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分析論文寫作
meta分析論文寫作
meta分析對具備特定條件的、同課題的諸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的一類統(tǒng)計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meta分析論文寫作,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meta分析論文寫作篇一
中藥治療痛風臨床療效Meta分析
(1.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9;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6)
摘 要:目的:系統(tǒng)評價中藥治療痛風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面檢索已發(fā)表的中醫(yī)藥治療痛風臨床試驗的相關文獻,采用RevMan4.2軟件對其統(tǒng)計分析。結果:共有25個隨機對照試驗1750例病人滿足納入標準。與西藥組相比,中藥治療痛風有效率的合并檢驗分析結果為:Z4.69,P0.00001,合并后的RR值為1.08,95%的可信區(qū)間為(1.05,1.11);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綜合檢驗結果為:Z11.37,P0.00001,合并后的OR值為0.05,95%的可信區(qū)間為(0.03,0.08)。結論:中藥治療痛風有較好的療效和較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關鍵詞:中藥;痛風;系統(tǒng)評價;Meta分析
中圖分類號:R259.8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3-0666-05
Meta-Analysis on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CM on Gout
YUAN Hong-yu 1,HE Miao2,OU Ning1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wit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2.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CM for gout systematically. Methods The pertinent literatures of TCM for gout searched by electronic databases were analyzed with RevMan4.2. Results:Twenty-f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1750 patients were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Compared with chemical medicine, the combined statistical result of efficiency rate of TCM was Z4.69,P0.00001,RR1.08 (95% CI, 1.05 to 1.11), that of ADR was Z11.37,P0.00001,OR0.05,(95% CI,0.03 to 0.08).Conclucion:There were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and lower incidence of ADR of TCM on gout.
Key words:TCM;Gout;System evaluation;Meta analysis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組疾病,臨床表現為特征性反復發(fā)作的急性關節(jié)炎,痛風石沉積,痛風性慢性關節(jié)炎和關節(jié)畸形,常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性尿路結石形成,嚴重時可出現關節(jié)毀損致殘,腎功能不全。中藥對于痛風病的治療有著悠久的歷史,臨床上也有一些獨特的效果。但這些研究的質量和療效尚未得到系統(tǒng)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和可推廣性,導致研究結果難以得到醫(yī)學界的公認。因此,本文運用循證醫(yī)學的原理,通過全面檢索1994-2010年符合納入標準的相關文獻進行綜合質量系統(tǒng)評價和Meta分析,客觀評估中藥治療痛風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檢索策略
以“痛風”為題名,以“中藥”或“中醫(yī)”為關鍵字檢索1994-2010年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全文期刊數據庫、維普期刊數據庫、Medline數據庫、Cochrane圖書館、Springer數據庫。
1.2 文獻的納入與排除標準
文獻的納入標準:(1)資料的研究對象必須按有關標準確診為痛風;(2)試驗設計為隨機對照試驗(RCT);(3)干預措施:治療組為口服或外用中藥,或兼有二者,但不得加用任何西藥;對照組為常規(guī)西藥,不得加用任何中藥;(4)治療組和對照組均有明確的療程;(5)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樣本量大致相當;(6)有規(guī)范的療效評價指標,如有效率等。
文獻的排除標準:(1)研究對象無明確的診斷標準;(2)文獻未提及隨機,試驗不是RCT;(3)治療組含西藥或對照組中含中藥;(4)無明確的療程;(5)治療組樣本量與對照組樣本量差距超過50%;(6)沒有規(guī)范的療效評價指標。
1.3 文獻質量評價與統(tǒng)計學分析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使用Jadad表進行評價。計分為1~5分,1分或2分的試驗被視為低質量,3~5分為高質量。對納入研究的文獻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RevMan4.2軟件進行Meta分析。異質性檢驗采用卡方(χ2)檢驗;合并統(tǒng)計量的檢驗采用Z(u)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小概率事件以比值比(odds ratio,OR)為效應量,均以95%的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s,CI)表示。
2 結 果
2.1 臨床試驗的特點和質量評價
通過電子檢索共檢索到有關中醫(yī)藥治療痛風的臨床治療性研究文獻708篇,排除重復文獻、題目不符文獻、試驗對象不符文獻共278篇;詳細閱讀剩余的430篇文獻,剔出非RCT或CCT文獻280篇、治療組或對照組使用藥物不符合納入標準的95篇、樣本量不符合納入標準的30篇,最終有25篇文獻納入評估。文獻發(fā)表時間1999-2010年,均為國內文獻,總例數1750例,各納入文獻的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特征
表2 隨機對照試驗質量
將納入的25篇文獻采用Jadad表進行評價質量,結果發(fā)現本系統(tǒng)分析的文獻質量普遍不高,多數隨機試驗僅提到采用隨機分組,而沒有詳細的信息供給判斷該隨機方法是否適當;隨機實驗極少描述研究設計、隨機化方法及隨機分配方案的隱藏;絕大多數試驗未采用盲法或實施盲法在文獻中未做記錄。按照循證醫(yī)學對文獻質量評價的標準,Jadad評分沒有一篇超過3分,故都屬于低質量的試驗。具體結果見表2。
2.2 臨床療效比較
在25個RCT中,共報道了中藥治療組881例,西藥治療組869例,陽性結果分別為827例和758例,占各組總數的93.9%和87.2%。異質性檢驗顯示:χ234.15,P0.06,I232.7%;表明納入分析的文獻同質性良好,可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綜合。綜合檢驗結果為:Z4.69,P0.00001,合并后的RR值為1.08,95%的可信區(qū)間為(1.05,1.11),兩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中藥組治療痛風的有效率優(yōu)于西藥對照組。Meta分析森林圖見圖1。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共有14篇文獻報道了中藥組與西藥組出現的不良反應,具體不良反應癥狀及例數見表3。納入不良反應分析的總樣本量為1043例,其中中藥組525例,發(fā)生藥品不良反應12例,發(fā)生率2.3%;西藥組518例,發(fā)生藥品不良反應190例,發(fā)生率為36.7%。異質性檢驗結果為:χ 220.75,P0.08,I 237.4%;表明文獻間同質性良好,可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綜合分析處理。綜合檢驗結果為:Z11.37,P0.00001,合并后的OR值為0.05,95%的可信區(qū)間為(0.03,0.08)??梢?,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上,中藥組與西藥物的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藥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遠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Meta分析森林圖見圖2。
表3 中藥組與西藥組治療痛風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4 偏倚性分析
以樣本含量為縱軸,效應量RR為橫軸的散點圖,理論上講是被納入Meta分析的各獨立研究效應的點估計,在平面坐標系中的集合應為一個倒置的漏斗形,故稱“漏斗圖”。若被納入的各獨立研究無發(fā)表偏倚,漏斗圖上的點應該是圍繞各獨立研究效應點估計真實值對稱地散開分布的,圖形呈現倒置對稱的漏斗形。我們以效應量為橫坐標,以其標準誤為縱坐標,對25篇入選文獻的有效率繪制漏斗圖,結果見圖3,觀察該“漏斗圖”可發(fā)現其左右不對稱,表明文獻存在明顯偏倚。
3 討 論
中醫(yī)藥治療痛風病有著悠久的歷史,痛風性關節(jié)炎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痹證”范疇,與古代的“歷節(jié)”“白虎”等有一定的關系。中醫(yī)藥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既可以緩解病人在炎癥發(fā)作期的痛苦,又可以從整體上調節(jié)機體的內在平衡而降低血尿酸。中醫(yī)藥治療痛風病的報道很多,但大多研究設計不規(guī)范,多為經驗性用藥,缺乏可信度,難以被現代醫(yī)學所接受。為了對中醫(yī)藥治療痛風病的療效有一個客觀公正的系統(tǒng)評價,本文運用循證醫(yī)學的原理,全面檢索了1994-2010年700余篇相關文獻,嚴格按照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對入選文獻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共有25個隨機對照試驗1750例病人滿足納入標準,與西藥對照組相比,中藥治療痛風有效率的合并檢驗分析結果為:Z4.69,P0.00001,合并后的RR值為1.08,95%的可信區(qū)間為(1.05,1.11);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綜合檢驗結果為:Z11.37,P0.00001,合并后的OR值為0.05,95%的可信區(qū)間為(0.03,0.08)。表明中藥治療痛風有較好的療效而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提示我們應該重視中藥在痛風病治療方面的作用。
本系統(tǒng)評價的局限性:本研究納入的文獻質量普遍不高,按照循證醫(yī)學對文獻質量評價的標準,Jadad評分沒有一篇超過3分,故都屬于低質量的試驗。這些隨機實驗極少描述研究設計、隨機化方法及隨機分配方案的隱藏,多數隨機試驗僅提到采用隨機分組,而沒有詳細的信息供給判斷該隨機方法是否適當。在本研究中,遵循Cochrane手冊的要求,對盲法的使用做了客觀的記錄,但各研究者如何實施盲法在文獻中均未做記錄,因此盲法使用的準確與否無從評價。此外文獻還存在偏倚。倒漏斗圖分析顯示左右并不對稱,這種不對稱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發(fā)表偏倚及方法學質量低下,提示陰性結果的試驗可能未被發(fā)表,事實上陰性結果更應該被臨床研究者所重視,其同樣有助于指導臨床更好的決策。
參考文獻
[1] 李萬爭,李昭華,徐雁秀,等.燈盞花注射液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J].四川中醫(yī),1999,17(10):27.
[2] 李國勤,宋慶橋,齊文升,等.清熱通痹湯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47例[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2,30(4):48.
[3] 于為國,樓映,陳乃光.中藥神牛散合雞金散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2,36(6):28-30.
[4] 蘇友新,陳偉宏,陳凡,等.痛風寧顆粒治療慢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30例臨床研究[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13(3):12-14.
[5] 黃麗萍.朱氏經驗方化裁治療濕熱夾瘀痹阻型痛風32例[J].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2003,15(2):114-115.
[6] 馬劍穎,劉友章,周正.痛風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志,2004,24(6):488-490.
[7] 樂楓,錢耀明,張嘯剛.清熱解毒利濕法治療原發(fā)性痛風急性發(fā)作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yī),2005,27(7):501-502.
[8] 馬金榮,李培新,郭素琴,等.痛風寧配合桃桅膏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30例[J].中醫(yī)雜志,2005,46(9):683-684.
[9] 毛毅.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30例[J].四川中醫(yī),2005,23(7):68-69.
[10] 楊崇青,曹克光.痛風合劑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30例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6,21(8):474-475.
[11] 曹永芬,周凌云,唐芳.苗藥痛風膠囊治療痛風34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27(4):46.
[12] 歐文.自擬痛風消湯合中藥外洗方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45例[J].廣西中醫(yī)藥,2007,30(4):14-16.
[13] 王慧,劉維.解毒祛濕法治療痛風30例臨床觀察[J].2008,25(5):375-376.
[14] 王華杰,張國華,周珂,等.清熱泄?jié)峄龇街委熂毙酝达L關節(jié)炎及高尿酸血癥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2):178.
[15] 鄭德勇.痛風貼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43例的觀察[J].中醫(yī)藥學報,2008,36(6):61-62.
[16] 王宇光.中藥口服及足浴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療效觀察[J].人民軍醫(yī),2008,51(8):532.
[17] 何守再,蔣春梅,夏世念.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43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8,26(12):80-81.
[18] 董,鄧崇禮,邱劍鳴,等.中藥治療急性痛風關節(jié)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6):775-776.
[19] 何曉紅,黃皓月.中醫(yī)內外結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54例臨床觀察[J].中藥材,2008,31(4):630-632.
[20] 林荔云.內服外敷中藥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60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10):1701-1702.
[21] 梁宏業(yè),楊海梁,鄒高展.中藥熏洗合加味四妙散內服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42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26):90-91.
[22] 袁群生.中藥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62例報告[J].當代醫(yī)學,2009,15(36):158.
[23] 徐光華.自擬中藥方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2009,11:122.
[24] 賈金進.四妙散加味與秋水仙堿治療痛風療效比較[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1):47-48.
[25] 宋紅艷.中醫(yī)內外合治痛風性關節(jié)炎45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0,16(2):29-30.
meta分析論文寫作篇二
吸煙與胃癌關系的Meta-分析
【摘要】 目的對近十幾年來國內已發(fā)表的有關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研究進行系統(tǒng)地評價,探討吸煙與胃癌的關系。方法電子檢索中國生物醫(yī)學光盤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檢索期限為從1991—2006年。所有評價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予以納入。運用Meta-分析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并按研究類型(病例對照和隊列研究)和性別(男、女)分層進行合并分析。根據資料一致性檢驗,采用隨機效應模型(D-L法)計算合并相對危險度(RR)及其95%的可信區(qū)間(95%CI)。結果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共15篇,其中11篇病例對照研究,4篇隊列研究。Meta-分析結果為:吸煙與胃癌之間總合并RR為1.94(95%CI:1.78~2.12),男性吸煙與胃癌之間總合并RR為1.70(95%CI:1.34~2.14),女性吸煙與胃癌之間總合并RR為1.83(95%CI:0.10~33.09)。結論吸煙是胃癌發(fā)病的危險因素之一,男性吸煙可能增加患胃癌的危險性,女性吸煙與胃癌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 吸煙;胃癌;Meta-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studies about smoking and stomach cancer systematically so as to explore the risk of stomach cancer associated with cigarette smoking.MethodsElectronic searches were conducted on the Chinese Biomedical Database,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Database,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s and Wanfang Database, the search deadline is 1991 to 2006. All case-control studies and cohort studies which appraised the relationship of smoking and stomach cancer were included. Meta-analysis was used in order to make formal summary statement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design type(case-control study and cohort study) and gender(male and female). Homogeneity showed that random effect model should be selected to calculate the pooling relative risk (RR) and its corresponding 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CI). ResultsFifteen studies met the eligible criteria and were included. Among them, eleven studies are case-control study and four are cohort study.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the total pooling RR(95%CI) was 1.94(1.78~2.12), while the total pooling RR(95%CI) of male and female smoking with stomach cancer was 1.70(1.34~2.14) and 1.83(0.10~33.0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Cigarette smoking is a risk factor for stomach cancer. Male smoking can increase risk of stomach cancer,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smoking and stomach cancer should be studied further.
[Key words]smoking; stomach cancer; Meta-analysis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胃癌在世界范圍內居各種惡性腫瘤死因第二位[1];在我國,一直居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一位[2]。2000年WHO估計全世界胃癌在惡性腫瘤的發(fā)病中位于第二位,僅次于肺癌。近40年來,胃癌發(fā)病在世界范圍內雖然呈下降趨勢,但由于人口的老齡化,每年新病例的絕對數字卻一直在增加。雖然國內外學者對該病的病因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流行病學研究,但對其危險因素方面的報道不一[3]。多數學者認為胃癌是一種多病因聯(lián)合作用產生的腫瘤,其中飲食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同時,幽門螺桿菌感染、自身體質(如血型、危險基因攜帶及既往病史等)、生活方式和習慣、精神因素、環(huán)境因素、家庭腫瘤史等都有報道是胃癌的危險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吸煙與許多惡性腫瘤有關,如肝癌、肺癌、女性乳腺癌等[4]。近年來有關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研究報道逐漸增多,吸煙對胃癌的作用逐漸為人們所關注。但迄今為止國內外有關吸煙與胃癌的關系仍存在爭議,有的研究認為兩者中等程度相關,有的認為吸煙與胃癌無關[5]。
吸煙增加胃癌危險性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煙草煙霧中含有許多致癌物,包括N-亞硝基化合物和促進內源性N-亞硝基化合物形成的一氧化氮,在吸煙的胃癌病例中,與吸煙有關的DNA加成物也明顯高于非吸煙組,我國胃癌高發(fā)區(qū)的研究發(fā)現:吸煙與腸化生和慢性萎縮性胃炎轉化為胃黏膜異型增生有關,這些證據可以部分解釋吸煙致胃癌的生物學機制。還有文獻報告:吸煙能影響胃黏膜微循環(huán)、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可使胃黏膜內前列腺素合成減少,還可以降低幽門括約肌張力。吸煙可導致消化性潰瘍發(fā)生,并延緩潰瘍愈合。消化性潰瘍是胃癌的危險因素之一,吸煙先導致其發(fā)生,而后繼發(fā)胃癌或直接誘發(fā)胃癌。此點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吸煙與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密切關系。吸煙對賁門癌的促癌作用作強,其相對危險性賁門癌1.86;幽門癌1.23。有些研究還發(fā)現:(1)吸煙與飲酒對胃癌的發(fā)生有很強的交互作用,提示:對同時有吸煙、飲酒暴露者,應強化預防胃癌的宣傳教育和行為干預等措施,以降低煙、酒交互作用對胃癌發(fā)生的影響。(2)戒煙后胃癌的發(fā)病危險性雖迅速下降,但仍高于不吸煙者,提示:吸煙對胃癌既是誘因又可能是促癌因素。(3)進餐時吸煙,胃癌的發(fā)病危險性較大,可能與將煙草中有害物質隨食物吞下,使之與胃黏膜接觸有關。(4)香煙種類對胃癌的發(fā)生也有較大影響,吸自卷煙危險性高于其他類型,提示:自煙卷中可能含有更多的亞硝酸鹽、芳香胺等致癌物質。(5)吸煙可引起或促進膽汁反流,容易導致膽汁反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或胃潰瘍等,而這些疾病多為胃癌發(fā)生的前狀態(tài)。胃癌的發(fā)生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研究表明:吸煙、飲酒、胃慢性疾病史、不良飲食習慣、喜吃重鹽飲食、精神處于壓抑狀態(tài),過量攝入動物肉類等為胃癌的危險因素,而新鮮蔬菜、豆制品則有保護作用。因此,預防胃癌應注意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做到不吸煙、不飲酒或少許飲酒,飲食時定時、定量、細嚼慢咽,使胃保持在良好的狀態(tài),對慢性胃疾患尤其是胃潰瘍、慢性胃炎應及時治療,定期檢查。還應注意心理健康,保持樂觀情緒,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自我調節(jié)能力,提高在各種環(huán)境下的適應能力。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豆制品及經常進行體育鍛煉。
本文擬采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對國內近十多年來公開發(fā)表的有關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研究文獻進行綜合定量分析;并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計算其合并RR及其95%CI,定量評價吸煙與胃癌的關系,為胃癌的一級預防和衛(wèi)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納入標準
1.1.1.1研究目的為研究吸煙與胃癌關系的文獻。
1.1.1.2設計類型為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
1.1.1.3文獻報告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綜合統(tǒng)計指標比值比OR(或相對危險度RR)及其95%CI,或可以由原始文獻推算求得。
1.1.2排除標準
1.1.2.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的文獻。
1.1.2.2研究質量差、重復發(fā)表、樣本量過少、提供信息量少、數據不完整而無法利用的文獻。
1.2文獻檢索 電子檢索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1991—2006年)、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CNKI(1991—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1991—2006年)和萬方數據庫(1997—2006年),收集國內學者公開發(fā)表的有關胃癌危險因素的文獻。
1.3研究的選擇根據既定的納入標準對檢索所獲得的文獻題目、摘要和關鍵詞進行篩選,對于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以及通過文題、摘要等尚不能確定的文獻需查閱全文,以便作出納入或排除的判斷。
1.4資料提取對納入研究的文獻提取以下資料:文題、第一作者、期刊名、發(fā)表日期、研究地點、研究的設計類型、觀察對象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來源、納入排除標準等)、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綜合評價指標OR或RR及其95%CI等。
1.5綜合評價方法 [6~8] 按照Meta-分析的要求整理文獻數據,把不同的統(tǒng)計量OR或RR統(tǒng)一歸為相對危險度RR。先用可信區(qū)間方差分析法對欲合并分析的研究文獻進行一致性檢驗;再根據所得Q值確定是否需要校正,若Q≤k-1(k為合并研究個數)則不需校正,若Q>k-1則需進行校正;進而用基于隨機效應模型的Dersimonian-Laird法(簡稱D-L法)計算按研究類型(病例對照和隊列研究)分層合并、按性別(男、女)分層合并和總合并的RR及其95%CI,并通過計算失效安全系數(Nfs)和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來評價研究所得結論的穩(wěn)定性。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了解系統(tǒng)評價的結果是否穩(wěn)定可靠。本研究將限定研究設計類型(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研究對象性別(男、女)進行敏感性分析。
2結果
2.1文獻基本情況本研究共檢索到吸煙與胃癌關系的文獻33篇。經認真閱讀文獻摘要或全文排除了18篇(無對照、重復發(fā)表、研究質量差、數據不完整等)。因此,納入本研究的文獻共15篇[9~23],其中病例對照研究11篇,隊列研究4篇。本研究所納入文獻中的病例皆為新發(fā)病例,對照為根據因素配比或按隨機原則抽取,除研究因素外與病例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15篇有關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研究文獻累計病例3964例,對照11744例。其中有6篇文獻[9~11,15,16,23]研究了男性吸煙與胃癌的關系(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各3篇),共有病例1637例,對照3279例;3篇文獻[10,16,23]研究了女性吸煙與胃癌的關系(病例對照研究2篇、隊列研究1篇)累計病例571例,對照2050例。而其他6篇未進行性別分層研究。
除文獻劉新民等[20]外,其他文獻的RR值均大于1(1.30~6.20)。其中文獻陳洪來等[10]和文獻沈靖等[21]的RR值分別為5.26、6.20,與其他文獻RR(1.30~3.40)差別較大,可能與文獻中暴露的定義以及病例的選擇有關:文獻陳洪來等[10]定義的吸煙組的吸煙指數相對較大,文獻沈靖等[21]的研究對象來自胃癌高發(fā)區(qū)(表1)。表1吸煙與胃癌關系研究的基本情況 表2男性吸煙與胃癌關系研究的基本情況表3女性吸煙與胃癌關系研究的基本情況
2.2納入文獻的綜合評價
2.2.1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綜合評價齊性檢驗結果表明:總的各項研究結果間存在異質性(P<0?01);按研究類型分層后各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結果間仍存在異質性(P<0.01)(表4)。
敏感性分析表明:剔除隊列研究中文獻陳洪來等[10]前后的Q值分別為17.47和2.52,RR(95%CI)分別為3.04(2.45~3.77)和2.19(1.67~2?88);剔除病例對照研究中沈靖等[21]前后的Q值分別為53.51和44.18,RR(95%CI)分別為1.78(1?62~1.96)和1.75(1.59~1.93)。由上可見,剔除文獻陳洪來等[10]與文獻沈靖等[21]前后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故本研究仍將文獻陳洪來等[10]、文獻沈靖等[21]納入分析。因Q均大于K-1,故按校正公式計算合并RR及其95%CI,結果見表4,可認為吸煙是胃癌的危險因素(P<0.05)。表415篇吸煙與胃癌關系文獻研究Meta分析
2.2.2按性別分層進行Meta-分析
2.2.2.1男性吸煙與胃癌關系研究文獻的齊性檢驗與合并RR齊性檢驗結果表明:總的各項研究結果間存在異質性(Q=198.503,P<0.01);按研究類型分層后各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結果間亦均存在異質性(Q值分別為10.627和134.627,P均小于0.01)。
敏感性分析表明:在病例對照研究中,剔除文獻崔林等[15]后各研究結果存在一致性(Q=0.514,P>0.05);在隊列研究中,剔除文獻陳洪來等[10]后其研究結果亦存在一致性(Q=0.222,P>0.05)。將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剔除文獻陳洪來等[10]、崔林等[15])合并后,雖各研究結果仍不一致(Q=5?137,P<0.05),但其Q值要比所有研究合并后的Q值小得多,因此為保證合并后研究結果的可信性,本研究未將文獻陳洪來等[10]和文獻崔林等[15]納入分析。因Q>k-1,故需校正。采用D-L法進行加權合并,求得合并RR及其95%CI(表5),顯示男性吸煙可增加患胃癌的危險性。
經計算男性吸煙與胃癌關系的失效安全系數Nfs0.05=46 ,即需要46篇陰性結果文章才能推翻所得結果。表56篇男性吸煙與胃癌關系文獻研究Meta分析
2.2.2.2女性吸煙與胃癌關系研究文獻的齊性檢驗與合并RR齊性檢驗結果表明:總的各項研究結果間存在異質性(Q=196.068,P<0.01),兩篇病例對照研究結果的一致性較好(Q=0.205,P>0?05)。采用D-L法進行加權合并,顯示女性吸煙與胃癌間的聯(lián)系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6)。
經計算女性吸煙與胃癌關系的失效安全系數Nfs 0.05=14 ,即需要14篇陽性結果文章才能使所得女性吸煙與胃癌無關的結果逆轉。表63篇女性吸煙與胃癌關系文獻研究Meta分析
3討論
胃癌是當前國內外重點研究的癌癥之一,其死亡率居我國惡性腫瘤之首,死亡數占總癌亡數的23.3%,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存質量。國內外學者對胃癌流行病學和病因學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有關吸煙與胃癌關系尚未定論。以往流行病學研究認為:高鹽飲食、新鮮蔬菜和新鮮水果攝入量低,胃部慢性疾病史等與胃癌發(fā)生密切相關,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與胃癌的關系不明顯或只有微弱的關系,對環(huán)境污染因素與胃癌關系的研究很少。已有很多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吸煙與一些惡性腫瘤存在著因果關系。研究證明:吸煙與肺癌有確定的病因關系。另外,吸煙與口腔、喉及其他呼吸道腫瘤的關系也很密切;吸煙也是膀胱癌、腎盂癌發(fā)病的重要原因。吸煙與腎癌及消化道腫瘤,如肝癌、胃癌、大腸癌的關系報道不一。
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綜合定量分析了國內近15年來有關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文獻。為保證研究的高質量,本文嚴格按照制定的納入排除標準篩選文獻,最終共15篇文獻符合條件予以納入。并通過計算失效安全系數(Nfs)和敏感性分析來評價研究所得結論的穩(wěn)定性。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為了驗證Meta-分析綜合評價結果的穩(wěn)定性,在改變納入標準的情況下,觀察綜合評價結果是否發(fā)生變化。如果敏感性分析結果與綜合評價結果一致,則表明綜合評價結果的可靠性較好;反之,如果敏感性分析結果與綜合評價結果不一致,則表明綜合評價結果的可靠性較差。進行敏感性分析時,采用的標準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研究的設計類型、方法學質量的高低、樣本含量的大小等。本研究對限定研究設計類型和研究對象性別時進行了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Meta-分析結果提示吸煙與胃癌間的聯(lián)系有統(tǒng)計學意義(總合并RR=1.94,95%CI:1.78~2.12),即吸煙是胃癌的危險因素之一。進一步按研究類型分層分析,病例對照研究合并結果顯示吸煙是胃癌的危險因素(RR=1.78,95%CI:1.62~1.96);隊列研究合并結果也顯示吸煙是胃癌的危險因素(RR=3.04,95%CI:2.45~3.77)。按性別(男、女)分層分析了吸煙與胃癌的關系,結果顯示男性吸煙可增加患胃癌的危險性(總合并RR=1?70,95%CI:1.34~2.14,P<0.05),女性吸煙與胃癌的聯(lián)系無統(tǒng)計學意義(總合并RR=1.83,95%CI:0.10~33.09,P>0.05),提示吸煙與胃癌的關系與性別有關,這與國內女性吸煙者較少的現狀一致。敏感性分析結果表明,限定研究設計類型時的分析結果與綜合評價結果一致;而限定性別時的分析結果與綜合評價結果不一致,可能與女性吸煙與胃癌關系的文獻數少有關。依據本研究Meta-分析結果,可初步認為吸煙是胃癌的危險因素之一,男性吸煙可能增加患胃癌的危險性,且該結論可靠性較好(失效安全系數較大),女性吸煙與胃癌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研究。但由于本研究無法獲得更詳細的原始資料,因而潛在的混雜因素無法進行控制。
另外,有研究表明吸煙量與吸煙持續(xù)時間也與胃癌有關,吸煙年限越長,日吸煙量越大,開始吸煙年齡越小,其危險性越高。吸煙與胃癌存在一定的劑量反應關系[22]。本文因未獲得有關詳細資料故未作分析,有待于繼續(xù)探討。
Meta-分析可應用于所有的流行病學研究,既可用于單一類型研究資料的合并分析,也可用于多種類型資料的合并分析??砂阉胁±龑φ昭芯康馁Y料進行定量合并、綜合分析,也可將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資料統(tǒng)一起來進行合并分析[8,24]。它是對既往的具有相同研究目的多個研究結果的加權合并和綜合定量評價,故本次Meta-分析的結果也必然會受到原始研究質量的影響。另外,本文通過各種途徑盡可能全面收集有關研究文獻,嚴格納入排除標準,以盡量減少發(fā)表偏倚、選擇偏倚等對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的影響。隨著循證醫(y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的迅速崛起和發(fā)展,Meta-分析的應用日益廣泛,建議廣大研究者要注重研究的質量,以提高其利用價值。
4結論
通過對15篇文獻(11篇病例對照研究,4篇隊列研究)進行Meta分析,所得結論為:吸煙是胃癌發(fā)病的危險因素之一,男性吸煙可能增加患胃癌的危險性,女性吸煙與胃癌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Munoz N,Franceschi S.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and perspectives for prevention.Salud Publica Mex,1997,39(4):318-330.
2李連弟,魯鳳珠,張思維,等.中國惡性腫瘤死亡率20年變化趨勢和近期預測分析.中華腫瘤雜志,1997,19(1):3-9.
3楊家紅.胃癌病因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現代預防醫(yī)學,2000,27(4):541-542.
4趙楊冰,史宗道,劉立岷,等.成都地區(qū)女性乳腺癌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9,20(2):91-94.
5覃 玉,徐耀初.胃癌的病因流行病學研究.疾病控制雜志,1999,3(1):68-71.
6He J,Klag MJ,Wu Z,et al.Strok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Ⅱ.Meta-analysis of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stroke.Stroke,1995,26(12):2228-2232.
7富振英.Meta-analysis研究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藥物流行病學雜志,1994,3(4):220-222.
8呂嘉春,施侶元. Meta-analysis及其在流行病學中的應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4,15(6):363-367.
9陳傳福,李鶴亭,邵茅亭,等.吸煙對胃癌影響的前瞻性研究初步探討.內鏡,1992,9(1):14-15.
10陳洪來,張銀華,趙洪濱,等.吸煙與胃癌關系的初步探討.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3,2(4):11-12.
11蔡積武,彭元清,葉宇力.吸煙與胃癌病史的前瞻性研究.實用腫瘤雜志,1998,13(1):43-44.
12陸建邦,孫喜斌,全培良,等.腫瘤高發(fā)區(qū)食管癌胃癌發(fā)病相關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河南醫(yī)學研究,1998,7(4):347-349.
13劉新民,王慶生,馬 俊,等. 天津市區(qū)胃癌危險因素的配對病例對照研究.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1,9(1):10-11.
14周利鋒,王國棟,高爾生,等.原發(fā)性胃癌病因學研究.中國公共衛(wèi)生學報,1998,17(1):1-3.
15崔林,楊勇,袁繼春,等.姜堰市男性胃癌發(fā)病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腫瘤研究與臨床,2001,13(5):358-359.
16戴奇,季步天,徐敏,等.上海市區(qū)吸煙對幾種主要惡性腫瘤的人群歸因危險度分析.腫瘤,1994,14(4):208-211.
17盧峰,喬玲.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開封醫(yī)專學報,1999,18(3):17-18.
18孫喜文,戴旭東,林英姬,等.不良嗜好及胃慢性疾病與胃癌.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9,7(5):220-222.
19孫喜文,姜景山,戴旭東,等.胃癌可疑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5):259-261.
20劉新民,王慶生,馬 俊,等.胃癌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1,9(1):10-11.
21沈靖,王潤田,邢厚恂,等.揚中胃癌高、低發(fā)區(qū)危險因素的對比研究.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1,9(3):114-116.
22李蘇平,丁建華,高長明,等.上消化道腫瘤高發(fā)區(qū)胃癌、食管癌病例對照研究.腫瘤,2001,21(4):277-280.
23鮑萍萍,陶夢華,劉大可,等.吸煙、飲酒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腫瘤,2001,21(5):334-338.
24Fleiss JL,Gross AJ.Meta-analysis in Epidemiolog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tudie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and lung cancer:A critique.J Clin Epidemiol,1991,44(2):12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