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詩詞大全 >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

時間: 梓炫0 分享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10首)

中秋之際古代的詩人舉頭望月,提筆賦詩,或者思念家鄉(xiāng)親友,或者感懷身世浮沉,又或者一邊遐想著古老傳說,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精選篇1)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詞牌名:水調(diào)歌頭|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⑺,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北?,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diào)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jīng)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quán)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diào)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zhì)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xiàn),也難以遮掩深藏內(nèi)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jié)?!按笞怼鼻矐咽侵?,“兼懷子由”是輔,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zhì)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卑丫茊柼爝@一細節(jié)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chuàng)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jīng)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chǎn)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碑斠彩羌磁d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chuàng)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jīng)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tài),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guān)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辈贿^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guān)注、更迫切?!懊髟聨讜r有?”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卑褜τ诿髟碌馁澝琅c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shè)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碍倶怯裼睢?,語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硪娫乱?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薄安粍俸保涤谩睹骰孰s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shù),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zhuǎn)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zhuǎn)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保桥c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碧K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愿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zhuǎn)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xiàn)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边@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jié)構(gòu)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zhì)上還是為了強調(diào)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皨染辍笔敲篮玫臉幼?,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肮矉染辍本褪枪裁髟碌囊馑?,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奔热蝗碎g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币馕渡铋L,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痹S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倍伎梢曰ハ鄥⒖?。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shù)成就上看,它構(gòu)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jié)。全詞設(shè)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tài)(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fā)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diào)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diào)》,清露下,滿襟雪?!薄端疂G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精選篇2)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繼圣登夔皋。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賞析

這首詩以近散文化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訴,灑脫疏放,別具一格。

詩里寫了張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題為“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為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為主,把“君歌”作為主要內(nèi)容,借張署之口,澆詩人胸中之塊壘。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huán)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云,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天旱民饑,當時任監(jiān)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guān)中徭賦,觸怒權(quán)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nèi)圆荒芑氐街醒肴温?。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復雜,于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并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詩的開頭在描寫月夜環(huán)境之后,用“一杯相屬君當歌”一轉(zhuǎn),引出了張署的悲歌,是全詩的主要部分。詩人先寫自己對張署“歌”的感受:說它聲音酸楚,言辭悲苦,因而“不能聽終淚如雨”,和盤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動極深。

張署的歌,首先敘述了被貶南遷時經(jīng)受的苦難,山高水闊,路途漫長,蛟龍出沒,野獸悲號,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達貶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著又寫南方偏遠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門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種蠱藥之毒,隨時可以制人死命,飲食要非常小心,還有那濕蟄腥臊的“海氣”,也令人受不了。這一大段對自然環(huán)境的夸張描寫,也是詩人當時政治境遇的真實寫照。

上面對貶謫生活的描述,情調(diào)是感傷而低沉的,下面一轉(zhuǎn),而以歡欣鼓舞的激情,歌頌大赦令的頒行,文勢波瀾起伏。唐憲宗即位,大赦天下。詩中寫那宣布赦書時的隆隆鼓聲,那傳送赦書時日行萬里的情景,場面的熱烈。節(jié)奏的歡快,都體現(xiàn)出詩人心情的歡愉。特別是大赦令宣布:“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這當然使韓、張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寫到這里,詩情又一轉(zhuǎn)折,盡管大赦令寫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撓,他們?nèi)匀徊荒芑爻⑷温??!翱草V只得移荊蠻”,“只得”二字,把那種既心有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地是“荊蠻”之地,職又是“判司”一類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長官“捶楚”的地步。面對這種境況,他們發(fā)出了深深的慨嘆:“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天路幽險”,政治形勢還是相當險惡的。

以上詩人通過張署之歌,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職,寫得形象具體,筆墨酣暢。詩人既已借別人的酒杯澆了自己的塊壘,不用再浪費筆墨直接出面抒發(fā)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接一轉(zhuǎn),寫出了自己的議論。僅寫了三句:一是寫此夜月色,照應題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寫命運在天;三是寫面對如此良夜應當開懷痛飲。表面看來這三句詩很平淡,實際上卻是詩中最著力最精彩之筆。韓愈從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禍福無常,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叭松擅怯伤?,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歸之于命,實際有許多難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鏡,懸在碧空藍天,不開懷痛飲,就是辜負這美好的月色。再說,借酒澆愁,還可以暫時忘卻心頭的煩惱。于是情緒由悲傷轉(zhuǎn)向曠達。然而這不過是故作曠達而已。寥寥數(shù)語,似淡實濃,言近旨遠,在欲說還休的背后,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深意。從感情上說,由貶謫的悲傷到大赦的喜悅,又由喜悅墜入遷移“荊蠻”的怨憤,最后在無可奈何中故做曠達。抑揚開闔,轉(zhuǎn)折變化,章法波瀾曲折,有一唱三嘆之妙。全詩換韻很多,韻腳靈活,音節(jié)起伏變化,很好地表現(xiàn)了感情的發(fā)展變化,使詩歌既雄渾恣肆又宛轉(zhuǎn)流暢。從結(jié)構(gòu)上說,首與尾用灑和明月先后照應,輕靈簡煉,使結(jié)構(gòu)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蒼涼。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精選篇3)

念奴嬌·過洞庭

詞牌名:念奴嬌|朝代:宋朝|作者: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殗[,不知今夕何夕。

賞析

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開篇直說地點與時間,然后寫湖面、小舟、月亮、銀河。此時作者想起嶺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于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盡長江做酒漿痛飲。全詞格調(diào)昂奮,一波三折。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與之相連的春草湖,點出地點,題目是《過洞庭》,詞一開頭就緊扣題目?!敖星铩秉c出時間,秋天天高氣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對于生活在農(nóng)業(yè)社會與大自然息息相關(guān)的古代文人來說,當是別有意味?!帮L色”二字值得注意,風有風向、強弱,從來沒有聽說過風有色彩,其實張孝祥用“風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廬山謠》“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說的是黃云萬里改變了風的色彩;張孝祥的“更無一點風色”說的是洞庭青草湖上,萬里無云,水波不興,不僅沒有風,而且連風的影子都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詩意?!坝窠绛偺铩毙稳莸氖乔镌孪潞坪茰珳⒁槐倘f頃的湖水。“界”又作“鑒”,玉界也好,玉鑒也好,美玉般的瓊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萬頃”則極言湖面之廣,如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游其中,該是多么愜意,這是一;點出了過洞庭的方式,進一層緊扣題目,這是二。

緊承“更無一點風色”,從秋月寫到秋水。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輝分給了湖水。水里的銀河是天上銀河的倒影,它們有著同輝的形象。“素月”、“明河”兩個意象點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輝”、“共影”則寫出了秋水長天一色的美景,盡管只有八個字,卻具體而生動的顯示了詩人的才華?!氨砝锞愠纬骸笔沁@首詞主旨所在,它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層是寫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沒有一絲一毫渾濁,沒有一絲一毫污染,這樣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間的琉璃世界;另一層是說三萬頃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漢、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僅是寫景,而且也是寫人,寫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詩有“心跡喜雙清”,行跡是表、心靈是里,“心跡喜雙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則是張孝祥的夫子自道。中國文史館館長袁行霈認為,“表里俱澄澈”“心跡喜雙清”可以集成一副對聯(lián),而且給人提供了一個為人處世的準則,此言良是。

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寫出了屈子自己內(nèi)美與外美的統(tǒng)一。張孝祥則進一步寫外在世界與內(nèi)在世界澄澈的相會與相合。則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會合,這一會合的美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人生、最美、最富有詩意的高峰體驗,因此詩人用“怡然心會,妙處難于君說”作為上片的結(jié)語、同時巧妙的引出了下闋。上闋寫景,下闋則從回顧嶺表一年寫起,抒發(fā)感情。

嶺表指五嶺之外,即今之廣西一帶?!端问贰繁緜鬏d張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靜江府兼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次年因讒落職,由桂林北歸,途徑岳陽,故有《過洞庭》之作?!皯?,因也,杜甫詩“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笔钦f名難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此處的“應”語氣相當肯定。詩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嶺表一年因被讒而免職的經(jīng)歷,感慨系之矣。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張孝祥用了“孤光”這一典故源于此?!肮鹿庾哉铡保环矫嬷冈铝猎谔煊钪?,只能自我孤獨地照耀著;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嶺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時詩人也無需別人理解,只能與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點是潔白晶瑩,南朝詩人江總有“凈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膽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齡有“一片冰心在玉壺”之句,所以“肝膽皆冰雪”,實際上是說,盡管自己被免職,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純潔、肝膽照人的;另一層意思是說,我問心無愧,話語中有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還夾雜著自豪、感情真摯而又復雜。

“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這是從嶺表經(jīng)年回復到當下,“襟袖”則是以部分代全體,月夜清冷,衣服單薄,涼意頓生,更重要的是官場人情冷暖,不免有蕭條冷落之感。盡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橫無際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證明凡此種種,體現(xiàn)了詩人的鮮明個性。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边@是全詞的高潮所在,也是詩人感情的高潮所在。《景德傳燈錄》卷八記馬祖語曰:“侍女一口挹盡西江水”,此處界禪宗話語,表明自己的心胸開闊。北斗星是由七顆星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長把勺,《詩經(jīng)·小雅·大東》:“維北有斗,不可挹酒漿”,而屈原《九歌·東君》則反其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漿”。詩人作主人,請萬象(天地萬物)作客人,舀盡西去長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淺酌的招待天地萬物,這是何等氣勢,一個被讒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當年“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大無畏的浪漫主義精神。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蘇軾《前赤壁賦》有“扣舷而歌之”之語,張孝祥則是敲擊船沿、仰天長嘯,抒發(fā)出自己的滿腔豪情。受蘇軾《念奴嬌·中秋》:“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像,張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結(jié),從秋月秋水回歸自我,扣舷是動作,獨嘯是聲音,從空間上說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從時間上說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穩(wěn)泛;從心理上說是由知到不知,通過對照,說明詩人已忘情這月白無風之夜,忘情于與大自然交融之中。

此詞意象鮮明,意境深邃,結(jié)構(gòu)嚴謹,想象瑰麗,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舒云卷”,是首表現(xiàn)浩然正氣的絕妙好詞。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精選篇4)

琵琶仙·中秋

詞牌名:琵琶仙|朝代:清朝|作者:納蘭容若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guān)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賞析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在蒼茫的夜色中,作者抬頭仰望天空,中秋月圓,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卻觸景生情,發(fā)此疑問。通過此句,我們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涼:日月輪回不斷,春花秋月年年,這些都只會令他徒增煩惱;是因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不知哪里吹來的秋風,帶來一陣芬芳;月亮的清輝籠罩了周圍寂寞的空氣,如同冰雪一樣寒冷。此句是寫景,卻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輝還是他那顆受傷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雙人”,曾經(jīng)花前月下,欣賞這良宵美景,“記當時,垂柳絲,花枝,滿庭蝴蝶兒?!敝挥岸?,物是人非,在這如同舊時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會令他“填膺百感”。

詞的上片寫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充滿了悲涼,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靈。用“冰輪”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輝,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爸挥岸?,那堪重對,舊時明月?!贝司涞莱隽俗髡摺氨M成悲咽”的緣由:原來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諳離恨苦”,偏要打動他那顆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闕寫詞人仰望明月憶及往事。“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明月下,芳叢里,詞人與心上人嬉戲,游玩,雖然并未著墨描摹具體情狀,而梧桐葉的緩緩飄落中,縱情的歡笑聲,親昵的嘶鬧聲,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聞,其人之天真爛漫,其情之親密無間,已不言自明,詞人對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戀,直抵人心深處。只是光陰荏苒,輕紈小扇輕搖又搖走了幾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詞人中宵獨立,“填膺百感”,而明月還是當時的明月,清輝未減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該是眾家歡聚之時,容若心中卻荒涼如大漠。吹裂紫玉蕭也難散愁心。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精選篇5)

中秋月二首·其二

朝代:唐朝|作者: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賞析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币馑际谴藭r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么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fā)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并不取決于持這種認識的人數(shù)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于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xiàn)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zhì)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云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nèi)f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精選篇6)

中秋聞笛

朝代:宋朝|作者:朱淑真

誰家橫笛弄輕清,喚起離人枕上情。

自是斷腸聽不得,非干吹出斷腸聲。

賞析

中秋對月,引起人無限懷思,詩人因為經(jīng)歷了種種不幸,在這該團圓的日子里,飽受著孤獨的煎熬,在枕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睡。這時候,一陣悠揚的笛聲傳入了她的耳中,不啻在波動的心潮中又加入了陣陣激蕩,她感嘆著,這笛聲是美妙的,但是她這個斷腸人不能再受到這笛聲的折磨了。三、四兩句寫得很傷感,“聽不得”三字,承“斷腸”而來,就用不著一一解釋何以聽不得,感事、懷人,種種不堪的斷腸事,都包括在里面了。

詩人由于思人懷舊而難以入睡,因了笛聲而更加傷悲,卻有意拓開,說自己的斷腸與笛聲無關(guān),就使傷心的程度更為加深,蘊含著無盡的辛酸之淚。“斷腸”二字在這里凡兩見,互相呼應,正是朱淑真生平的概括,所以后人把她的詩結(jié)集取名為《斷腸集》。朱淑真確實常在詩中使用“斷腸”二字,如《悶懷》:“芭蕉葉上梧桐里,點點聲聲有斷腸?!薄堕L宵》:“魂飛何處臨風笛,腸斷誰家搗夜砧?”《恨春》:“梨花細雨黃昏后,不是愁人也斷腸?!贝笞匀灰磺芯拔?、聲響,都足以引起她的傷心,導致斷腸,讀了這些詩,就更能體會出本詩中“自是斷腸聽不得”一句深刻涵義,對作者產(chǎn)生同情之心來。

朱淑真在愛情與婚姻上受盡了挫折,她本身又不是個服從命運安排的女子,所以寫了許多悲怨感傷的作品。她專門寫了“閨怨詩”一卷,描摹抒發(fā)心中難以排解的愁苦,其中哀怨之句,中人肺腑。如《無寐》云:“背彈珠淚暗傷神,挑盡寒燈睡不成。卸卻鳳釵尋睡去,上床開眼到天明?!庇秩纭缎聸觥吩疲骸耙灰箾鲲L動扇愁,背時容易入新秋。桃花臉上汪汪淚,忍到更深枕上流?!敝袊糯拈|怨詩,絕大多數(shù)是男子代言,讀朱淑真詩,至少可以讓人感受到女子在詩中抒發(fā)自己的感情是何等的細微。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精選篇7)

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

詞牌名:水調(diào)歌頭|朝代:宋朝|作者: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賞析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是年四月,蘇軾離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與之偕行。到達后,蘇轍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中秋節(jié)時,二人一起泛舟賞月,終于得過一個團圓的佳節(jié)。然中秋過后,蘇轍又要轉(zhuǎn)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陽)留守簽判任,于是在臨別前寫下此詞。

這首詞的上片,寫出值得珍惜的短暫手足之情的相聚。“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弊髡咭婚_始就點出與兄長分別時間之久,并用傳統(tǒng)的團圓佳節(jié)中秋來計算,其中包含著對兄弟聚少離多的深深怨艾和無奈?!巴呵搴庸陪辍北緛硎菤g樂的,然“船上載涼州”卻從聽覺里顯露出悲涼;“鼓吹助清賞”讓人高興不已,“鴻雁起汀洲”,又從視覺中引發(fā)了大雁南歸的惆悵。唐人王翰、王之渙都寫過的七絕《涼州詞》,多為樂府歌詞,悲涼曲調(diào)、慷慨決別的邊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此處所用,意味深長。

下片則直接展現(xiàn)詩人內(nèi)心世界。前三句,只是從宴飲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們的歡愉心情,可下面卻寫出了急轉(zhuǎn)之下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明月無情,不會為人而滯留?!敖褚骨遄饘?,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直寫情事,明日即將分別;即便明月當頭,也是分明地傾瀉出兩地別愁,“依舊”二字非常好。最后兩句,用典卻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王粲滯留荊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華,郁悶中他登樓遠眺,北望家鄉(xiāng),胸中翻滾著無限鄉(xiāng)思鄉(xiāng)愁,寫出了《登樓賦》。后以“王粲登樓”作為懷念故國鄉(xiāng)土的典故。這里,詞人以此句做結(jié),傾訴出未來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親人相隔,幽幽愁緒的別樣的深沉。本來是百日逍遙堂歡樂的手足相聚,到頭來卻是迎來生離別的無奈,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必然。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精選篇8)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朝代:唐朝|作者: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山。

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

賞析

這首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發(fā)自然;最后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fā)情感,略出桃源別后,難再重游一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diào)隨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這首詩表面上可以歸入游仙詩,把中秋之夜寫得如夢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山”一句已經(jīng)成為中秋時節(jié)人們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賞者怎么理解,可以說百人百解。有聯(lián)系劉禹錫仕宦失意,解釋后半部分是以仙宮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歸;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釋為用“寒露墜”代指人生禍福無常,說這是劉禹錫對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許這種種理解,正好體現(xiàn)了“詩豪”作品多彩的藝術(shù)魅力。

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被貶謫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縣就位于這里。在這里他不免悲涼之感,所以寫了許多詩詞以排遣愁緒。的《竹枝詞》《浪淘沙》都寫于這一時期。關(guān)于桃源他還寫有五言詩《游桃源一百韻》七言詩《桃源行》等。更巧的還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寫于桃源就不可知了。從《游桃源一百韻》中“彩云迎躡履,遂登頂”等詩句看,和這首詩“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山”是同一回事。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精選篇9)

望月懷遠

朝代:唐朝|作者: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xiāng)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zhuǎn)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烏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guān)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里燭光太耀眼,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奥蹲獭倍謱懕M了“遙夜”、“竟夕”的精神?!皽鐮T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么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說:“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薄安豢啊眱删?,構(gòu)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中秋節(jié)古詩詞經(jīng)典(精選篇10)

水仙子·居庸關(guān)中秋對月

朝代:元朝|作者:宋方壺

一天蟾影映婆娑,萬古誰將此鏡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兒個,廣寒宮好快活,碧天遙難問姮娥。我獨對清光坐,閑將白雪歌,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

賞析

此曲首句“一天蟾影映婆娑”,起得美麗,描出了一個天無纖塵,月光皎潔,下照人寰動搖之景物的中秋之夜的獨特境界,引人入勝?!叭f古誰將此鏡磨”逞才發(fā)揮,就月聯(lián)想,由眼前思及“萬古”,把時間擴展到了無限遙遠,誘人尋思。以新磨之鏡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詢問誰磨,意卻尖新?!澳昴甑浇裣蝗毙﹥簜€”,輕輕一筆,帶回眼前,緊扣題目“中秋對月”?!皬V寒宮好快活”,轉(zhuǎn)入即景抒情,羨慕之意,溢于言表。“碧天遙難問姮娥”,無限遺憾,宛轉(zhuǎn)出之,妙趣橫生。所欲問的是什么內(nèi)容,沒有具體說明。不是不能說明,乃是有意不說明,好給讀者提供想象的空間,并迅疾地抒寫自己的情懷。

“我獨對清光坐”,突出了一個孤獨者的自我形象,與在廣寒宮過快活生活的仙女們形成鮮明的對比。“閑將白雪歌”,一個“閑”字,道出了內(nèi)心的寂寞?!蔼殞η骞庾e將白雪歌”,對仗整齊而天成,毫無做作的痕跡?!霸聝耗銏F圓我卻如何”,怨氣沖天,響亮傳神,綰攝全篇,集中抒發(fā)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獨寂寞的不滿情緒。前面寫中秋的朗月,羨廣寒的快活,原是為了反襯這末句的,而獨坐、閑歌,原是為這末句做鋪墊的。

210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