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體育運動 > 武術 > 太極拳 > 太極拳“起勢”的錯誤

太極拳“起勢”的錯誤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太極拳“起勢”的錯誤

  太極拳之“起勢”也稱“預備勢”,即上場練拳的初始狀。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太極拳的“起勢”變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拳“起勢”的錯誤。

  太極拳“起勢”的錯誤

  放眼望今之太極拳習練者,上場打拳,先兩腳并攏,呈立正狀,然后左腳向左分開與肩寬齊,接著兩手平舉,開始第一勢。

  在筆者看來,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這違背了太極拳之原理。

  正確的練法應該是:上場打拳,身體自然直立,兩腿分開與肩寬齊,凝神調(diào)息,洗心滌慮入靜,然后兩手舉動,開始第一勢。

  有人會說,這不是一樣嗎。筆者要說,不一樣,兩者差遠了!

  問題的關鍵或差別,就在于上場一站,兩腿是立正狀,還是與肩寬齊的分立狀。筆者竭力主張后者。

  一者,筆者自幾十年前學拳始,起勢就是后者的兩腿分立狀,后來所拜訪、所見識的老拳師,起勢皆為兩腿分立狀。

  二者,筆者查閱自民國時期至1965年出版的任何一種太極拳書籍,其“起勢”無一例外地是兩腿分立狀。比如:

  1921年出版的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預備勢圖示之“圖解”說:“身體直立,兩手下垂,腕與胯齊,掌心下按,目前視,兩足距離與肩之寬相等。”

  1925出版的陳微明《太極拳術》圖示一說:“兩足平行分開,與兩肩齊,眼向前視。”

  1929年出版的姜容樵《太極拳講義》圖一無極勢,在“功用”里解釋:“此系預備式。用以注全身,從事接演下式。且亦開門式入場禮,與少林之踏中宮相同,與操法之立正完全不同。”

  1931年出版的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其圖示皆為楊澄甫本人的拳照,在圖示一“說明”中道:“此為太極拳起勢預備勢動作之形態(tài)……腰胯稍松,兩足距離與兩肩相齊……”

  1933年出版的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卷一拳勢分解,第一頁有兩幅圖像——無極像圖、太極像圖,兩腿都是分立狀,雖沒有文字說明,但圖示已明白無誤。

  1963年出版的顧留馨、沈家楨《陳式太極拳》的第一式預備勢圖示的文字說明:“身體中正站立,兩足距離比肩略寬……”
  就是1987年陳小旺的《世傳陳式太極拳》“動作說明”第一式預備勢也如是說:“身體自然直立,兩足距離比肩略寬……”
  由以上所述可見,自古至今的太極拳起勢或稱預備勢,都是“兩足距離與肩寬齊”的兩腿分立狀形態(tài)。

  三者,兩腿并立的起勢動作,與太極拳原理不符。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們知道,太極來自無極,“無極者,一物未有也”,渾渾然然,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像,故名之無極也。因此,上場打拳,中正站立,兩足分開與肩寬 齊,自然安舒,凝神調(diào)息,渾渾然然,空空蕩蕩,為無極狀也。然后,兩手舉動,陰陽即起,太極產(chǎn)生。這就是一動即為太極、一動即為陰陽的道理。陰陽即起后, 隨虛實、開合、剛柔,四象呈,八卦運,滔滔不絕,連綿不斷,直至收勢回歸無極。這才是正確的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無極的運行軌跡。

  如果按照前者兩腿呈立正狀,兩足并攏,這樣不僅極不自然,而且打拳者無法安神平心、洗心滌慮地進入無極凈界。中國傳統(tǒng)儒、佛、道的武術、氣功都不可能采 用立正狀入靜(不信可以試試)。而左足向左平移時,陰陽乍起,再兩手平舉,又是陰陽啟動,整個運拳軌跡為無極——太極——太極——四象——八卦——無極, 實乃多此一舉、混亂陰陽。

  四者,兩腿并立的起勢動作,不符合應敵之技勢。

  上場與人交手,不論身體、兩手為何狀,兩足必然分開站立,此為常識。不可能上場與人交手時兩足并攏為立正狀,如是則貽笑大方。

  太極拳的技擊招勢無不為應敵而制,一動即有招架,這一點從太極拳起勢兩手平舉的正招和變招就可以看出,哪有應敵時先左腳平移拉開再動手應敵之理?

  當今,太極拳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太極拳架勢五光十色,但不要忘記“唯理一貫”也,任何改動都不能違背或偏離太極拳一貫的原理。

5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