手)打到對手的頭面部位。其測量方式為雙方側身相對,持械手臂平伸,短棍豎向處置,二者的持械手相互水平過位,腕關節(jié)相對,即“腕對腕”。

  近距離格斗:在狹窄空間中的交手,攻擊者的非持械手或武器尾端都能打擊到對手的頭面部位。其測量方式為雙方拳峰接觸對方的后肩,即“拳對肩”。

  以上三種格斗距離的測量常見于傳統(tǒng)的菲律賓武技中。隨著世界各地不同武技之間的不斷交融,現(xiàn)代許多菲律賓武技流派也逐漸增加了相應的纏斗技法。因此,某些流派把纏抱距離列為第四種格斗距離。也有個別流派把格斗距離分為六類,即對纏抱距離再細劃為三種。事實上,近距離格斗范圍已經(jīng)把纏抱距離包含在內(nèi),在此我們就不再作具體闡述。

  格斗距離的劃分屬于人為定性,要熟練掌握。在實戰(zhàn)中不應拘泥于某一格斗距離,因為真實格斗是一種動態(tài)的對抗,其距離總是隨著雙方攻防動作的變化而不斷交替變化的,所以在熟練掌握各種格斗距離的基礎上還需靈活運用。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菲律賓短棍常識

51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