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蘇軾被貶時期的功績
時間:
杜勍妹1由 分享
【論文關(guān)鍵詞】蘇軾;黃州;惠州;儋州;文學(xué)創(chuàng)作;精神境界
【論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蘇軾,一生宦海沉浮,無論在朝為官,還是在外地任職,都有許多利國利民的功績。但是,他卻在《自題金山畫像》概括自己:“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將自己一生的功業(yè)概括在他遭貶的三個地方。原因何在?筆者認(rèn)為,在他的仕途變化中,貶謫在這三州期間是他政治上最為失敗,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卻也是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華到極致對人生意義哲思體會最為深刻的時期。黃州是他思想發(fā)生隸變之地,從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為其精神支柱,最終集儒道擇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處逆境而能曠達(dá)樂觀、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而這種思想境界,使他面對更險惡的被貶之地惠州、儋州,卻能與民同甘共苦。這才是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給后人精神上的最寶貴財富。
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蘇軾,一生宦海沉浮,無論在朝為官,還是在外地任職,都有許多利國利民的功績。但是,他卻在《自題金山畫像》概括自己的一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澹州。”將自己一生的功業(yè)概括在他遭貶的三個地方。在蘇軾的一生中,政壇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輝煌的時期有知杭州、穎州以及翰林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政任上,為什么他獨把在這三處的貶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為十幾年的貶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題,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經(jīng)受了無數(shù)的磨難,貶滴在這三州期間是他政治上最為失敗,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卻也是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華到極致對人生意義哲思體會最為深刻的時期。正是因為這個時期才成全了蘇軾一種偉大的人格,一種進(jìn)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蘇軾調(diào)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謝恩奏章上寫到:“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jìn)。……”這讓一個御史臺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詩文中尋章摘句,彈劫他蔑視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他被押解人獄。這就是歷史上的“烏臺詩案”。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他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詩中抒發(fā)對新政的不滿,激怒新黨。蘇軾因此于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初被貶滴至湖北黃州,直至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初調(diào)離,共在黃州生活了四年又兩個月。蘇軾被貶黃州作團(tuán)終副使,其實身受監(jiān)督管制,并不十分自由。這種災(zāi)難使蘇軾對外界產(chǎn)生了莫名的恐懼和孤獨,曾使他“魂飛湯火命如雞”。平日借居定惠院,只是“閉門謝客對妻子”,而且不敢飲酒多言,“醉里狂言醒可怕”。原本一腔報國熱情,準(zhǔn)備大展宏圖,卻落得貶官流放黃州。然而,黃州的貶滴生活不僅造就了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的一個輝煌時期,而且使蘇軾從思想上產(chǎn)生了一次質(zhì)的飛躍。此期創(chuàng)作的詞作有近100首,占其整個一生詞作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詞作總數(shù)360余首);詩作《梅花二首》、《寒食雨二首》、《東坡》、《定惠院月夜偶出詩稿》等,詞作《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散文《前后赤壁賦》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名作。他思想上的隸變可以從他的創(chuàng)作中看出印跡。
從他初到黃州時期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深深地體會到蘇軾這種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那孤寂清高的孤鴻就是他的化身,這種無人能省的精神上的極度孤寂讓豪情萬丈的蘇軾歸于沉靜,“揀盡寒枝”是對孤鴻的行動的描寫,更是對自己光輝峻潔人格的寫照。
政治上陷人絕境,心理上飽受摧殘,生活上困窘不堪促使他思索。儒家人世思想讓他陷人困境,使他開始吸納佛老思想作為自己在逆境中的處世哲學(xué),困境中的不斷省思,使他終于把自己從中解脫出來。蘇軾是不肯服老服輸?shù)?“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院溪紗》)最能體現(xiàn)他此時心境變化的是詞作《定風(fēng)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料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蘇軾已然能吟嘯迎風(fēng)雨,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驚的坦蕩胸懷,如此壯志豪情,又如此超然不羈,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其實,蘇軾的這種精神一直是有儒家積極人世的理念支撐著的,即使是他剛從獄中走出,初到黃州時,也未曾放下過這個理念:“吾擠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雖懷坎懊于時,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福禍得喪,付與造物。”這幾句話擲地有聲,至今讀來仍振聾發(fā)饋,令人肅然起敬。一個逐臣犯官竟能懷如此忠義之心,足能得見蘇軾人格的偉大。
一場大的災(zāi)難,一次心底最深刻的自我剖析,讓蘇軾成熟了,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的評價:“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三詠赤壁的千古絕唱就此誕生:《念奴嬌·赤壁懷古》寫盡了他政治上的落寞,但讀來卻讓人倍感豪放,全詞氣勢恢弘,蒼涼悲壯,化千年為一瞬,唯江月是永恒,這是蘇軾發(fā)出的強(qiáng)者的壯音;前后《赤壁賦》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人生的哲思;《前赤壁賦》假托客言寫人生之悲,又以莊子之齊天人、齊物我自我寬解,令人嘆服;《后赤壁賦》中的道士化鶴過舟,真有隨緣任性,清明無塵的仙人之境,其實道士、鶴已與自己融而為一,達(dá)到了“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的進(jìn)退自如境界。
黃州的滴居生活使蘇軾由鋒芒畢露轉(zhuǎn)為厚重的成熟,他已經(jīng)具備了沉靜處理政治打擊的能力。紹圣元年(1094),朝廷又以蘇軾起草制浩“譏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讀學(xué)士等職,先貶英州,接著,短短一兩個月間,他先后接到貶滴詔令五道,最終落建昌軍司馬,貶寧遠(yuǎn)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葜輻l件比黃州還要差得多,一向被視為陷惡軍州,貶滴至此地,往往就不能生還了。即使超然曠達(dá),隨緣任命的蘇軾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憂慮。然而他的到來受到當(dāng)?shù)匕傩盏臒崃覛g迎,使他這顆受傷的心備受感動。所以,樂觀的蘇軾面對骨肉分離,萬里投荒,依舊能豪邁賦出“暴雨過云聊一塊,未妨明月卻當(dāng)空”的詩句(《慈湖夾阻風(fēng)五首》)?;葜莸拿耧L(fēng)淳樸,風(fēng)光秀美,民眾的熱情好客,使得蘇軾唱出“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吱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美麗詩句(《食荔枝二首》)。他的心境也更加空明清凈:“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葉窺佳蹲。”(《十一月六日,松風(fēng)亭下梅花盛開》)他甚至想終老于此,自己“譬如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他對惠州的評價是“風(fēng)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貶地儼然又成了樂土。
這期間他并沒有沉溺于釋道出世思想,儒家濟(jì)世精神依然起著積極的作用,他心地仁厚,愛民如子,孤忠思想使他不能無視人民的疾苦,不在其位而盡其可能地謀其政。在尋僧訪道的同時,他積極通過各種關(guān)系和自己的影響為人民謀取福利:建水磨坊,推廣插秧工具秧馬,舍藥救民,掩埋露骨,而后又建議惠州官員建營房整肅軍紀(jì),建議百姓納稅交錢交米應(yīng)各從其便,并協(xié)助策劃修建了惠州東西二橋和廣州自來水工程。身為犯官而能如此,蘇軾為民可謂彈精竭慮,千古難求!
同時,他以佛老修身養(yǎng)性,破除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人生的大徹大悟,不再局限子人生一時的得失,他要徹底放下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名僵利鎖,回歸本真狀態(tài)。雖然這一切出于人生的大起大落的辛酸,但也確實使他得到了超脫,佛老思想一度上升為他思想中的主流。
蘇軾再次遭難與此期寫的一首詩有關(guān):“白頭蕭散滿霜風(fēng),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縱筆》)當(dāng)時的宰相章諄看了這首詩笑道:“蘇子瞻竟如此快活!”于是蘇軾被貶滴到了海南澹州,“垂老投荒,無復(fù)生還之望”。蘇軾因詩三次得禍,卻依然“不知悔改”,他在給蘇轍的信函詩中寫到:“莫嫌瓊州隔云海,圣恩尚許遙相望。平生學(xué)道真實意,豈與窮達(dá)俱存亡。……他年誰做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然而蘇軾這次是真的居無定所,衣食不繼,從官舍被逐出后,只得與幼子蘇過露宿桃榔樹下,“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下無寒泉,然亦未宜悉數(shù),大率皆無耳。唯有一幸,無甚瘴也。近與小兒子結(jié)茅數(shù)椽而居,僅庇風(fēng)雨,然勞費已不貨矣。·一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聽其運轉(zhuǎn),流行坎止,無不可者。”(《蘇軾文集》卷五十五(與程秀才))蘇軾依舊沒有消沉,他在枕榔樹下買地結(jié)了幾間茅屋,取名“桃榔庵”,又有陶詩杜詩可讀,日子也就將就過了。他依然保持了樂觀曠達(dá)的精神,他把貶滴地澹耳當(dāng)作修道養(yǎng)生的樂園,用超俗的眼光看待一切,苦地也就成了天堂。
蘇軾被貶時期,特別是晚年經(jīng)歷了嶺海滴居漂泊,使他更深人地接觸到了下層的生活,了解人間疾苦,增強(qiáng)平民意識,與黎民百姓休戚與共,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感。在澹州的三年,生活雖然倍極艱辛,他不但不見“衰憊之氣”,反而敷揚文教,在蠻荒之地傳播文明文化,改變當(dāng)?shù)氐穆浜箫L(fēng)俗,與當(dāng)?shù)乩杳窠Y(jié)下深厚友誼。他使當(dāng)?shù)赜辛爽槵樀淖x書聲,并培養(yǎng)了海南第一位進(jìn)士。他為增進(jìn)黎漢團(tuán)結(jié),播遷中原文明,海南風(fēng)俗的開化,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xiàn)。他也因此更加曠達(dá)樂觀,灑脫豪邁。
蘇軾雖然屢遭打擊迫害,丟官被逐,始終能自我調(diào)適,隨遇而安。然而,蘇軾自始至終并未茍且偷生,消沉遁世,而是很好地融人人間天地,詩文創(chuàng)作顯示他的豪邁從容,給所貶之地帶來文明教化,為當(dāng)?shù)厝嗣袼缇礋釔?。這應(yīng)該是儒家厚德載物、自強(qiáng)不息的精神與佛道忘我無我、空靜澄明的境界相互雜揉融和的結(jié)果。蘇軾的精神魅力,正在于此。蘇軾被貶三地的功績,也正在于此。
【論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蘇軾,一生宦海沉浮,無論在朝為官,還是在外地任職,都有許多利國利民的功績。但是,他卻在《自題金山畫像》概括自己:“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將自己一生的功業(yè)概括在他遭貶的三個地方。原因何在?筆者認(rèn)為,在他的仕途變化中,貶謫在這三州期間是他政治上最為失敗,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卻也是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華到極致對人生意義哲思體會最為深刻的時期。黃州是他思想發(fā)生隸變之地,從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為其精神支柱,最終集儒道擇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處逆境而能曠達(dá)樂觀、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而這種思想境界,使他面對更險惡的被貶之地惠州、儋州,卻能與民同甘共苦。這才是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給后人精神上的最寶貴財富。
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蘇軾,一生宦海沉浮,無論在朝為官,還是在外地任職,都有許多利國利民的功績。但是,他卻在《自題金山畫像》概括自己的一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澹州。”將自己一生的功業(yè)概括在他遭貶的三個地方。在蘇軾的一生中,政壇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輝煌的時期有知杭州、穎州以及翰林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政任上,為什么他獨把在這三處的貶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為十幾年的貶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題,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經(jīng)受了無數(shù)的磨難,貶滴在這三州期間是他政治上最為失敗,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卻也是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華到極致對人生意義哲思體會最為深刻的時期。正是因為這個時期才成全了蘇軾一種偉大的人格,一種進(jìn)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蘇軾調(diào)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謝恩奏章上寫到:“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jìn)。……”這讓一個御史臺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詩文中尋章摘句,彈劫他蔑視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他被押解人獄。這就是歷史上的“烏臺詩案”。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他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詩中抒發(fā)對新政的不滿,激怒新黨。蘇軾因此于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初被貶滴至湖北黃州,直至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初調(diào)離,共在黃州生活了四年又兩個月。蘇軾被貶黃州作團(tuán)終副使,其實身受監(jiān)督管制,并不十分自由。這種災(zāi)難使蘇軾對外界產(chǎn)生了莫名的恐懼和孤獨,曾使他“魂飛湯火命如雞”。平日借居定惠院,只是“閉門謝客對妻子”,而且不敢飲酒多言,“醉里狂言醒可怕”。原本一腔報國熱情,準(zhǔn)備大展宏圖,卻落得貶官流放黃州。然而,黃州的貶滴生活不僅造就了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的一個輝煌時期,而且使蘇軾從思想上產(chǎn)生了一次質(zhì)的飛躍。此期創(chuàng)作的詞作有近100首,占其整個一生詞作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詞作總數(shù)360余首);詩作《梅花二首》、《寒食雨二首》、《東坡》、《定惠院月夜偶出詩稿》等,詞作《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散文《前后赤壁賦》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名作。他思想上的隸變可以從他的創(chuàng)作中看出印跡。
從他初到黃州時期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深深地體會到蘇軾這種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那孤寂清高的孤鴻就是他的化身,這種無人能省的精神上的極度孤寂讓豪情萬丈的蘇軾歸于沉靜,“揀盡寒枝”是對孤鴻的行動的描寫,更是對自己光輝峻潔人格的寫照。
政治上陷人絕境,心理上飽受摧殘,生活上困窘不堪促使他思索。儒家人世思想讓他陷人困境,使他開始吸納佛老思想作為自己在逆境中的處世哲學(xué),困境中的不斷省思,使他終于把自己從中解脫出來。蘇軾是不肯服老服輸?shù)?“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院溪紗》)最能體現(xiàn)他此時心境變化的是詞作《定風(fēng)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料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蘇軾已然能吟嘯迎風(fēng)雨,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驚的坦蕩胸懷,如此壯志豪情,又如此超然不羈,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其實,蘇軾的這種精神一直是有儒家積極人世的理念支撐著的,即使是他剛從獄中走出,初到黃州時,也未曾放下過這個理念:“吾擠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雖懷坎懊于時,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福禍得喪,付與造物。”這幾句話擲地有聲,至今讀來仍振聾發(fā)饋,令人肅然起敬。一個逐臣犯官竟能懷如此忠義之心,足能得見蘇軾人格的偉大。
一場大的災(zāi)難,一次心底最深刻的自我剖析,讓蘇軾成熟了,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的評價:“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三詠赤壁的千古絕唱就此誕生:《念奴嬌·赤壁懷古》寫盡了他政治上的落寞,但讀來卻讓人倍感豪放,全詞氣勢恢弘,蒼涼悲壯,化千年為一瞬,唯江月是永恒,這是蘇軾發(fā)出的強(qiáng)者的壯音;前后《赤壁賦》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人生的哲思;《前赤壁賦》假托客言寫人生之悲,又以莊子之齊天人、齊物我自我寬解,令人嘆服;《后赤壁賦》中的道士化鶴過舟,真有隨緣任性,清明無塵的仙人之境,其實道士、鶴已與自己融而為一,達(dá)到了“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的進(jìn)退自如境界。
黃州的滴居生活使蘇軾由鋒芒畢露轉(zhuǎn)為厚重的成熟,他已經(jīng)具備了沉靜處理政治打擊的能力。紹圣元年(1094),朝廷又以蘇軾起草制浩“譏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讀學(xué)士等職,先貶英州,接著,短短一兩個月間,他先后接到貶滴詔令五道,最終落建昌軍司馬,貶寧遠(yuǎn)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葜輻l件比黃州還要差得多,一向被視為陷惡軍州,貶滴至此地,往往就不能生還了。即使超然曠達(dá),隨緣任命的蘇軾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憂慮。然而他的到來受到當(dāng)?shù)匕傩盏臒崃覛g迎,使他這顆受傷的心備受感動。所以,樂觀的蘇軾面對骨肉分離,萬里投荒,依舊能豪邁賦出“暴雨過云聊一塊,未妨明月卻當(dāng)空”的詩句(《慈湖夾阻風(fēng)五首》)?;葜莸拿耧L(fēng)淳樸,風(fēng)光秀美,民眾的熱情好客,使得蘇軾唱出“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吱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美麗詩句(《食荔枝二首》)。他的心境也更加空明清凈:“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葉窺佳蹲。”(《十一月六日,松風(fēng)亭下梅花盛開》)他甚至想終老于此,自己“譬如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他對惠州的評價是“風(fēng)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貶地儼然又成了樂土。
這期間他并沒有沉溺于釋道出世思想,儒家濟(jì)世精神依然起著積極的作用,他心地仁厚,愛民如子,孤忠思想使他不能無視人民的疾苦,不在其位而盡其可能地謀其政。在尋僧訪道的同時,他積極通過各種關(guān)系和自己的影響為人民謀取福利:建水磨坊,推廣插秧工具秧馬,舍藥救民,掩埋露骨,而后又建議惠州官員建營房整肅軍紀(jì),建議百姓納稅交錢交米應(yīng)各從其便,并協(xié)助策劃修建了惠州東西二橋和廣州自來水工程。身為犯官而能如此,蘇軾為民可謂彈精竭慮,千古難求!
同時,他以佛老修身養(yǎng)性,破除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人生的大徹大悟,不再局限子人生一時的得失,他要徹底放下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名僵利鎖,回歸本真狀態(tài)。雖然這一切出于人生的大起大落的辛酸,但也確實使他得到了超脫,佛老思想一度上升為他思想中的主流。
蘇軾再次遭難與此期寫的一首詩有關(guān):“白頭蕭散滿霜風(fēng),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縱筆》)當(dāng)時的宰相章諄看了這首詩笑道:“蘇子瞻竟如此快活!”于是蘇軾被貶滴到了海南澹州,“垂老投荒,無復(fù)生還之望”。蘇軾因詩三次得禍,卻依然“不知悔改”,他在給蘇轍的信函詩中寫到:“莫嫌瓊州隔云海,圣恩尚許遙相望。平生學(xué)道真實意,豈與窮達(dá)俱存亡。……他年誰做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然而蘇軾這次是真的居無定所,衣食不繼,從官舍被逐出后,只得與幼子蘇過露宿桃榔樹下,“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下無寒泉,然亦未宜悉數(shù),大率皆無耳。唯有一幸,無甚瘴也。近與小兒子結(jié)茅數(shù)椽而居,僅庇風(fēng)雨,然勞費已不貨矣。·一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聽其運轉(zhuǎn),流行坎止,無不可者。”(《蘇軾文集》卷五十五(與程秀才))蘇軾依舊沒有消沉,他在枕榔樹下買地結(jié)了幾間茅屋,取名“桃榔庵”,又有陶詩杜詩可讀,日子也就將就過了。他依然保持了樂觀曠達(dá)的精神,他把貶滴地澹耳當(dāng)作修道養(yǎng)生的樂園,用超俗的眼光看待一切,苦地也就成了天堂。
蘇軾被貶時期,特別是晚年經(jīng)歷了嶺海滴居漂泊,使他更深人地接觸到了下層的生活,了解人間疾苦,增強(qiáng)平民意識,與黎民百姓休戚與共,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感。在澹州的三年,生活雖然倍極艱辛,他不但不見“衰憊之氣”,反而敷揚文教,在蠻荒之地傳播文明文化,改變當(dāng)?shù)氐穆浜箫L(fēng)俗,與當(dāng)?shù)乩杳窠Y(jié)下深厚友誼。他使當(dāng)?shù)赜辛爽槵樀淖x書聲,并培養(yǎng)了海南第一位進(jìn)士。他為增進(jìn)黎漢團(tuán)結(jié),播遷中原文明,海南風(fēng)俗的開化,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xiàn)。他也因此更加曠達(dá)樂觀,灑脫豪邁。
蘇軾雖然屢遭打擊迫害,丟官被逐,始終能自我調(diào)適,隨遇而安。然而,蘇軾自始至終并未茍且偷生,消沉遁世,而是很好地融人人間天地,詩文創(chuàng)作顯示他的豪邁從容,給所貶之地帶來文明教化,為當(dāng)?shù)厝嗣袼缇礋釔?。這應(yīng)該是儒家厚德載物、自強(qiáng)不息的精神與佛道忘我無我、空靜澄明的境界相互雜揉融和的結(jié)果。蘇軾的精神魅力,正在于此。蘇軾被貶三地的功績,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