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始祖黃帝簡介
中華始祖黃帝簡介
黃帝是華夏部落首領、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一般認為與顓頊、帝嚳、堯、舜合稱“五帝”。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黃帝人物簡介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別名軒轅氏,是華夏部落首領、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一般認為與顓頊、帝嚳、堯、舜合稱“五帝”。黃帝的主要成就有:統(tǒng)一華夏部落,發(fā)明創(chuàng)造房屋、衣裳、車船、陣法、音樂、器具、井田等。據(jù)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fā)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shù)、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根據(jù)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后,統(tǒng)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chuàng)醫(yī)學。
黃帝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黃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少典與附寶之子,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於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
據(jù)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統(tǒng)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后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降于軒轅之丘,定都于有熊,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
黃帝誕辰相傳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黃帝即位據(jù)說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時20歲,據(jù)此推算黃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jīng)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后,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fā)展,并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fā)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nóng)以來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驗,將原始農(nóng)業(yè)發(fā)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fā)展壯大。因他發(fā)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統(tǒng)一華夏
炎帝神農(nóng)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zhàn)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于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qū),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后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zhàn),戰(zhàn)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終于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tǒng)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zhàn)后,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qū),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xiàn)大蚓大螻,色尚黃,于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歷元年。
治國有方
黃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云,管軍事的稱縉云,又設置了左右大監(jiān),負責監(jiān)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jīng)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歷法。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谷。按古史傳說神農(nóng)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nóng)業(yè)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后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現(xiàn)了一個農(nóng)業(yè)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后稷。他能認識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中國史前農(nóng)耕聚落分布呈現(xiàn)出沿小河而居的特點。它反映出早期農(nóng)業(yè)在水的利用方面對于河流的依賴,依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水井最初出現(xiàn)在河姆渡遺址第1—2層相當于松澤文化下層的時期,其14C測定的年代距今約5700年。這里是長江三角洲水位較高的沼澤地帶,無需深挖即容易見水,這里首先發(fā)明井不足為奇。而水位較低的黃河流域,開鑿水井難度較大,而水井對于農(nóng)業(yè)的意義遠非長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擬。但大約到距今5000—4000年的時候,黃河流域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普遍發(fā)現(xiàn)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黃河流域的經(jīng)濟生活中已發(fā)生了顯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陽矬李遺址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發(fā)現(xiàn)的古井,距今約四千多年,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黃帝時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還規(guī)定了中國文化后來發(fā)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農(nóng)業(yè)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乘龍升天
黃帝的晚年,發(fā)明了鼎。當?shù)谝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須,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只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并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只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
金龍戴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霧中了。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并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后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龍去鼎湖后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黃帝戰(zhàn)蚩尤
黃帝戰(zhàn)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jīng)》,在中國神話傳說及東方神話之父袁珂所著《中國神話傳說》中非常精彩。黃帝姬軒轅的有熊夾在神農(nóng)跟九黎兩部落之間。當時這三個部落是黃河中游至汾水之間最為強大的,于是爭霸戰(zhàn)開始了,姬軒轅怕兩面受敵,所以他采取先發(fā)制人的策略,突襲神農(nóng)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戰(zhàn)中擊敗了神農(nóng)部落。姬軒轅乘勝揮軍渡過黃河,一直挺進到九黎部落的根據(jù)地涿鹿,會戰(zhàn)在涿鹿郊野,這是歷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戰(zhàn)之一。中國神話學者將這場黃帝戰(zhàn)蚩尤的大戰(zhàn)神化,雙方都動用了神仙法力,風伯、雨師都來參戰(zhàn)。最后黃帝擊敗九黎部落,殺死蚩尤。這一著名戰(zhàn)役使姬軒轅名震當時的世界,各部落酋長們稱呼擁護他為“天子”,尊稱他為“黃帝”。黃帝者,黃色的土地。
黃帝的故事
戰(zhàn)神傳說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蚩尤有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jīng)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zhí)千鈞之弩驅羊數(shù)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shù)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zhàn)。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jù)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zhàn)。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后來,又有神農(nóng)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zhàn)于版泉之野。歷經(jīng)三戰(zhàn),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jīng)52戰(zhàn),天下始歸一統(tǒng)。
仙人授道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里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后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于是黃帝開始巡游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fā)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后,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里反省了3個月。而后又到廣成子那里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jīng)》。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后,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jīng)。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yǎng)生之法。而后,回到縉云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jù)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發(fā)明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chǎn)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于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后人認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fā)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宗教之神
黃帝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是華夏族一個酋長國首領,因其對本民族的發(fā)展有很大貢獻,為后世長期傳頌。但因其年代太久遠,留下來的傳聞,大多撲朔迷離,難詳究竟??墒侵翍?zhàn)國百家言黃帝時,許多人對那些傳聞進行編聯(lián)增纂,終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曾敗炎帝于陂泉,誅蚩尤于涿鹿,諸侯遂尊之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而為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宮室,作衣裳,制舟車,定律歷,文字、算數(shù)、音樂等皆相繼發(fā)明,于是形成盛世的局面。與百家塑造黃帝帝王形象同時,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黃帝的仙人形象??梢哉f,歷戰(zhàn)國至漢初,黃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張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獨尊老子為教祖,而尊黃帝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襲。所以此后道書仍然以黃帝為古仙人繼續(xù)進行增飾。同書《極言》篇則歷敘黃帝遍歷名山、訪真問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舊時一些地區(qū)嘗建黃帝廟或軒轅廟,多以之為古仙而奉祀之?!渡轿魍ㄖ尽份d有多處黃帝廟,其“一在曲沃縣城中,明正統(tǒng)間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陰贊文曰:‘道德巍巍,聲教溶溶,與天地久,億萬無窮。’因立廟。”陜西等地亦有黃帝廟,道教宮觀中嘗有黃帝殿、軒轅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觀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農(nóng)、黃帝,又有軒轅祠專祀黃帝。黃帝是一個部落聯(lián)盟,據(jù)《春秋命歷序》說一共傳10世,1520年(《易緯稽覽圖》年數(shù)同),周武王時封黃帝后代于祝。
道教黃帝
道教所指稱的黃帝大致有五種情況:一是中央央元靈元君;二是中央黃帝;三是日中黃帝;四是中岳黃帝;五是歷史傳說人物黃帝。這里所說的便是歷史傳說人物黃帝。黃帝最初的神職蓋為雷神。然黃帝以雷神崛起后又為中央天帝,位為最尊。這和苗族古歌說他們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對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黃帝最初和風伯等都是神農(nóng)氏諸侯,擔任雷的巫帥。 道教有許多經(jīng)書傳于黃帝,如《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黃帝內經(jīng)》、《龍虎經(jīng)》、《陰符經(jīng)》等?!墩骒`位業(yè)圖》中,排列神仙位次,稱他為“星圃真人軒轅呈帝”,列在第三神階的左位。
魑魅魍魎
約四千多年以前,炎黃二帝爭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黃帝的一名隨從,后來找機會逃了出來,回到炎帝的身邊去,力勸炎帝重起戰(zhàn)事,洗雪阪泉之恥。但是,炎帝已經(jīng)年邁力弱,又不忍因自己發(fā)動戰(zhàn)爭而讓百姓遭殃,沒有聽從蚩尤的建議。蚩尤只好去發(fā)動他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率領大軍,打著炎帝的旗號,向黃帝發(fā)起了挑戰(zhàn)。黃帝聽到蚩尤發(fā)動大軍也不禁大吃一驚,他想施以仁義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雙方在逐鹿展開了大戰(zhàn)。蚩尤使用魔法,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但是,黃帝駕著謀臣風后發(fā)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沖出了毒霧陣。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zhàn),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魑魅魍魎都是一些雜牌小妖,據(jù)說魑魅魍魎專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紅身、尖耳、頭長角為主要特征,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長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都是木、石、禽、獸變的。
取名軒轅
由于常年累月的遷徒游牧生活,各種笨重的東西都要人擔肩挑,每遷移一次都給先民們帶來極大痛苦和不便。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更是叫若連天。黃帝為此事也是經(jīng)常唉聲嘆氣,但又不得不遷移。
有一次,黃帝帶領他的先民遷移到北方黃土高原。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于長期生存。他們剛剛居住下來,有一天突然狂風大作,黃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樹,個個藏身,以防狂風卷走,黃帝只顧別人的安危,不料,自己頭上戴的遮太陽的大圈帽,被狂風吹掉。他連忙抓住一棵小樹,就地蹲下。黃帝發(fā)現(xiàn)他的大圈帽被狂風吹得就地滾動,并不倒地。這是啥原因呢?黃帝砍了一根樹枝,扎成圓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滾了不到一丈遠又倒了。黃帝自小就是個聰明絕頂?shù)娜耍了剂撕芫?然后,再扎了一個圓圈,給兩個圓圈中間扎了個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長樹枝,把兩個圓圈扎在這根樹枝的兩頭,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這次雖然沒有倒,滾不了多遠就停下來。這時,常先、風后、倉頡一起走來,問黃帝在干什么?黃帝把剛才發(fā)生的事向三位參臣訴說了一遍。智多謀廣的風后,連忙剝了一條樹皮,拴在兩個圓圈中間的橫桿上,一手拉著往前走,兩個圓圈一直滾動著,并未倒地。
黃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過來。他叫常先再扎兩個同樣的圓圈,四個木圓連在一起,好比四個車輪,穩(wěn)穩(wěn)當當向前滾動著,再也不怕倒地。風后看后,好像腦子里一下也醒悟過來,他命常先去采石場弄兩個圓形石盤,中間鑿個洞。不到半天工天,兩個圓形石盤就做成了。風后從中間橫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間綁了一條草繩,叫常先拉上使勁往前跑。后邊跟隨了一群先民看熱鬧。倉頡連忙向黃帝說:我給這個東西起個名,叫做“車”。黃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軒轅的功勞,倉頡和各位大臣商議;命車為“軒轅”。因黃帝當時還沒有一個正式名字,就以“軒轅”命名,作為黃帝正式名字。這就是“軒轅”的來歷。
黃帝自從被先民們擁戴為尊長,還沒有一個正式“職稱”大臣們先后給黃帝起了很多尊稱,黃帝都不同意。最后,還是黃帝自己決定。黃帝發(fā)現(xiàn)土是黃色,土能生萬物,土是人們生存的唯一依賴的靠山,先民們又是黃皮膚,所以,就確定他的尊稱應該稱“黃地”。從此,“軒轅黃地”就這樣定下來。
到殷商時代,一些文人覺得把祖先稱“黃地”很不雅,他們借故“地”和“帝”是諧音,就把“黃地”改為“黃帝”。“軒轅黃帝”從此就這樣沿用下來。秦以前,各國諸侯都害怕觸犯祖訓,有損祖德,輕易不敢稱自己為“帝”,只好稱王、稱霸。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自己“始黃帝”。但他也沒有敢沿用這個“黃”,只好用了白王“皇”
黃帝陵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因為,沮河水由西向東呈U形繞此山而過 ,站在山上朝下看 ,東邊有河 ,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曰橋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橋陵。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云:“橋山,《山海經(jīng)》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清人顧祖禹在其所撰《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沮水至縣北,穿山而過,因以橋名。”清代畢沅更于陵前題碑“古軒轅黃帝橋陵”。自此以后,橋陵之稱更為聞名。1942年,陜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考慮到黃帝聲名遠播、威名遠揚的無比崇高地位,加之為了與陜西蒲城豐山唐睿宗之橋陵相區(qū)別,遂改橋陵為黃帝陵。此年冬天,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黃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黃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黃帝陵所在地的縣名也隨之由中部縣改稱為黃陵縣。
黃帝故里
黃帝故里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出生、創(chuàng)業(yè)、建都之地,戰(zhàn)國《竹書紀年》和漢代《史記》等史書均有記載。漢代建軒轅故里祠,歷代迭修。明隆慶四年于祠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鄭縣令許朝柱于祠前立“軒轅故里”碑。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帝故里多次進行擴建,景區(qū)面積已達7萬平方米,整體布局突出“中華之根”主題,從北到南依次為軒轅丘拜祖區(qū)、故里祠區(qū)、中華姓氏廣場區(qū),構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塊,氣勢恢宏,燦然有肅。
2007年擴建后的黃帝故里景區(qū)共分五個區(qū)域:中華姓氏廣場、軒轅故里祠前區(qū)、軒轅故里祠、拜祖廣場、軒轅丘與黃帝紀念館區(qū)。
黃帝故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僑聯(lián)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遺產(chǎn)地。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圣地,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08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不少文化學者、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上巳節(jié)設立為“中華圣誕節(jié)”,呼吁普天下華夏兒女在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三日共同紀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黃帝人物評價
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shù),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shù)千年。故合而觀其制作,則驚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nóng)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圣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歷、算數(shù)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他們都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每年在陜西黃帝陵舉行祭祀活動,在河南新鄭有拜祖活動。
看過中華始祖黃帝簡介的人還看了:
1.黃帝簡介資料
2.黃帝叫什么名字
3.黃帝的故事有哪些
6.黃帝有什么傳說
7.黃帝的兒子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