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相關論文
生活即教育是指,教育只有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與生活密切結合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談生活即教育的相關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活即教育的相關論文篇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摘要:結合教學實踐,以“理論依據”“具體策略”及“注意事項”三個大的方面為切入點,集中圍繞初中數學生活化這一新型教學理念展開了細致的分析、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初中數學;回歸生活化;理論依據;具體策略;注意事項
生活化教學是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及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更為學生自身數學綜合素質的提升與顯著進步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以下,筆者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例及感悟,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回歸這一話題略發(fā)表自己的粗淺認識與看法。
一、初中數學回歸生活化的理論依據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學說
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他認為:教育與生活并不相互獨立、相互分割,而是有著密切聯系、息息相關的兩種社會行為。生活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教育只有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與生活密切結合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由其引申開來,生活是教育的前提與基礎,教育是生活的擴展與延伸,只有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結合的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2。新課標“生活化”教學主張
除此之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以此,充分激發(fā)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幫助他們實現對于所學具體知識點的深刻認識、理解與靈活運用。”此為初中數學回歸生活化的理論依據之二。
二、初中數學回歸生活化的具體策略
1。教學內容要側重生活化,與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形成緊密聯系
初中數學雖然是數學學科的基礎組成部分,涉及的知識點也較為簡單,但同語文、英語等人文性學科相比,仍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抽象性與邏輯性特征,而這無疑為正處在由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漸過渡的初中生加大了學習難度。很多情況下,初中學生并不能真正對某一具體知識點形成足夠的認識與理解,自然更談不上實現對其的靈活實踐與運用了。
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講解具體的知識點時,必須從初中生已有的社會實際經驗出發(fā),實現所學數學理論知識同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我在教學過程中就嚴格踐行了這一點。例如,“概率的初步認識”章節(jié)涉及必然事件、隨機事件以及不可能事件這三個數學概念,為了幫助學生加深認識與理解程度,我在向他們認真講解定義的基礎上,又聯系實際,向他們列舉了生活中關于上述三種事件的常見現象:
(1)必然事件:太陽東升西落;地球繞太陽轉;月球繞地球轉;春天過后就是夏天……
(2)隨機事件:擲一枚硬幣,出現正面;買一張彩票中500萬大獎;打開電視,它正在播放廣告……
(3)不可能事件:長江的水自東向西流入大海;人永遠不死;常溫下,鐵逐漸溶化……
如此就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既熟悉又親切的學習氛圍,不但促使其認識到了所學數學知識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廣泛運用,有利于其端正學習態(tài)度,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與調動自身的數學學習興趣及積極性,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初中生完全可以憑借已有生活實際經驗對上述說法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而這一判斷過程無疑有利于他們實現對于必然事件、隨機事件以及不可能事件這三個數學概念的精確認識與深刻理解,真正為收獲高效率的學習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礎。
2。課后作業(yè)要注重生活化,著重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作業(yè)是教師依據學習內容特意為學生布置的一種課后練習,以此幫助學生實現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初中數學作業(yè)的主要形式為大量的習題或者是鋪天蓋地的試卷,雖然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課堂所學,但也帶給學生沉重的心理壓力及學習負擔,整體效果欠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教會學生基礎的數學學科理論知識,更要使得學生逐漸具備科學探究、自主學習的數學能力以及靈活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運用能力,真正將“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感”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這就決定了初中數學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不能再像以往一樣,僅僅側重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更要格外加強同學生日常社會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唯有這樣,才能提供給學生充足的實踐機遇與可能,也才能促使他們自身的實踐運用能力在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與發(fā)展。
對此,我有著非常深刻的感受與體會。如,在學習了“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一章內容之后,學生初步對“頻數”這一數學概念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我向他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課后作業(yè):
(1)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全班學生各家庭月均用水量。
(2)分別用頻數分布直方圖以及頻數折線圖描繪搜集來的用水數據。
(3)結合圖表,回答下述問題:
家庭月均用水量在哪個范圍的最多?占的比例是多少?
家庭月均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自占有多少的比例?
全班學生家庭月均用水量的平均數是多少?這個平均數大于還是小于家庭月均用水量的標準?
如果每個家庭每天節(jié)約用水30升,按13億人口計算,全國一天共可節(jié)約多少水?生活基本日均用水量的標準為50升,這些節(jié)約出來的水可供給全國13億人口使用多長時間?
從頻數分布圖以及頻數折線圖中,你還可以讀出哪些重要信息?嘗試借助分析與研究的結果,寫一篇關于我國當前開展“節(jié)約用水”必要性及重要意義的實踐調查報告,并給出合理的節(jié)約用水建議以及具體策略。
……
實踐證明,課后作業(yè)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一方面著重發(fā)展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數學知識靈活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借此開放性的課后作業(yè)集中、系統(tǒng)的對學生進行了團隊合作精神、良好協(xié)調能力、節(jié)約用水等多方面的德育教育滲透,有利于學生數學修養(yǎng)以及個人行為品質的共同進步與發(fā)展。
三、初中數學回歸生活化應當注意的事項
讓數學回歸生活化,使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形成緊密的聯系,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意將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完全搬到數學教學活動之中,必須從初中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fā),適當為其增加生活化學習元素,切不可單純“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的做法,如此只能起到“喧賓奪主”的不良作用,實現不了預期中的理想效果。
讓數學回歸生活化的本質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到所學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的廣泛聯系,因此,教師在為學生增添生活化教學元素的同時,必須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現象的表面認清其本質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必須竭力避免“望梅止渴”的膚淺效果。
總之,在日后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實現教學內容、課后作業(yè)同學生日常社會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與結合,促使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方向的回歸。相信此舉,必定能使學生在廣闊的實踐生活中汲取最充足的營養(yǎng)與養(yǎng)料,從而為其數學綜合素質的顯著提升與進步打下堅實而穩(wěn)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魏婷婷.關于數學生活化的再辨析:從美國的木匠教學法看我國的數學生活化[J]。現代教育科學,2008(06)。
生活即教育的相關論文篇二:《“生活即教育”的小學數學解讀》
[摘要]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生活融入教學,讓數學走入生活,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我們最終要追求的,正是數學與生活的一種良好融洽關系,一種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數學教育的關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即教育;思想融合;解讀
“生活即教育”及其孿生的“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描述之一,“生活即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形成過程中,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其中,一九三零年一月至二月舉行的全國鄉(xiāng)村教師討論會上,以“生活即教育”為主題的演講是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在今天,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仍然如火如荼,陶行知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啟發(fā)意義,尤其是近年隨著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對每門學科的教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任何一個讀了陶行知先生原著或后來者研究著作的,都會下意識地將陶行知思想與自己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以希望對自己的教育以及學科教學起到一定的啟發(fā)作用。筆者作為一名普通的數學教師,也受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響,這個影響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師范學習時期,班主任在課堂上經常提及陶行知先生,因此師范學習的時代就曾初步接觸過陶行知教育思想,只是那個時候沒有多少教學實踐經驗,難以將從書本閱讀中獲得的知識與具體的經驗結合起來,因此那個時候的閱讀更多的是一種間接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就是工作以來,因為前輩和領導的引領,對陶行知教育思想仍有較多的接觸機會,加之有實際教學經驗的結合,因此對其中的一些思想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本文就嘗試結合“生活即教育”(包括“社會即學校”)思想,談談對小學數學教學的一些認識。
“生活即教育”的初步認識
若想從“生活即教育”的著名思想中獲得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發(fā),那首先就必須對“生活即教育”這一思想有一定的認識,尤其要對這一思想的來龍去脈作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樣才不至于犯只看這五個字就去理解其本義的錯誤。應當說,這種錯誤還是常見于基礎教育實際中的,比如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看到了很多這樣的情況:有些同行幾乎在沒有完整地看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及相關解讀資料的情況下,就開始對其中的一些術語(如科學探究、建構主義)進行高談闊論,仿佛一夜之間他們就懂了這些術語似的,最后出現的結果就是,在實際教學中裝模作樣地進行探究,可探究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于是又反過來說新課程改革不好,沒有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與中國的教育實際相結合。我們不反對最終的結論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們反對的是得出這一結論的過程本身就不合理。
于是,筆者在理解“生活即教育”時,就努力先做一件初步認識這一思想的事情。參閱陶行知先生的有關著作我們可以發(fā)現,這一思想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說,“生活即教育”并不是陶行知先生的即性思維產物,而是長期思考的積淀。陶行知先生自己曾這樣說:“……生活即教育。中國以前有一個流行的名詞……教育即生活,是從杜威先生那里來的……現在我把它翻了半個筋斗,改為‘生活即教育’”;“我們要問,‘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huán)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研讀這段話我們可以發(fā)現,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要將其老師杜威的話翻半個筋斗,是有著自身的實踐經驗支持和理解的。與這句同時翻了半個筋斗的還有另一句話,即將“學校即社會”改成了“社會即學校”,用陶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如果)把學校看做社會,那就像把一只活潑的小鳥從天空里捉來關進籠子里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把社會上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我們看這段話,它對今天的小學教育以及小學數學教學有沒有實際的啟發(fā)意義呢?顯然是有的,我們正有一種把學校功能無限擴大的傾向,認為學校能夠包辦教育的一切。我們小學數學課堂上“作假”的情形也比較多,試圖把教育中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數學課堂中。
而陶行知先生對“社會即學校”的理解就進步、合理得多,用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去,要先做到‘社會即學校’,才能做到‘學校即社會’。”這種語句順序上的改變很容易,但真正在實施中落到實處,就有較大的困難了。
“生活即教育”思想啟發(fā)下的小
學數學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的是給學生打一個良好的數學基礎,培養(yǎng)一種對于數學學習的持久興趣,具體的當然可以通過三維目標來理解。但由于教學習慣的原因,傳統(tǒng)的評價手段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我們今天的小學數學教學雖然經歷了十多年的課程改革洗禮,但仍然不能說有了明顯的改變。甚至在小學數學課程專家的爭論聲中,數學課程改革正處于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地步。眾所周知,在數學課程改革中,爭論最大的就是《數學課程標準》。如今回過頭來看,在課程改革才三四年的時候,就有許多重量級的人物出來反對課程改革,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因為結果不是看到理越辯越明,而是課堂教學回到了出發(fā)點――人們改變傳統(tǒng)應試教育現狀的努力與熱情幾乎被完全澆滅。那么,關于《數學課程標準》,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我們能否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中找到一些支持呢?筆者嘗試做了這個工作。
陶行知先生說“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這句話給筆者的啟發(fā)是,我們小學數學教學從內容上講,“數”與“形”都是抽象的,但根據我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我們都會通過將“數”“形”與一些具體的實際事物相結合,以幫助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這從某種程度上講應該是生活與教育發(fā)生了聯系。而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一結論,而是這一結論演繹之后得出的其他教學策略,比如我們下次遇到抽象的數學知識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到學生的生活中尋找這些數學知識的原型,以讓學生的知識有一個落腳的地方。比如,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流行詞語“日常數學”,在筆者看來就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是相通的。當然,日常數學與科學數學之間還需要拉近距離,而教師教學作用的發(fā)揮也正體現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當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盡量多地經歷從生活中發(fā)現、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中到處都是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所以課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并與本節(jié)數學知識有關的現實情境,讓學生從這些情境中主動發(fā)現數學現象或提出數學問題,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如在教學“數的認識”時,可以增設一些特殊的數,如電話號碼“110”“112”“114”“119”“120”“12315”等,讓學生了解其名稱和功能,并說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及作用。將這些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事例融入數學含義,不僅能體現數學價值,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感受數的意義,而且能體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的存在,獲得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極大地激發(fā)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偟膩碚f,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是生活就是教育”這一理念是必須注重與落實的。 陶行知先生還說“所謂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這句話對于筆者來說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因為小學數學教學在對課程理念沒有徹底理解的情況下,確實出現了許多類似于“所謂之生活,未必是生活”的情形,而這樣的結果必然是“未必是教育”。如果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忽略了這一情況,將自己設計的“未必是生活”的數學教學當成真正的數學教學,那危害是非常大的。不說別的,只說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很多時候我們?yōu)閷W生準備了許多“日常數學”的素材,可問題在于,這些所謂的日常數學并不是小學生生活中的日常數學,而是我們教師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數學素材,當這些素材出現在學生的視野中時,他們并沒有感到“日常”的味道,因而也就無法產生數學思考。可我們的數學教師并不知道,他們仍然沉浸在自己渲染的情境當中,還以為學生真正學到了很多數學知識。因此,很多時候,我們要幫學生尋找他們生活中真正的數學,以保證我們找到的“生活”是“真正的學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的“三個時期”對
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發(fā)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思想形成的過程中,有“三個時期”的說法,用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現在我們這里的主張,已經終于到了實現的時期了,問題是怎樣實現。”同時,陶行知先生對于自己這一問題的回答用了“三個時期”來解說:第一個時期是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兩者是分離而沒有關系的;第二個時期是教育即生活,兩者溝通了;第三個時期是生活即教育,也就是社會即學校了。我們仔細研讀陶行知先生這三個時期的論述,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味道,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同樣具有比較重大的啟發(fā)意義。《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這與陶行知先生第三個時期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讓生活融入教學,讓數學走入生活,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這是不是當下我們小學數學教學的一些常態(tài)?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由生活走向教育了嗎?答案恐怕不太樂觀,因為最終的判斷依據不是我們口頭的教育理念,而是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恐怕還是“生活是生活,數學教學是數學教學”。學生成天打交道的只有數字,而并沒有數字賴以植根的生活,如果真的如此,那說明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還停留在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第一個時期。
經由第二個時期到達第三個時期,正與我們數學教學的成長過程相關,與我們自身的專業(yè)成長相關。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例如,教學“統(tǒng)計”之后,可組織學生調查各年級學生在校就餐的情況,去超市調查水果的銷售情況等。學習了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后,可讓學生設計租船方案:“32名同學去劃船,6人船每小時20元,4人船每小時15元,可以怎樣租船?怎樣租船比較便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筆者看來,我們最終要追求的,正是數學與生活的一種良好融洽關系,一種“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數學教育”的關系,這種關系或許需要筆者付出一輩子的努力。
生活即教育的相關論文篇三:《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做到“生活即教育”》
從陶行知的核心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出發(fā),從體驗生活實踐,挖掘生活資源,捕捉生活現象等三個方面出發(fā),探討了如何在數學課堂上來實踐陶先生的教學思想,體現新的教學改革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實踐生活資源生活現象“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亂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亂七八糟的教育。——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于一爐。生活又是一種實踐、更是一種參與,生活中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奇怪的現象,困惑的問題,他們都會調動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發(fā)現、去嘗試,并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它是一種自主的體驗,是一種自主的發(fā)展?,F今,隨著課程的改革,人們也越來越注重課程應從學生的生活入手,也就是把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課程內容,因為真實的生活對于學生的發(fā)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從而也能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我所帶的是綜合高中班的學生,對于對口單招這方面,我深有體會。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參與,沒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數學教學決不是數學改革的方向。綜觀當今數學教學中仍存在知識傳授與智力發(fā)展相脫離的高分低能現象;作業(yè)布置中的題海戰(zhàn)術即高耗低效現象,而這些弊端的形成都是跟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不力有關,那么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怎樣的途徑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出來呢?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了,想學了,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而這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們老師從生活出來,在生活教育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數學的美。
一、體驗生活實踐,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生活”不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貼近時,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也就越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體驗生活實踐來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
如在講分段函數時,我讓學生說出自己在生活中體驗到的具體活動,學生們非常踴躍,有的學生說:老師,我在家用水壺燒水,水的溫度與時間的變化是不是啊?有的同學說:那老師我在醫(yī)院感冒掛水之前,測量體溫時,體溫和時間的變化算不算啊?還有的同學說:那我周末出去逛街打的,計程車的里程表和票價的變化是不是啊?我對學生們的回答都會心的一笑,點了點頭。在學生面前如果只是枯燥的講授什么是分段函數,分段函數的性質,所有這些用空洞的說教都不能同再現生活的情景相比的,那樣的教學,不僅在課堂中營造不了濃厚的生活氛圍,還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活躍不了課堂氣氛,使孩子學得單調、枯燥、無聊。
二、挖掘生活資源,體現學生學習的價值
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例如,在講授立體幾何中的線線、線面、面面的位置關系的時候,實例是很有說服力的,往往這樣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特別深刻,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讓學生去把握一些典型的反例,相信同仁和我在這有所共鳴。例如,“墻角”這個反例可以將如“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直線平行”,“垂直于同一平面的兩平面平行”等命題否定。
高二下學期的導數應用中“求極值和最值”的教學,學生對“最值”容易理解,而對“極值”頗為費解。對此,我是如下教學的: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函數的“極值”是一個局部概念,函數的“最值”是一個整體概念;“最值”要么沒有,要有也只有一個,而極值要有的話可以不止一個。例如,江陰有好多鎮(zhèn),每個鎮(zhèn)都有“首富”,都可以看成是“極大值”,但是江陰“首富”只有一個,便是“最大值”。另外,還要告訴學生極小值和極大值間沒有必然的大小關系,不妨也可以舉例加以說明,學生聽后津津樂道。
如果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
三、捕捉生活現象,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
學生的興趣是我們教育的支點,高中的課程總地來說,比較單調,比較枯燥,而且對于學生的思維要求從簡單的形象思維到嚴謹的邏輯思維,很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了一種恐懼感,當然我也很清楚綜高班的很多學生數學的“底子”不是太好,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應該不斷地關注生活,關注生活中的“熱點”,在課堂上緊隨時代步伐,不斷推陳出新,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如對于命題中的“充要條件”的教學,學生對“充分條件”易于理解,而對“若B,則A”定義A是B的必要條件頗為費解。其潛意識認為,A是B推出的結論,怎么能成為B的條件呢?對此疑難,教師若適當的比喻:天上有云不一定下雨,但下雨必須天上有云,因此有云是下雨的必要條件。學生會心一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緣由。我們對在教學中所打的比喻,也應盡量緊隨時代節(jié)拍貼近現實生活。前面是對“必要條件”的老比喻,而現在可改為:買彩票不一定中獎,但若中獎必得買彩票,所以買彩票是中獎的必要條件,學生不由得對這個精彩的比喻拍手叫好。
這就是身邊真實的生活,這種生活的真實性給學生的體驗會很深,正如陶行知所說“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全部生活。”是啊,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站在這樣的高度來審視學生的學習,就會非常認真地關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精心構建,但又不留痕跡,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總而言之,生活是豐富的,因為我們每天置身于生活中,每天在演繹著各種不同的故事,所以我們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挖掘出生活中有用、趣味的資源,用心捕捉生活中的自然現象,這樣的學習才可以真正地體現我們新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表達,這也是生活給予我們最美的化身。每一位同仁我想大家和我的感受一樣,那就是我們的教育之路還很長,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劉瑛.開發(fā)“情商因素”提高數學教育教學質量.數學通訊,2005,(9).
[2]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華文出版社.
[3]張少儒.漫談數學教學中的難點突破.數學教學研究,2005,(7):5.
3.淺談安全教育論文
5.關于教育觀的論文
淺談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相關論文
上一篇:淺析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相關論文
下一篇:淺論生命安全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