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相關論文(2)
藝術教育相關論文篇二
《引領全社會重視藝術教育》
【內容提要】 從一般的層面來談藝術教育,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我們要在各種場合進一步宣傳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當前,我們尤其要宣傳和闡明,在各級學校和全社會加強美育和藝術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們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內容。要通過人文教育、藝術教育不斷提高廣大學生的品位和格調,引導學生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第二,我們要更加重視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和整個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我們的大中小學要盡可能地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藝術氛圍,大學還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我們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大學生更多地接觸藝術經典、文化經典,用文化經典、藝術經典引導青少年去尋求人生的意義,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關 鍵 詞】美育/藝術教育/素質教育/人生境界
本文從一般的層面來談一談藝術教育,其主要內容在教育部的藝術教育委員會第五屆委員會議上講過。我談兩點。第一,我們要在各種場合進一步宣傳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因為無論從教育界來說,還是從整個社會來說,輕視人文教育和藝術教育依然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傾向,所以我們還有必要在各種場合進一步地宣傳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我在這兒想提到已故的大科學家錢學森先生。錢學森先生去世以后,大家都寫文章紀念他,很多文章討論一個問題叫“錢學森之問”,就是錢學森提出的我們現在為什么不能出一流人才的問題。我認為,實際上錢學森自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至少從一個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時有記者采訪他,錢學森說,他現在歲數大了(90多歲),小的問題不考慮了,就考慮大問題。什么叫大問題呢?就是培養(yǎng)杰出人才的問題,就是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問題。那么怎么培養(yǎng)杰出人才?怎么辦世界一流大學呢?他提出一條,根據歷史的經驗,也根據他本人的經驗。他說,我們的大學教育(當然也不限于大學教育,中小學教育也一樣)要實行科學與藝術相結合。他沒有說別的,就說這么一條。怎么培養(yǎng)一流人才?怎么辦世界一流大學?他只說了一條,就是實行科學和藝術相結合。我感到錢學森這個思想非常重要,可是我感到遺憾的是,紀念錢學森的文章好像還沒有談到這個問題。錢學森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我感到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特別是教育界的同志應該高度重視。其實不僅是錢老,季羨林先生晚年也一再強調人文與科學相結合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渠道,運用各種形式進一步地宣傳和闡明美育、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我們要宣傳美育和藝術教育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對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意義。錢學森先生就一再強調藝術對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性。我們要宣傳和闡明美育和藝術教育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美育和藝術教育的特點是通過維護每個人的精神的平衡和和諧來維護人際關系的和諧。荀子說過,樂的作用是使人血氣平和,從而達到家庭、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席勒也說過,只有美才能賦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審美趣味才能把和諧帶入社會,因為它可以在個體身上建立起和諧。這些先哲的話在今天特別值得我們重視。現在在大學生和中學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人數在增多,學生中自殺的人數也有所增多。為了緩解這種狀況,除了加強德育、體育之外,還應該加強美育和藝術教育。美育和藝術教育能影響一個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能影響人的無意識的層面,這恰恰是德育和智育所難以達到的。
當前,我們尤其要宣傳和闡明,在各級學校和全社會加強美育和藝術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們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內容。中共十七大報告在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時,有一個重要的提法,就是要使我們國家成為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把精神追求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目標、一個標志,這有極為深遠的意義。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不能只有物質的追求而沒有精神的追求。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追求,大家會說這個人很庸俗。從理論上說,這種人就是失去了意義感,他的人生沒有意義。他可能很有錢,但他的精神空虛。一個社會沒有精神追求,那整個社會必然會陷入庸俗化。一個國家物質生產上去了,物質生活富裕了,如果沒有高遠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質生產和社會發(fā)展最終會受到限制,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有遠大的前途。天長日久,那就會出現人心的危機,那是十分危險的。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過一句話:“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這是警句,也是警鐘。
現在我們社會的某些方面確實有一種傾向,就是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追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壓倒一切的統(tǒng)治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追求被忽視、被冷淡、被擠壓、被驅趕。我們社會中之所以會出現一些負面的東西,和這種傾向是有關系的。中共十七大報告把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目標和標志提出來,我認為是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體現,對各方面的工作都有重大指導意義,尤其對教育、文化、藝術領域的工作有重大指導意義。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應該體現十七大的精神,要把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從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來看,我們對中央提出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方針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素質教育是德、智、體、美全面的教育,它不僅包括科學教育,而且包括了人文教育和藝術教育。因為經濟建設和現代化建設,不單純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也不單純是一個物質問題,它包含有文化的、精神的、價值的層面,這就需要人文教育。只有人文教育才能提供價值導向和人生意義。經濟發(fā)展和科技發(fā)展都代替不了人文教育。缺乏人文教育,就會出現價值評價顛倒、價值觀念混亂、精神空虛、信仰失落等現象,就會出現精神危機,社會的安定和發(fā)展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所以我們在加強科學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強包括藝術教育在內的人文教育。要通過人文教育、藝術教育不斷提高廣大學生的品位和格調,引導學生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第二,我們要更加重視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和整個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F在這方面的問題非常多,也非常突出。我一直認為,我們的大中小學要盡可能地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藝術氛圍,大學還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我們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大學生更多地接觸藝術經典、文化經典,用文化經典、藝術經典引導青少年去尋求人生的意義,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流行藝術不可能起這種作用。當然,我們不反對流行藝術,流行藝術也有很好的。但是流行藝術不能代替藝術經典。另外,要防止那些精神狂亂、格調惡俗的藝術進校園展覽和演出。有一些格調很低的東西,如果它們不違反法律,當然可以在社會上的某些場合,如酒吧、歌廳演出,但我們不能讓它們進校園演出。有人問:“為什么?”理由很簡單,就是我們的學校是教育下一代的場所,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下一代引上精神健康發(fā)展的道路。當然我們也不贊成讓這些東西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因為國家大劇院應該引領藝術界和整個社會的趣味、格調和精神追求。有人說,藝術沒有好壞之分,趣味沒有高低之分,只要有個性就是好的,只要能使觀眾哈哈大笑就是好的,甚至說越低俗就越是貼近群眾。這些說法都極不妥當。我們教育界和理論界應該對這些錯誤的說法加以批駁,避免它們給我們的實際工作帶來危害。在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對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治理和建設,清除不利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因素,特別要注意掃除各個文化領域的垃圾和文化毒品。影視、美術、音樂、網絡游戲、平面媒體、廣告以及互聯(lián)網的人文內涵、格調和趣味是構成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它們對青少年的影響非常大?,F在壟斷電影院線的所謂大片,包括從美國引進的和國內生產的某些大片,對于廣大青少年影響很大,滲透在這些大片中的趣味、格調、價值觀以至于政治傾向對于廣大青少年影響很大,也許可以說已經超過了我們校內課堂教學對青少年的影響,非常值得我們研究。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我們的電影、電視和音樂、美術作品以及廣告文化、網絡文化、手機文化等等,能著重向年輕一代展示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中的健康的東西、正面的東西、美的東西,要傳播健康的格調和趣味。我們這幾年和白先勇先生合作,把白先勇先生領頭做的昆曲——青春版的《牡丹亭》和新版的《玉簪記》引進到北大校園演出。北大的大學生看了以后覺得美得不得了。他們幾次到北大演出,在北大學生中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昆曲熱。學生在網上說,現在北大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看過《牡丹亭》的,一種是沒有看過《牡丹亭》的。有的學生看了以后說,想不到昆曲這么美,美得讓人窒息,恨不得死在戲里面不出來了。為什么要美?美的東西使人感到人生是美好的,人生如此美好,所以,它會使人產生一種感恩的心理,產生一種崇高的責任感,使人感到要對這個世界、對人生做一點什么,要做點貢獻,要奉獻。美的東西能引導人去追求一種美好的東西,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所以對青少年的教育來說,美的東西非常重要。我不贊成現在有些人投入大把的錢專門搞些丑的東西。我不是說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中沒有不健康的東西、負面的東西、丑惡的東西,當然有,但是,中國文化從總體上來說,是健康的、美的。中華民族是有著強大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的民族。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產生了許多為后人確立精神高度和人生高度的坐標的仁人志士,產生了許多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我不贊成有的人把中國歷史上和現實中一些陰暗的、畸形的、丑惡的、血腥的東西,比如扭曲的性格、病態(tài)的心理、家族內部的背叛、亂倫和殘殺等等加以放大或者夸大,過度地渲染,或者把中國人一概都描繪成愚蠢的、丑陋的、發(fā)呆的模樣,顯示中國人是沒有頭腦、沒有靈魂的傻瓜。這樣的作品怎么可能增加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和中華文化的根基意識呢?怎么可能激勵年輕一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呢?這樣的作品可能在價值內核上迎合了西方某些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和曲解,但從根本上說不可能獲得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向往,不可能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我也不贊成有的人把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和偉大經典胡亂地解構,使之荒謬化。在西方后現代文化中,解構就是顛倒,就是混淆視聽。對我們來說,這種胡亂解構就是對偉大人物和偉大經典的任意糟蹋。但是那些偉大人物和偉大經典不是屬于哪個個人,而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的,他們關系到民族生存的氣脈,我們不能聽任某個個人對之任意地糟蹋。
總之,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很多。我們希望大家都來關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并且在實踐上努力繁榮校園文化,加強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因為,校園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我們青少年的影響,尤其是對我們青少年心靈的影響著實很大。
來源:《美育學刊》(杭州)2012年3期 作者:葉朗
藝術教育相關論文相關文章:
1.藝術教育相關論文
2.淺談藝術教育論文
3.關于藝術教育論文
4.淺談藝術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