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福特智力結構理論
吉爾福特智力結構理論
關于智力結構理論有很多,吉爾福特智力結構理論是怎樣的你知道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吉爾福特智力結構理論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吉爾福特智力結構理論
在智力的各種定義中,心理學家都把智力看作能力,這意味著智力是人的一種穩(wěn)固的心理特征。但是,智力是怎樣組織和構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種智力作業(yè)中的單一完整的能力,還是為數(shù)不多的、主要的、相對獨立的能力,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組成。心理學家通過心理測驗,以因素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在歷史上有比較流行的5種主要的理論模型。
普通智力論 主張智力是一種單一完整的能力、統(tǒng)一的通用能量。這種觀點認為,雖然智力可能表現(xiàn)為種種不同的形式,或?qū)е赂鞣N活動,但基本上它是一種單一的能力。從廣義上說,任何提供單一分數(shù)(智商)的測驗都可以算是單因素論的代表作。C.E.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是普通智力模型的一種形式。斯皮爾曼主張智力的首要因素,即一般能力因素,基本上是一種推理因素。除這個一般因素(代號g)外,每個特殊的測驗,都假定是測試該測驗專有的各種技能。所以,雖然這一理論確定了一般因素的首要性質(zhì),但還承認其他諸特殊因素(甚至于其他一般因素)也應加以考慮。可是聯(lián)系到智力的測量,按照普通智力論,一個最好的測驗應該滲透著一般智力。各測驗所需要的g,以質(zhì)論是相同的,以量論則不相同。
群因素論 設想智力可以描寫為一組數(shù)量不多、但比較重要的常見因素。雖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體能力(群因素)會隨所用的測驗、樣本的性質(zhì)及分析的方法等變項而有差別,但下列諸因素的出現(xiàn)卻具有規(guī)律性,并為許多研究者所證實:①空間:想象空間幾何模式的能力;②知覺速度:迅速而精確地注意細節(jié)的能力;③數(shù):簡單算術計算的速度和確度;④文字理解:對詞的意義以及詞與詞之間關系的理解能力;⑤詞的流暢性:應用字詞的能力;⑥記憶:對無意義材料的即時回憶;⑦歸納:引出規(guī)則的能力。L.L.瑟斯頓是群因素論的主要倡導者。
J.P.吉爾福德的智力結構模型 設想智力活動有3個維度:操作、內(nèi)容和成果(圖1)。操作即智力活動的過程,包括認知、記憶、發(fā)散式思維、聚合式思維和評價。這些操作的內(nèi)容可能是圖形、符號、語義或行為,而成果可能有單位、門類、關系、系統(tǒng)、轉(zhuǎn)化或涵蘊。所以整個模型包括150種組合(5種操作×5種內(nèi)容×6種成果),每一組合代表一種獨特的因素。例如語言理解因素(詞匯)在吉爾福德的模型中,就成了認識語義單位的能力。
P.E.弗農(nóng)的層次結構說 上述的群因素論和吉爾福德模型都把智力看成由一些相對獨立的能力組成的。但這些不同的能力是否都屬于同一層次,是不是有些能力包含的內(nèi)容多一些,因而包括了別的小能力呢?弗農(nóng)就認為智力結構是有層次的,從較大的一般因素(一般智力)通過群因素到越來越特殊的小因素。在他的模型里,一般能力G居層次的頂端。這一一般因素再分為兩大群因素:語言-教育因素(V:ED)和實用-機械因素(K:M)。它們進一步再分為許多次群因素,前者有詞、數(shù)等,后者有機械知識、空間、動作等。下面還有更細的特殊因素。
R.卡特爾的智力結構理論 認為智力包括兩種一般因素: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晶體智力具有沉重的文化成分,應該通過詞匯、數(shù)學技能及一般與特殊知識的測驗來測量。流體智力包含較多的知覺與操作技能。由于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對智力作業(yè)的相對貢獻因人而異,隨境而遷,又由于發(fā)展水平的不同,智力作業(yè)的穩(wěn)定性將視流體與晶體成分在行為上所起的作用而定。
智力三維結構模型
他在多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于 1959 年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理論,他否認有普遍因素 G 的存在 [1]。認為智力結構應從操作、內(nèi)容、產(chǎn)物三個維度去考慮。智力活動就是人在頭腦里加工(操作過程)客觀對象(內(nèi)容),產(chǎn)生知識(產(chǎn)物)的過程。智力的操作過程包括認知、記憶、發(fā)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 5 個因素;智力加工的內(nèi)容包括圖形(具體事物的形象)、符號(由字母、數(shù)字和其他記號組成的事物)、語義(詞、句的意義及概念)、行為(社會能力),共 4 個因素;智力加工的產(chǎn)物包括 6 個因素,即單元、類別、關系、系統(tǒng)、轉(zhuǎn)換、蘊含。這樣,智力便由 4×6×5=120 種基本能力構成。吉爾福特已識別智力結構中的 70 多個智力因素。
他不斷充實自己的三維空間結構,1971年,他修正其理論,將內(nèi)容中原屬圖形的材料,再分成視覺與聽覺兩種,于是將智力視為 5×5×6=150 個不同因素的組合體。1983 年,他又將操作維度中記憶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使其由 5 項變?yōu)?6 項,智力結構的組成因素便增加到 5×6×6=180 種。吉爾福特認為每種因素都是獨特的能力。例如學生對英語單詞的掌握,就是語義、記憶、單元的能力。又如,說出魚、馬、菊花、太陽、猴等事物哪些屬于一類,回答這類問題進行的操作是認知,內(nèi)容是語義,產(chǎn)物是類別。
吉爾福特將其上述智力結構的模式推薦為認知心理學的參考系統(tǒng)。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論中引人矚目的內(nèi)容之一是對創(chuàng)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從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創(chuàng)造性與發(fā)散性思維聯(lián)系起來;還將發(fā)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相對應。他認為發(fā)散性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chuàng)性三個維度,是創(chuàng)造性的核心。吉爾福特還提出人格是由態(tài)度、氣質(zhì)、能力傾向、形態(tài)、生理、需要和興趣七種特質(zhì)組成的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它是一個七角形的交互體,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七種不同的人格特質(zhì)。
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理論雖然否定了 G 因素的存在,但他的理論卻提出創(chuàng)造能力的研究和創(chuàng)造性測驗,這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線索。他因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進行人格特質(zhì)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1949-1950 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7-1979 年任國際智力教育會主席。1964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卓越科學貢獻獎,1974 年獲教育測驗服務社教育與心理測量貢獻獎,1983 年獲心理學基金會金質(zhì)獎等。著作與論文共計 400 多種。
吉爾福特的生平
吉爾福特出生于美國內(nèi)布拉斯加州馬奎特(Marquette)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病逝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他的父親是一位聰明,而且積極學習新事務的農(nóng)夫,家庭成員中,還有哥哥和妹妹。他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的成就,就能夠追過三年級的程度,而更在 12 歲的時候就通過了高中的入學考試。不過因為家庭的因素沒有直接進入高中,而是跟同齡的同學同年進入高中。1914 年他從奧羅拉高中畢業(yè),之后當了兩年小學教師,又進內(nèi)布拉斯加大學學習一年,他曾一度想成為化學家,后應征入伍。1919 年他回到內(nèi)布拉斯加大學,在那里,海德(Winifred F. Hyde)讓他擔任助理以籌措學費,這讓他對心理學產(chǎn)生興趣。1922 年和 1924 年先后獲該校學士和碩士學位。期間,他擔任臨時心理診所主任,處理了約 100 個個案,這一經(jīng)歷讓他感到,單靠IQ 來了解兒童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認為對于智力需要有更完整的鑒別方式。
1924 年,他進入康奈爾大學師從 E.鐵欽納攻讀博士學位,還曾與L.瑟斯頓、C.斯皮爾曼、赫爾森(Harry Helson,1889.11.09-1977.10.13)有過交往,并曾聽過K.達倫巴哈的課程。1926 年,他和露絲(Ruth S. Burke)結婚,后育有一女成為工業(yè)心理學家。1927 年,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伊利諾大學和堪薩斯大學工作不久后,1928 年返回內(nèi)布拉斯加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在這里,他逐漸贏得國際聲譽并成為美國有名的心理學家之一。1940 年,他在南加州大學任職,除了 1941 年曾在圣安娜陸軍航空基地負責對機組人員進行選拔和排名外,一直工作到 1962 年退休。1964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卓越科學貢獻獎,1974 年獲教育測驗服務社教育與心理測量貢獻獎,1977年任國際智力教育會主席。1983 年獲心理學基金會金質(zhì)獎。
1987年病逝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看過“吉爾福特智力結構理論”的人還看了:
1.抽象思維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