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_紅軍長征的意義和精神
紅軍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一次偉大的歷程,紅軍長征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_紅軍長征的意義和精神,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1.保存革命力量,進行戰(zhàn)略轉移。
在第四、五次反圍剿時期,由于執(zhí)行錯誤的反圍剿戰(zhàn)略,放棄毛澤東倡導的誘敵深入、殲滅敵人的游擊戰(zhàn)術,而與敵人打陣地戰(zhàn)、消耗戰(zhàn),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紅軍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據地。
2.長征初期,準備作暫時的戰(zhàn)略轉移,避開敵人主力,擇機然后再殺回來。
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動緩慢,損失慘重,特別是過湘江一役,中央紅軍主力損失近半,元氣大傷,加上國民黨軍隊大兵追堵,迫使紅軍遠走他鄉(xiāng),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區(qū)轉移。
3.遵義會議重新確定了毛澤東對軍隊的領導權,從此開始了長征的新篇章,由原來的單純轉移、保存自己轉變?yōu)橄麥鐢橙耍瑢ふ倚碌牧⒆阒亍?/p>
4.最后,在得知陜北尚存根據地后,以北上抗日為號召,減輕國民黨軍隊對紅軍的壓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種。
在某種意義上說,長征是紅軍不得不進行的戰(zhàn)略撤退,但其間經歷的艱難困苦,及英雄主義精神,成為中國革命的寶貴遺產。所以,毛澤東說長征是宣傳車、播種機是有道理的。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紅軍長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敵人實力強大,二是我黨犯了錯誤。1933年9月,蔣介石集中50萬大軍,對中央蘇區(qū)發(fā)起第五次“圍剿”。“圍剿”的政策是“堡壘推進,步步為營”。為此,蔣介石在廬山組建了一個軍官訓練團,聘請德國、意大利、美國等國軍事教官組成軍事顧問團,專門講授“圍剿”紅軍的戰(zhàn)術和技術,同時籌措經費購置大批軍火。隨著戰(zhàn)局的發(fā)展,國民黨軍隊逐步占領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qū)。
這個時期,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我們黨內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他脫離中國革命實際,否認敵強我弱的基本形勢,要求紅軍采取積極進攻的路線,主張攻打中心城市,以實現(xiàn)革命在一省或數(shù)省的首先勝利。同時,“左”傾教條主義在組織上主要表現(xiàn)為“殘酷斗爭、無情打擊”,軍事上則是軍事冒險主義。
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后,“左”傾領導者主張“御敵于國門之外”,使紅軍在戰(zhàn)略上完全陷入被動。當時紅軍的戰(zhàn)法是“堡壘戰(zhàn)、陣地戰(zhàn)與短促突擊”,和優(yōu)勢敵人拼消耗。這種打法只有軍事實力對等的情況下才有效。蔣介石集全國的財力和軍力于一身,而中央紅軍只有不到10萬人,加上蘇區(qū)財力物力有限,劣勢顯而易見。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面臨失敗,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
考慮重開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動進行戰(zhàn)略轉移
在粉碎敵人“圍剿”已經沒有可能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戰(zhàn)略轉移的設想,并報告了共產國際。共產國際回電,對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持曖昧態(tài)度,不說讓走,也不說不讓走。但即使如此,中共中央還是派出了紅七軍團遠征,目的是調動牽制包圍蘇區(qū)的敵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沒有達到目的。隨后,又派紅六軍團撤離湘贛根據地,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合。這樣做有調動敵人的意圖,也有為中央紅軍轉移探路的考量。紅六軍團后來和紅二軍團會師,聯(lián)合行動。
由于中共中央執(zhí)行了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使得中央紅軍在國民黨“圍剿”下處境十分艱難。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主動撤離中央蘇區(qū),前往湘西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師,重建革命根據地,重開革命新局面。
原來相對穩(wěn)定的戰(zhàn)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長征最終演變成整個主力紅軍的長征
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可是,其他各地紅軍并沒有失敗,為什么也要進行長征呢?
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qū),使其他各地紅軍受到國民黨軍越來越大的壓力,川陜革命根據地首當其沖。在這些根據地當中,除了中央蘇區(qū)之外,比較穩(wěn)定的就是川陜根據地。張國燾確實擔心自己成為國民黨軍“圍剿”的下一個中心。他撤出來和紅一方面軍會合,也是為了“大樹底下好乘涼”。但他沒有想到中央紅軍損失那么慘重,這也是他野心膨脹的重要因素。
另外,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長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敵情嚴重,創(chuàng)建和保存革命根據地十分困難;紅二十五軍轉移也是由于國民黨軍加強了對鄂豫皖地區(qū)的“清剿”,堅持當?shù)馗锩窢幰咽掷щy。
因此,各地紅軍相繼長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打破了相對穩(wěn)定的戰(zhàn)略格局。
抗日救亡的時代背景成為直接影響長征決策、進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消滅中國的開始,“華北事變”則是日本即將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但蔣介石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直接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加快了其侵略步伐。
中國共產黨人絕不會坐視中華民族的淪亡,紅軍雖然身處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線。在長征開始前和開始后,中共中央先后組織了兩支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這個時期黨的宣言和文件中,更是把“抗日”作為自己神圣的職責。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憂國憂民、救國救民的偉大情懷和責任擔當,所以在艱苦卓絕的長征中仍然能夠實現(xiàn)兩個聯(lián)系:即把軍事上的戰(zhàn)略轉移和政治上的戰(zhàn)略轉變密切聯(lián)系起來,把紅軍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聯(lián)系起來。
抗日救亡,是一個已經存在的,對紅軍長征必然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
“禍兮福所倚”。一場慘痛的失敗,開始醞釀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偉大的轉折;一次即將開始的艱難行程,最終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
紅軍長征的意義
1、通過紅軍長征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
2、紅軍長征勝利實現(xiàn)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
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勝利。
4、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紅軍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wěn)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有了穩(wěn)固的后方。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偉大精神
1、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
2、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3、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
4、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5、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1、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反對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在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
2、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3、長征用鐵的事實表明,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具有戰(zhàn)勝任何困難的無比堅強的生命力,他們是國內外任何反動勢力所不可戰(zhàn)勝的。
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相關文章:
★ 紅軍為什么要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