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體育運動 > 武術 > 太極拳 > 太極似松非松

太極似松非松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太極似松非松

  太極拳之勁是緊還是松,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是松的,甚至認為應大松大軟。這種認識導致習者在打拳中渾身無勁、松軟無力、身體亂晃、手肢亂動,太極拳打得毫無章法。太極拳真是松軟無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似松非松。

  關于“松”的兩種理解

  目前,部分練拳者對松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為太極拳勁應該松,從身形上講周身要縮小,其形如泄了氣的皮球,全身松懈無力;另一種理解為太極拳勁應該緊,從身形上講形體要放大,如充了氣的皮球似的,全身繃緊,表現(xiàn)形式是關節(jié)的對拉拔長,也有說是松開。那么,這兩種理解是否正確呢?

  似松非松

  要判斷以上兩種“松”勁正確與否,首先需對太極拳的本質(zhì)有一個基本認識。太極拳的本質(zhì)是陰陽平衡、陰陽相濟,陰陽互為其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許多說法彼此有所差異,但實質(zhì)都是說陰陽同時不同位,以對稱平衡的狀態(tài)出現(xiàn),須臾不相分開。如果說陽的范疇包含“前、左、開、放、大、松(開)”的話,陰則對應包含“后、右、合、收、小、緊(合)”,按照陰陽互為其根的顯現(xiàn)原則,則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還可以延伸為有松必有緊,有大必有小……上述兩種對松的理解,一種是將陰陽塌縮為渾沌部分的一體,另一種是將陰陽放大分為了首尾不相呼應的兩端,都不全面。較全面的理解應該是松中有緊、緊中有松,似松非松、似緊非緊。因此,若把上述第一種理解解釋為,在向內(nèi)縮的同時,有一股向外掤的勁就對了;同樣若把第二種理解解釋為,在向外掤的同時,有一股向內(nèi)合的勁就正確了。太極拳就是辯證的拳,似是而非的拳,這也是時下習者難以準確體認太極拳的關鍵所在。

  將展未展

  何為太極拳內(nèi)勁?按孫祿堂前輩所言,就是用拳中規(guī)矩將散于外之神氣,順中用逆,縮回丹田,與丹田之氣相交,積蓄而成。簡言之,就是身上之勁處處與丹田相合。陳鑫說:“心勁一發(fā),而周身之筋脈骨節(jié),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fā),故曰內(nèi)勁。”既然有內(nèi)勁那么就有外勁,形于肌膚上的勁就是外勁。因為太極拳有內(nèi)外相合的要求,所以內(nèi)勁與外勁是統(tǒng)一而一致的,即是說內(nèi)勁就是外勁,外勁就是內(nèi)勁。也有說入于骨縫間為氣,外達于肌膚為勁,太極拳也要求氣與勁合,于是有人說拳是主勁,也有人說拳是主氣,既然太極拳是陰陽相生、內(nèi)外合一,若硬要分開去言,反而違背了太極拳的基本拳理。時下把力與勁、勁與氣分開論述顯然不恰當。氣與力合就是勁,勁和力須臾不可分割,有勁必然有力,但如果氣沒有與力合,則力是拙力,就非太極拳之勁了。因此,太極拳要求無往非勁,也就是無往非力了,無力不是太極拳要求,太極拳要求“渾身合下千斤力”。

  內(nèi)勁到底是什么?概括地講,就是外達于肌膚,內(nèi)入于骨縫,也有說歸于丹田。它是一股勁,非幾股勁,這股勁如張弓。簡言之,若一手之勁向前掤,另一手之勁必向后張,有說兩手如撕棉,即言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兩手則是形跡于外,實則內(nèi)也如此,且內(nèi)外相合,外形由內(nèi)形催發(fā)出來。不管是掤捋,還是擠按,勁都是從丹田而出,又回到丹田之內(nèi)。如果說向外掤是撐、是開,往回捋則是收、是合,勁便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合互為其根,那么勁必然表現(xiàn)為將展未展。

  似緊非緊,似松非松;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無跡可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占煞;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這即是太極拳的本質(zhì)特征所在。

527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