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新聞資訊>學習資訊>

“中元節(jié)”文明祭掃

時間: 燕妮639 分享

  “中元節(jié)”文明祭掃

  【中元節(jié)】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jié)。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jié)。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于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jīng)》,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jié)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后來逐漸演變?yōu)榉藕訜?,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面碗、紙張制成燈具,并以街巷為單位,制作特大紙船,紙扎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huán)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nèi),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膠東沿海地區(qū),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并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念佛經(jīng),佛師一邊念經(jīng),一邊朝臺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jù)說吃了能消災(zāi)。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后點燃蠟燭,由已經(jīng)結(jié)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節(jié)祭祖的習俗在山東較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帶著祭品上墳祭祖。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谷穗子,據(jù)說以五谷為馬,祭祀完畢后,好讓祖先跨著馬回去。

  中元節(jié)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后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jié)為掐嘴節(jié),吃粗茶淡飯。

  中元節(jié)——農(nóng)歷7月15日 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在南方,亦稱“鬼節(jié)”。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節(jié)卻在7月14日。據(jù)說在宋朝末年,人們正準備過節(jié)的時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節(jié)日就這樣提前了。

  節(jié)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jié)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shè)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jié)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小編倡議大家用植樹、種草、獻花等生態(tài)文明方式代替焚燒祭品燃放鞭炮。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另:諸如不在床頭掛風鈴不蹲在墻角等禁忌事宜小編就不提醒了。

  中元節(jié)又稱“七月節(jié)”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jié)之一。中元節(jié)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jié)"、"施孤",又稱亡人節(jié)、七月半,放燈之習俗就是為了讓鬼魂可以托生。同時依照佛家的說法,陰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及報謝父母長養(yǎng)慈愛之恩(孝親節(jié))。所以中元節(jié)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對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讓人謹記父母的恩德。

  【溫馨提醒】

  8月以來,我縣天氣持續(xù)晴熱高溫,極易發(fā)生森林火災(zāi)。為做好“農(nóng)歷七月半”期間文明祭掃安全保障工作,嚴禁攜帶火種進山入林,制止焚香、燒紙、點燭、燃放鞭炮等明火祭掃行為。倡導采用家庭追思、網(wǎng)上祭掃、集體公祭、供奉鮮花等形式進行祭掃。

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