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旅游知識 > 旅游攻略 > 天柱山旅游簡介(2)

天柱山旅游簡介(2)

時間: 若木633 分享

天柱山旅游簡介

  天柱松

  天池峰側畔的懸崖之間,巍然屹立著一株高大的松樹。它破頑石而生,依山崖而長;大有百折不撓、浩然磊落之氣慨與風骨;只可遠觀、不得近褻;迎風霜而立,堪砥柱中流;頗有王者風范。莫看此松高不過 5 米 ,粗不過 80 公分,可據勘測它卻有 1500 多年的歷史。你看它完全生長在懸崖之上,寸土不沾,與石崢嶸。枝椏還粗壯強勁地向懸空面伸展,此勢好像熱情好客的天 。

  馬祖庵

  此處主要景點有:馬祖庵、佛光寺、霹靂石、八戒念經、天書峰、天蛙峰、豬頭石等。馬祖庵蒼竹遍野,茶樹叢生,巨石羅列,奇峰連綿,懸流曲折。香子、屏風、石龍諸峰排列在前,天門、天蛙、降丹諸峰陳列稍后。馬祖庵前有馬祖洞,傳為馬祖道人歇腳靜習之處,洞內有幽澗泉。出洞蹬道而上,右邊一石如柱,傲立蒼穹,其上有國民黨四川軍閥楊森題刻“南天一柱”四字。再右為蓮花洞(又稱丹房),傳為漢未方士左慈練丹之地。旁有大石一尊,占地一畝,渾圓色潤,一線中開,上下勻齊,如切瓜果,俗稱“雷打石”。清人李云磷刻有“混元霞霧”四字。馬祖庵南邊還有雪瀑崖,飛流直瀉,煞是好看,聲震十里,甚為壯觀。

  佛光寺:曾是唐代馬祖道一禪師修行習靜的山洞。五代時,當地山民就地建庵,世稱馬祖庵。明萬歷年間,神宗御賜藏經,詔賜馬祖庵為佛光寺。后一度被焚,現存磚木瓦房十間,有部分佛像可供瞻仰。

  霹靂石:俗稱雷打石,高約10米,渾圓蒼黛,中開一裂縫,斷面整齊,似刀削斧劈。石的北壁刻有“混元霹靂”四個一米見方的大字。八戒念經酷似豬八戒躺在山頂之上,口里念著經書,心里則想著美味佳肴。天書峰相傳是左慈當年在山上煉丹喜獲“天書”的地方。天蛙峰恰似一只青蛙朝天哇哇大叫,欲上青天之勢。

  人文景觀

  石刻文化

  “無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自古以來天柱山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騷客文人、達官顯宦紛至沓來。他們面對如此美景,揮毫潑墨,抒發(fā)內心的感慨,于是便留下了眾多的石刻。從石牛古洞到馬祖庵,從虎頭崖到天柱之巔,從九井河畔到南天門,到處都是古圣先賢們的題刻,而這其中石牛古洞內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數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區(qū)石刻之冠,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片不到300米長的石壁上,匯集了唐、宋、元、明、清、民國、現代共300余幅石刻,可謂是詩、詞、文、圖、賦形式各異,行、草、隸、楷、篆五體俱全,真正是一條藝術的長廊。其中尤為珍貴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書法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的真跡。

  宗教文化

  天柱山是佛道兩家的“洞天福地”。道家將此列為中國名山三十六洞天之十四,并稱其為五大鎮(zhèn)山之中鎮(zhèn)。千百年來的膜拜和香火沉積了豐厚的宗教文化,既有可觀可覽的有形景觀,又有可讀可聽的無形傳說。

  自東漢方士左慈在此傳教后,道教遂在此生根。蕭梁時期,金陵高僧寶志來此布道,并與方士白鶴道人斗法,結果平分秋色,從此,天柱山成為佛道圣地,鼎盛時期的唐宋,寺觀不下百余座,曾有“三千道士八百僧”之說。

  佛教代表性建筑為鳳凰山下的三祖禪寺和天柱山腰的佛光寺(馬祖庵)以及縣城西郊的太平塔。三祖寺于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qū)142所重點寺廟之一,最初被梁武帝蕭衍賜名“山谷寺”,后因禪宗三祖僧璨在此駐錫,故名“三祖寺”,唐玄宗之子唐肅宗即位之始改元“乾元”,即于乾元元年下詔賜名為“三祖山谷乾元禪寺”。寺內覺寂塔建于唐天寶年間,為三祖僧璨的舍利塔;另有建于唐朝的“三祖?zhèn)饕露?rdquo;和建于宋朝的“摩圍泉”。

  史跡文化(古皖文化)

  這里的史跡最早可以上溯到以“薛家崗文化遺址”為代表的5000多年前的古皖文化。薛家崗文化遺址坐落在潛山縣王河鎮(zhèn),共發(fā)掘面積2000余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余件。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三大類,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中13孔石刀為國內首次發(fā)現,極其珍貴,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

  這些器物以新石器時代物品為主,并有少量商代和唐宋年代遺物,它們風格獨特、自成面貌,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獨樹一幟的一種文化,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生活和生產活動,以及與黃河流域諸文化的關系,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文物資料。

  名人文化

  天柱山的名人蹤跡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封岳,現在仍可探尋到當年漢武祭岳留存的“祭岳臺”、“旌駕橋”等遺跡。后隋文帝志在南疆,移南岳封號于湖南衡山,但天柱山依然以她的鐘靈毓秀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達官顯宦前來造訪。

  唐李白在江上看一眼天柱山就吟道“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氣”,并表示“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白居易的一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更是穿透了歷史,至今仍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王安石在潛山任舒州通判時,擁火夜游石牛古洞,作詩云:“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huán)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黃庭堅在石牛古洞內筑亭讀書,自號“山谷道人”,并堅稱“吾家潛山”。

  古皖大地,地靈人杰,早在三國時,這里就誕生了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王蕃。晚唐有詩人曹松,宋朝有宰相王珪、擅長畫馬的李公麟,到了近代,更有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說大師張恨水、雜技皇后夏菊花。他們都是天柱山的兒女,他們都是我們潛山人的驕傲!

  戲曲文化

  發(fā)源于湖北黃梅地區(qū)的地方劇種黃梅戲一植入天柱山這片土壤后,忽然就奇葩綻放,光華萬丈,先有開拓者嚴鳳英,后有新秀韓再芬,硬是將黃梅戲唱響中華大地,《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就在這里被搬上了黃梅戲的舞臺。

13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