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學論文 > 新聞傳播學 >

網絡熱詞產生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時間: 計慧慧 1 分享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群間存在著不同的利益訴求,由此導致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其突出的外化表現即是網絡熱詞大行其道。本文借用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從網民個人和網民群體兩個層面出發(fā),探討轉型期民意表達的思維特征。
  關鍵詞:網絡熱詞 思維 轉型期 民意表達
  思維一般指“人腦對客觀事物能動的、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馬克思說:“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
  現代社會,互聯網成為人們表達意見、實現社會參與的重要空間,它使人類思維半徑加寬,深度加大,精確度加深。這種思維方式變化的一個集中體現即是網絡語言的變遷,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網絡熱詞的產生。網絡熱詞,折射出一定時期內網民普遍關注的社會事件和現象,反映了網民對現實社會的觀點與立場。某種程度上,網絡熱詞已經成為民意表達的符號,體現出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及其背后的公民意識。
  網絡熱詞是民意表達的外化表現
  網上產生并流行的熱詞常與社會熱點事件相關,是網民情感和意見的表達。以互動百科發(fā)布的2010年十大網絡熱詞為例,“漲時代”是網民對2010年物價瘋漲現象的感慨,“蒜你狠”、“蘋什么”、“糖高宗”等,生動形象地說明物價瘋漲對百姓心理底線的挑戰(zhàn)。“炫父”指炫耀父輩的權勢和能力,以為憑此能搞定一切的社會現象,該詞源于一起校園車禍案中肇事者“我爸是李剛”的叫囂,表達出網民對這種驕橫行徑的集體不滿。3Q戰(zhàn)爭意指360與騰訊的紛爭,由于QQ和360在各自領域壟斷性的覆蓋率,多數網民被迫卷入這場互聯網戰(zhàn)役,兩家公司對用戶的綁架行為最終引發(fā)網民的聲討浪潮。
  “西畢生”、“恨爹不成剛”、“一個艱難的決定”等熱詞,高度濃縮且形象、精準,可以感染多數網民,形成網絡民意。而網絡的普及、網民群體的擴大又反過來推動熱詞的形成和傳播。網友樂此不疲地創(chuàng)造并使用熱詞,既是對社會熱點事件的聚焦,也是“對事實真相的追求、對民生熱點的關注、對不良現象的批評”,屬于網絡民意表達的方式之一。
  網民個體意見表達的思維特征
  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都是在實踐活動中通過思維形成并積累起來的。網絡熱詞是網民表達個人意見的載體,熱詞的產生和發(fā)展在微觀上即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它不僅具備思維的一般特征,也有著自身的特色。
  間接性和概括性。對思維的定義雖在表述上略有差異,但大都持“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一說。思維的間接性指思維活動常“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反映”。網民通過熱詞表情達意時,通常不是直陳社會弊端,而是借由相關事件中的典型詞語間接反映觀點與傾向。如“躲貓貓”、“俯臥撐”、“壓力差”等,都折射出網民對于相關事件或現象的不滿與思索,以及對社會弊端的無奈調侃。網絡熱詞是網民對社會事件關鍵詞的濃縮與提煉,是對社會現象核心意義的總結,具有概括性。“恨爹不成剛”代表普通民眾對“官二代”享有各種優(yōu)待現象的不滿;“給力”可以用到任何表示贊揚的場合;“壓力山大”則概括了現代白領面對的各類困境與挑戰(zhàn)。
  針砭時弊,目的性強。思維是“有目的的”,總是“指向于解決某個任務”。網民創(chuàng)造熱詞的目的首先在于總結社會熱點事件或現象,其次為引發(fā)關注,進而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輿論影響現實。具體說來,當某個新聞事件或某種社會現象出現時,網友為便于描述和交流,需要一個代號指稱這一事件或現象。這種需要轉化為個體的思維任務,網民分析并抓住問題的核心,總結出一個具有概括性的、簡練的詞語,并運用到網絡中。當該詞在實際的網絡交流中被認可,乃至在現實社會中被廣泛使用時,我們可以認為網絡熱詞就此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多數網友的意見或傾向。在此過程中,通過對熱詞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使用,網民意見在網絡上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引發(fā)傳統媒體關注,而這種關注可能改變政府決策或民眾社會行為。
  個性化和社會化兼有。從宏觀上講,隨著世界的多樣性和多元化,以及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思維的主體,即人自身也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網絡平臺的便捷、平等、自由使人們利用網絡生產、傳播、交流信息越發(fā)靈活,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隨之得到充分發(fā)揮。任何個人都可能參與熱詞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借用個性化的表達,通過互聯網擴散,形成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共同意見和統一稱謂,原本個性化的描述也因此有了網民共享的意義空間。典型的如“神馬都是浮云”,該詞本是天涯社區(qū)網友蓉榮在帖子《感謝小月月這樣一個極品的朋友給我?guī)砹诉@樣一個悲情的國慶,深度八做留戀》中的慣用語,隨著“小月月”的爆紅及“拜月教”的興起,“神馬都是浮云”備受網友熱捧。
  隱喻式批判?,F實社會中,社會階層分化、利益分配不均、公權力濫用等,都會誘發(fā)民眾的不滿甚至憤怒。羅蘭·巴特說:“活在我們這個矛盾已達極限的時代,何妨任諷刺、挖苦成為真理的代言。”在網絡環(huán)境下,政治、經濟、技術等因素的制約使網友無法通過激烈的言辭表達,只能轉而借由簡潔俏皮、調侃戲謔的詞語表現適度的無奈和憤怒,用一個個幽默的隱喻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批判。如“被自殺”、“被就業(yè)”等。“被自殺”一詞來自一些案件報道如“俯臥撐”、“鞋帶吊死”等,其中警方關于受害人死因的結論無法令人信服,熱詞便成為網民表達不滿的工具。“被就業(yè)”則是隨著就業(yè)形勢的日益嚴峻出現的。有高校畢業(yè)生在網上發(fā)帖慶祝“被就業(yè)”,稱自己早已就業(yè)卻毫不知情,就業(yè)協議書上的簽章名是一個從未聽說的公司。近年來,很多高校為提高就業(yè)率“幫助”學生就業(yè),“被就業(yè)”是深受其害的網友對現實的諷刺和挖苦,也是一種隱喻。
  多樣性和娛樂化。網民是最具創(chuàng)意和活力的語言群體,有著個性張揚、追新求異的心理特征,網絡熱詞中的民意表達因而也有了多樣性的思維特征。僅從來源上說,就有源于方言的如“給力”、“帥鍋”;源于漢語諧音的如“鴨梨”、“神馬”、“杯具”;源于社會熱點事件的如“蒜你狠”、“姜你軍”、“羊羔體”;英語音譯如3Q(Thank you謝謝你)、IC(I see我知道了)等等。網絡熱詞的豐富多樣也體現出網絡民意表達娛樂化的思維特征。“躲貓貓”、“樓脆脆”、“打醬油”、“俯臥撐”等,將原本嚴肅甚至悲哀的事件或現象通過充滿戲劇元素的詞語表達出來,戲謔的口吻反映了網民的娛樂心理。更有甚者,“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別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等熱詞本身并無實在意義,卻可以風靡網絡,表明多數網友僅僅想通過這種象征性符號,在空虛無聊中尋求刺激、互相娛樂而已。
  網民群體意見表達的社會心理審視
  網絡為人們提供了新的互動空間和環(huán)境,網絡社會群體隨之形成,并有著交往空間大、更具親和性、成員自由度大等特征。在網絡空間中,網民個體已經被社會化了,成員為取得各自在網絡世界的社會地位,實現群體歸屬,必然會自覺遵循群體規(guī)范,模仿群體主流行為,從而獲得其他成員的認同,求得自身的安寧。
  網民群體社會角色認知:具有獨立思想和觀點的網絡公民集合。社會角色是“在社會系統中與一定社會位置相關聯的符合社會要求的一套個人行為模式”,也可以理解為“個體在社會群體中被賦予的身份及該身份應發(fā)揮的功能”。網絡社會具有數字化、去中心化等特點,網絡身份的認同過程也隨之改變。在互聯網中,網民可以自由決定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扮演什么角色。不同時段或場合,這種身份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甚至互相沖突。這種情況下,網民預設情境也隨之改變?yōu)椋荷暇W時任何人都可能遇到,要用一種“可能的、可行的、沖突性小的行為方式進行交往”。如此一來,網絡認同兼容的可能性反而增高,逐漸形成客觀對話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因為沒有面對面人情的壓力,網友可以自在地表達意見,讓不同的立場與觀點彼此交鋒。網絡空間日益具備公共領域的特點,網民可以針對共同關注的社會事件或現象公開討論,產生對事件或現象的一致描述(即網絡熱詞),形成共同的意見或傾向。這里,網民群體逐漸進化為具有獨立思想、個性和觀點的網絡公民集合。
  網民群體意見表達的社會動機:交往與自我實現。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稱動機論)認為,驅使人類行為的動力是人的基本需要,這些需要可分為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反觀網絡社會群體上網交流的目的,大體分為兩種:一是把網上交流當做工具,為某種目的而與網上的符號和人溝通;二是把網上溝通本身當做目的,即享受網絡溝通給人帶來的愉快和充實之感。對照馬斯洛的動機論可以發(fā)現,網民群體通過熱詞進行交流和意見表達的動機主要有歸屬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40歲以下的網民占網民總數的81.6%,網民群體趨于年輕化。他們不再滿足于默默無聞的生活方式,而勇于展示個性,彰顯自我。網絡熱詞個性化、前瞻性的表達特點契合網民的生活態(tài)度,滿足了網民群體的自我實現需求。同時,熱詞以其豐富的意涵,準確精練地詮釋出相互交織、滲透的諸多復雜情緒,被網民廣泛運用到網絡交往中,在網絡民意表達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網絡熱詞折射民意表達的心理動力:從眾。從群體心理角度來看,網絡熱詞的廣泛傳播是借助網絡社會群體中的從眾心理實現的。群體施加壓力使個體從眾有兩種形式:信息性壓力和群體規(guī)范壓力。目前,網絡是人們接收和交流信息最重要的途徑,對網絡熱詞的創(chuàng)造、使用和傳播成為網民辨別同類人群的主要標志。為了避免遭受信息壓力,網民群體積極參與“全民造詞運動”,網絡熱詞隨之不斷涌現。
  此外,群體成員相互交流彼此影響,會形成一套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與評判標準。群體心理學家塞奇·莫斯科維奇指出,個體在群體中會有意無意地將群體的行為方式強加于己,力求與群體保持一致。唯有如此,個體才能感到自己確實屬于某個群體。基于群體心理的推動,新穎且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一旦出現,便會迅速成為在線交流的新范式,逐步被網絡社會群體成員接納,成為網絡熱詞。經過時間的發(fā)酵,網絡熱詞將逐步走出虛擬空間,進入主流話語體系,塑造出獨特的社會文化景觀。
參考文獻:
  1.大辭海編輯委員會:《大辭海(哲學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趙國祥:《心理學概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版。
  4.俞國良:《社會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沙蓮香等:《中國社會心理分析》,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常晉芳:《網絡哲學引論:網絡時代人類存在方式的變革》,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塞奇·莫斯科維奇[法]:《群氓的時代》,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羅蘭·巴特:《神話——大眾文化詮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薛國林:《網絡熱詞的表達為什么“怪”》,《人民日報》,2010-12-02。
  10.張九海:《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網絡世界的思維特征分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11.湯建民:《從“思維是什么”到“如何思維”——關于思維分類和思維定義的再思考》,《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1)。
3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