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論文寫作指導>

淺談外國文學史論文范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對于當今社會的文學作品而言,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征。外國文學作品不僅孕育了外國文化,同時也推動了外國文學走上巔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外國文學史論文,供大家參考。

  外國文學史論文范文一:外國文學閱讀教學接受美學理論影響分析

  摘要:新課改要求突破以往一成不變的教學理論,在文學閱讀教學的革新中可以增加對外國文學的多角度解讀。本文以接受美學為基礎,著重討論這一理論對外國文學閱讀教學的影響,并提出教學關鍵所在。

  關鍵詞:接受美學;經(jīng)典文學;閱讀教學法

  引言

  接受美學的核心在于以讀者為基礎,它是以讀者的接受為根基產生的文藝理論。這是一種全新的具有時代性的文藝理論,它的出現(xiàn)改變了“以作者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藝理論模式。該理論傳入中國后,必然會改變我國文學閱讀教學的現(xiàn)有模式。而實際上,這種文藝理論在我國很容易被接受。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向來注重內斂含蓄,這種美學觀點在國畫里的體現(xiàn)是意蘊幽深的“留白”,在文學理論中的體現(xiàn)則為“言在此而意在彼”。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含蓄美與接受美學的內核有十分契合的地方,這就為其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民間基礎”。一類理論是否可以被一個國家文化所接受,關鍵之處是其能否真正的本土化,而接受美學就有了這種本土化的良好基礎。所以,該理論成為指導我國外國文學教學的重要理論也是時代發(fā)展需要。[1]

  一、外國文學閱讀教學以接受美學為基礎的必要性

  接受理論是一類以讀者為重點,關注閱讀接受的文學理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成立。該理論產生的根基是現(xiàn)象學與解釋學,它是以讀者的接受為根基產生的理論。這一理論將讀者看作文學作品的重要構成之一,其內核是將文本觀點從創(chuàng)作者——作品轉移至文本——讀者,從而凸顯讀者“閱讀”對于文本含義的構建作用。該理論首次從本體論的角度指出了長期以來都被眾人忽略的讀者和其閱讀接受的問題,并且肯定了作品是作家和讀者一同完成創(chuàng)造的。這一理論從讀者對文本的“接受”歷程來看待文學作品,此處提到的“接受”并非大眾以為的被動接受,實際上這一種“接受”是指讀者將作品看作給予的對象,將其“占為己有”。讀者首先要接受活動,然后進行再創(chuàng)造,憑借自身想象力對作品進行加工,然后將作品中潛藏的能量釋放出來的過程。[2]這種行為不是被動的接受并且吸收,其真正意義在于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積極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進行想象與再創(chuàng)造。這一理論強調的是讀者在閱讀理解的歷程中對文本產生的關鍵性影響,可以說該理論的最大意義是發(fā)掘了讀者的作用。接受理論弘揚的是人文主義的精神品質,其凸顯的是面對讀者的開放性思維,凸顯了個人的主體特性,而這些都是以往閱讀教學當中的不足之處。

  二、接受美學對外國文學教學的影響

  (一)鼓勵學生從多元角度解讀作品

  接受美學把讀者放在首要地位,并且著重凸顯閱讀時的過程和感受的意義。在學生閱讀作品的時候,同時也是對審美、歷史與文學的整合過程。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是把外國小說當作典范進行學習,這對學生而言,限制了他們的學習熱情,無法展現(xiàn)學生自身對于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在閱讀時,學生與作者及文本是在同等的地位上展開對話的。學生對文本產生的困惑,利用其自身的經(jīng)驗與視野糅合了文本歷史中的異域視野,這對他們而言,可以很好地提升自我修養(yǎng)與理解力。理解文學作品并非強迫人們接受文字信息,在文本可以給當代解讀留下空間的時候,文學作品才能夠永葆活力。學生就是當下的解讀者,他們把過去的作品從被人遺忘的角落撿起來,而作品又反過來給人以新的啟迪,促使他們提升自己的理解力與素養(yǎng)。[3]從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角度來看,如果學生的低級需求在學習時無法被滿足,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難以再生出對于求知審美的高級需要。學生在高校求學時正處在自我意識的獨立時期,自尊心也強于以往,他們可以對自己展開深入合理的自我評估,因此,被區(qū)別化對待與被尊重對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接受美學給了學生們充分的自我展示的舞臺,讓他們可以從傳統(tǒng)的墨守陳規(guī)的文本解讀中掙脫出來,讓他們可以積極地把自己的經(jīng)驗與文學作品關聯(lián)在一起。這種教學可以充分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參與到文本的多元化詮釋當中。

  (二)推動教學目標更好的達成

  接受美學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體驗融合在一起,要求學生掙脫文本的束縛,從而給文學作品注入新的內涵,這些要求對于實現(xiàn)“多元化教學目標”十分有益。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教學只關注作者與作品背景,著重于解析作品的內涵與創(chuàng)作方式。多元化教學目標則要求在教學時需要多方面的提升與完善知識儲備、過程方式與價值態(tài)度。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需要將文學生活化,解析的重點要轉移到人類學的樣式分析。[4]這就需要從作者以外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來思索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只有生活化地體會文學作品的內涵,才可以實現(xiàn)與學生個體經(jīng)歷的完美對接,這對于全面提升學生在生活領域的思考能力,對社會問題的理解深度與行為能力都很有幫助。在實踐學中,老師可以利用接受美學的視域,促使學生充分激發(fā)出自己對文學和歷史的觀點,從而讓他們體會歷史并非客觀精神的連續(xù)發(fā)展。他們會發(fā)現(xiàn)自身的解讀對文學發(fā)展的作用,并積極加入到這種自我創(chuàng)造與開創(chuàng)歷史的過程中。學生們將領悟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并讓其得到廣泛傳播,時代因素可以造就一部經(jīng)典文學。所以還需從歷史的角度對作品展開多元化的詮釋,深入發(fā)掘這部作品在當代的意義。讓學生和作品與生活、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進行深入解讀,這對提升其文學素養(yǎng)與對作品的解讀能力很有幫助。

  三、接受美學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方式

  (一)充分解釋作品中的多樣化特點與一致性特點的關系

  在現(xiàn)實中,文學結構里不存在完全的自由,這點在闡釋外國文學作品時同樣成立。此時就要在作品的多樣性與一致性間尋找平衡。在解讀過程中,可能有時候一致的情況多點,也可能多樣的情況多點。要以創(chuàng)作者的立場為起點,意識到其在創(chuàng)作時就已經(jīng)設置了“隱含讀者”的位置,即創(chuàng)作者已經(jīng)提前預估了各類讀者可能對作品做出的詮釋。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讀者也需要設定出創(chuàng)作者的位置,依據(jù)其給出的預定條件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即想象。這個過程中,作者地位不會比讀者高,或反之,這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過程。進行多樣化闡釋的基礎是作品中預留的空白和未定點,只有作品中留給讀者想象與再創(chuàng)作空間才有利于進行多樣化解釋。但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得到的所有信息均為文本所提供,即作品已經(jīng)設定了閱讀目標與可以采取的思考路徑,能做出怎樣的闡釋實際上是作品本身已給出范圍,所以作品的客觀屬性通常會限制人們的多元化解讀。老師應對教學理論進行深入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規(guī)避出現(xiàn)技術功利主義的情況。[5]外國文學作品閱讀課的意義闡釋包含三個方面,分別是創(chuàng)作者設定的意義、結構和語言等本身的意義,還有讀者參與理解的解讀意義。對作品詮釋的“一元”與“多元”可以區(qū)分不同的詮釋層次,基礎層面是對創(chuàng)作者設定的主題、結構和語言等本身的詮釋,發(fā)展層面是對讀者參與理解的解讀意義,這是讀者加入自己的理解后得出的衍生含義。以接受美學為基礎解讀外國文學作品時,應該將這兩個層面結合在一起。

  (二)協(xié)調學生再創(chuàng)造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的關系

  在授課時,相較于老師的講授,學生是客體,相較于學生的學,其又變?yōu)榱酥黧w。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處于主導位置。兩者的關系與接受美學中創(chuàng)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存在類似之處。相同的是,兩者是平等對話的關系,不同點是,授課時老師為了達成教學目的需要加入其額外的意圖。教學時,師生之間的討論對作品解讀十分有利,而在閱讀時,創(chuàng)作者和讀者之間則是一對一的聯(lián)系。這要求教師要協(xié)調好各方的關系,讓外國文學教學有序開展。

  (三)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感受力

  創(chuàng)設情境是教學中一類常見的導入形式,用在以接受美學為基礎理論的外國文學作品閱讀中十分合適。單獨使用這種方式通常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一般老師在教學時還會使用多媒體導入或形象敘事導入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利用自身生活經(jīng)驗進行理解,同時給對作品的整體感知與視界融合打下基礎。例如,在教授海明威的《老人與?!窌r,可以播放影片讓學生觀看和海洋有關的內容,同時讓他們到海洋館或自行準備閱讀資料做好理解準備。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時候,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經(jīng)驗,并且控制好情境與其經(jīng)驗間的適應度,以課本主題為基礎,不可以讓人感覺太熟悉也不能太陌生。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別的課程資源幫助教學。例如,上課之前播放《老人與?!返膭赢嫸唐闷鋷椭淮谋镜谋尘?。課后也可用同樣的方式播放與文本相關的動畫,讓文學作品與動畫相互關聯(lián),幫助學生加深情感體驗。[6]在授課的初始階段,學生就需要在整體上很好地了解文本內容,在解讀作品時如果碰到疑惑再予以深入解析,這樣的過程可以幫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課堂上選擇的教學文本大多是外國文學作品的節(jié)選或是短篇小說,所以學生對于文本的整體感知就十分關鍵。學生在閱讀時要創(chuàng)建一個結構上較為封閉的整體去體會文本內容。需要細心體會作品中的每一個場景、角色與細節(jié),包括每一個情感的末梢,表現(xiàn)方式等。課堂上選擇的不同作品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內容。例如,《娜塔莎》的文本節(jié)選,學生在閱讀每一段對話時都可以體會到作者情感上的各種細微的改變,要讓學生對這些改變進行合理的描述。在教授《清兵衛(wèi)與葫蘆》時,他們體會到的是作品利用矛盾推進故事情節(jié),在《墻上的斑點》中,他們可以感受到的是其以點帶面的意識流表現(xiàn)方式。上述內容都不需要經(jīng)過老師的講解,學生通過閱讀就能體會到。

  四、結語

  以接受美學理論作為根基的外國文學閱讀課程,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解作品的角度。該理論著重于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提倡的是平等自由精神,它激發(fā)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多樣化闡釋,以此培養(yǎng)他們的理解力與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馮廣藝.語境適應論[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宋雅鵬.論英美文學閱讀的方法與教學[J].語文建設,2015(32).

  [3]李濤.文本形式分析與閱讀教學[J].語文建設,2016(01).

  [4]賈彥德.中西文化差異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徐文君.外國文學對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分析[J].語文建設,2015(23).

  [6]趙寧.英美文學閱讀技巧對教學有效性影響[J].語文建設,2015(26).

  外國文學史論文范文二:高校外國文學審美教育教學研究

  摘要:在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當前,高校開展外國文學教學時,已經(jīng)充分的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學中注重審美教育實踐的進行。在本文中,首先介紹了高校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接著分析了外國文學教學審美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審美教育;教學方法

  前言

  實質上,審美始終貫穿高校文科課程教學的始終,文學作品的欣賞、語言運用的分析等均是在進行審美教育。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和藝術的描述,盡管并不具備直接的審美特點,但是文學作品具備自身所特有的審美特點。外國文學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修課,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外國文學知識,還應該進行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具有非常強的必要性,這可在審美教育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功能中體現(xiàn)出來。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外國的文學史、文學理論等有所了解,同時,還可以鍛煉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可以體現(xiàn)出西方社會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等,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極影響侵蝕學生[1]。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謂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在對長期經(jīng)驗的歸納、總結以及邏輯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屬于跳躍式的思維方式,屬于“直覺”范疇,而審美活動同樣以“直覺”為中心,利用主觀的感受對審美對象進行感知,最終形成審美觀點,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的過程可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促進其提升。由此看來,高校在開展外國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審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教學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據(jù)外國文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需掌握的外國文學作品數(shù)量比較多,短暫的大學時間無法達成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系統(tǒng)的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學習,并在學習中重視作家個性及流派特征的學習與分析,從而真正的實現(xiàn)帶著審美的眼光欣賞和學習作品。新生入學后,教師將外國文學作品必讀書目印發(fā)給學生,并逐步的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從而實現(xiàn)審美的遷移,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作業(yè)中創(chuàng)造美

  在學生的閱讀中,課外閱讀筆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靈感。學期開學后,教師依據(jù)學生實際的狀況,規(guī)定學生需要閱讀的作品數(shù)量,并形成閱讀筆記,教師并不對閱讀筆記進行命題,而是由學生依據(jù)閱讀的書目自行撰寫。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筆記,教師應該認真的批改和講評,并挑出優(yōu)秀的作品在學生中穿越,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審美能力狀況,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2]。此外,還可以針對具體的作品指定學生寫作小論文。通過課外作業(yè),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美,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審美能力。

  (三)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審美能力

  在現(xiàn)代教學中,討論教學法是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討論教學的開展,可以促使學生全面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開展也可以利用討論教學法,討論可以針對整個作品來開展,也可以針對作家、作品中的某個人物、運用的某個詞匯等來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的激發(fā)出來,還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審美水平[3]。如在進行巴金《家》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針對心理描寫詞匯進行討論,可以針對高覺新這個人物進行討論,討論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四)利用多媒體陶冶學生情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富,并廣泛的應用在教學中,有效的彌補了教師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電視、音響等,展示出與外國文學作品相關的視頻介紹、作品插圖、精彩片段、改編的電影、配備的音樂等,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作品中的美,進而在心中產生認同感與好奇心,在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體會美,最終實現(xiàn)審美能力的提升。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通過閱讀作品、討論教學、課外作業(yè)等多種方法,有效的滲透審美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琨.淺談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2,09:120-121.

  [2]曹曉青.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外國文學教學與改革[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1:83-85.

  [3]雷宇,胡新穎.淺析外國文學在高校教學中的實踐與改革思路[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11:323-324.

淺談外國文學史論文范文相關文章:

1.淺議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論文精選

2.淺議漢語言文學論文

3.關于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yè)論文

4.漢語言文學的畢業(yè)論文

5.外國文學的論文

120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