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預防
淺談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預防
摘要: 職務犯罪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老話題,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日益增多起來。本文擬對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預防展開論述,試找到此類犯罪的根源并提出預防對策。
關鍵詞: 司法工作人員 職務犯罪 預防
一、相關概念的辨析
(一)司法工作人員
我國《刑法》第94條規(guī)定,司法工作人員指的是負有偵查、檢察、審判、監(jiān)管職責的工作人員。對于該概念,學術界與實務界由于所持的角度不一樣,對概念一直有分歧,其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種觀點:公務說、身份說、混合說。
公務說認為:“無論行為人主體是否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只要他的行為屬于公務,就應該屬于司法工作人員。”身份說認為:“只要行為人主體具有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身份,就應當屬于司法工作人員,反之則不屬于司法工作人員。”混合說認為:“只有符合上述兩種條件時才屬于司法工作人員。”
本文傾向于同意公務說的觀點,從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來看,只需要行為人負有偵查、檢察、審判、監(jiān)管職責時,就屬于司法工作人員,而并沒有提到,行為人是否需要是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因此,本人認為只要行為人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jiān)管職責時就應當屬于司法工作人員。
(二)職務犯罪
對于職務犯罪的內(nèi)涵,我國現(xiàn)行刑法并沒有規(guī)定,在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由于角度和立場不同,對于該內(nèi)涵,也有不同的見解。
第一種:認為職務犯罪是指掌握一定管理、支配公共財產(chǎn)、人事關系等多種實權的國家公務人員濫用職權、謀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的高層次、高智商犯罪,其本質(zhì)是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第二種:認為職務犯罪是掌握國家公職權力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guī)定,私用或濫用公共權力破壞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侵犯國家和公民利益,依法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第三種:認為“職務犯罪就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從事的犯罪活動。”
綜上,本文認為職務犯罪應當是指行使國家公共權力的工作人員,違反法律規(guī)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依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的總稱。
二、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特點
(一)涉及罪名的特定性
從刑法分則看,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主體只能是由司法工作人員,其所實施的罪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罪名,分別是貪污、受賄、徇私、徇情枉法罪、枉法裁判罪、刑訊逼供罪、逼取證言罪、毆打、體罰、虐待被監(jiān)管人員罪、私放在押人犯罪,過失導致在押人犯脫逃罪,枉法減刑、假釋、監(jiān)外執(zhí)行罪等。
(二)發(fā)案率高
從最近幾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中,各年立案偵查司法人員職務犯罪案件變化不大:2009年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2670人,2010年查辦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2723人,2011年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2524人,立案偵查涉嫌職務犯罪的司法工作人員2395人。通過對上述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數(shù)量并不是逐年減少的,也不是逐年增加的,而是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三)窩案串案的共同犯罪較多
由于一個刑事案件從偵查、起訴到審判不僅是一個機關的工作人員。從2003年武漢中院13名法官受賄窩案、2005年阜陽市中院十余名法官腐敗案之后,2008年深圳中院窩案原副院長受賄案來看,此類型案件往往涉案人數(shù)眾多,查處案件難度大,社會影響十分惡劣。
(四)查處難度大
司法工作人員大多具有較高學歷,對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比較了解,清楚從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到執(zhí)行的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通常具備較高的反偵察意識,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躲避偵查機關的偵查,使得偵查機關根本無法獲取他們的犯罪證據(jù)。另外,由于他們身居要職,平時朋友較多,當他們接受調(diào)查時,他們又會在第一時間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五)年齡結構越來越“年輕化”
以北京市為例,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2002到2004三年間查處的不滿30歲的職務犯罪嫌疑人就有19人之多,占貪賄案、挪用公款案總數(shù)的17.6%。
三、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原因
(一)深層原因:封建特權思想作祟
孟德斯鳩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位高權重者,利用職務實施貪污受賄更容易、更方便,更具備犯罪條件。社會轉(zhuǎn)型期的中國再也不是多年前那清一色的思想,盡管大方向沒變,但是具體到個人思想上,往往法治理想與封建特權思想并存,很多也算功成名就的人就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不甘心中走上了職務犯罪的道路。
(二)導火索:生存壓力大
犯罪的司法人員中,大多都是70后,80后。這個年齡段年富力強,正是人生中干工作沖勁最大的時候,但是若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家庭保障則往往會在客觀上必然分散工作精力,尤其對于那些有上老人下有孩子卻仍無住房的男性司法人員來說則壓力更大。物質(zhì)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前提,精神上的純潔高尚在物質(zhì)利益面前顯得不堪一擊,于是有一部分人經(jīng)不住金錢的誘惑,開始研究法律漏洞,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三)“潛規(guī)則”害人不淺
各行各業(yè)都有“潛規(guī)則”,司法領域也不例外。“吃了原告吃被告”并不一定是司法人員愿意的,司法人員手中只要一有案件,就會有當事人有請客送禮或者其他手段賄賂司法工作人員。相關心理學實驗表明,因為每個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同的弱點,都或多或少地受暗示效應的影響。 為當事人提供便利,為自己換取好處,利用權力實施職務犯罪似乎成了大家“一切盡在不言中”的一致追求。或許正是由于有這樣的心理才導致他們覺得利用手中的權力換取金錢很正常,不這樣做才不正常,規(guī)則變了味,法律也無奈。
四、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預防
(一)肅清思想毒瘤是預防的根本
思想是犯罪的萬惡之源,因此,應當從思想上防患于于未然。
首先要肅清封建特權思想,杜絕拜金主義思想,經(jīng)常性提出預防建議。長期以來司法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很低,不要說和那些高薪行業(yè)相比,就和律師相比就相差許多,例如法官和律師,他們就如一父異母生的孩子,吃著同樣的法律糧食長大,流淌著同樣的法治骨血,卻因為服務于不同的階層和對象面臨著不同的價值取向,而過著迥然不同的生活,這就讓許多司法工作人員經(jīng)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同是做法律工作的,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其次要正確引導從眾心理,對有關人員進行警示教育。
飽暖思淫欲,當衣食無憂社會地位穩(wěn)定后,在社會交往和朋友聚會的影響中一些干部思想發(fā)生變化,認為貪圖美色是人之常情,開始追求超道德超法律的更高層次享受。沒有人天生就是罪犯,人在適應環(huán)境時的同時總是在不斷整合自己的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氣質(zhì)、性格和體質(zhì),逐漸形成一個具有一致性和連續(xù)性的自我 。很多人在求學甚至初工作時依然還把持著自我,在工作后卻受社會的影響開始墮落。
再次,要針對司法人員的自身特點引導克服生存危機心理。司法人員不同于沒有法律素養(yǎng)的社會人員,他們一般讀書較多,對社會、世界、人有著深刻的體驗和認識。“法律是需要被信仰的”,大多數(shù)的司法工作人員還是堅守著內(nèi)心對法治的信念,為法治理想而努力地做著自己能做到的哪怕微薄之力。
(二)高薪養(yǎng)廉最見效
經(jīng)濟因素是職務犯罪的最大動因。如果大幅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使得他們的收入能夠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他們就會自然而然的很少有人會去以身試法,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非法利益了。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當違法成本遠遠高于守法成本時,我們就會自然而然的選擇遵守法律,而不是以身試法。國外就有先例可以借鑒,例如在新加坡,他們一個普通司法工作的人員的年薪都是30萬元。
(三)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行政權力干涉
在司法實踐中,真正的司法獨立仍然難以實現(xiàn)。要保障司法機關的司法獨立,就必須使司法機關與地方利益割裂開來,擺脫地方利益的約束, 而現(xiàn)今的情況卻是司法機關按行政區(qū)劃設置,在人、財、事均受制于地方,地方司法機關變成了“地方的司法機關”。這樣就不大可能在審判方面不受制于地方,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也就必然難以克服,司法機關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共同體關系決定了法院很難超越這種利益關系做出中立的裁判。在不當干擾和非法妨害面前徒喚奈何的軟弱無能的司法權,一個在外部壓力下不斷變形的司法權,一個見風使舵、根據(jù)力量對比來確定司法行為方向的司法權,不僅無力承擔起它本應承擔的司法職能,還會徹底毀掉公眾對法律制度的信心。在這樣環(huán)境下面,我們又怎能期望司法工作人員能夠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決了。面對以上狀況,我們可以建立問責機制規(guī)制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上級司法機關對下級司法機關的不當干預;在中央設立專門的司法機關經(jīng)費管理部門和人事管理部門,每年定期調(diào)研,按各地區(qū)司法實際情況進行人、財、事的統(tǒng)一調(diào)配管理,脫離地方政府的不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