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解讀曹操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才觀(2)
時間:
白金香1由 分享
三、使用人才要“獎罰分明”
王沉在(《魏書》評曹操)中評價曹操的用人之術是“勛勞必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曹操正是堅持這個用人原則,所以才能充分而廣泛地調(diào)動了有利于統(tǒng)一集權的積極因素,消除了不利于統(tǒng)一集權的消極因素。建安八年,他發(fā)布的《論吏士行能令》中就強調(diào):“議者或以軍吏雖有功能,德性不足堪任郡國之選,所謂‘可與適道,未可與權’。管仲日:‘使賢者食于能則上尊,斗士食于功則卒輕于死,二者設于國則天下治’。未聞無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祿賞,而可以立功興國者也。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zhàn)之士。”他在《(孫子)注》中更是明白地告誡大家:“明賞罰,雖用眾,若使一人也。”這種“獎罰分明”的用人原則不但貫穿在曹操一生的政治生活和軍事斗爭的實踐中,而且也體現(xiàn)在他大量的文學著作之中。如建安十二年《請增封茍或表》中,他向漢南帝列舉了茍或在與袁紹大軍官渡決戰(zhàn)前后的功勞,并檢討自己在強大敵人面前“時眾寡糧單,欲圖還許”的退縮思想,多虧茍或的“深建宜住之便,遠恢進討之略。起發(fā)臣心,革易愚慮。”才使得自己“堅營固守,徼其軍實,遂摧撲大寇,濟危以安。”曹操認為,茍或雖不是沖鋒陷陣的武將,但他能夠深謀遠慮,提出積極的建議,達到“以亡為存,以禍為福”的效果,這樣的功勛真正是“謀殊功異,臣所不及。”所以曹操要求漢獻帝學習高祖劉邦的做法,要“貴指蹤之功,薄搏獲之賞。”對荀或應該以“原其績效,足享高爵”,“乞重平議,增疇戶邑。”曹操類似這類為功臣詛取封賞的事例很多,如建安十二年他上書漢獻帝的《表論田疇功》中對田疇在征討烏丸斗爭中杰出貢獻的陳述;建安六年在《加棗祗子處中封爵并祀祗令》中對棗祗在推行屯田制,恢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統(tǒng)一戰(zhàn)爭提供物質(zhì)支援作用的肯定。雖然棗祗“不幸早歿”,就是“追贈以郡”,也是“猶未副之”,就是說棗祗雖死,現(xiàn)在追封他為陳留太守,也不能和他的功績相稱。所以曹操感嘆地說:“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過也。”現(xiàn)在的辦法只有采取“祗子處中,宜加封爵”這樣才能達到“以禮祗為不朽之事。”又如建安十三年為謀士郭嘉請求追贈封邑的《請追贈郭嘉封邑表》,同時為追哀悼念郭嘉功績寫給荀或的兩封信,即《與茍或書追傷郭嘉》,再次表彰了郭嘉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曹操的人才觀,在他的文學遺著中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并在政治斗爭、軍事斗爭中堅決貫徹執(zhí)行。正是曹操這樣的人才觀,所以才能夠迅速地在他身邊集聚了一大批有識之士,他們嘔心瀝血、深謀善斷,使曹氏的政治地位、軍事力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形成了一個實力雄厚的政治核心和強大的軍事集團,終于戰(zhàn)勝和消滅了長期雄據(jù)在各地的大小封建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為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打下了基礎,也使曹操成為一代千古傳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