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代宏觀經濟與政策論文
淺談當代宏觀經濟與政策論文
我國經濟已企穩(wěn)回升,但回升的基礎還不穩(wěn)固,過程還有不確定性。因此,準確判斷當前的宏觀經濟走勢,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政策,是保證我國經濟實現持續(xù)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的重要任務。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談當代宏觀經濟與政策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談當代宏觀經濟與政策論文篇一
《我國宏觀經濟走勢與政策調整》
[摘要]我國經濟已企穩(wěn)回升,而且回升的趨勢越來越明朗,但回升的基礎還不穩(wěn)固,格局還不平衡,過程還有不確定性。因此,準確判斷當前的宏觀經濟走勢,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政策,是保證我國經濟實現持續(xù)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調整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09)10-0033-03
一、中國經濟回升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經濟回升的過程之所以還存在著不確定性,主要是還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1,世界經濟全面蕭條對中國經濟回升的影響。美國爆發(fā)的次貸危機,進而金融危機,最終演化成為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受此影響,世界經濟全面陷入蕭條。對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1.4%,世界銀行為-2.9%,聯(lián)合國為-2.6%,而且認為,全球貿易額2009年將下降11%,為大蕭條以來最大的年降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2009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分別為:美國-2.8%,日本-6%,歐元區(qū)-4.8%,英國-4.1%,韓國-4%。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的俄羅斯2009年上半年經濟增長同比下降10.1%。主要發(fā)達國家經濟的全面負增長,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構成了嚴重的影響。世界銀行2009年3月10日發(fā)表的報告明確指出:全球經濟衰退正在吞噬發(fā)展中國家的繁榮。隨著世界貿易萎縮和信貸市場收縮,貧窮國家的情況將更加困難。在116個發(fā)展中經濟體中,受到經濟衰退影響的就有94個。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列車也被“緊急剎車”。連續(xù)5年10%以上的經濟增長急劇降為2009年第1季度的6.1%。世界各國經濟因美國經濟“故障”而出現了無一幸免的“空難”現象。世界經濟蕭條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中國出口的持續(xù)惡化,中國的外貿出口2009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21.8%,在7.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中,外貿的貢獻為-2.9,而消費貢獻為3.8,投資貢獻為6.2,外貿嚴重拖累了中國經濟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外貿不轉為正增長,中國經濟就很難真正復蘇。
2,民營經濟投資不足對中國經濟回升的影響。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獲得了快速發(fā)展,2006年在中國整個GDP的份額中民營經濟占65%左右;民營經濟投資已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50%,在40個工業(yè)部門中,有27個部門的比重已超過50%,部分行業(yè)超過70%;民營經濟提供了城鎮(zhèn)75%以上的就業(yè)崗位;民營企業(yè)進出口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例也已接近20%。這標志著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確立,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已經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民間投資在我國總投資中占據半壁江山的事實表明,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率先走出金融危機是不可想象的。這就是說,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的政府投資,雖然對國民經濟的企穩(wěn)回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要實現經濟復蘇,這50%的力量肯定是力不從心的。這就意味著,我國目前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已進入了新的歷史轉折點。在經濟下行期間,政府投資要沖鋒在前,沒有這一點肯定是不行的;但在企穩(wěn)回升的情況下,民間投資就要接過“接力棒”,與政府投資共同拉動經濟,才能實現“保增長、保穩(wěn)定、保民生”的發(fā)展目標。但從目前來看,中國經濟在今年上半年增長達7.1%,但這其中86%要歸功于政府投資的作用,民營經濟投資嚴重不足。
3,產能嚴重過剩對中國經濟回升的影響。世界經濟的蕭條,特別是國內消費的嚴重不足,導致我國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這從以下兩個方面可以看出其嚴重性:一是政府的4萬億元投資刺激計劃,對經濟發(fā)展的拉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即使在投資拉動最直接的行業(yè)仍然存在著產能過剩,如二季度生產能力利用率。鋼鐵為73.1%、鋁冶金為65.7%、鐵合金為70.4%;二是從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來看,風能、多晶硅等也已經出現了嚴重過剩。截至今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項目已建、在建或擬建的超過50個,投資規(guī)模將超過1300億元,產能將超過23萬噸,相當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兩倍。這意味著中國經濟“不差錢”,市場實現已成為中國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最大制約瓶頸。
二、中國經濟回升的趨勢判斷
2009年中國在世界蕭條中實現8%的經濟增長速度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實現了8%的經濟增長是否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復蘇了呢?顯然不能這樣認為,因為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fā)生后,中國經濟從1998年到2002年進入了五年的通貨緊縮,而這期間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7.8%。中國經濟要實現復蘇。經濟增長率應該至少達到10%左右,這意味著復蘇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現有的政策條件下,中國經濟要實現復蘇應該說還很難。為說明這一點,我們就不得不將這次應對措施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實現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政策調整方向。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差異:
1,1998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投資主要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和高速公路,結果帶動了汽車消費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而此次財政政策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投向鐵路、港口和機場,對消費的直接拉動效應不明顯。
2,在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適時地推出了住房制度改革,住房貨幣化打開了民營經濟投資的大門,使住房建設投資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成為走出通貨緊縮的重要拉動力量。此次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至今對民營經濟投資的啟動還未取得明顯的效果。
3,2001年中國“入世”,打開了中國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發(fā)展經濟的大門,外貿出口得到快速發(fā)展,2007年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達到了67%,甚至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經濟發(fā)展是出口拉動主導型的發(fā)展。從而使中國經濟出現的產能過剩得到了迅速的解決。此次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我們不可能再找到這樣新的市場,特別是在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世界市場的瓶頸制約更加嚴重。因此,如果沒有應對政策的調整,中國經濟為什么不會再現5年的調整期?
三、加快中國經濟回升的政策調整
要保證中國經濟進入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的軌道,就需要對現有的應對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完善,這主要包括:
1,投資政策的完善。在政府投資不可持續(xù)的情況下,促進民間投資的跟進,就成為我國應對世界金融危機進入新階段不可或缺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我國目前民營經濟主要活躍在競爭性領域,而這些領域經過多年的擴張都已出現
相對過剩。顯然,在過剩的領域中,僅僅依靠出臺一系列政府優(yōu)惠政策啟動民間投資的空間已極其有限。這就需要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打破既有體制的束縛,釋放民間投資。為激活民間投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應采取以下新的舉措:一是鼓勵全民創(chuàng)業(yè)。我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大國,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就是創(chuàng)業(yè)。這就需要改革那些束縛人們創(chuàng)業(yè)的一切不合理的陳舊觀念和落后體制,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chuàng)業(yè)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yè)、支持人們干成事業(yè)的社會氛圍,從而一方面使創(chuàng)業(yè)變得偉大,偉大到我們無論怎樣評價它都不為過;另一方面又使創(chuàng)業(yè)簡單平凡,平凡到每一個人,甚至是很弱勢的人,都能夠去嘗試,直至獲得成功。實際上,一個社會只有激發(fā)出每一個人的創(chuàng)業(yè)激情,才可能做到“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是打破行業(yè)壟斷,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2007年第七次民營企業(yè)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私營企業(yè)主要集中在制造業(yè)和批發(fā)零售業(yè),這兩類企業(yè)共占被調查企業(yè)總數的65.4%。私營企業(yè)進入電、煤、氣、水領域的占1.1%,金融業(yè)的只有O.1%,公共設施領域的約占O.4%,教育占0.3%,衛(wèi)生占0.8%,文化體育占O.7%。這些部門恰恰又存在著嚴重的投資不足,即使今后我國財政重點轉為民生財政,僅靠政府投資也很難滿足這些部門的投資需求。因此,在這些部門中引入民間投資,不僅在短期內有助于啟動大規(guī)模的民間投資,而且就長期而言將會使我國走上又好又快的和諧發(fā)展之路。三是由于本輪啟動民間投資的重點在公共基礎設施領域,因而不同于以往改革的重要舉措還在于:改革不僅僅是打開這些領域的投資大門,而且還要出臺相應的改革配套措施。這是因為,這些部門的價格往往是政府規(guī)制價格,理順價格就成為必要。同時,這些部門往往又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稅收體制、政府補貼制度等也要做出相應的改革。否則,即使打開大門,民間投資也很難涌入。
在改善投資結構的同時,還要實現投資與消費的協(xié)調,這需要:一是通過投資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從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角度看,這次的基礎設施投資還應擴大對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文化消費所占比重過低(文化、娛樂、旅游僅為1.9%)(1),而文化力恰恰是一國的軟實力,也是發(fā)展知識經濟和提升消費結構的新時代要求。二是通過投資改善消費環(huán)境。我國居民之所以傾向于將更多的收入用于儲蓄,關鍵在于教育、住房、醫(yī)療等公共產品的政府供給嚴重不足。在城鄉(xiāng)家庭居民的消費結構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食品(34.O%)、教育(11.5%)和醫(yī)療(10.6%)(2)。在30年的市場取向改革中,教育和醫(yī)療被過度市場化了,政府職能的嚴重缺位擠出了居民的其他消費,延緩了消費結構的正常升級。此次積極的財政政策與1998年的政策相比,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加強了民生工程的投資,這對于放大居民消費和提升消費結構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今后的投資計劃安排時,還應進一步加大民生工程的投資力度。
2,消費政策的完善。投資需求是中間需求,投資所形成的生產能力及其所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必須要有相應的消費能力將其消化,否則投資就將不可持續(xù),經濟增長就會曇花一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消費的持續(xù)增長,才是一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的根本動力。此外,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長期以來消費也是最短的一個,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認為,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兩者產出共占中國GDP的75%以上。因此,擴張消費也是我國改善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擴張國內消費,主要是提高國內居民的消費能力,但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著眼點不能放在居民收入的存量上。有人認為,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高達20萬億元,只要趕出一部分儲蓄,就可以迅速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實際上是不現實的,因為在全部儲蓄中,高收入者占了大部分,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費傾向低,這部分儲蓄是不可能被趕出來用于消費的。即使是這20萬億元儲蓄是平均分配的,全國13.2億人口平均也只有1.5萬元。這1.5萬元對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還要用于教育、購房、防病、防老等,這部分儲蓄不但趕不出來,而且還要增加。
因此,擴張居民消費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一是改革初次分配制度,在經濟總量一定的情況下提高居民的收入份額。中國社科院2008年社會藍皮書披露:我國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2003年以前的50%以上。下降到2006年的40.6%,相應資本回報從以前的20%上升到30.6%。只有改革這種初次分配的基本格局,提高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才有可能使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方式從投資拉動為主轉向消費拉動為主。要實現這種轉變,就需要在一段時間內使工資的增長超過經濟的增長速度。例如,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工資的增長都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但進入70年代,工資增長就超過了經濟的增長,1971至1976年,經濟的增長速度為4.5%,但工業(yè)部門的工資增長為6.13%,農業(yè)部門為5.56%。這實際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工資侵蝕利潤。此外,也要求把多年財政收入過快增長的速度降下來,而實現這一結果的前提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二是改革再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總量。目前在我國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來源中,政府轉移支付所占的比重較低,顯示了政府在這一職能上的嚴重缺位。三是培育中等收入階層。富豪階層對國內的消費貢獻相對有限,如胡瀾研究院最近發(fā)布的2008年中國富豪消費習慣調查顯示:富豪最大的消費是奢侈品,其次是禮品。低收入階層因收入水平低而限制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只有中等收入階層才是一個健康社會的消費主力。培育中等收入階層,一方面要大力發(fā)展教育,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財產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甚至可以說,一個家庭財產收人所占比重的高低,是判斷其財政狀況好壞的一個重要標志。
3,外貿政策的完善。在世界陷入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我國把保增長的著眼點放在擴大內需上是完全正確的,但放棄外需或在擴大外需方面不作為也是不明智的。這是因為,一是世界已經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如何利用世界市場和資源發(fā)展自己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特別是對我國這樣一個產能過剩、資源稀缺、就業(yè)壓力大的發(fā)展中大國而言,就更是如此??梢哉f,在上一輪經濟周期中,僅僅有1998年開始的積極財政政策,如果沒有2001年的中國“入世”,中國經濟就不會走出通貨緊縮,以及其后的大繁榮。二是中國經濟已經形成了很高的對外依存度,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依賴內需的擴大,但內需特別是消費的擴大卻需要時間,也就是說,對外需依賴的經濟結構在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在這一條件制約下,力爭外需不下降或少下降也就成為我國宏觀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三是我國在擴大外需方面仍然是有所作為的,因為我國出口的許多產品都是生活日用品,收入彈性較低,而且在經濟衰退期間,居民消費越傾向于物美價廉。這就是說,世界市場仍然是有的,關鍵在于我國出口企業(yè)的資金滿足程度和成本優(yōu)勢。在這兩方面,宏觀政策是大有調節(jié)空間的。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淺談當代宏觀經濟與政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