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是對我國唐、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下面就讓學習啦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下唐宋八大散文家吧。
一、唐宋八大散文家--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字退之,常自稱昌黎人,因而世稱韓昌黎。生于河陽(今河南孟縣),未滿兩歲,母死。三歲時,父又去世。由兄嫂撫養(yǎng),十一歲時,哥哥也突然死在官所。從此,韓愈同嫂嫂、侄兒相依為命。他自幼勤奮好學,日記數(shù)千言。十九歲前便已博覽群書,通六經(jīng)百家之學。十九歲進京應試,連考三次都未中,直到二十五歲才中進士。旋又應吏部考試,三試皆無結果。旅居長安十年,未得一官半職。二十九歲時便決意離開長安,先后到汴州(今河南開封)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和徐州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處作幕僚。三十五歲返回京城,被任命為四門博士,三十六歲拜監(jiān)察御史,因關中受災,上書請寬民徭,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令。三十九歲被召回任國子博士。五十歲時因隨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因諫迎佛骨,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穆宗即位,奉臺回京,拜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官終吏部侍郎。世稱韓吏部。韓愈在政治上既不贊同王叔文改革集團的主張,也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思想上尊崇儒術,攘斥佛老,比較關心民眾疾若。文學上主張繼承秦、漢的散文傳統(tǒng),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提倡學古文要“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強調(diào)文章語言要有獨創(chuàng)性,要為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服務;文辭“必出于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文章要精練妥貼,語句自然流暢,要“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志銘》)。
韓愈用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了解自己的文學主張,他留存下來的三百四十多篇優(yōu)美散文,不少是內(nèi)容充實、風格新穎的,無論敘事、議論、抒情,都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后人評他的散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蘇洵《上歐陽內(nèi)翰書》)。尤其是他的議論文,在宣傳他的儒家主張時,往往能切中時弊,富有戰(zhàn)斗性。如《原道》《原毀》《師說》《雜說》等篇,其中《師說》一篇,感情強烈,理直氣壯,無可辯駁,精辟地論述了“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是一篇抗世犯顏、針砭時弊的著名文章。記敘文中,無論是寫人、記事,狀物、抒情,常采用形象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的手法,寫得十分生動感人。如《張中丞傳后敘》《祭十二郎文》《送李愿歸盤谷序》等篇。其中《祭十二郎文》寓深情于家?,嵤轮?,呼號欲絕,凄楚動人,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diào)”?!端屠钤笟w盤谷序》一文,寫得龍騰虎躍,生動活潑,借隱士李愿之口,對唐代官場的卑鄙齷齪,窮奢極欲,追名逐利的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被宋代的蘇東坡贊為唐代第一篇名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并提,有“杜詩韓文”之稱。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謂“以文為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chuàng)了“說理詩派”的詩風。
當然,他的詩也存在著過分散文化、議論化的缺點,對后代有不良影響。韓愈還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他能逆當時的潮流,積極指導后進學習,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特別重視教育和培養(yǎng)年輕作家。他在《答李翊書》一文中說:“根之茂者,其實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所謂“根”或“氣”,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養(yǎng)、人格修養(yǎng)強調(diào)作家的道德修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對搞好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在今天,仍有其進步意義。現(xiàn)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二、唐宋八大散文家--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初年進士,官監(jiān)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zhí)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憑著一股積極的熱情和出色的才能進行政治活動。改革雖然失敗了,中年以后的處境更加悲苦,但這卻使得柳宗元有機會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歷史,從而使他成為一個卓越的散文家和詩人。他和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兩個主要倡導者。但從一定意義上說,柳宗元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進步的積極的意義,似又因韓愈的某些保守意識而有所不及。
柳宗元的詩,數(shù)量較多的是抒寫個人抑郁的心情和離鄉(xiāng)去國的悲哀。從這些詩篇里,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會里遭受到怎樣殘酷的迫害!在柳詩中成為特有的新穎題材的是對西南地帶少數(shù)民族生活進行多方面描繪的作品。其中洋溢著非常濃厚的地方情調(diào)和氣氛。至于刻畫自然景物的小詩,如《江雪》、《漁翁》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三、唐宋八大散文家--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他在政治與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新運動的領導者。創(chuàng)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后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他的詞主要寫戀情游宴,傷春怨別,表現(xiàn)出深婉而清麗的風格。詞集有《六一詞》、《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
四、唐宋八大散文家--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 仁宗慶歷進士。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 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tǒng)治力量,以防 止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 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并支持五 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zhàn) 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 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
他強調(diào)“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主張“絕 求正所以經(jīng)世務”,設置專局,使子 與門人纂修各經(jīng)新義,以為誦習的定本?!?詩》、《書》、《周官》三經(jīng)新義最為重要,《周官新義》尤能闡發(fā)新政理論。 他的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 文雄健峭拔,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 峻,《桂枝畫·金陵懷古》頗有名。所著《字說》、《鐘山目錄》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jīng)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老 子注》若干篇。
五、唐宋八大散文家--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宋代著明的散文家。相傳“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二十七歲才發(fā)憤攻讀。他應進士和茂才異等的考試都未中,促使他更加用功讀書,達到通六經(jīng)百書、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的程度。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和兒子蘇軾、蘇轍從四川到汴京(今開封)。翰林學士歐陽修把他的著作二十二篇(即《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呈給仁宗皇帝看,宰相韓琦也認為他的文章寫得好,向朝廷舉薦。于是仁宗就召試他于舍人院。可是他卻假托有病而未去應試。仁宗因為他有才名,就授以秘書省校書郎的職務,后來又叫他參加修禮書,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之后他就去世了。蘇洵著作有《嘉祐集》,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著有《東坡全集》、《東坡志林》等,蘇轍(字子由)著有《欒城集》。父子三人俱以散文名世,后人合稱之“三蘇”。
蘇洵生活于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復雜的北宋中期。當時北方的遼(契丹族)和西夏(藏族的一支黨項族)貴族向內(nèi)地擴展勢力,經(jīng)常向北宋發(fā)動戰(zhàn)爭。北宋統(tǒng)治者為了集中力量鎮(zhèn)壓內(nèi)部人民的反抗,對此則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與遼締結“澶淵之盟”,宋向遼每年輸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遼遣肖英、劉六符至宋,索取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及瓦橋(今河北雄縣易水上)以南的十縣土地,結果定盟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且稱之為“納”。至于西夏,慶歷三年(1043)李元昊(西夏主)上書請和,宋答允每年給西夏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宋向他們輸銀與物,等于是割地獻城。蘇洵到汴京后,疾惡宋王朝的投降讓步路線,主張對遼與夏用兵,因而就有了《六國論》的寫作。
六、 唐宋八大散文家--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宋任宗嘉祐二年中進士, 宋神宗時,王安石實行變法,他持不同政見,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縣)、徐州、湖州等 地作地方官。后被新黨中部分人羅織文字獄,興起“烏臺詩案”,下獄史獄,經(jīng)救援出獄,貶為黃州(今 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舊黨執(zhí)政后,被招還,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但又與舊黨意見分歧,遭排擠 出任杭州、穎州等地地方官。當變了質(zhì)的新黨再度上臺,蘇軾又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州)、儋州(今海 南島儋縣)等地,徽宗即位時遇赦北還,死于常州。 蘇軾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各個藝術領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它的詩歌題材廣泛,敢于反映現(xiàn)實生活。他的詞,開拓了詞的境界,其風格豪放婉約兼而有之。他的散文 揮灑自如,隨物賦行,寫景抒情,十分自然。由《東坡全集》。
七、唐宋八大散文家--蘇轍(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兆诹?,徙永州、岳州。后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為文以策論見長。工詩,亦能詞,著有 《欒城集》五十卷、 《欒城后集》二十四卷、 《欒城三集》十卷、 《欒城應詔集》十二卷。
八、唐宋八大散文家--曾鞏(1019-1083), 北宋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固. 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 嘉佑二年(1057)進士. 歷任館閣???、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 官至中書舍人. 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 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創(chuàng)作主張, 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于道. 因此, 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 但曾文長于議論, 他的政論文, 語言質(zhì)樸, 立論精辟, 說理曲折盡意. 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紆徐委備, 近似歐陽修文. 記敘文亦常多議論, 如《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于記敘中縱談古今. 曾鞏亦能詩, 今存詩400余首, 以七絕成就較高, 但為文所掩, 不大受人重視. 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 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