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美感
太極拳中的美感
太極拳作為一種文化、哲學、武術、藝術、養(yǎng)生道,它是形態(tài)美、神態(tài)美和哲學美的完美結合,給人以樸實簡約之感而又不失深邃豐富的內涵。作為中華武術中的一朵奇葩,太極拳具備了極高的美學功能,特別是它的形態(tài)美、神態(tài)美和哲學美,由外及里、由淺入深地構建了其獨特的美學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這種運動,它的價值也逐漸得到更充分的開發(fā)和推廣。除了具有健身自衛(wèi)的實用價值外,其獨特的表演藝術給人美的享受,使人賞心悅目,它傾注著中華民族的氣質、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太極拳的美學觀是東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縮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拳中的美感。
太極拳中的美感一.形態(tài)美
太極拳作為武術運動,通過人體形態(tài)的動靜變化構成了其運動特點,因而形態(tài)美是太極拳美學觀中的最基本內容。人體“點、線、面”的變化構成了太極拳運動,每個動作起落都是“點”的表現(xiàn)形式。“點”的移動和旋轉構成了“線”,完成了動作的運動軌跡,而“點、線”的空間和時間擴展構成了面,表現(xiàn)為肢體的空間亮相。同時“點、線、面”按動靜、剛柔、虛實等規(guī)律組成一種具有自由節(jié)奏的運動形式,在完成形態(tài)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功能。
1.對稱美
對稱美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觀中的重要一種,古代建筑、書法、對聯(lián)等均體現(xiàn)對稱美、秩序美。太極圖就是一張對稱和諧的結構圖,它是中華傳統(tǒng)智慧的縮影。太極拳,就是這一哲理在體育運動中的生動體現(xiàn)。特別是陳式太極拳,以剛柔、開合、輕沉等等一系列對稱、平衡、和諧動作為其內容,以順逆纏絲、動作螺旋為其形式。它不僅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有虛有實,有快有慢,而且講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開中有合,合中寓開。運用到技擊上則有化有發(fā),有引有進,而且化即是發(fā),引即是進,化打結合,引進結合等,構成此拳的非凡風格。動作都強調陰陽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發(fā)后塌,左發(fā)右塌,右發(fā)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內有外,內外兼練;身法上要對拉拔長,又要相吸相系,強調對稱勁,勁要八面支撐,處處、時時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
2.節(jié)奏美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技擊精華》中記載:“進取捷若風,失機退宜快。”張志俊講:“快慢相間才是太極拳。”馬虹先生也多次講到“練習太極拳要快慢相間,快而不亂,慢而不滯”。太極拳練快了,不能丟掉動作少了細節(jié);練慢了不能顯得呆滯。在太極拳技擊中“進攻時速度快”是指通過充分準備,最后以最快速動作達到進攻(或防守)目的。進攻(或防守)的決定性動作都要快,這個快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條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過攻防節(jié)奏變化調動對手,尋找有效時機,以快制勝。戚紀光在《紀效新書》說:“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諺是對技擊動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正如《孫子兵法》中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進攻時要兵貴神速,乘對手措手不及,不動如山,動如雷霆。但是在技擊中速度快慢是相對的,相對于不同水平的對手、不同的攻防動作、不同的攻防時機、動作的運使速度也是千變萬化的??炻嘁姷墓?jié)奏感是太極拳的獨到特色之一,更是其位列內家拳之首的重要原因。
3.開合美
陳鑫說:“學太極拳,學陰陽開合而已。”“太極拳之道,開合二字盡之。”一般講,所謂開,是指肢體和內勁向外伸展放大;所謂合,是指肢體和內勁向內收斂縮小。具體講,不僅整體要有開合,一臂一腿也有開合,一手一足也各有開合。研究太極拳各種形式的運動,有時著眼于肢體的屈伸,有時著眼于內勁(內氣)的收放,有時著眼于纏絲勁的順逆,有時著眼于整體,有時著眼于某一局部。“逢開必合,逢合必開”“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處處總有一處開合,開時氣勢飽滿,合時精神內斂,渾然一體。太極拳講求“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外三合指的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由呼吸帶動丹田內轉配合外形動作,內外統(tǒng)一才能體現(xiàn)出整勁,使力形成完美的傳遞。內外開合變化練就“形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斷”。
4.螺旋美
陳式太極拳以易學為基礎,以陰陽規(guī)律為基本規(guī)律,不論是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從簡單到復雜都是走立體螺旋,即“處處走螺旋”和“無處不螺旋”。陳照奎講:“以順纏和逆纏為基本纏絲勁。”陳鑫講:“拳者,纏法也。”《拳論》中有“拳法之妙,在于運勁”“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在行拳中講求“腰不動,手不發(fā)”,即使很小的初始動作,也先從腰部運動,由腰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回來同樣由腰部牽動并且要求走螺旋勁,完成“非圓即弧”運動。螺旋美如波浪、如山巒,起伏跌宕,給人以美的享受,緩解視覺疲勞。
5.線條美
太極拳講究式正招圓,招圓是整個過程的和諧圓潤,而圓的曲線運動軌跡無疑是一條重要的美感因素。以“曲”為美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審美取向。“曲”深涉到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曲水流筋”“曲徑通幽”是中國人理想的審美境界。中國的文章語言藝術和繪畫藝術都特別講求“曲”的體現(xiàn)。所謂“深文隱蔚,余味曲包”,一個民族的審美情緒可以說是盡在其中。古人云: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漾洞便是死水。依此自然之理去領悟藝術之理,中國文學藝術的生命力多系接在這個“曲”字上,同樣產生于中國這個特定文化底蘊中的太極拳,同樣以“曲”為美,是一種圓中求圓的藝術。無論是太極拳“非圓即弧”的外形動作,還是“丹田內轉”的內在運化均體現(xiàn)了“曲線美”。
6.姿態(tài)美
拳論言:“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太極拳要求“立身須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太極拳身法的關鍵是端正、自然、順舒、靈動。武禹襄提出“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檔、提頂、吊檔、松肩、沉肘。端正、自然、順舒、靈動的身法使太極拳具有與其他運動不相同的美。姿態(tài)美,即姿勢、架勢美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姿勢的。太極拳處處呈圓弧,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舒指坐腕,松腰斂臀,圓檔松胯,尾間中正,動靜有常,勢勢相連,綿綿不斷,“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太極拳中的美感二.神態(tài)美
無動作外在的形就無從表現(xiàn)內在的神。形似是練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動作要領獲得直觀、可感、鮮明、逼真的審美效果。若動作徒有其形,缺乏內涵,就顯得淺薄直露,動作松散無神。因而太極拳在練到形似以后要逐漸做到神似,以形傳神,在動作中表現(xiàn)內在的精神氣質,把典雅、清奇、和諧、自然的東方古典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演練太極拳如不能表達主宰形的神,就不能從根本上表現(xiàn)太極拳的神氣韻度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則是形的靈魂。任何缺乏神韻的運動只能讓人看成是一個軀體在扭動,卻看不到內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達。當演練者把韻律、姿態(tài)與神韻經(jīng)過細心的思考和領會后,使之揉合成為一個協(xié)調完整的有機體后太極拳才具有觀賞價值。古言道:“韻者,美之極。”
1.勁力美
勁力即太極拳中的勁法和力度。王宗岳在《太極拳論》把勁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決條件。勁力最主要的成分是剛與柔。剛與柔是一個事物的兩種對立統(tǒng)一的屬性,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和相互作用的。剛柔作為天地萬物的基本屬性,一直為人們所感知,且自古以來剛柔的觀念與陰陽始終緊密地聯(lián)結著,陽者為剛,陰者為柔。剛與柔在太極拳演練中以相融的形式合為一體,剛柔和諧統(tǒng)一,使太極拳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使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相儲并蓄,并相互轉化。在動作的運行過程中表現(xiàn)出陰柔之美,在動作的落點上表現(xiàn)出陽剛之美。“輕如楊花,堅如金石,威比虎猛,鷹揚比急,行同乎水流,止牟乎山立”,處處體現(xiàn)剛柔相濟之美。柔是形體動作的連貫、柔和、流暢的藝術效果,氣勢宏大、意趣沉穩(wěn)的氣態(tài)和神色。太極拳表現(xiàn)以柔勁為主有“四兩含蓄撥千斤”之妙。太極拳的柔和卻并非松懈,給人一種含蓄且生動的武術技藝的美感,表現(xiàn)出超現(xiàn)實的審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蘊。
2.虛實美
“虛實”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也是太極拳中的重要概念?!秾O子兵法·虛實篇》云:“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唐太宗李世民說:“聯(lián)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用武要言》講:“虛而實擊,實而虛之,避實擊虛。”“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xiàn)忽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楊澄甫認為:太極拳術以虛實為第一要義,要求在動作中要體現(xiàn)出虛實。太極拳譜對虛實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所謂變轉虛實要留意也;虛實亦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在太極拳中,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實則右足虛,其落點也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因此處處有一虛一實,內勁中正不偏不倚,來達到內含虛實而不露的境界。虛實相生虛實互用,何處是虛,何處是實的共同的目標是虛靈,因此富于表現(xiàn)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虛實是一種獨特的美。虛與實的調整首先要認清虛實的正確內涵。演練者既要運用自身的虛實變化迷惑對方,又要努力掌握對方的虛實變化,從而做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避實就虛,立于不敗之地。動作才有輕靈之感,騰挪之勢。
3.動靜美
《太極拳論》中講:“靜如山岳,動若江河。”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中說:“動中求靜,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這些都表明了“以靜待動”是太極拳技擊的指導思想之一。陳鑫在《太極拳權譜》中有“中氣貫足,精神百倍,靜以待動,堅我壁壘”的論述,強調了“以靜待動”是“堅我壁壘”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所謂“靜如山岳之”,靜就是氣沉勢穩(wěn),渾然一氣,做到周身一家。在定勢時靜態(tài)動作姿勢中又蘊含著復雜的動態(tài)變化之勢,勁力運使處在引而未發(fā)之際,始終使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夠保持八面之撐,在對抗過程中做到圓活連貫,運轉自如,時時刻刻保持察覺和順應對手技擊動作的客觀變化,在實戰(zhàn)過程中使自己始終把握主動,在得機得勢時隨時即觸可發(fā),制勝對手。“動若江河”就如離弦之箭,脫疆之馬,即招法動作在大腦的意念的支配作用下,做到“一聲令下百體皆依”,其動作招法就像江河之水波浪滾滾、滔滔不絕,不斷變換虛實靈動,不斷直進粘逼。同樣,太極推手中要用沉著冷靜的聽勁來因應知機,并由此而形成自身的動靜之勢,在得機得勢時,把握動靜之機,見機而作,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太極拳中的美感三.哲學美
太極拳是一哲拳,因而其除了形神之美,太極拳最為特殊的是其所具備的“哲學美”。它蘊含了中國最古老的智慧,讓習練者除了修養(yǎng)身心外,更明白了人生哲學,懂得為人之道、處世之道、與自然相處之道。
1.和諧美
太極拳以“陰陽學說”“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奉行“體用兼?zhèn)?rdquo;“身心合一”的原則,融思想觀念、行為規(guī)范、價值取向為一體,具有鮮明和諧理念。它包容了儒、道、釋等諸家理論之精華,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儒家學說的“中庸”之道和“溫柔敦厚”之美,又兼具佛家“大善以慈悲為懷”的高層境界,深得道家“自然無為”的哲學之風等.又密切與導引吐納、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相配合,強調人自身的身心和諧、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承載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價值取向。太極拳“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說明了太極拳是以陰陽立說所要遵循的自然而不強為的和諧運動規(guī)律。在拳法上,太極拳講求上下相隨,虛實相間,快慢相合動靜適宜,剛柔相濟,內外合一等。技法上靜如山岳、動若江河、似行云流水,舒緩飄逸、跌宕有致、輕柔圓滑、連綿不斷。演練中,以其圓活連貫、輕靈柔和之“動”,樸實自然、意領神隨之“靜”,沉著不躁、恬淡不狂之“松”,氣沉丹田、以心行氣之“斂”使演練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自然,達到物我兩忘境界。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太極拳也講究“與人為善”“舍己從人”,“彼不動己不動”“隨曲就伸”等宗旨,并把待人接物、以善為本的行為準則,有機融會到具體的技法之中,達到了善與美、內與外的高度統(tǒng)一。太極拳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促進了人的身心和諧。同時太極拳文化提倡的天人同體之理,即天人和諧的體現(xiàn)等等,都充分體現(xiàn)了太極拳的“和諧美”。
2.意境美
“意境”也就是主體和客觀在審美過程中的統(tǒng)一。從審美主體方面來講,是“情”與“理”的統(tǒng)一。從客觀對象來講是“形”與“神”的統(tǒng)一。正是“情”與“理”、“形”與“神”這四個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滲透與配合,才構成了審美和藝術的不同境界。木極拳的意境是指它的“神韻”,即把崇高的精神、情操、意志融入到每個動作之中表達于外。陳鑫云:“一片神行之謂景。景不離情,猶情之不離乎理相連故也。心無妙趣打拳,則打不出好景致。問何以打出好景致?始則尊乎規(guī)矩,繼則化乎規(guī)矩,終則神乎規(guī)矩。在我打得夫花亂墜,在人自然拍案驚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此處則柳撣花嬌,招招則山明水秀,游人觸目興懷,詩家心往神馳,真好景致。拳景至此可以觀矣。”
3.道德美
武德是武術家道德美的集中體現(xiàn)。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種拳術,其功能不外乎搏人(攻擊)、御敵(防守)和健身三個方面特別是有些拳種主要以攻擊制敵為主,所以必然以急功近利為原則,出手必狠,甚至一著得手即置人于死地。而太極拳集佛家的“大慈大悲”,道家的“善哉”和儒家的“仁義”于一體,可以說是一種“道德拳”。太極拳以“中庸”為體,以“無為”為用,講究“舍己從人”“隨曲就伸”。它不僅僅把武德表現(xiàn)在口頭或是書面上,同時還把待人接物,以善為本的行為準則有機地融匯到具體的技法之中。即使技擊中,也處處講究與人為善,達到美與善的高度統(tǒng)一。武德的最高境界是拳道合一、拳心合一。是天人合一在武學上的體現(xiàn)。拳論中講:“學太極拳不可狂.狂則生事非,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陳鑫在《學拳須知》中講:“太極拳不可滿,滿則招損,太極拳傳之必得其人,如為非作歹,或缺乏武德之徒,秘而不可傳也。”學拳一定要謙虛,戒驕戒躁,人若勝我,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若不勝我,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薄之意。只有保持這種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太極拳才能學到手,練得精,運用自如。古諺語“習武先修德”可見練太極拳不僅是要強身健體,攻防格斗,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修身養(yǎng)性,以德服人。“拳雖小道,太極之大道存焉”。只有領悟“太極大道”才能真正的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的美學觀豐富而龐大,筆者僅是拋磚引玉。另外,太極拳的動作名稱獨具美學特色,生動形象、名實相符,且富有詩意使人浮想聯(lián)翩。如既文雅形象,又能反映動作本質的“金剛搗錐”,“金雞獨立”,“如封似閉”等;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野馬分鬃”,“退步跨虎”,“上步七星”,“斜飛勢”等,還有使人陶醉神往的“玉女穿梭”,“白鶴亮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