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社會論文
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歷史與社會學習能夠體現出的,帶有本學科特性的必備人文品質和關鍵綜合能力,包括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社會實踐等。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與社會論文,供大家參考。
歷史與社會論文范文一:淺談《歷史與社會》課中的讀圖教學
[摘要]:新課程實施今年已是第三個年頭了,《歷史與社會》是新課程的一門重要課程。目前,從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整個初中階段,都已全部使用了新教材。新教材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重大的改革。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課本中擁有大量的各類圖片。這些圖片鮮艷美觀,直觀性、形象性強,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圖片承載了大量的知識信息和思想內容,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料。那么,教師如何利用這些圖片,在教學中正確指導學生讀圖,培養(yǎng)他們的應用能力和情感等綜合素質,顯然是十分重要的?,F就此問題,以七年級課本為例,談談本人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關鍵詞]:新課程、讀圖教學、能力培養(yǎng)、情感素質
一、 圖片在課本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翻開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課本,大量的各類圖片呈現在我們面前。圖片的類型主要有地圖、景觀圖、歷史資料圖、人物頭像語言圖和數據圖表等幾大類。各類圖片承載了大量的知識信息和思想內容,在課本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點和亮點。
圖片在課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主要表現為數量多,占幅面大?!稓v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課本,全書分為五個單元,設有編號的圖片就對多達兩百多幅。具體分布在各個單元為:第一單元16幅,第二單元32幅,第三單元36幅,第四單元50幅,第五單元70幅。其他,還有一些沒有編號的圖片多幅。如課本封面上,各單元前言的插圖,一些人物頭像語言圖和課本后面附錄上的圖表等等。課本每篇課文,每一頁上都有一幅或幾幅圖片。
課本中的圖片,不僅數量多,而且占幅面大。大多課文中,都有許多幅圖片,以組合形式呈現。其占幅面積往往大于課本正文面積,猶如一本大開版的連環(huán)畫。
課本中的圖片,以其色彩鮮艷,圖面美觀,直觀性、形象性強,內容豐富,且貼近生活,反映社會現實等獨有的特點,緊緊地吸引學生。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自覺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圖片與課本緊密結合,圖文并茂。圖片也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料,并為在教學過程中實行學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師生互動等教學活動構建了良好的平臺。
二、讀圖教學要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讀圖教學是《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著手,聯系社會現實生活,引導學生讀懂圖,讀活圖,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在引導讀《我的家在哪里》的三幅平面圖時,就是從學生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家談起。學生自然有興趣。于是,我先讓學生自己讀這三幅圖。采用獨立觀察,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比較三幅圖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哪一幅圖畫的正確,容易讀懂。結果大家都能識別第三幅畫得正確,看得懂。這時我就指出:一幅正確的地圖,必須要有方向、比例尺和圖例三大要素。再讓學生讀閱讀卡《地圖的語言》,讀識課后的常用地圖圖例,這樣學生就會讀地圖了。接著讓學生在圖3上,識別杜鵑和王朋家在社區(qū)中各自的方向和位置;根據比例尺,量算杜鵑,王朋兩位同學家相距的實地距離。最后,指導學生畫一幅學校的平面圖。而課本上是要求學生畫自己家所在社區(qū)的平面圖,但我校學生大多家住農村,農村居民居住分散,畫農村社區(qū)難度較大。根據這一實際情況,改畫學校平面圖,相對容易。而且畫同一幅畫,可以比較誰畫的更加準確,為了使學生畫得正確,先讓學生描述一下學校的景物,師生共同設定一個適合的比例尺。這樣,學生在繪畫是就胸有成竹了。結果,大家都能夠較準確地卻得畫出學校的平面圖,并在圖上表示出了方向、比例尺和圖例。教師從引導學生讀圖,量算到繪制平面圖,師生互動,配合默契。學生積極性高漲,全體參與。動腦、動口、動手,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讀圖教學中,更要注重前后知識的連貫,培養(yǎng)實際應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生讀《自然環(huán)境》一課中,氣象萬千的“世界氣候”圖時,先讓學生對照圖例觀察了解世界上十一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在根據圖周圍六個人物頭像的語言描述,找出相對應的6種氣候類型分布區(qū)。明確知道我們所在地區(qū)是什么氣候。然后,聯系課后的自測題2:如果沿北緯40°自東向西穿越亞洲大陸,人們可能經過哪些氣候類型?如果沿東經100°從南往北穿越亞洲大陸,人們可能經過哪些氣候類型?這是一道較難的綜合性題目。教師可讓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并指導大家參照“世界的氣候”和“亞洲的地形”兩幅圖,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緯度和地形對氣候的影響。結果,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思考、探究后,得出了正確答案,順利地解決了問題。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學生讀圖、分析,前后知識融合貫通地應用的實際能力。
再如讀了《年代尺》圖后,讓學生制作一個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的成長年代尺。在年代尺上標識出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如上幼兒園、小學、初中及加入少先隊,各種獲獎的時間和情況。因為自己的事情最明白,所以學生都樂意畫,而且畫得很正確,興致很高。這個練習看似簡單,但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了讀年代尺和制作年代尺的方法。
我以上這些做法,既依照教材內容,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所取舍。這樣可操作行強。學生喜歡學。有利于讀圖教學中,從讀圖、分析思考到實際應用能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
三、讀圖教學中要滲透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因此,在讀圖教學中必須注重這一目標的實現,把情感教育滲透在讀圖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思考、想象,達到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有高尚理想、道德、信念和情操。使學生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文化素養(yǎng)等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例如:在讀《與山為鄰中》中“元陽梯田景觀”圖和《傍水而居》中的“水鄉(xiāng)景觀”圖時,教師通過投影儀將圖片放大,讓學生欣賞圖中的壯美景色。再配以畫外音朗讀課文相關內容和閱讀卡。使學生充分感受人們合理利用、改造大自然,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恩惠;感受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美。使用多媒體放映烏鎮(zhèn)、周莊等旅游名鎮(zhèn),能使學生進一步領略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陶冶他們的情操。圖中的美景還會使學生和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比如有學生說“水鄉(xiāng)景觀”圖就是某小鎮(zhèn)的北街西段,也有人說是我們鎮(zhèn)原來的老街。這樣自然地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真實情感。
在讀圖教學中,也要讓學生懂得辨證地看問題。因為任何事情總是一分為二的。當讀到“水城威尼斯”圖片時,使學生看到水有利也有害。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理解水城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又因水而憂”的說法。從而使學生懂得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樹立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
在讀圖教學中,還要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發(fā)展的眼光看事物。例如《身邊的故事》一課中有關古代服飾的變化圖片和“中國漢字”、“圖書的發(fā)展”等圖片,使學生從中了解中國文化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懂得今天身邊的事物大多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如代表中國東方女性美的時裝——旗袍,是幾百年前清代滿族婦女服裝的改進;現代簡化漢字更是有三千多年文字發(fā)展變革的結果。今天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有悠久歷史發(fā)展的過程。這是對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發(fā)展觀的教育。
讀圖教學中,愛國、愛黨、理想、信念教育,是對學生情感、價值觀中思想、政治等綜合素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第五單元的圖片最多,既有表現中國古代文明的資料,也有中國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和斗爭史。例如:《社會變遷的軌跡》中“時局圖”反映了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態(tài)勢,“侵華日軍屠殺中國平民”控訴了日軍的暴行,令人發(fā)指,忍無可忍,激起學生對侵略者的民族仇恨,并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圖,又使我們看到中國人民在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自由解放斗爭中不屈不撓的英勇氣概,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這些圖片極大地震撼了學生地心靈,激發(fā)了他們的民族尊嚴感。此時教師播放國歌,全體學生不約而同地起立齊聲高唱,神情激昂,民族情感達到高潮。
在讀“開國大典”和“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兩幅圖時,又會使學生感到揚眉吐氣、歡欣鼓舞。為了加深圖片的印象,教師除使用投影儀將圖片放大投影外,在放“開國大典”時,配用毛澤東當時的錄音。“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使圖片有聲有色地活起來。使學生深刻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的真理。從而更加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定了走改革開放之路的信念。同時,也懂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這樣的情感將激勵學生立志奮發(fā)學習,樹立報效祖國,振興中華民族的遠大理想。這正是課程所要求的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讀圖教學中得以實現。
總之,《歷史與社會》課中的讀圖教學,要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課文圖片內容,教師正確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使用必要教學設備,使學生讀懂圖,讀活圖,把讀圖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既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應用圖的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文化、身心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即讀圖教學既要使學生學會相關的知識、能力,更要使學生學會“做人”——成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
參考文獻:
1.《試教通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歷史與社會論文范文二:歷史與社會課程網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作為綜合課程的歷史與社會學科應該積極適應信息化的教學環(huán)境,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符合學科特點和師生發(fā)展需要的網絡教學模式。本文探討了歷史與社會課程網絡教學的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 網絡教學 操作流程 注意事項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課程內容廣、博、雜,而且相當一部分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該課程希望學生能夠透過社會回望歷史,穿越歷史發(fā)展社會。課程設計的出發(fā)點雖然好,但是教材并沒有真正把歷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科學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有機地融為一體。為了彌補新教材的不足,深入實施該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促進師生自身的發(fā)展,需要構建綜合開放的教學模式。
筆者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探索并構建了網絡教學的基本操作模式。這是一種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主體性為主要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以新教材為載體,強調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充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從發(fā)現中尋找快樂,從解決問題中增強信心,從不斷體驗中獲得新知。
(一)根據課程和學生需要,確定主題與任務
根據新課標要求、相關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意愿,確定每次學習的主題。立足新教材是實施網絡教學的基礎。自學教材是發(fā)展主體能力的前提,自學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學習目標的實現。因此,必須認真地引導學生自學、自讀、自疑。在自學中,不但要使學生把書讀懂,還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啟發(fā)學生質疑問難。在自學的基礎上,各學習小組或者學生個體自己選擇主題中的某一子題,也可以由教師分配任務,共同完成該主題的學習。學生通過選擇問題來進行分組,其中選擇相同問題的學生為同組。分組在整個協作問題解決學習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到小組活動中,而且便于交流和組織管理。分組后,每個小組訂出小組規(guī)范,選出該問題的負責組長,按照組員的興趣和能力分配各自的任務,盡可能給他們提供施展知識和能力的機會。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做好協調工作,從全局出發(fā),整體策劃,盡量保證每個學生能承擔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例如在學習《帝國新政》課時,就把學習任務確定為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功績,了解唐太宗時代的“開明政治”,了解“貞觀之治”的社會和諧局面,認識和學會正確評價個人對于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作用;理解三省六部制度、科舉制度等新政策對于中國后世的社會政治以及古代東方世界的社會政治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理解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的巨大作用。教師要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學習情況,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
(二)制作網絡課件,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
建構主義認為:當信息滲透于有意義的情境之中的時候,當提供對知識的運用機會的時候,當創(chuàng)設隱喻和類比的時候,當給學習者提供能夠使其產生與其個人相關聯的機會的時候,學習者就能進行理想的學習。每一個學習者都是基于知識和經驗的背景而整體的建構知識。教師依照學習目標以及備好的教案和學案,利用Dreamweaver等軟件制作出供學生學習的網絡課件,使之成為學生有效的認知工具。網絡課件的內容必須有足夠的學習資源,要體現出探究的問題,供學生交流的網絡平臺以及可讓學生搜索查找信息的網上搜索引擎。在此基礎上,學校提供網絡多媒體教室和網絡技術,為師生創(chuàng)設出優(yōu)良的網絡教學環(huán)境。筆者按照教案和學案設計了《帝國新政》的主題資源網站,網站的資源既有文字資料、也有視頻資料和圖片資料。
教師要對網頁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和構思。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作過一個關于人類獲取信息來源的心理實驗,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因此教師可以將語言灌輸內容轉化為豐富多彩的文字、圖片、音像等媒體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豐富的網頁內容所吸引,通過瀏覽和思考網頁內容,獲得了知識并提高了認識。網頁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幾個區(qū)域:
1.基礎知識區(qū)域: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是學生自學的橋梁。包括本課的學習目標、基本理論、知識結構、問題設疑等,它們?yōu)閷W生的學習和思考提供系統(tǒng)、準確的理論支持。
2.擴展知識區(qū)域:是學生探索知識的導航。主要供學生自主閱讀和思考,包括各種資料的匯集、時政熱點材料的閱讀和思考,并給出相關提示和指導,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來思考和分析。
3.網上習題區(qū):是學生鞏固知識,檢驗學習效果的區(qū)域。
4.中心問題區(qū):是激發(fā)探究學習興趣的區(qū)域??商岢鲆恍┯袪幾h性的問題,供學生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見解,提高認識。
5.自由論壇區(qū):為學生提供一個各抒己見的場所,學生可以就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些意見將按照主題分類放置,學生和老師都可以自由調閱。
6.相關網站精選:是學生開闊視野的窗口,提供給學生一些健康的、有豐富學習資源的網站,讓學生從網上自主檢索相關信息。同時,網頁還要注意形式的美觀大方,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視覺界面。
(三)學會提煉信息,自主發(fā)現建構
這一階段是整個過程的核心階段。小組通過教師制作的網絡課件和學校搭建的網絡平臺,以及良好的網絡教學環(huán)境,按照各自的任務查找信息、傳遞信息、加工信息、討論問題并且定時地進行小組集合,匯報各自的完成情況,交流自己的體會與心得。這樣就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和協作性精神,發(fā)展了獨立思考能力,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充分體現了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的開放性和自主性?!兜蹏抡芬徽n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因此在這個階段還需要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其中培養(yǎng)學生圍繞探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資料的能力是關鍵。教師要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資源,獲取真正有用的信息。歷史與社會信息提煉的過程是技能層次的學習方法的形成過程。如搜集資料的能力、運用邏輯方法進行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整理資料、運用資料構建論據到得到結論的能力,都將得到有效訓練。學生從網上搜集的資料,可能與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有差距,也可能有失實之處,這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辨別與判斷信息資料的價值。
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給予學生幫助的時候要把握適度的原則,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不能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最好的辦法是采取薩奇曼的科學探究教學方法,即教師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只能以“是”或“否”來回答。對于學生的提問不能用“是”或“否”來回答時,教師應該要求他們進一步深入思考或探索,并重新提問。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使學生自主地探索知識,發(fā)現知識,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師對于學習過程的控制,不是控制學生的思維,不是控制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程度,也不是讓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答案來答,而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未知的東西,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提高認識、培養(yǎng)能力。如果一節(jié)課僅僅是將教學過程展示給學生看,教師對每一知識點逐一進行分析,那將變成新技術條件下的滿堂灌,更不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如果一節(jié)課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容易偏離學習目標的要求,也達不到教學的目的。所以在網絡課堂上一開始就要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并且緊緊圍繞探究主題展開學習。 (四)及時探討評價,共享學習成果
各學習小組自由選擇呈現資料、分享成果的方式:制作多媒體課件、小組或個人搶答、展示實物和圖片、聲情并茂的講解等。呈現方式的自主選擇和多樣開放,可以體現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景下將知識“外化”。在小組匯報的基礎上,其他組進行質疑和補充。最后師生就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深入探討與實踐。討論交流是拓展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它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fā),有利于學生個性品質的發(fā)展。在討論中學生以合作方式參與小組學習活動,相互啟發(f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獲得新的發(fā)現,同時讓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盡情發(fā)布在BBS上。
教師對學生的建構信息進行及時評價反饋,不但能使學生對自己一個階段的信息建構有比較清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由此帶來的成功或成就感對下次知識的“同化”、“順應”所產生的巨大驅動力。為此,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對各組研究成果進行整合,幫助學生對本課論題形成整體的認識。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真正發(fā)揮課堂組織者的作用,一方面做到了解學情,及時調整學習重點和難點,繼續(xù)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另一方面要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學生講學生的、老師講老師的“學生老師兩張皮”的現象。也才能避免學生呈現的資料反而有礙于獨立觀察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教師針對小組學習反饋,作評價式、解疑式講評,師生進行有深度的問答交流,學生在更高的學習難度上進行更深入的參與。教師在精講點撥中,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思考、想象、概括、主動探索領悟。教師要抓重點,排障礙,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因勢利導,啟發(fā)思維,教給方法,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教師要和學生關系平等,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給學生以示范、啟迪,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五)深化學習活動 ,形成新的認知
在師生與教材、資料的多維多向互動的基礎上,學生根據反饋信息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知和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解決在學習中不斷生成的新問題,從而生成新的情感與認知,形成新的技能。在網絡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基于問題的學習不同于個案調研,學生必須依靠自己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研究別人的解決方法,這樣他們就好像在真實世界中解決問題一樣。歷史與社會課的問題設置應該注意:要與學習內容相聯系,能夠涉及多學科的復雜情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要形成逐步深入的認知階梯;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對學生有新異性;與學生過去的生活經驗聯系,與時政熱點緊密聯系。
(六)作業(yè)評價多樣,鞏固深化體驗
在該階段,一方面學生之間按照評價方案互相評價合作伙伴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對小組協作、學習者獨立自主學習分別做出總結和評價。教師重點關注學習的過程、個性特征以及小組之間的動力學關系,而不僅僅是學習的結果。
在作業(yè)的設計上,形式要多一些,開放一些,靈活一些,不要拘泥于傳統(tǒng)的題型,也不要拘泥于一定要在講完課后做一些填空、選擇、簡答類的練習。其實,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思考、討論、表述等,就是一個訓練的過程。因此,練習最好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要給人感覺既做了練習又沒有做練習,引導學生產生新的東西。這樣,整個的教學才有特色,才能吸引學生,才會使學生學有所得,才能促進教學的發(fā)展。例如結合《帝國新政》的學習內容,筆者組織學生深入探究:用考試選拔人才的辦法沿用至今,有其合理性,但弊端卻也不斷暴露,應試教育帶來的許多問題,也許同學們就并不陌生。有沒有更加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人才選拔辦法呢?學生可以通過BBS提交作業(yè),也可以把研究小論文等作品放在校園網上交流共享。
總之,在網絡教學中不但要注意教師的教,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學。讓學生在參與中逐漸養(yǎng)成“自主發(fā)現、自主質疑、勇于探求、合作參與”的學習習慣,逐步實現個性的全面發(fā)展。這應該是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發(fā)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周勤.協作學習與網絡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00,(5).
[2]余勝泉.基于Internet的學習模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1,(6).
[3]粱瑞儀.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1,(6).
[4]王迎.網絡化課堂教學及其教學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02,(4)
歷史與社會論文相關文章:
1.歷史與文化論文
2.歷史論文范文
6.歷史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