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學論文 > 現(xiàn)當代文學 >

論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

時間: 尚玉娟1 分享

摘要: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即追求“愛、自由、美”,希望“愛、自由、美”融合在人生里。這種最高境界就是回歸自然,回到生命的本體中去。
關(guān)鍵詞:單純信仰;回歸自然;理想化人生

  綜觀徐志摩如此短暫的一生,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愛、自由、美”的追求一直伴隨著他,直到生命的結(jié)束。對這種理想化人生的追求,導(dǎo)致他大量的詩文創(chuàng)作,而理想化人生的破滅是緣于這種追求的不現(xiàn)實,這樣一個輪回,造成了詩人云游而永遠不歸。為了更好的說明“單純信仰”在詩人生命中的重要,將他的一生分為:系煩惱結(jié),留學美國(1918-1920);遭遇愛情,再系煩惱結(jié)(1920-1922);月下待杜鵑(1922-1924);我不知道風向哪一個方向吹(1928-1931)這樣四個時期。
  一、系煩惱結(jié),留學美國
  這個時期是徐志摩思想的初步形成時期。眾所周知1915年10月25日徐志摩與張幼儀結(jié)婚于石夾石。對于此,思想幼稚無力的徐志摩毫無辦法,只能屈從于幾千年的父母包辦婚姻。他對左梅與蔣百里沖破國界、沖破宗法觀念束縛去爭取愛情十分贊賞,他同時哀嘆自己屈服家庭、與一個沒有愛情的人結(jié)婚,這為他后來勇于與張幼儀離婚奠定了基礎(chǔ)。
  為了尋求自己朦朧的信念,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離滬赴美留學。他抱著實業(yè)救國的宏愿向往做一個中國的韓美其,面對西方文化,諸如相對論,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尼采的超人哲學都曾影響過他。在這一時期,他所關(guān)心的是政治、經(jīng)濟、勞工與民主,在哥倫比亞,他認為“超人哲學”鄙視博愛、同情、憐憫與仁慈,把叔本華的人生觀視作“人死觀”,從而將興趣轉(zhuǎn)向社會主義的研究。
  1920年9月,他在哥倫比亞得到碩士學位,而他通過的論文是《論中國婦女地位》。此時,他思想再度波折,迷上了英國的羅素,他不羨慕美國的物質(zhì)文明,認為“實利主義的重要會壓倒人的靈性”,他也討厭美國圍著學分轉(zhuǎn)的教育方法。他想學一點濟世利民的學問,因此他決定離美赴英,跟隨羅素。羅素認為:“美好的人生是為愛所喚起”,“愛是一個含有多種情感的字”,它包含“憐憫”、“同情”、“戀愛”、“愛情”等含義,這些同徐志摩那種朦朧的信念達成了一種默契。
   二、遭遇愛情,再系煩惱結(jié)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間,他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這一時期他的思想受國內(nèi)國外的影響頗深。
  徐志摩認為“愛”是人生最偉大的一件事,是人們賴于生存的支柱。這是緣于“五四”時期,陳獨秀、李大釗、周氏兄弟、胡適等人對自由、民主、個性等人道主義的鼓勵與呼吁:“無戀愛是生命的失敗。” 徐志摩有妻有子,就是沒有愛情,對于沒有自身生命的嚴重缺失,徐志摩勇于追求。
  當愛一旦覺醒,他認識到愛情是一種強烈而神奇的感情,沒有愛情的滋潤,心頭是一塊荒蕪,因此和林徽音相識、相知、相戀、便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林長民(林微音的父親)還曾當面對他們說:“我看你們才是天生的一對。” 徐志摩一直幻想的理想中的美人形象出現(xiàn)了,但是現(xiàn)實使他一直處于一種可望而不可得的追求狀態(tài),處于一種追求與失望的狂喜與痛苦狀態(tài)。
  對“單純信仰”的潛意識追求,誘發(fā)了他的詩情,尤其是在康橋這個特別的地方。呂家鄉(xiāng)在《個性解放的追求和幻滅—徐志摩》中認為:“他的詩情和他的理想一同在英國的康橋萌發(fā)的。”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爭取個性解放的斗爭往往是從爭取戀愛婚姻自由開始的,徐志摩也是這樣。他曾經(jīng)指出,在康橋這段時間里,他的“詩情真有些山洪暴發(fā),不分方向的亂沖,什么成熟的半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頭間化作繽紛的花雨。我那時是絕無依傍,也不知顧慮,心頭有什么郁積,就付托腕底胡亂給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還顧得了美丑!”
  鑒于上述的原因,1922年11月8日他在《新浙江》報副刊《新朋友》上發(fā)表《笑解煩惱結(jié)—送幼儀》一詩,并同時發(fā)表一篇《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
  ……
  如何!畢竟解散,煩惱難解,煩惱苦解,
  來,如今放開容顏喜笑,握手相勞;
  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聽身后一片聲歡,爭道解散了解兒,
  消除了煩惱!
  徐志摩要求離婚是實現(xiàn)他合理化人生的一個步驟,是他單純信仰在個人生活上的一個典型投射,在當時具有反封建意義。在這首詩中,通過對封建禮教的忠孝結(jié)義和封建婚姻制度所造成的“淚跡血跡“的控訴,抒發(fā)了他向往自由和追求個性解放的愿望。
  婚離了,煩惱結(jié)未必解開。心儀的人飛走了,靈魂的伴侶失去著落,這指是1922年林長民攜女回國一事。此時,解開煩惱結(jié)的徐志摩再度系煩惱結(jié)。寫于1922年間的《情死》、《私語》、《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詩,反映了徐志摩在追求理想化人生道路上的艱難跋涉。在《情死》中,他以玫瑰喻愛人,表達了一種為愛情而瘋狂的癡迷;他又在《清風吹斷春朝夢》中訴說好夢難圓的悠悠惆悵。

當然,在徐志摩的詩文中,“愛”除了指向“愛情”外,還有“親情”、“同情”、“憐憫”等含義。
三、月下待杜鵑
   月下待杜鵑
  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shù)一數(shù)螺細的波紋,/我倚暖了石欄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水粼粼,夜冥冥/何處是我戀的多情友?/風颼颼,柳飄飄,榆錢斗斗,/令人長憶傷春的歌喉。
  ——徐志摩《月下待杜鵑不來》
  此時的徐志摩進一步通過對愛情的歌頌,對自由的追求,對現(xiàn)實社會不滿的控訴,來表現(xiàn)自己對理想人生的追求。詩人始終在凄冷美艷的日光下,等待杜鵑的聲聲歌唱。正如徐志摩在一詩中所說:“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處是我戀的多情友?”
  徐志摩在1923年11月28日《努力周報》上發(fā)表《就是打破了頭,也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支持北大校長蔡元培為追求理想主義,孤身為天下光明精神勇氣,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自己從孤苦深寂中噴射出的一腔幽情和激情,而徐志摩的這種激情來源于他對理想的追求,是“愛”“自由”“美”的匯合而已。
  徐志摩追求自由還表現(xiàn)在他的“詩化生活”的文藝美學觀,在1924年燕京大學的講演中,他這樣闡釋:“要使生命成為自覺的生活,不是機械的生存,是我們的理想。要使我們的心靈,不但消極的不受外物的拘束與壓迫,并且永遠在繼續(xù)的自動,趨向創(chuàng)作,活潑無礙的境界,是我們的理想。使我們的精神生活,取得不可否認的存在,使我們生命的自覺心像大雪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不但在生活里能同化極偉大極深沉與極隱密的情感,并且能領(lǐng)悟到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精神,使我們的理想。使天賦我們靈肉內(nèi)部的勢力,盡性的發(fā)展,趨向最后的平衡與和諧,是我們的理想。” 可見,徐志摩文藝創(chuàng)造的理想是靈魂的自由、生命的自由、靈與肉、物神的和諧一致,平衡發(fā)展的人生。
  對于愛情,徐志摩依然找不著北,他拋棄康橋政治經(jīng)濟學博士的頭銜回國,原因只有一個:徐志摩傾心的林徽音隨父回國,他無心在英倫逗留,遂乘船東行。胡適說徐志摩是一個有著單純的愛、自由、理想的人,為了自己的追求可拋開一切,因此做出此番驚世駭俗之舉也在情理之中。“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用在徐志摩身上相當貼切。實際上,在英倫留學期間,他受拜倫,雪萊影響頗大,徐志摩曾和狄更生說過:“我不喜歡歌德的戀愛觀,因為他常常在熱戀的時候,悄悄溜走;我喜歡雪萊,他愛的深愛的火熱。”為此,他不惜和發(fā)妻張幼儀離婚,他甚至認為與張幼儀的離婚是轉(zhuǎn)夜為日,轉(zhuǎn)地獄為天堂,是彼此重現(xiàn)生命之曙光的榮業(yè)。
  四、我不知道風向哪一個方向吹
  在充滿悲哀與絕望之感的詩人的心靈之中,在經(jīng)歷了一次比一次慘痛的愛情與婚姻的折磨和苦痛之后,徐志摩寫出了《我不知道風向哪一個方向吹》一詩。他說:“要從惡濁的底里釋放圣結(jié)的泉源,要從時代的破爛里恢復(fù)人性的尊嚴——這是我們的志愿……生命從他核心里供給我們信仰,供給我們?nèi)棠团c勇敢……”
  這里可以看出徐志摩最高的詩歌理想,即人生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的本體中去!歌頌生命、贊美大自然的與人和諧是他詩歌的主旋律。
  徐志摩是一個有著“單純信仰”的青年,對“單純信仰”的追求,使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純美詩篇。因為他追求“愛”也好,“自由”也好,其本質(zhì)是追求那種無可量化的美,因此是不會成功的。因而他短暫的一生毀于他對理想化人生的追求,而理想化人生的幻滅緣于理想的單純,非現(xiàn)實。

Abstract: Xu Zhimo’ idealized life is to pursue “love, freedom and beauty” and he hopes “love, freedom and beauty” can be penetrated into life. The highest ideal is to return to nature and return to life.
Key words: pure belief; returning nature; idealize life

1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