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心理健康論文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4000字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4000字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4000字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極其重要,高校應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大學生心理健康4000字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4000字論文篇一:《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課題。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為主線,圍繞大學生心理特點,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巧,分析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表現(xiàn)、引發(fā)原因和調適方法,以期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各種挫折,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塑造健全人格,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特點和能力的生活道路。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質

  在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知識爆炸的今天,人類也隨之進入了情緒負重的年代。大學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活環(huán)境、社會地位、受教育情況等都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們面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專業(yè)的選擇、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人際關系的處理、未來職業(yè)的選擇等問題不知所措時,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心理上的障礙。這種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心理活動和行為兩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表現(xiàn)出敏感、錯覺、幻覺、遺忘、妄想等紊亂的心理特點;行為方面,如個人常常表現(xiàn)出焦慮、冷漠、固執(zhí)、偏激、心灰意冷等情緒,難以與他人共處,最終做出一些極端行為。最近連續(xù)發(fā)生的校園安全案件,如復旦大學投毒案、南航腐尸案、南航刺殺案等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議論:現(xiàn)在的大學生到底怎么了?新華社評論此事時,引用了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的話: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高校本是一個相對純潔的地方,有些大學生卻因利欲熏心、瑣事糾紛,不顧昔日之情變身劊子手,看著一個個年輕的生命無故離開我們,一個個悔恨的身影受到法律與良心的制裁,著實令人痛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學生理應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心理素質如何不僅關系到大學生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和保持身心健康,還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將來的人生發(fā)展。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高校和社會各界的重視。了解大學生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知識,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不像學科教育和規(guī)范教育那樣已成為相對穩(wěn)定的教育形式,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上仍存在一些誤區(qū),受社會轉型和自身發(fā)展階段的影響,使得正處于青春期、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xiàn)諸多問題,由心理問題引發(fā)的自殺、犯罪等問題時有發(fā)生。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關于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要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研究表明,現(xiàn)階段大學生在生理發(fā)展上已接近和達到成熟,這為他們的獨立生活和學習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生理發(fā)展接近和達到成熟必然進一步促進心理的發(fā)展變化:一是成熟感和獨立性突出增強。隨著身高體重的增長,大學生不僅從體態(tài)上感到自己長大了,而且從內心體驗上加強了這種成熟感,因而他們強烈要求獨立自主。二是大學生精力旺盛、朝氣蓬勃、勇往直前。他們向往未來、思維敏捷、充滿熱情、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需求層次不斷提高,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他們要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己取得成就、更加關心政治等,力求處處表現(xiàn)自己。三是大學生的智力發(fā)達,但心理的成熟落后于生理的成熟?,F(xiàn)階段大學生心理發(fā)展正是處在迅速走向成熟、卻又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因此,大學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導的積極面,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產(chǎn)生的某些消極面。這種心理發(fā)展特點的兩面性,反映在自我意識中,存在著顯著的自我矛盾。對此,人們應有正確的認識。

  二、要區(qū)分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兩個概念

  心理素質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先天的稟賦為基礎,在環(huán)境與教育影響下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江澤民同志指出:“一個民族的新一代,沒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個民族就沒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國內外不少專家都有過研究和論述,在此引用1946年世界心理衛(wèi)生聯(lián)合會從四個方面對心理健康進行的界定,即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xié)調;適應環(huán)境,人際交往中彼此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yè)中,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為了正確地判別大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我們需要研究心理健康的標準。根據(jù)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和社會角色特征,可以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下述幾方面:1.智力正常;2.情緒穩(wěn)定、樂觀;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意識明確,并能悅納自己;6.人際關系良好;7.適應能力強;8.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階段。

  三、高校應重視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市場經(jīng)濟的完善,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模式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日益明顯,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面對這樣的形勢,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責任大、任務重。長期以來,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往往注重思想素質的教育,忽略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因而在大學生群體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質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問題。為此,高校應當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徑。

  1.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tài),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各高校要及時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測評,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篩查,從而做到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介入和有效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tǒng)學習心理、衛(wèi)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心理調節(jié)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心理素質的提高有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各種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4.充分發(fā)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積郁,開發(fā)身心潛能,學校應加強心理咨詢中心建設,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站,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jīng)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服務,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良好的校風潛移默化地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品質,有助于同學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

  6.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近年,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已先后開始本科生寢室“書院制”的改革實踐,這是非常可喜的,希望這樣的改革能更快從形式模仿轉向深層次的教育理念契合,真正讓寢室生活成為學子們獲得抗壓鍛煉、社會支持的24小時課堂,真正讓“教做人”成為比“教知識”更重要的教育工作,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學化、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

  四、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時,大學生要學會自我調節(jié),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為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在這里,筆者向大家介紹一些保持健康心理的要訣。

  一要自立自強。大學生凡事都不要依賴別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提升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否則,就容易產(chǎn)生悲觀失望的情緒。

  二要寬厚善友。大學生要寬厚待人廣交益友,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寬責備的心態(tài),遇到對方有過失時,應盡量避免發(fā)怒;善于與新老朋友、同學保持聯(lián)系,增進團結與友誼,在經(jīng)常幫助和關心別人的同時,也會取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三要知足常樂。一方面對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不要去發(fā)牢騷和斤斤計較,要善于在較差的環(huán)境條件下做出好樣子,干出好成績。另一方面,在同學之間不要攀比生活條件,要比學習進步。要勇于正視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邊的事情做好,經(jīng)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態(tài)。

  四要培養(yǎng)興趣。大學生在學校緊張繁忙的學習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事情,要及時動手去做,以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增強生活情趣,從而滿足不斷追求的快樂感。

  五要量力而行。首先,應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合理地制訂出學習和生活的計劃,按部就班地照計劃去做,這既可以減少忙亂感和壓力感等心理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加強身心適應能力。其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制訂計劃要適度,對人對事不能過于苛刻,要學會多角度去看待問題,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事情,這樣既有利于個人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又能夠始終保持昂揚向上、朝氣蓬勃的健康心態(tài)。

  人生活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之中會遭遇多種環(huán)境及變化。當代大學生渴望成才、追求卓越,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但由于閱歷淺,社會經(jīng)驗不足,獨立生活能力不強,對自己缺乏正確而全面的認識,而且又受到社會上各種各樣思潮的沖擊,很容易產(chǎn)生心理矛盾和沖突,引發(fā)心理問題,影響心理健康。因此,大學生應當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xiàn)實環(huán)境有什么樣的變化,都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夠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能動地去適應環(huán)境,進一步地改造現(xiàn)實,而不是逃避現(xiàn)實;對周圍事物和環(huán)境能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并能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于現(xiàn)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于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德育創(chuàng)新的要求,是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系統(tǒng)中的基礎,同時又滲透于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yè)素質之中。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必須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優(yōu)化學生心理素質,而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多層次形成合力來共同教育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江寧.大學生心理學教程[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

  [2]張進輔.現(xiàn)代青年心理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3]王巧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4]周留柱.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成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6,(7).

  [5]林鍵宏.科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大學生心理健康4000字論文篇二:《高校男女大學生交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男女大學生之間的異性交往是一個十分敏感而又十分重要的問題。正確認識和引導男女大學生健康交往,對于保證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正常進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有十分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 男女大學生 交往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從青年期到成年期的最重要的時期,在這段時間中青年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需要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其中,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們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里,隨著青年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異性之間交往的愿望日益強烈。但在現(xiàn)實中,往往由于缺乏異性之間交往的相應的經(jīng)驗技巧和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往往又會產(chǎn)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因此,系統(tǒng)地研究男女大學生交往中的心理,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有十分重要意義。

  1 正確認識男女大學生交往

  第一,健康的男女大學生交往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與途徑。

  首先,男女大學生交往能夠促進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自我意識是人們對自己,以及對周圍關系的認識。自我意識是隨著身心的發(fā)展和社會交往的擴大而逐漸清晰、明確,并形成自己的個性。大學時期是大學生自我意識實現(xiàn)從矛盾、分化到統(tǒng)一時期。大學時期如此多的年齡、文化、知識等相近的男女大學生從社會四面八方匯集到這個“狹小”的大學校園中,這一時期對大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有著特殊意義。由于大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的成熟,內在地“驅”使他們積極而密切地彼此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相互接觸,相互了解:男性與女性有什么實質性差異?成熟的男性與女性如何交往?在相互交往中應當遵循什么樣的道德規(guī)范與承擔的社會責任?如何處理正常的人際交往與戀愛?……大學時期的異性交往讓大學生不斷拓展、矯正其自我在社會中的準確定位,加深了對自我的深入認識。高校中男女大學生健康的交往,使大學生建立起統(tǒng)一而正確的自我觀念,準確認識現(xiàn)實自我,積極對待投射自我,準確規(guī)劃理想自我,從而獲得健康、全面發(fā)展。

  其次,男女大學生交往可以增進大學生良好心理發(fā)展。在家庭子女比較多的年代,置身于兄弟姐妹之中使大學生較為容易獲得相當多的與異性交往的體驗,這是當今獨生子女家庭極為缺乏的。在大學中與同學的交往使大學生彌補獨生子女家庭上述缺失,使他們在獲得兄弟姐妹之情,積累與異性交往的最初經(jīng)驗的同時,良好的心理也得到發(fā)展。異性之間情感的交流可以使人達到心理上的平衡,這是同性之間的交往不能替代的。同時,大學生在異性交往中往往總是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人格上的弱點,并以傾慕的異性為參照加以改善,從而使自己的個性更加完善。

  再次,男女大學生交往可以促進大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與異性同學良好關系有助于大學生獲得熟練成功的社交技巧。經(jīng)常和異性同學在一起,大學生能鍛煉自己和異性交流的能力,特別是語言技巧。與異性同學關系良好的大學生能夠適當?shù)乜刂谱约旱男袨?提高道德水平,比較友好和喜愛交際。良好的異性同學關系能使大學生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于情緒情感的成熟,培養(yǎng)大學生對環(huán)境進行積極探索的精神。社會測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異性同學關系的大學生易表現(xiàn)出友好、謙虛的品質和低焦慮,能順利適應環(huán)境。

  第二,男女大學生交往中的偏差,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

  首先,異性交友觀不正確。應當肯定的是,在高校,大多數(shù)大學生男女交往是以學習好、能力強、思想品質高為基礎的,但也有部分男女大學生交往往往以“講義氣”、“出手大方”、“漂亮”、“有錢”等為依據(jù),難以建立深厚的人際關系,在自己內心上造成人際淡漠,自卑。部分大學生以異性朋友多為榮,借以炫耀能力,互相攀比,心理上發(fā)生扭曲,等等。這些多是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的不健康的異性交友心理造成的。

  其次,愛情錯覺。一些大學生分不清友誼與愛情的區(qū)別,以自己的主觀體驗與想象把異性同學之間的相處誤看作“愛情”,把握不準自己的感情表達,帶來“無名”煩惱與沮喪。青年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愛情錯覺現(xiàn)象比較常見,且較多的出現(xiàn)在性格內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強者身上。首先是自己愛上了對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對方的愛,在這種具有彌散作用的心理支配下,就會把對方的熱情大方當作是愛的表示,從而陷入單戀的深淵,而不能自拔。深度的愛情錯覺是一種難以矯正的心理障礙,會使人一度喪失自尊,不顧人格尊嚴地乞求于所戀對象,嚴重影響人的知覺判斷和理性選擇。

  再次,異性人際困難。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發(fā)育,大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的異性交往愿望,但由于缺乏與異性交往的知識與技巧,部分大學生無法表達自己對異性的關注,甚至害怕與異性交往,造成性心理壓抑,產(chǎn)生性心理障礙。由于自我意識的增強,大學生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比較敏感,總希望自己能在別人的心目中留下一個良好的形象,特別是大學生性意識的成熟,在異性面前特別注意自己的―言一行,唯恐有差錯。這種心理狀態(tài)勢必導致他們在與對方交往中,生怕自己的言談舉止出差錯而被人恥笑,因而表現(xiàn)出不自然、緊張。這樣又使得他們變得更加膽小怕事,造成異性人際困難。男女大學生交往中的偏差,直接或間接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

  2 正確引導高校男女大學生交往

  第一,教育男女大學生學會和掌握與異性相處的方法與能力。

  首先,學會知人知心。在男女大學生交往中,以科學方法認識對方是健康交往的第一步。例如,在社會心理學中,由第一印象獲得的最初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xiàn)象,被稱為首應效應。其積極方面是可以最迅速、最經(jīng)濟地幫助人們盡快認識與適應多變的外部世界,而其消極方面往往是以偏概全,在交往中對別人的印象與其本來面目相去甚遠。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往往出現(xiàn)從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化傾向,這是個體心理上容易出現(xiàn)的暈輪效應。人的外表的吸引力有著明顯的暈輪效應,當一個人的外表充滿魅力時,其與外表無關的特征,也會得到更好的評價。在大學生生活中,首因效應與暈輪效應往往總是結合在一起的,他們在與異性交往中往往更易受到首應效應和暈輪效應的影響,形成主觀想象,并以主觀想象支配自己的行為,因而產(chǎn)生眾多的心理困惑,帶來無盡的煩惱。因此,高校男女大學生在交往中應克服這些社會知覺中的偏差,學會知人知心。

  其次,學會相互交往的方法。在指導大學生進行正常異性交往時,其一,建議男女大學生把握好“自然”和“適度”兩個原則。所謂自然原則,就是在與異性交往過程中,言語、表情、行為舉止、情感流露和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順暢,既不過分夸張,也不矯揉造作。清除異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異性關系的前提。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異性交往的方式要恰到好處,應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把握好異性交往的度,包括廣度、深度、適度,把握好這些交往的度,才不致異性交往而過早地萌發(fā)情愛,又不因回避或拒絕異性而對交往雙方造成心靈傷害。其二,建議男女大學生進行群體交往。積極參加有男女生同時參與的群體活動。由于同時與幾個異性交往,他們可能不像面對某個異性那么緊張、羞怯,更容易自然地表達自己,這樣有助于自己培養(yǎng)一種平常心與異性相處。其三,建議男女大學生異性交往要泛交。不要認為男女交往就必然“定終身”。青春期男女之間的感受很容易變化,是隨著了解的加深,原來在他們眼中頗有好感的對方變得不那么可愛了。如果缺乏對男女大學生交往的客觀定位,當感情發(fā)生變化時必然會給當事人帶來煩惱與傷害。

  第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友誼與愛情。

  首先,教育大學生重視男女大學生同學友誼的意義與價值。對于大學生來說,友誼是大學時期一種最主要的情感依戀和人際關系。大學生異性友誼是大學生友誼的重要方面。男女大學生經(jīng)常在一起學習、工作、進行思想交流,就會建立對個體發(fā)展極為珍貴的“紅顏知己”的異性大學生友誼。健康的男女大學生交往,擴大了大學生的交友范圍,使他們友誼的發(fā)展不再僅僅局限于同性同學的狹小圈子。同時,大學生通過異性交往,從對方身上學到的優(yōu)點又能夠遷移到他們與同性同學的交往過程中。因此,男女大學生交往對于發(fā)展大學生友誼的廣度和深度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掌握區(qū)分友誼與愛情,為他們將來擇偶,實現(xiàn)完滿的婚姻做好準備。

  其次,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愛情。大學生時期是談情說愛的時期,教育大學生理性認識愛情,正確對待愛情非常重要。對大學生來說,戀愛更多的是一種涉及到生活全貌和人格整體的事情。如果說一個人進入青年期以后,在人格、生活態(tài)度以及人生觀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那么導致這種變化的最大因素,大概莫過于戀愛的影響了。因此,要教育大學生區(qū)分什么是友誼,什么是愛情,正確認識愛情,從而處理好男女大學生之間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減少、消除男女同學交往中的誤解與困惑。同時,如果大學生在異性交往中開始了戀愛,應教育大學生盡力將這種高尚的男女情愛引申為一種更博大精深的對自然、對生命、對人生的愛來認識與對待,遵循應有的道德規(guī)范,努力完善自己。

  第三,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的失戀。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當前我國出現(xiàn)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中,失戀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失戀是我國高等教育一項重要工作。

  首先,引導大學生學會“情緒管理”。美國康奈爾大學及北卡羅萊納大學的一群社會學者聯(lián)合進行的研究指出,不論大學生真的有特定戀愛對象,還是自我陶醉地迷戀偶像明星,都有可能因為不懂得處理這段感情而導致日后出現(xiàn)憂郁癥及酗酒。在我國,因與異性交往中的曲折而導致情緒變化異常,造成大學生心理波動,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案例絕非個別現(xiàn)象。因此,要引導大學生自己在準備戀愛和處于戀愛中要學會“情緒管理”,即理性對待戀愛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緒情感波動,采取正確方法將非理性的,甚至非常態(tài)的不良心理及時化解,有利于大學生良好心理的塑造與發(fā)展。

  其次,引導大學生及時調節(jié)失戀帶來的不良心理。從心理角度來看,失戀可以說是大學生重大挫折之一,往往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應,如難堪、憂郁、失落、悲傷、孤獨、絕望和報復等。這些不良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正確疏導,容易導致失戀者憂郁、焦慮、恐懼,嚴重者甚至采取報復,乃至自殺等方式極端行為。因此及時調節(jié)失戀帶來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達到心理平衡,顯得十分必要。方法很多,例如,引導大學生主動與自己信賴的師長、親密的朋友、同學盡情訴說心中的委屈與怨憤。又如,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和社會活動,在有益的活動中逐步從失戀的情境中走出來。還有,運用心理保護機制,如對自己的失戀進行必要的文飾,可以冷靜理性地對戀人作全面的分析,在自己的頭腦中將曾被美化的戀人的一些缺點客觀地顯現(xiàn)出來,達到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感受,從而改變對舊戀人的理想化崇拜,最終擺脫失戀的痛苦境地,等等。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結合大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yè)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系統(tǒng)地研究男女大學生交往中的心理,是社會和高校教育的一項長期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王君平,曾利明.心理問題困擾“天之驕子”.人民日報,2006.10.12.

  [2] 俞敏敏,陳佩麗.浙師大上演心理AB劇.健康報,2006.12.8.

  [3] 楊忠健.異性之間――掌握好學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尺度,現(xiàn)代教育報.2004.1.19.

  [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人民日報,2004.8.26

  大學生心理健康4000字論文篇三:《淺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觀其現(xiàn)狀,當前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項內容:社會環(huán)境的沖擊問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失衡問題、家庭因素的困擾問題、現(xiàn)代傳媒內容的侵蝕問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滯后問題等等。所以,如果希望推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便必須進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體系的革新與完善。本文便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題進行了分析與論述,希望借助本文內容,能夠促使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體系構建

  縱觀現(xiàn)狀,由于當前我國的大學生均處于青年的中期和晚期,許多學生都處在個體心理發(fā)展階段。在這種心理階段過程中,大學生的心理現(xiàn)象極為復雜多變,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從而促使個體心理走向不健康的發(fā)展道路。本文便論述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以及完善性教育策略,希望借助本文內容,能夠有效改善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促使其健康和諧的發(fā)展。觀其現(xiàn)狀,當前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項內容:社會環(huán)境的沖擊問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失衡問題、家庭因素的困擾問題、現(xiàn)代傳媒內容的侵蝕問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滯后問題等,下文就這些問題進行了一一論述:

  一、社會環(huán)境的沖擊問題闡述

  在馬克思主義中這樣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應當是社會性,人便是社會的人。所以社會因素便是影響當代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趨向的重要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主要由于以下幾項原因對大學生造成影響:其一,大學生對于社會的復雜性缺乏正確合理的認知,非常容易面對人格扭曲、價值失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道德滑坡等社會現(xiàn)象,這便容易促使學生形成迷茫、悲觀、失望甚至消極等負面心理。久而久之,存在負面心理問題的學生,便很容易出現(xiàn)人格障礙;其二,面對著當前多元化的世界,大學生們一旦走出校門則需要承擔著十分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就業(yè)緊張感不言而喻。在這種壓力之下,當代大學生非常容易出現(xiàn)畏懼、過度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健康水平失衡;其三,由于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當前社會中的倫理價值正處于無序性的狀態(tài),傳統(tǒng)道德思想正與現(xiàn)代生活方式交織并存著,促使許多高校學生覺得無所適從。與此同時,伴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涌入以及多元化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念被不斷推翻,當代大學生對于新舊觀念的整體整合能力還有所欠缺,便非常容易產(chǎn)生心態(tài)失衡心理或到的困惑等心理健康問題。

  二、家庭因素的困擾問題闡述

  眾所周知,家庭乃是個人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更是直接影響個人身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其中,父母的教育模式、教育態(tài)度、家庭經(jīng)濟情況、家庭整體氛圍以及家庭結構等眾多因素都會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永久性的影響。據(jù)相關調查資料顯示,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對于家庭成員的影響十分深遠,非常容易導致家庭成員的心理及行為產(chǎn)生異常。針對于該問題,也有以下幾種原因:其一,當代大學生所處家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獨生子女。在這種環(huán)境背景下,家長很容易對孩子產(chǎn)生溺愛,與此同時,父母對于子女的成才期望又過高。如此一來,當代大學生極容易養(yǎng)成依賴性強、驕橫任性的心理;又容易產(chǎn)生心理負擔過重,恐慌焦慮的不良情緒;其二,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家長均認為成績能夠決定未來,綜合素質能力發(fā)展不過是一句空談。這便會導致當代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協(xié)調能力與社交能力均受到影響,僅僅注重知識與智力教育;其三,城鄉(xiāng)差別導致收入懸殊問題。可以說,家庭經(jīng)濟因素往往會決定學生的成長性格。部分大學生除了需要應對學業(yè)競爭壓力以外,還需要承擔高額學費與日常生活開支所帶來的經(jīng)濟壓力,過重的心理負擔問題非常容易導致其心里不平衡,最終出現(xiàn)心理疾病。

  三、高校心理教育開展的滯后問題闡述

  自高中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條件、人際交往背景的變化,促使許多大學生均背負著極為沉重的心理壓力,許多學生對于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并不滿意,認為與理想中的大學生活相差過遠。這種強烈的落差感很容易促使其出現(xiàn)冷漠、壓抑、沮喪、煩躁等不良心理傾向。但是,觀其現(xiàn)狀,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較為滯后,例如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不曾步入正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有待完善,心理咨詢工作人員嚴重欠缺等等。換者言,高校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輔導均不曾跟上當代大學生變化、發(fā)展的步伐,從而導致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素質發(fā)展無法健全。當前,針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著三個十分顯著的傾向:其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強調與心理醫(yī)療教育,但是對于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設、理論建設、教育教學研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制度建設均缺乏重視度;其二,許多高校均將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素質問題歸結為道德問題,全部用道德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其三,運用心理課程教育取代日常心理輔導。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

  四、現(xiàn)代傳媒的侵蝕問題闡述

  傳媒本身是向用戶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種載體,它具有具體形象、傳播迅速、導向性強、信息含量大以及覆蓋范圍廣泛等眾多優(yōu)點,深刻影響著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在當代大學生與媒體接觸交流的過程當中,同樣潛移默化的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但是,也同樣會受到一些不負責任媒體的毒害與侵蝕。正如同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所說:“在公共輿論的傳遞過程中,真理與無窮的錯誤會直接混雜在一起。”大學生正處在心理發(fā)展的形成階段,并且對周遭事物充滿好奇。故此,現(xiàn)代傳媒對于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侵害非常明顯。

  五、身心發(fā)展的失衡問題闡述

  當代大學生的生理發(fā)展雖然早已成熟,但是其心理發(fā)展卻依然尚未成熟。在這一階段的他們,內心非常復雜多變,很容易產(chǎn)生矛盾糾結的心理。這一時段,如若他們的自我意識發(fā)展不夠完善,無法調節(jié)好自我心態(tài),便非常容易對周遭事物產(chǎn)生心理偏差,從而形成心理失衡的情況,造成自我否定、心理障礙、價值取向缺失以及道德失衡等問題出現(xiàn)。

  六、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乃是一件持續(xù)發(fā)展狀態(tài)的事情,絕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但是,只要社會各界齊抓共管,高校教師共同努力,終有一日,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會得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會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劉萍,方樂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 2003(06).

  [2] 周留柱.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成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 2006(07).

  [3]王振全.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06 (04).

  [4]賈玉霞.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教育探索.2007(08).

  [5]張彥.大學生心理素質與健康教育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2).


猜你喜歡:

1.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論文1500字

2.大學生心理健康參考論文800字

3.大學生心理健康結業(yè)論文2000字

4.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范文

5.大學生心理健康參考論文3000字

271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