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法學論文 > 刑法 >

交通肇事“逃逸”的規(guī)范目的與內(nèi)涵

時間: 姚詩1 分享
關鍵詞: 肇事逃逸;目的解釋;法益 ;先前行為
內(nèi)容提要: 研究交通肇事“逃逸”,必須首先尋找其規(guī)范目的,以目的解釋為核心,以法益為視角,脫離規(guī)范目的所得出的解釋結論不具有合理性;在研究結論上,本文認為,逃逸行為的不作為性質(zhì)毋庸置疑,作為義務來源于先前行為;應根據(jù)先前行為理論進一步確證“逃逸”的規(guī)范目的。
一、研究“逃逸”的重要性及研究方法
  交通肇事罪研究已經(jīng)成為我國刑法解釋學上的“黑洞”,相關的疑難問題和爭議不斷。筆者認為,本罪的突破點在于確定“逃逸”的規(guī)范目的和內(nèi)涵。
  (一)研究“逃逸”的重要性—以“逃逸”為突破口
  我國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在條文結構設置上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對“逃逸”的規(guī)定,即把逃逸與“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放在一起,作為加重法定刑的情節(jié)。這種設置導致了解釋上的混亂[1]。首先,從實際情形來看,發(fā)生交通肇事逃逸時,肇事行為和逃逸行為可以明確分成一前一后兩個階段。在肇事行為已經(jīng)獨立構成犯罪的情況下,以犯罪后的表現(xiàn)即逃逸與否來影響對前一個行為的刑法評價,這有違刑法設置加重情節(jié)的通常做法。因此,如不正確分析這種條文設置背后的目的,很容易對法律做出錯誤解釋。其次,從比較研究的角度來看,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將肇事后逃逸的行為單獨作為一罪處理,例如日本。這種設置上的不同,導致在法益保護上形成一定區(qū)別。至少,單獨規(guī)定“肇事逃逸罪”產(chǎn)生了一個獨立的犯罪構成,可以從一個新的法益視角去統(tǒng)合各種事實行為。但是,如果“逃逸”仍在交通肇事罪中,則在解釋時不能不顧及交通肇事罪本來的法益保護視角以及該罪本來的定型性。換句話說,加重情節(jié)的“逃逸”較之獨立成罪的“逃逸”,前者所保護的法益必然有限一些。無疑,刑法必須周延保護法益,但是,如果不將“逃逸”放在交通肇事罪中分析,而為了保護法益將“逃逸”解釋得超出原有條文而“獨立化”,則可能沖擊刑法條文本身的定型性。第三,我國刑法在“逃逸”之后還規(guī)定了“逃逸致死”的情形,以加重法定刑。這要求我們在解釋逃逸時還必須考慮解釋結論在“逃逸致死”方面是否合理,即必須考慮兩種“逃逸”的協(xié)調(diào)一致性,否則也可能對逃逸做出不正確的解釋。
  (二)研究“逃逸”的方法—從尋找規(guī)范目的入手
  “逃逸”是理解交通肇事罪的關鍵,關于“逃逸”的本質(zhì),我國司法解釋持“逃避法律追究說”學界的觀點則五花八門:有“逃避法律追究說”、“救助義務說”、“逃避法律追究說”與“救助義務說”之綜合說或者擇一說,還有賠償義務說[2]。綜合說和擇一說、賠償義務說都存在明顯的問題,也并非主流的觀點。關于“逃逸”的爭論主要在于“逃逸法律追究說”和“救助義務說”的對立[3]。
  不善于運用目的解釋,缺乏對“逃逸”的規(guī)范目的的正確認識,是學者們在這一問題上各說各話的原因所在。“目的解釋是指根據(jù)刑法規(guī)范的目的,闡明刑法條文的真實含義”,“當不同的解釋方法得出多種結論或不能得出妥當結論時,就以目的解釋來最終決定”[4]。換句話說,在刑法研究上,當通過對單個詞句進行解釋得出結論時,應該加以檢驗,求得印證,最關鍵的印證是該解釋必須符合刑法條文的客觀目的。由于“刑法分則規(guī)定具體犯罪與刑罰的條文都有其特定的法益保護目的”,因此,“在確定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時,必須以其保護法益為指導”[5]。相反,拋開目的解釋,不注意圍繞法益解決問題,不尋求刑法條文規(guī)范的真意,即使做足法匠的工作,大量運用各種解釋方法去解釋條文中的詞意,結論也未必正確。
4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