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論文
有關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論文
初中歷史為初中教學階段一門較為重要的學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論文范文一: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摘要: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育論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初中歷史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程》中明確提到“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huán)境意識”。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擺在我們歷史教師面前重要課題。那么,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精神,筆者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啟迪學生思維的重要開端.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fā)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激起學習的動力,養(yǎng)成愛思、多思、會思的習慣。新課標教科書在每一課巧妙的設置了引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七年級(上)《西周興亡》一課就有這樣的導入語:人們常稱北京一帶為燕薊之地,山東為齊魯大地,山西為三晉之地。這些地名是怎樣來的?從西周的制度立,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通過學生齊讀或作為教師教學導入語。激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熱情。新課標教材輔欄設置的讀讀、議議是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最佳切入點。如:《春秋爭霸》一課中輔欄中議議:越王勾踐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自然地引入對該問題的討論。這是一個開放式的設問,不會造成學生無話可說。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教師只作正面引導和鼓勵即可。
在新課標下,教材只是種課程資源,同時非常重視史料的編輯.教師要多渠道,有針對性篩選史料。在豐富的史料面前,引導學生穿越時空,再現(xiàn)歷史的真實面貌。
二、質疑問難,促進積極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不斷啟發(fā)和鼓勵學生質疑,并對歷史認識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不唯書,不唯權威.如講述《張騫通西域》一課后學生問:“匈奴人采用了那些軟硬兼施的辦法,迫使張騫為他們效力?”講《秦末農民起義》時有學生問:吳廣是怎樣被殺害的?是誰殺害的?甚至還有學生質疑教科書上的內容,如講夏朝的建立者是誰時,竟有學生問我:老師夏朝的建立者真的是禹嗎?我看應該是他的兒子啟才對。教師要善于啟發(fā),點撥學生的質疑,形成一種師生共同探討的氣氛和習慣,逐步挖掘學生思維的深度。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育論文,豐富歷史課堂教學
為了使學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實的李鴻章。我設計了一個“李鴻章,愛國者或賣國賊?”的課題,要求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撰寫簡單人物評傳。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在一個課題結束的時候,學習小組提交了一份資料詳實、圖文并茂、觀點清楚的報告。通過這次活動,我欣喜地看到,就連以前最不愛背書的學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資料,在辯論賽上,大家在為辯手們的精彩表現(xiàn)喝彩之余,自己也無形中接觸到了大量鮮活的例子,從而比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實的李鴻章,而且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及團體意識也都有所增強。初次嘗到勝利的果實后,我又先后組織學生開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敗了?”的辯論賽,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
四、關注社會現(xiàn)實,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將歷史知識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揭示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現(xiàn)實,培育學生健康的時代精神。針對此,我創(chuàng)設了“尋找身邊的歷史”的活動,要求學生廣泛收集資料用專題演講的形式對身邊的大事或重要歷史事件進行“追本溯源”。如圍繞著現(xiàn)在普遍關心的“臺獨”和臺灣歸屬問題,我就讓學生圍繞著臺灣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問題開展了“臺灣—想說分手也很難”的時事開講活動。
三、創(chuàng)新作業(yè)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已經注意多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但是,同樣作為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的作業(yè)練習,教師卻往往忽視了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教育論文,也沒有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xiàn)其學習、思考的結果,最終每一段豐富多彩的歷史都成為單調的“原因、過程、意義”或者“背景、內容、作用”等的固定陳述。
我嘗試改變這種現(xiàn)狀,賦予單一的文本作業(yè)豐富多彩的形式與內容。我鼓勵學生在做作業(yè)的時候,可以用圖畫、照片、剪報、互聯(lián)網資料來表達,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練的短劇或小品來表現(xiàn)……鼓勵學生以看、聽、觸、聞和想像等多種手段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yè)。如講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時,為讓學生對史實能有一個更好的認識,課后我安排了一次精彩的講成語故事的比賽。在講商鞅變法時,為讓學生對商鞅變法的過程有所了解,我安排學生課后排練了一段商鞅與公子虔和公孫賈的辯論的歷史短劇。從學生參與的情況和熱情程度上我知道了我的這種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教學是成功的。
總之,新課標下的教學是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歷史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品質,既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也將有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在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努力思索新思路、新方法,積極鼓勵學生多動腦、多動手,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盡可能多多啟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讓學生從單一的教材中走出來,把歷史學活學好。
有關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論文范文二:感悟初中歷史教學
【摘要】 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學生興趣;文史不分家教學法;情境教學,陶冶學生情操;寫出探究小報告或小論文。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心理健康興趣自主學習
[Abstract] uses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stimulates the student interest;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does not divide family property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situation teaching, influences the student sentiment; Writes inquires into the small report or the small paper.
[Key word] multimedia technology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interest independent study
有人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統(tǒng)計表明:表示很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學生占55.3%,而明確表示不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僅占2.8%.看到這個數(shù)據(jù)我想了很多,當然在歷史教學中也體會了不少,但如何真正的讓學生喜歡歷史課,進而喜歡歷史老師呢?而新課改形勢下的歷史課堂,應該是開放的課堂,活躍的課堂。這時,歷史教師的任務已經不再是知識的承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生未來的引導人,是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這樣就對歷史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教師要想真正承擔起這個任務,扮演好這個角色不是一堂課和幾堂課就能形成的,這需要師生長時間的共同努力。于是將自己的一些感想和感悟整理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看看您是否有同感。
1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愿望。”歷史教學過程中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極為廣泛,而教育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顯然多媒體手段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講《抗日戰(zhàn)爭》時可播放有關抗戰(zhàn)的電影片段及人物照片資料,電影《狼牙山五壯士》、《臺兒莊戰(zhàn)役》、《地雷戰(zhàn)》等,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與歷史脈搏一同跳動,在激昂的氣氛中使心靈深處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強烈感染。又如講《重慶談判》一課時,先播放電影《重慶談判》中有關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的歷史背景資料影片,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抗戰(zhàn)結束后國內的形勢如何?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目的是什么?中共的對策是什么?學生紛紛展開討論,主動發(fā)言,氣氛活躍。這樣,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了主動、愉快地參與,這就是興趣使然。
2文史不分家教學法
在歷史課中引入語文教學方法,是完全可行的。任何文學作品都產生于一定的歷史背景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會現(xiàn)實,同樣,任何歷史內容都是依靠文學形式(有少量是實物形式)記錄下來的。因此,對歷史的表述可以借鑒文學的方法。如從賈誼的《過秦論》中了解到秦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清朝的腐敗歷史中認識到《紅樓夢》的偉大意義。歷史課和語文課的共性實在太多了。把一些語文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課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講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運用記敘文和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按照時間、地點、場景和情節(jié)等要素,或敘述,或議論,或描繪,或抒情,從而生動活潑地再顯歷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講述歷史原因、結果,分析歷史觀點,介紹歷史場景及歷史文物 ,則采用議論文、說明文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做到觀點鮮明、論據(jù)充分、論證嚴密、邏輯性強。所以在講中國古代史時,我要求學生寫一篇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的讀后感,學世界史,我讓學生寫一篇“由新航路的開辟所想到的…… ”的文章,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事實證明,文史是不分家的。
3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陶冶學生情操
在課堂教學中,用情境教學法深得學生的喜愛。引入多媒體技術教學是一種手段,同時讓學生自己編排歷史課本劇再現(xiàn)當時的場景,增強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例如:在學習《鄭成功收復臺灣》一課時,我在課前參考了很多兩岸人民渴望統(tǒng)一的資料,我真正為兩岸人民多年的骨肉分離而傷感,我也真正能體會到遠離母親、渴望回到母親身邊的游子情。那天正值學生應該休息回家的時候,我說:“我們離家讀書剛幾天,有些同學想起家來就要哭,何況我們的臺灣同胞,他們與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的親人一別就半個多世紀;即使有的人在新形勢下能夠回歸大陸探親,但想見的人可能已經見不到了”。 這時很多同學已經潸然淚下,可見,已引起了同學們情感的共鳴,教學效果亦良好。再如學生演的課本劇《杯酒釋兵權》,獲得同學們的掌聲也陶冶了同學們的情操。
4寫出研究報告或小論文
開展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自主能力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是對學科內某一重點、熱點或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學生可根據(jù)自己掌握的知識內容、學習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興趣取向,確定相應的研究論題。例如,紀念長征70周年時要求學生將自己制作的電子報展出在校園里,這在鍛煉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歷史教學中撰寫歷史小論文是必不可少的,我在講秦長城時布置了《長城斷想》,讓學生在班級朗讀他們的作品,讓學生選出喜歡的作品發(fā)表在刊物上,從而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當然也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初中歷史教師要通過教與學的契合互動過程,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青出于藍,而青于藍”,教師要鼓勵學生超過自己,并以此為榮,讓學生能站在老師的肩膀上,摘取更豐碩的成果。這是我作為一名普通歷史教師的心里話。
有關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4.初中歷史學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