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調形
調形是武術氣功中的核心概念,太極拳作為中華傳統(tǒng)武術氣功之一,研究如何在習練太極拳中正確調形,對充分發(fā)揮好太極拳的實戰(zhàn)和健身作用,很有意義。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您介紹:太極拳之調形。歡迎閱讀!
太極拳之調形一、調形的本質
調形,又名調身、調拳架,是練習太極拳中的核心概念。調形與調息、調心是太極拳術中的核心要素,被稱之為“三調”。調心是調節(jié)人的意念,入靜入定,最終實現(xiàn)以意領氣、以意行功。調息是運用意識調整呼吸,通過規(guī)范的吐納動作與外在環(huán)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流。什么叫調形?明代李呈芬在《射經》對調形寫道:“身法之善,莫若蹲腰坐胯最為便宜。腰蹲則身不動,坐胯而臀不顯。肩肘腰腿力萃于一處,易起易伏。”其實,調形是人在對地球萬有引力充分尊重的前提下,運用意念調節(jié)手型、步型、身型、手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動作使之符合拳術的規(guī)范,即調準拳術的基本動作和拳架,從而逐漸達到練功要求和目的。從太極拳的角度來看,調形就是要認認真真按照太極拳的基本動作和要領去學去練,并在日后的習練過程中細細體悟、提高。
太極拳之調形
太極拳之調形二、調形在太極拳中的重要作用
(一)調形是練習太極拳的基礎
調形包括調整練習者的基本手型、步型、身型,基本手法、步法,身法等等,這是練習太極拳的基礎。不重視形的規(guī)范,練拳時搖頭晃腦、前俯后仰、東歪西斜,其意念、呼吸必然隨形而亂。調形的質量,決定太極拳修煉的質量。調形正確,習練太極拳才可能正確;調形混亂不到位,習練太極拳必然走上邪路。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先生講:“太極拳開始,先練拳架。所謂拳架者,即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教,學者悉心靜氣,默記揣摩,而照行之,謂之練架子。太極拳之程序,先練拳架,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則器械,如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等是也。”這里所強調的,就是調形。調形是手段、是基礎,只有形正體松,才能達到氣定神斂,練拳才能有效果。比如,各式太極拳都強調調形時三維拳架的精準性,即身體站立時必須把握三個軸,就是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保持身體的支撐和平衡。其具體要求是:上下懸拉(懸頂,五趾抓地,以肚臍、命門為中心上下分拉),前后扳機(吸胯、斂臀,使骨盆在肌肉拉力下翻轉扳緊,形成彈簧扳機),左右相掙(扣膝、圓襠,大腿骨內旋形成下部膝內扣,上部股骨頭部位外撐從而襠圓撐)。只有練習時身體在上下、前后、左右三維達到非常端正,練太極拳才能根基穩(wěn)固,并為具備太極拳高超的控制力量和技擊力量奠定基礎。調形是練習太極拳的基礎:一是通過調形讓練習者入靜,疏通經絡,調暢氣血,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huán),改善全身的營養(yǎng)狀況,有利于強身健體:二是通過調形讓練習者增加肌肉、韌帶的力量和彈性,提高關節(jié)的靈活性,強壯身體。當然,太極拳的調形,不僅是對身體軀干及四肢的調整,從頭、頸,肩、肘、腕、掌,指、胸、腹、肋、脊、背、腰、臀、髖、腿、膝、踝、足,趾,到眼,耳、鼻、舌等,都有詳細的方法和要求,并根據功法、姿勢、動作等不同而異。太極拳練習中常講的松靜站立,頭正、頸直、沉肩、墜肘、坐腕,舒指、豎脊、含胸、拔背、松腰、沉胯、斂臀、旋膝、五趾抓地,舌頂上腭、目視前方等,都屬于調形的內容。因此,我們說,調形是練習太極拳的基礎。
(二)調形自始至終貫穿融合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
調形,又名調身,調拳架,自始至終都靈活地貫穿融合在練習太極拳每個環(huán)節(jié)和過程中。無論是陳、楊、吳、武、孫、武當、趙堡太極拳,還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一百零八式太極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是其最基本的動作方法,如何讓這些基本動作準確到位,這就是調形的范疇了。太極拳練功要點,也都是通過正確規(guī)范的調形去完成。比如太極拳對人體的“九節(jié)八段”提出了諸如豎項貫頂,舒腕展指、松肩垂肘、松腰落胯、屈膝圓襠、十趾抓地等用以規(guī)范手型、步型,身型的要領,對由型體圓轉螺旋運轉產生的運動態(tài)勢即手法、身法、步法、腿法、著法等制定了手似螺紋,腿似鉆、腰為主宰,足隨手運、上下相隨、節(jié)節(jié)貫串,進退須有轉換、往復須有折迭,處處觸圓等變化規(guī)矩:對體勢完成時的形態(tài)要必須遵循頂勁上領、襠勁下沉,神氣貫足、支撐八面、對拉拔長、穩(wěn)定重心等法則。這些都需要通過正確的調形方法才能實現(xiàn)。如果調形不正確,就會有損傷。比如,太極拳要求腳尖要和膝蓋正相對,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可是有些人練拳時,膝蓋往往會超過腳尖,認為姿勢越低越好,步子越大越好,這就超過了膝關節(jié)的承重能力。另外,在動作運轉過程中,要用腰帶動,即“主宰于腰”,可是,有人是用膝關節(jié)的扭動來帶動上下肢的動作,這是錯誤的。在運動過程中,還會出現(xiàn)跪腿現(xiàn)象,膝關節(jié)過分外張和內扣,這就造成了膝關節(jié)內側和外側韌帶不合理的抻拉,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膝關節(jié)慢性損傷。
(三)調形在太極拳內勁生成中發(fā)揮根基性作用
太極拳的內勁是指以“調形”“調心”“調息”為主要形式修煉出以氣為主要載體,全身骨節(jié)經絡靈通,心意貫穿而獲得的一種能隨意轉換方向、變化大小的勁力。這是人體活動中通過意識調控的一種具有電磁波性質的能量,是人體內的潛能,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調形在太極拳內勁生成中發(fā)揮根基性作用。所謂“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氣必散亂”也。通過調形,一是讓身體動作圓活舒展,全身肌肉有節(jié)奏地收縮弛張,使毛細血管反射性擴張,使血氣流暢,靜脈回流增加,從而加速血氣循環(huán),減輕心臟負擔,促進內勁生成;二是通過中正安舒、起落展轉的調身動作和開合鼓蕩的內氣配合,使胸、腹,背、腰等處肌肉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地收縮舒張,這種導引方法不但使內臟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時也導引了內氣的升降出入,在全身自由運行;三是通過調身調節(jié)了人體經絡氣血,使之運行快速流暢,沒有一絲阻礙停滯。特別是練拳數(shù)年者,可使氣由經絡至經筋再至皮部,由里及表,由表至里無微不至。這是通過調形讓內勁生成并在體內適當運行的結果。
(四)調形在太極拳技擊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技擊性是太極拳的本質屬性,調形是影響其成敗的核心要素。其一,調形為技擊提供重心平衡。重心平衡是太極拳技擊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太極拳為整體力的發(fā)放并攻防兼?zhèn)?,首先要通過調形做到立身中正安舒。相反,沒有立身中正,身體失去平衡,行功走架東倒西歪,技擊發(fā)力便無保證。其二,調形時每個動作正確精準與否直接影響技擊效果。太極拳技擊時雖然千變萬化,然而歸納起來,不外乎如下特征:方、圓、直、曲、精,細、長、短等。拳法的外形就是源自以上自然形狀幾大特征組合變化,形成“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勢,最終又組成各招各勢,只是有的拳勢簡單、有的拳勢復雜;簡單的一二勢組合,復雜的四五勢或七八勢互成。因此,調形時每個動作是否精準規(guī)范,就直接影響技擊實效。調形做到精準,則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根據拳式招術的技擊需要,或虛或實,或開或合,或俯或仰,或前進或后退,或左顧或右盼,身法雖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但與手腳動作準確配合,始終支撐八面,內勁平衡,身法始終不失中正自然,其內勁、整勁、渾圓勁就收發(fā)自如,技擊水平自然就高超。調形不正確,則動作不規(guī)范,不僅身子不穩(wěn),內勁不能發(fā),打不著別人,甚至于還會傷腰傷膝,留下病痛。其三,正確調形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等技擊奇效。“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技擊時的主要特點,其主要是通過力學的杠桿定律實現(xiàn)的。太極拳眾多拳式,如野馬分鬃、摟膝拗步、斜飛勢、單鞭'三換掌、高探馬、白鶴亮翅、倒卷肱等,都是以兩手、兩腳、上下、左右、前后,平圓、立圓、斜圓、交叉力、多點進攻的方式,體現(xiàn)出杠桿的力學特點。這些招式,只有通過正確的調形,才會發(fā)揮奇效,才能四兩撥千斤,以輕制重,以弱勝強,以力小勝力大。
(五)調形在實現(xiàn)太極拳的養(yǎng)生功能中發(fā)揮關鍵性作用
養(yǎng)生是太極拳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價值取向。正確的調形在實現(xiàn)太極拳的養(yǎng)生功能中發(fā)揮關鍵性作用。人體內臟和體表各組織,器官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一般分八大系統(tǒng),即運動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等。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是人整體機能的組成部分,人體的各個部分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從而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tǒng)一性。通過太極拳正確的調形習練,調動了人體206塊骨頭和500余塊肌肉和諧運動,對這些系統(tǒng)都有調節(jié)作用,使人體的五臟六腑能夠協(xié)調的工作,達到人體的內環(huán)境保持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發(fā)揮了極強的養(yǎng)生效果。通過正確的太極拳調形,可以消除經絡氣血盛衰不調和經絡氣血逆亂阻滯等致病因素,進而改善人體微循環(huán)和臟腑之間的聯(lián)系,加快人體新陳代謝,從而達到身體陰陽平衡的養(yǎng)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