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體育運動>武術>太極拳>

太極拳技法的原則與應用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太極拳講究一觸即發(fā),挨著何處何處擊。若想獲此功效,必須堅持不懈按其基本規(guī)律鍛煉且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它的技法法則。而如何協(xié)調運用這些法則,使之達到有機的最佳組合,則需以系統(tǒng)論的觀點加以研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拳技法的原則與應用。

  太極拳技法的原則與應用

  系統(tǒng)論的基本觀點是將研究對象看成一個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可分為幾個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它又是組成更高一級系統(tǒng)的一個單位。系統(tǒng)論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和事物間的相互聯(lián)系;強調用綜合方法,分析和研究整體功能;強調整體與外界及整體內部間的聯(lián)系。

  一切文化來源于社會生活。太極拳的主要纏法,亦即螺旋形式動作,正是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本能動作,它通過歷代太極拳家根據技擊的需要,并吸收各種武術流派精華進行有機加工,才形成當今的各種套路。太極拳以輕靈自然、松圓雄渾、縝密纏綿、剛相濟的螺旋運動形式和富有實戰(zhàn)性的武術技巧見稱。若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看待太極拳技擊法則,應著眼于以下幾點:第一,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第二,肌肉用力是一個復雜的用力系統(tǒng);第三,人與外界環(huán)境組成一個高級的系統(tǒng);第四,太極拳本身也是一個系統(tǒng)。

  人體由神經、骨骼、肌肉、循環(huán)、呼吸和消化等系統(tǒng)組成,保證了運動順利進行。人體運動不只是運動器官的活動,它還與整個身體的生理、心理活動有聯(lián)系。因此,研究太極拳運動、必須綜合哲學、兵法、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和力學等知識,否則很難搞清楚太極拳技擊技術的實質。

  很多人在研究著法時,多局限于某一部分,未從全面上把握。而系統(tǒng)論的觀點認為,對各部分的分析只是認識事物的一個方面,我們還需要對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整體與外界的聯(lián)系等方面加以分析認識。

  以上是我們應用系統(tǒng)論解決運用太極拳技擊法則技術問題的基本觀點。下面談談幾個系統(tǒng)方法原則的應用。

  太極拳技法的原則與應用一、 整體性原則的應用

  整體性原則告訴我們:按一定規(guī)律構成的有機整體的功能,并不存在于某個要素之中,而是存在于諸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上。當我們討論某種著法的功能時,不能只分析它的局部用力,而必須分析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太極拳以《易》為理論基礎,以兵法作為行動方針,以獨特的掤勁和螺旋運動貫穿始終。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徹底了解了陰陽的理論,亦即認識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法則,也就真正懂得了太極拳的奧妙。但如何掌握陰陽道理及其配合變化,以及陰陽變化之理在拳法中的運用,確是關鍵。

  太極本身是一個整體,太極拳猶如一座建筑物,十三勢則是它的建筑原料。在手法上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在步法上為前進、后退二法;在眼法上為左顧、右盼二法,在身法上為中正一法。由于筆者拳法學自洪均生先生一脈,故在以下舉例講解的時候多以洪先生所授技法加以研究。就十三勢而言,洪先生所傳與其他各式在原則上并沒有差別,但在講解和動用中卻大有不同。下面以“捋”的結構和功能為例,試用整體性原則進行分析。

  洪均先生所要求的捋法,亦是引進對方來手的動作,但更符合落空的要求。假設對方進手攻我,我以右手迎其右手,左手迎其左手,立即將迎對方的手變?yōu)楹笫?,纏住對方腕部走順纏,手心貼于心口,肘貼腰部向里引進;前手搭在來手的肘關節(jié)外上側,以順纏下塌外碾的勁配合后手。這樣就能達到“引進落空”效果。但捋時眼應對著來人,身體的旋轉只限于45°,過勁則丟勁。

  捋的手部纏法為雙順纏,兩手距離為一小臂寬。因捋時是后手纏引對方腕部,前手搭制對方肘關節(jié)外上側,后手貼在心口前,前手高于后手,距離約尺許。后手雖也是順纏,但手心應向心口,大拇指向外上旋,中指向外下旋,無名指及小指則向里上轉,這是順纏的收法。前手以腕部制敵,順纏時,沉肘下塌而以腕部向外碾轉,手心斜向內上方,中指揚向外上方,對準對方的中心,這是順纏的開法。兩手勁路與對方來力,在引進時方向一致,是合力。捋的后手收到心口前,中指方向變?yōu)橹赶蛲庀路?,前手的肘收到貼肋旁時,沉肘塌腕而下塌外碾,中指揚向外上方,是為分力。沒有合力,不能引進;沒有分力,不能使來力落空。至于軀干纏法的配合,則要上小而下大,即:眼應注視對方不許移動;頭隨身體的旋轉方向略作側旋;側旋時,前額(如我身體左轉,則右額頭為前額,左額頭為后額;身體右轉則反之)角略低,后額角略高(前、后額的高低,都是軀干在立體旋轉時自然的身體狀態(tài),而不是刻意追求);胸部的旋轉只限于45°,胸以下至襠部可以隨捋的需要而大于45°;襠部旋轉角度大,則后足應外擺一些,以適當配合手部的動作,總以下盤穩(wěn)固為原則。這其中公轉與自轉的配合更要有整體性,公轉與自轉及其配合是洪均生先生拳學理論的獨特之處,充分體現了陰陽互變、剛柔相濟,收即放、合即出的法則。

  從以上對洪先生所授捋法的分析,不難看出,捋法的應用在瞬間完成,其功效的大小,關鍵在于肢體配合能否具有整體性,捋法之功效,主要是表現在動作的整體連貫性,即各部分之間的緊密銜接及聯(lián)系上。這種整體的連貫為發(fā)揮整個動作的速度,完成快速有力的運動軌跡,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太極拳技法的原則與應用二、相互聯(lián)系原則的應用

  認識客觀事物,包括認識該事物的內部和外部的各種聯(lián)系,我們仍然以捋法為例。從整體上看,它不過是一個捋法,但在捋法的應用中,還包含著采拿、擠靠、肘掃等法,運用時無論哪一環(huán)做不好,都會功虧一簣。如在應用捋法時,我首先以前手采拿對方進攻之手,使我前手采拿之纏絲勁達到其肩,乃至足部。同時,前手變后手,后手變前手,以擠挒之勢搭在其肘部,復而以腰襠轉帶動兩手完成捋的動作。而這些動作的完成就在一瞬間,這也就是洪老先生所說,收放要在“一”中完成,而不能出“一、二、三……”但“一”中卻又含著“一、二、三……”。所以說,要掌握好一個捋法,必須明白和了解其著法的組成及其內在聯(lián)系,只有這樣才能練好和用好捋法。按此相互聯(lián)系的原則,其他像太極拳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前發(fā)后塌等法則也就容易理解了。

  太極拳技法的原則與應用三、綜合性原則的應用

  任何整體都是由一些要素為特定目的綜合而成,因此正確認識事物也必須注意綜合性,要從事物的整體聯(lián)系出發(fā),注意多種學科、多種理論綜合地進行指導。采用多參數、多標準和多尺度進行分析研究,求得一個最佳的綜合效果。

  當前,人們常用現代物理學知識對太極拳的技擊原理作解釋,這本是好事,但由于有些人對太極拳技擊實質性的東西掌握得一夠正確,只根據一些簡單的力學公式看問題,結果就得出了一些錯誤的結論。如:有一同志曾經用沖量公式Ft=mv去解釋太極推手的問題,將推手中短暫時間內完成的發(fā)力動作,誤認為是長時間施力于對方;將人看作剛體(即大小和形狀不會發(fā)生變化的物體),而忽略了人是一個復雜的能動系統(tǒng),從而違反太極拳“以柔克剛”“粘黏連隨、不丟不頂”的原則,使研究走進誤區(qū)。

  在我們的實踐中常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僅根據某一種學理論分析判斷是正確的事物,如果用多種學科和理論去衡量時,就可能變得不夠正確甚至錯誤。鑒于各種原理的適用性及局限性,筆者認為研究太極拳技術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從整體的聯(lián)系出發(fā),用多參數、多標準、多尺度進行衡量,進行綜合分析,以求得最佳的效果。

  太極拳技法的原則與應用四、動態(tài)性原則的應用

  整體性的相互聯(lián)系是在動態(tài)中表現出來的。作為現實存在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和有序性是變化的,不變的東西是不存在的。當人體這個系統(tǒng)整體遇到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時,就要及時調整各種有關的機制,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維持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狀態(tài)?!兑住防碇杈驮谟?ldquo;變”字,《易》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及“易唯時變”等論述,而太極拳作為一種拳術運動,它以《易》為理論基礎,更能從其運動形式中體現出來。洪均生先生提出的“隨遇平衡理論”即是一個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原則。掌握了動態(tài)性原則,即可把握住運動中的虛實關系、重心的隨遇平衡、轉關、三節(jié)貫穿及三節(jié)轉換的尺度,做到無過不及。

  從拳術流派的演變來看,動態(tài)性原則就是一個變化、發(fā)展的原則。自從陳長興將太極拳外傳楊露蟬以來,太極拳有了空前的發(fā)展,從而形成了陳、楊、武、吳、孫、和等各個流派。

  太極拳技法的原則與應用五、最佳化原則的應用

  系統(tǒng)論的最佳化原則認為,局部+局部≠整體,只有局部與局部的最佳結合才是整體。

  最佳化目標的實現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因為在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既要調整、控制、協(xié)調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辨證關系,又要根據系統(tǒng)整體內外情況的變化,及時地采取措施、調整系統(tǒng)內部的機制以及系統(tǒng)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以爭取實現系統(tǒng)整體的最佳化。其實我們練功或實踐的過程,也是不斷自我調整的過程。拳論有“三節(jié)不明,終身是空”之說,并言“上節(jié)不明,動輒跌傾”。三節(jié)的論述事實上就是講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休的關系及其重要性的。故習太極拳者,第一課便應接受明三節(jié)的教育。拳論有“無過不及,差之毫厘,廖以千里”之說,也是在講整體配合的重要性。在技擊中運用太極拳自轉與公轉達的巧妙配合,松肩沉肘,暗塌襠勁、前發(fā)后塌等與下塌外碾等技法的關系以及周身上下相隨等問題,如欲做得巧妙順隨,恰到好處,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最佳化原則。

  以上是從太極拳法的角度進行闡述的,然而系統(tǒng)理論不只是適用太極拳技擊的研究,它可以應用于所有拳術的技法和訓練。學習并掌握系統(tǒng)理論,定能提高我們的認識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我們的拳術理論工作和教學、訓練、實踐得到進一步的進和提高。

54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