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瘀除濕湯加減治療結節(jié)性血管炎21例
時間:
付國寶 李惠軍1由 分享
近5年來,我們采用自擬祛瘀除濕湯加減治療結節(jié)性血管炎21例,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1例中女性17例,男性4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23歲;病程最短7天,最長6個月。結節(jié)僅出現(xiàn)在下肢的16例,出現(xiàn)在腹部、上肢的5例。
1.2診斷要點:此病多見于青壯年女性;結節(jié)好發(fā)于小腿伸側,也可見于大腿、上肢等處,對稱分布;皮損為圓形或橢圓形,如蠶豆或櫻桃大,色淡或紅鮮紅,略高于皮面,不潰破或融合,自覺疼痛或壓痛;可伴有局部腫脹、發(fā)熱;可有慢性感染史。
2治療方法
祛瘀除濕湯組成:白茅根15g;茜草根10g;紫草根15g;當歸10g;川芎10g;薏仁30g;黃柏10g;川牛膝15g;夏枯草15g;忍冬藤10g。 如伴有上肢結節(jié)加桑枝8g;疼痛較重者加療效觀察乳香、沒藥各6g;濕重者加蒼術8g、萆薢15g;瘀重而節(jié)硬難消者加炮山甲6g,桃仁、紅花、地龍各10g,病久氣虛者加黃芪30g、白術10g。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治愈:結節(jié)紅斑及疼痛、水腫等伴隨癥狀消失,停藥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
顯效:結節(jié)大部分消失,水腫、疼痛等伴隨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停藥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或加重。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
3.2治療結果:經10到30天治療,治愈9例,顯效10例,無效2例??傆行剩?0.47%。
4典型病例
李某,女,28歲,2007年4月26日初診。訴:約2月前咽炎、牙齦炎、發(fā)熱病史。半月后出現(xiàn)雙小腿疼痛,皮下結節(jié)。當地考慮“淋巴結炎”,抗生素治療7天,效果不佳。行血、尿常規(guī)、血沉、肝腎功能、腹部超聲檢查等均未見異常。后皮膚科診斷“結節(jié)性血管炎”。來診時見雙小腿下端及踝部腫脹,壓之有凹陷,并發(fā)現(xiàn)雙下肢皮下結節(jié)10余枚,如蠶豆大小,質地較硬,觸痛,皮色鮮紅、暗紅不一。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辯證為: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治法:清熱祛濕,活血化瘀。藥用祛瘀除濕湯蒼術8g,乳香、沒藥各6g,炮山甲6g(研沫沖服)每日一劑,水煎服。10劑后,疼痛減輕,水腫消失,結節(jié)減少;原方去蒼術、乳香、沒藥、加澤瀉、桃仁、紅花各10g,又10劑。結節(jié)及伴隨癥狀完全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fā)。
5體會
結節(jié)性血管炎是累及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小血管的疾病,本病病因復雜,一般認為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多見于女性,多發(fā)于小腿伸側,偶見于手臂,皮損為圓形、橢圓形皮下結節(jié),蠶豆大或櫻桃大,紅腫疼痛,不化膿、潰破,發(fā)病前多伴有低熱、關節(jié)痛。本病大致與祖國醫(yī)學的“瓜藤纏”、“濕熱流注”相似。本病病機多為“濕熱下注、氣滯血瘀”。祛瘀除濕湯中,薏仁、黃柏、川牛膝擬四妙丸之意,補腎健脾、清熱利濕,引濕下行;白茅根、茜草根、紫草根擬五根湯之意,清熱涼血;當歸、川芎、夏枯草、忍冬藤行氣活血、通絡散結。全方共奏清熱涼血、清熱除濕之效,使?jié)癯崛?、淤散、痛消。藥對病機,故能取得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劉默義.血管炎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7.120-12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1例中女性17例,男性4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23歲;病程最短7天,最長6個月。結節(jié)僅出現(xiàn)在下肢的16例,出現(xiàn)在腹部、上肢的5例。
1.2診斷要點:此病多見于青壯年女性;結節(jié)好發(fā)于小腿伸側,也可見于大腿、上肢等處,對稱分布;皮損為圓形或橢圓形,如蠶豆或櫻桃大,色淡或紅鮮紅,略高于皮面,不潰破或融合,自覺疼痛或壓痛;可伴有局部腫脹、發(fā)熱;可有慢性感染史。
2治療方法
祛瘀除濕湯組成:白茅根15g;茜草根10g;紫草根15g;當歸10g;川芎10g;薏仁30g;黃柏10g;川牛膝15g;夏枯草15g;忍冬藤10g。 如伴有上肢結節(jié)加桑枝8g;疼痛較重者加療效觀察乳香、沒藥各6g;濕重者加蒼術8g、萆薢15g;瘀重而節(jié)硬難消者加炮山甲6g,桃仁、紅花、地龍各10g,病久氣虛者加黃芪30g、白術10g。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治愈:結節(jié)紅斑及疼痛、水腫等伴隨癥狀消失,停藥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
顯效:結節(jié)大部分消失,水腫、疼痛等伴隨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停藥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或加重。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
3.2治療結果:經10到30天治療,治愈9例,顯效10例,無效2例??傆行剩?0.47%。
4典型病例
李某,女,28歲,2007年4月26日初診。訴:約2月前咽炎、牙齦炎、發(fā)熱病史。半月后出現(xiàn)雙小腿疼痛,皮下結節(jié)。當地考慮“淋巴結炎”,抗生素治療7天,效果不佳。行血、尿常規(guī)、血沉、肝腎功能、腹部超聲檢查等均未見異常。后皮膚科診斷“結節(jié)性血管炎”。來診時見雙小腿下端及踝部腫脹,壓之有凹陷,并發(fā)現(xiàn)雙下肢皮下結節(jié)10余枚,如蠶豆大小,質地較硬,觸痛,皮色鮮紅、暗紅不一。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辯證為: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治法:清熱祛濕,活血化瘀。藥用祛瘀除濕湯蒼術8g,乳香、沒藥各6g,炮山甲6g(研沫沖服)每日一劑,水煎服。10劑后,疼痛減輕,水腫消失,結節(jié)減少;原方去蒼術、乳香、沒藥、加澤瀉、桃仁、紅花各10g,又10劑。結節(jié)及伴隨癥狀完全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fā)。
5體會
結節(jié)性血管炎是累及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小血管的疾病,本病病因復雜,一般認為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多見于女性,多發(fā)于小腿伸側,偶見于手臂,皮損為圓形、橢圓形皮下結節(jié),蠶豆大或櫻桃大,紅腫疼痛,不化膿、潰破,發(fā)病前多伴有低熱、關節(jié)痛。本病大致與祖國醫(yī)學的“瓜藤纏”、“濕熱流注”相似。本病病機多為“濕熱下注、氣滯血瘀”。祛瘀除濕湯中,薏仁、黃柏、川牛膝擬四妙丸之意,補腎健脾、清熱利濕,引濕下行;白茅根、茜草根、紫草根擬五根湯之意,清熱涼血;當歸、川芎、夏枯草、忍冬藤行氣活血、通絡散結。全方共奏清熱涼血、清熱除濕之效,使?jié)癯崛?、淤散、痛消。藥對病機,故能取得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劉默義.血管炎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