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研究論文
日本歷代文學作品中有大量描寫中國唐代故事的篇章,這些故事中透露著眾多的中國文化元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本文學研究論文,供大家參考。
日本文學研究論文篇一
《 日本文學對中國和歐美文學的接受特征研究 》
摘要日本文學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日本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二元性,即在接受他國文學特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進行抵觸。日本文學這種文學特征的形成,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原因,本文試對日本文學對中國和歐美文學的接受特征進行研究。
關(guān)鍵詞:日本文學 中國文學 歐美文學 接受特征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日本文學領(lǐng)域乃至日本文化中,到處都將二元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然而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日本文學的二元結(jié)構(gòu)中,看似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卻能夠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日本文化的另一個表現(xiàn),如:一方面,肯定并且接受來自國外強有力的文化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強烈地反抗著來自外來文化的同化。對此,法國文學家曾用這樣的一句話來描述日本的二元結(jié)構(gòu)的文化特征:
“按照西歐的理性主義,許多情況具有二者擇一的性質(zhì),非此即彼,然而,日本竟將兩者巧妙地協(xié)調(diào)一處,超越了它們的對立。”
筆者認為,日本文學能夠形成這種獨特的二元結(jié)構(gòu),也必然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原因。本文主要探討日本文學對國外文學的接受特征以及其形成的過程。
一 日本文學對中國和歐美文學接受特征的表現(xiàn)
1 超政治性的特征
日本文學具有很強的超政治性。日本文學最早產(chǎn)生于宮廷之中,而進行繼承的也都是宮廷、法師、市民等等,其包含了古代的貴族文學、武士文學,以及近代產(chǎn)生的平民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從事文學的學者們幾乎很少關(guān)心政治,他們都屬于政治上的局外人。因此,日本歷來的文學中很少見到與政治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日本文學是完全超脫于政治并以文學家的精神和思想進行支撐的,這也是日本文學的一個極大特征。
2 南北方的高度融合
日本文學歷來都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思想:一方面,對生命懷有無限的敬仰和熱愛;另一方面,卻又認為死是一種可悲的現(xiàn)象。文學家因此所采取的態(tài)度也不同,而這又與他們所處的南北兩地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即是由南北方的差異而造成的不同。日本很多文化的代表者都與其出生地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然而兩種文化卻實現(xiàn)了有機的融合,如北方文化的發(fā)現(xiàn)者連歌大師竟然是南方和歌山縣人。所以,日本的風土雖然有著南北結(jié)構(gòu),但其文化卻不是單一的,而是南北文化的高度融合。
3 單一性復(fù)合性
日本文化是單一性復(fù)合文化,其內(nèi)容非常簡單。日本地處中國這一巨大文化圈的邊緣,不斷從中國吸收大量的先進文化。日本文化也是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的,因而其本身總是表現(xiàn)出復(fù)合性文化這一特點。歐美人稱漆器為“Japan”,稱陶器為“China”,然而日本的漆器工藝最初卻是由中國引進的。只不過日本將這種復(fù)合性文化,逐漸改造成為單一性文化,以至于歐美人將漆器稱作“Japan”,并將其視為日本的國粹。追根溯源,日本文化雖屬于復(fù)合性文化,但經(jīng)過不斷地消化與統(tǒng)一,最終形成了單一性文化。
4 概念性文化汲取
日本近代文學思潮中的寫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新浪漫主義等,都是來自歐洲的文學概念。在歐洲,浪漫主義運動從法國大革命開始直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統(tǒng)治歐洲約半個世紀之久,后以德國浪漫主義為開端,在英、法形成巨大的浪漫主義浪潮,隨之傳入俄國、波蘭等斯拉夫語民族。1個世紀后,當這股席卷歐洲的浪漫主義風潮波及到日本時,已是強弩之末,只在大洋彼岸激起了幾朵美麗的浪花,出現(xiàn)了如北村透谷、島崎藤村、謝野晶子等追求自我、向往自由、謳歌青春之美的“精神界之戰(zhàn)士”。由于受時空的限制,再加上日本人民族主義和自身素質(zhì)的影響,日本主要接受了德國感傷型和英國“湖畔派”的浪漫主義,從而形成了以告白自我、抒發(fā)主觀情感為特征的日本浪漫主義性格。夏目漱石在《文學論》中認為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并非水火不相容。自然主義作為寫實主義發(fā)展的極致,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了大量的浪漫主義色彩。在日本,自然主義是浪漫主義的延續(xù)——日本人不僅將易卜生當作浪漫主義作家接受,而且在接受福樓拜的同時也接受了莫泊桑。從而形成了既重客觀描寫,又重主觀抒發(fā)的日本自然主義。
5 變異性與連貫性
“日本文化史,就是這樣一部多樣化的歷史,它是在多樣化與統(tǒng)—性,變化與持續(xù)的微妙平衡中發(fā)展過來的。”在這種融匯中,日本文學傳統(tǒng)的民族性并沒有因此而消失,相反卻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如日本文學具有了一種縮寫人生和自然的“盆景趣味”,而這正是日本文學抒情性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有研究者指出,中國文化總的趨勢上有陰性特征,因此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性格具有明顯的女性偏向??梢?,日本文學在與外來文化的對抗中,又表現(xiàn)出相對意義中的融合,也就是說,日本文學為取得抗衡力量,每每從對手的成就中尋找壯大自己的因素。而在對抗中大量攝入精髓、在對抗中實現(xiàn)融合,并最終保持了其連貫性,這又構(gòu)成了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國和西方文化過程中的又一特征。
二 日本文學接受特征形成的過程
1 日本文學對中國文學的接受形成
雖然日本文學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對國外的新鮮文化不斷地接受和學習,但大多對日本文學產(chǎn)生深厚影響的國家卻無一例外地成為了日本攻擊的對象。日本對國外文化所秉持的態(tài)度是“壤夷—師夷—制夷”的邏輯,即從接納到學習再到超越。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的接受。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日本在其民族形成初期就保持著和中國的友好往來,并且深深為中國文化所折服,中國大陸的水稻種植,就曾給初步發(fā)展的日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日本列島的一些部落國家,開始借助中國強大的力量來對抗其他的國家。最早的漢字文化毋庸置疑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但日本卻并不是完全地照搬將其移入到日本,而是在接受中國漢字的同時又進行了修改,為其注入了日本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另外,就是中國佛教的傳入。古老的日本是以神道作為宗教信仰的,當佛教被日本所接受時,其本身所具備的哲學細想和洽談經(jīng)典思想都為日本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并且是十分具有推動作用的影響。可以說,日本由于佛教的傳入,才使得原本凌亂無章可循的統(tǒng)治機構(gòu),逐漸建立起法典和國家機器,并且由于佛教的引導而不斷地完善,這種推動作用一直維持到明治維新以前。在這段漫長的時期內(nèi),佛教為日本的文化和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儒家思想,直至現(xiàn)代仍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在引進了中國的漢字、接受了中國的佛教之后,日本開始進入了近代社會,而這也是中國災(zāi)難的開始。在中英鴉片戰(zhàn)爭之后,美國首先在日本列島登陸,一種全新的文明呈現(xiàn)在日本面前,他們被高科技的戰(zhàn)艦所折服,而美俄也由此而征服了日本人,日本長久以來緊閉的大門被打開。一路走來,日本都是在一種獨立的環(huán)境中進行發(fā)展的,但隨著美俄等國家的進入,其帝國主義的擴張行為也被深深地卷入到日本的文化和思想當中。面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日本無力對抗,也別無選擇。于是,當時的日本人決定開始改革,而這也正是日本進行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此后,日本在經(jīng)濟和文化等各方面開始向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并從骨子里開始散發(fā)霸強主義思想:一方面,對中國文化仍然進行吸收;另一方面,對中國的儒家思想表示不滿和反對,標榜日本才是亞洲的強國。在清朝鴉片戰(zhàn)爭之后,日本取而代之成為東亞大國的野心越發(fā)強烈,并對中國的文化開始了鄙夷和反對、開始了不斷進行擺脫,進而更加深入地吸收西方文化的養(yǎng)分,開始了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接受。
2 日本文學對歐美文學的接受形成
日本文學對歐美文學的接受,始于16世紀40年代,當時最先受其吸收的對象國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繼而是英國,隨后擴大到西方其他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國家。當時的荷蘭文化對日本文學養(yǎng)成的影響最大。西方資本主義在進行征服世界的進程中,對日本在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shù)方面都進行了十分周密的計劃。西方列強以美國為首,先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日本的國門,進而用強大的軍事壓力對日本進行了侵略。從此,日本成為西方文化的接受和吸收對象,并開始了轉(zhuǎn)變——轉(zhuǎn)向了強大的美德等國。在西方強大的堅船利炮面前,日本一向引以為豪的日本武士道精神顯得不堪一擊,日本人也由此開始認識到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對于一個國家致命的影響。從此,日本開始改變了敵對的態(tài)度,開始與西方國家進行頻繁的接觸。有些學者指出,每當較弱的國家遇到較強的對手時,勢必會產(chǎn)生兩種反應(yīng):一種是切斷與外界的聯(lián)系,閉門鎖戶,從自身發(fā)展的信念中獲得慰藉;另一種則是對他國先進的經(jīng)驗和文化進行吸收,而這些往往是能夠使本國具備對抗外國能力的一個基礎(chǔ),即采用他國的先進文化和經(jīng)驗對他國進行抵抗??梢钥闯觯谝环N是逃避;第二種則是接受和適應(yīng)。日本正是因為具有了接受思想而發(fā)展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接受而對抗國外政府的民族。在進行了明治維新后,日本的文明和產(chǎn)業(yè)開始迅速發(fā)展,并走上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日本除了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借鑒西方國家經(jīng)驗的同時,在文化以及文學發(fā)展上也呈現(xiàn)出了西方的特色。
三 日本文學內(nèi)部各種特征的關(guān)系
日本文學作為時代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并不是簡單的新舊交替,而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以舊的思想作為基礎(chǔ),不斷地增加和變化:由局部的變化開始,逐漸蔓延到整體的變化。從而使舊的思想與外來的思想進行了和諧的結(jié)合。日本歷來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學特征,就是針對外來文化,在不斷地學習吸收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進行排斥,但占據(jù)主流的,仍然是日本文化中所固有的一部分。在日本文化中,其各種特征的同時存在,也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由于語言和世界觀是相互適應(yīng)的,因此,在日本文學領(lǐng)域中并沒有把時代思想強制歸納為任何一個體系,反而由于不同的文學特征,使其具備了多種表達方式。
此外,由于日本語言所具有的二重性促進了新東西的吸收和接納,因此即使是在外國文化特權(quán)階層的統(tǒng)治下,民眾的日語世界也仍然存在,甚至在幾代之內(nèi)都不會產(chǎn)生根本性的變化。當然,新舊文化并不保持著一成不變的比例,外來思想雖然在不斷地影響著日本文學,但日本文學在接受外來思想時仍保持著一定的理智:他們?nèi)匀皇遣捎霉逃械乃枷雽ι詈蜕鐣M行觀察和思考,而這些也深深影響著日本民眾的思想。
四 小結(jié)
日本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在精神上十分強大的國家。作為一個小島國,日本正是通過不斷地對國外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實現(xiàn)了巨大的發(fā)展。與此同時,因具有很強的危機意識,所以日本又使用各種手段,實現(xiàn)其對強權(quán)的崇拜,進而從他國的文化中發(fā)掘機遇并利用該機遇對他國進行地域征服。也正因如此,所以在日本的文學領(lǐng)域中,接受特征是顯而易見的,而這種特征形成的歷史根源和形成過程,也成為學者們始終進行研究的主要方面。本文僅對日本文學的接受特征進行了簡要分析,其他問題還有待于學者們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宋冠純、胡瑞祥、劉琳:《關(guān)于日本文學作品中自然描寫的社會性》,《大家》,2010年第14期。
[2] 孫寧:《談日本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大舞臺》,2010年第7期。
[3] 王雅楠:《淺議白居易對日本平安文學的影響》,《職業(yè)時空》,2010年第7期。
[4] 姚繼中、林茜茜:《日本文學理念 (五) 〈枕草子〉之和雅——〈をかし〉》,《日語知識》,2010年第5期。
[5] 金銀華:《日本大眾文學對文化民族主義的解構(gòu)》,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6] 劉翌:《論日本文學對五四時期中國文學的影響》,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7] 左莉:《日本文學歷史發(fā)展的狀態(tài)》,《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4年第1期。
[8] 王向遠:《日本文學民族特性論》,《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9] 王連勝:《一山一寧與日本“五山文學”》,《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10] 張婷:《日本文學作品中擬聲擬態(tài)詞的應(yīng)用與漢譯模式探討》,《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日本文學研究論文篇二
《 淺析日本文學在日語學習中的作用章明 》
[摘要]文學與語言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日本語言學家森田良行先生在《日本語的視點》一書中指出的,“語言正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離開文化的視點考慮語言就無法看到真正的語言”,而文學正是社會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每一階段的社會文化都會衍生出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因而對于文學的學習,在高年級的日語教學中就格外的重要。對于有一定日語基礎(chǔ)的高年級學生,為了更好的進一步提高日語學習的水平,不僅僅需要加強文法知識的學習,同時還需要加強對日本文學的學習與理解。
[關(guān)鍵詞]日本文學;日本文化;語言學;思維方式
當前,在高校日語本科教育階段高年級,大部分學校都開設(shè)了日本文學這一課程。教學內(nèi)容多為日本文學史簡介和日本文學作品的選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調(diào)研中,卻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這類課程的興趣不高,認為文學史和文學作品的學習對于日語的學習沒有太大的幫助,因而忽視了這門課的學習。以下通過對日本文學在日語學習中的作用的研究,希望能對今后的日語學習者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眾所周知,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離開文化的視點考慮語言就無法看到真正的語言。正如瑞士的語言學家索旭爾所說,語言是人們所進行的普遍的言語活動,其中又可以分為社會的側(cè)面ラング和個人的側(cè)面パロール。然而世界上的所有國家的語言卻不盡相同,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每個國家的社會的側(cè)面,即所謂的“ラング”是不同的。具體到日語來說,如同橋本進吉博士說的那樣,“日本民族使用的語言是日語,作為日本民族自身的語言來說,只能是日語。正因為如此,日語可以理解為日本民族的語言”。上田萬年也曾說“國語是帝國的藩屏”。那么日語作為國家的語言,自然就伴隨著日本人的主觀感情,帶有排外的情緒??梢?日語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對日本民族,日本社會的了解。而文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民族性。日本文學反映的只能是日本民族的社會生活特點和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等,因而日語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學習,而文學就恰是架在語言和文化間的橋梁。
首先來了解日本文學和文化間的關(guān)系。日本社會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經(jīng)歷了奈良,平安,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江戶,一直到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特色的文化,這一點通過文學史方面可以清楚的得知。經(jīng)歷了不同時代的日本,每個時代的文化烙印都在日本文學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從樸素的上代文學,到纖細優(yōu)美的中古王朝文學,再到中世的武家文學,近世的町人平民文學,進而到受西方文學影響深遠的百家爭鳴的近現(xiàn)代日本文壇。換言之,日本文學史從某個角度來說,是一部濃縮的日本歷史和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學以其特有的各種方式記載了這一文化變遷與發(fā)展。在今天的日語學習中,大家都不難發(fā)現(xiàn)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繁體字和變體字的存在,當然這些字中有同形同義的,也有同形異義的,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類特有“和制漢字”。然而日語中的漢字的用法和意義和漢語不盡相同,要學好這些詞單靠機械的記憶肯定是不行的。學習的過程中,大家如果結(jié)合日本文學來學習,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日本上代文學的產(chǎn)生就始于奈良時代漢文的傳入,日本社會才從口承文學走向記載文學,也才有日本歷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古事記》最初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對漢字的使用只是照搬式的借用。隨著樸素的《萬葉集》的問世,出現(xiàn)了日本今天假名的雛形——萬葉假名。日本人對漢字的使用開始了初探。然而隨著文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日語也開始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從最初的和歌到中古的物語,日記,到中世的隨筆,近世的俳諧,近現(xiàn)代的小說等形式多樣的文學發(fā)展,日語也經(jīng)歷從漢文,到萬葉假名,和漢混淆文,再到假名,和制漢字等,在文學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發(fā)展蹤跡。由此可見,日本文學的學習有利于加強對日本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學習日語。
此外,從日文文學中也可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要想學習好日語,必須要了解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心理,否則很容易將文法用錯場合,或聽不懂日本人隱藏在言語中的真實意圖。在這舉出一個教學中的例子,“土を踏む”一文,描寫兩位從山口縣來到東京的學生在東京生活了2—3天后的感覺,即沒有腳踏土地的感覺。很多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后覺得內(nèi)容很可笑,紛紛會有這樣的疑惑,“沒有腳踏土地,難道天天是飄在空中的么”,“難道天天不用走路么?”等等。有這樣的疑惑的產(chǎn)生,是對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一種誤解。其實沒有腳踏土地的實感,只是日本人對于處于喧鬧繁雜的大都市的一種壓抑的感情的表達。然而,日本人為什么會有如此強烈的壓抑感呢?這與日本人的親植物性的心理和纖細敏感的思維習慣是分不開的。
早在《古今和歌集》里,就有很多通過對植物的描寫來表達人物感情的和歌。因而不少的枕詞和季語都是源自大自然的植物,有表示春天季語的“馬酔木の花、タンポポ、菫、”,表示夏天的“青嵐、紫陽花、”表示秋天的“無花果、蘭、”和冬天的“梅”等??梢娙毡救说膶χ参锖妥匀坏挠H近與喜好。日本名著《源氏物語》中的很多章節(jié),紫式部也用了植物的名稱來命名,比如桐壺,帚木,夕顏等。芳賀失一先生曾這樣說過:“將
人事和自然比較的話,從人生很容易聯(lián)想到自然,而自然也能更直接的表達對人生的思念。”正因為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這樣強烈的親自然性和親植物性,才會有今天的“不能腳踏土地”的苦悶,在東京這樣高樓林立的大都市中,接觸自然接觸植物的機會少之又少,滿眼望去的都是現(xiàn)代化都市的 建筑,沒有了自然的實感的一種苦悶心情的表達。毫不夸張的說,日本 文學是日本人思維習慣與思維方式的一部活的辭書。
再次,日本文學的學習與日語 語言學的學習和研究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語言學的學習研究簡要說來,大致可以概括為兩類:一是詞匯的變化 發(fā)展,而是文法的變化與發(fā)展。今天當我們要對日語詞匯或者文法本身的用法意義進行研究的時候,就需要大量真實有效的材料,一般可以從朝日新聞或青空文庫等地方搜集資料。所謂的青 空文庫,便是集合了文壇大家的從古至今的文學作品文庫。能被人廣泛的傳誦閱讀的文學作品,無論思想上還是語言的運用上都是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修改提煉后考究的語言,因而,無論是作為日語學習者的示例,或是作為日語研究者的語料,都是相當具有價值的。例如,對格助詞“が”的學習中,對于在現(xiàn)代文中既可以來提示主格,又可以提示所有格的助詞,很多日語學習者對這個很難理解,因為在中文中的所有格“的”和主格助詞“是”之間是不能互用。然而日語的主格助詞“が”在一些場合可以和所屬格助詞“の”通用。比如,“わが校”就等于“私の學校”,“私の好きなもの”等于“私が好きなもの”,而“私のやったことは正しい”則可以用“私がやったことは正しい”來代替。對于這樣特殊的情況,很多日語學習者頗感疑惑,但如果有學過日本文學的學生,應(yīng)該就可以知道,在日本最早的上代文學中,《萬葉集》里的很多和歌里的“が”并不是作為主格助詞出現(xiàn)的,而是作為所有格助詞出現(xiàn)的。緊接的平安文學的早期,日本文學中第一部物語《竹取物語》和日本文學第一部日記《土佐日記》中,“が”的用法基本都是所有格助詞,直到平安的中后期,在《源氏物語》等作品中“が”才有了作為主格助詞的用法,至此慢慢發(fā)展演變?yōu)榻裉斓闹鞲裰~,但也還保留了其作為所有格助詞的一些用法。
綜上所述,大家不難看出日本文學在日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在于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的理解日本 社會和日本 文化,而且對于了解日語本身用法和意義的演變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一言以蔽之,為了要提高日語學習的精準度,就必須要對日本文學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參考文獻:
[1]日本文學選集 ,趙曉玻,應(yīng)杰,陶振孝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8年
[2]新総合國語便覧,三好行雄,稲賀敬二,小尾郊一編著,第一學習社,1998年.
[3]20世紀日本文學史——以小說為中心,謝志宇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4]平安日本,茂呂美耶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5]日語和日本文化.孫滿緒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6]日本文化概論,韓立紅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7]日本語文 法學概論.張萬夫.知識出版社,2007年.
[8]現(xiàn)代日本語4.胡振平,上海外語 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有關(guān)日本文學研究論文推薦:
1.大學比較文學本科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