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開題報告打印格式要求(2)
關(guān)于歷史的論文范文
新中國初期陶行知批判的歷史考察
1951年在批判電影《武訓傳》過程中,教育界展開了對陶行知的批判。長期以來,人們對陶行知批判研究較少,對于陶行知批判的發(fā)動、進程等尚未有系統(tǒng)研究。因此,本文試圖從陶行知批判的發(fā)動人手,對這一場批判作初步探討。
一、批判的萌芽
要認識和理解新中國初期陶行知批判的歷史,須從電影《武訓傳》的批判認識開始。電影《武訓傳》于1950年年底全部攝制完成。影片試映時,“觀眾反應極為強烈,可算是好評如潮,口碑載道”。與此同時,報刊、雜志等發(fā)表了一系列稱贊武訓和電影《武訓傳》的文章。當時,在有關(guān)武訓及《武訓傳》的好評中,就有人將電影的拍攝以及將武訓與陶行知聯(lián)系在一起。如孫瑜就說其編導《武訓傳》是受到了陶行知的影響。趙丹在談到其之所以扮演武訓時,也說是受到了陶行知的影響。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還專門舉行了座談會,會上不少教師就將武訓和陶行知聯(lián)系起來。有教師說:“陶行知先生辦育才學校和武訓先生也有相似的精神”。“如果沒有武訓,育才可能在創(chuàng)辦的第二年倒下去了。”由于此時對于《武訓傳》是一片贊揚之聲,因此,此時將陶行知與武訓聯(lián)系起來,主要就是要借陶行知來贊揚、肯定武訓。
到1951年4月,關(guān)于武訓、《武訓傳》的評價出現(xiàn)了相反的評論。5月16日、17日,《人民日報》分別轉(zhuǎn)載了《文藝報》發(fā)表的楊耳的《陶行知先生表揚“武訓精神”有積極作用嗎?》和賈霽的《不足為訓的武訓》等文章;20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由毛澤東親筆修改過的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批判武訓、《武訓傳》的運動由此拉開序幕。
從5月中旬武訓批判開始到5月底是陶行知批判的萌芽階段。之所以說這一階段是陶行知批判的萌芽,主要是因為:在這一階段,批判者的主要精力是集中在批判武訓方面,陶行知是在批判武訓過程中涉及到的。當時批判的矛頭并非是對準陶行知的。在這一階段,除了楊耳和賈霽的文章中提及陶行知外,其他批判文章基本上沒有提到陶行知。而且這兩篇文章在涉及陶行知時也給予了一定的肯定評價。賈文指出,陶行知在當時條件下表揚武訓“有著積極的作用。陶行知先生當時是對的,他的苦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楊文主要是深化賈文對于武訓的批判。楊文認為,陶行知贊揚武訓是錯誤的。但是,楊文對陶行知及其贊揚武訓的做法進行了區(qū)別,進而對陶行知給予了一定正面的肯定:“如果陶先生在這件事上(指表揚武訓精神——筆者注)錯了,那并不足以掩蓋陶先生的全部的光輝。
可見,在武訓批判開始的兩篇檄文中。雖然都提及了陶行知。但是,并不能因此認為這就意味著陶行知批判的開始。因為賈文對于陶行知表揚武訓精神的行為給予的是肯定,楊文雖然否定了賈文的這一觀點,但是對于陶行知也給予了一定肯定的評價。但是,批判過程中畢竟提及了陶行知,因此,此時是陶行知批判的萌芽。
二、批判的開始
從1951年5月底、6月初,到8月武訓批判進入尾聲時,武訓批判中開始出現(xiàn)了對陶行知的批判。這一時期的陶行知批判還是為武訓批判服務的。批判陶行知是為了深挖武訓及其精神的遺毒。但是,這一階段對陶行知贊揚武訓的清算帶來了嚴重后果:批判者們在結(jié)合自己思想和自身部門工作時已經(jīng)將批判的矛頭轉(zhuǎn)向陶行知,明確提出要批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而且提出了之后大規(guī)模批判中所提出的問題和基本論點。
5月29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丁曼公(即時任《人民日報》總編輯鄧拓——筆者注)的《武訓的真面目——評<武訓傳>影片、武訓以及孫瑜先生的檢討》的文章。雖然丁文的目的仍是呼吁深入批判《武訓傳》,但是在文章中卻將陶行知定性為“中國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而且把陶行知與武訓批判中所要整肅的資產(chǎn)階級反動思想聯(lián)系上了。
自此以后的武訓批判中,與陶行知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在進行批判或檢討時基本上都通過深挖陶行知在武訓問題上的影響而進行。1951年5月31日,《人民日報》刊發(fā)武訓畫傳編者的檢討。作者說明自己贊揚武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了陶行知的影響。作者指出,正是陶行知等人的影響“使我慢慢地由淺入深地對武訓這個人物進入更錯誤的理解階段,進一步更堅決地站在擁護與表揚他的立場,去盡力地歌頌了這個‘不足為訓’和‘不應歌頌’的反歷史唯物主義的人物。”
6月2日。轉(zhuǎn)折開始出現(xiàn)。武訓批判終于將目標引向了陶行知批判的核心問題——教育思想。當天《人民日報》發(fā)表了《清除武訓一類的錯誤教育思想》一文。該文開篇即明確提出,武訓批判應該涉及到一個基本問題。即教育思想問題。在舊中國教育界,陶行知是倡導武訓及其精神最為突出的。因此,在批判武訓中要討論教育思想問題,必然就要討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該文認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有武訓思想成分;提出要檢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將此事提高到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確立高度上;而且,文章將教育界對于武訓的錯誤認識歸因于陶行知的影響。因此,得出結(jié)論:要肅清錯誤思想就必須要批判陶行知。該文結(jié)尾處提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應該受到檢查的若干種舊教育思想之一,不應該因為他本人盡力于反國民黨的革命斗爭而就遷就他的教育思想,無原則地加以原諒或贊成。他盡力于反國民黨的斗爭應該受到尊敬,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錯誤就必須受到批判。不然我們就不能確立新民主主義的正確的教育思想。”至此,陶行知批判開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6月5日中央教育部指示教育機關(guān)討論批判電影《武訓傳》和《武訓精神》,指示提出:“所謂《武訓精神》,在教育工作者中,影響極深也極普遍。這種影響模糊了革命的立場、觀點,成為人民教育事業(yè)前進的嚴重的思想障礙。”在此期間,有些地方則直接提出要將武訓批判與陶行知相關(guān)問題相結(jié)合。有關(guān)部門就提出:“我們估計武訓傳的問題雖然爆發(fā)在文藝界,而所謂‘武訓精神’的根則深入在教育界,在討論中教育界暴露的問題將更多更復雜,而一定發(fā)展到教育本質(zhì)問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問題??梢钥闯?,伴隨著武訓批判的深入、教育界的介入,與武訓影響有密切關(guān)系的陶行知也要被納入到批判和清理的范圍之內(nèi)。
從5月底到8月初,武訓批判中涉及到陶行知的主要有以下問題:如何看待陶行知及其對武訓的贊揚?陶行知贊揚武訓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陶行知錯在何處?陶行知與武
訓是否需要區(qū)別開來?等等。這一時期的批判主要還是圍繞武訓批判而展開,討論陶行知問題是為深化武訓批判服務的。
這一階段,批判者對如何評價陶行知及其對武訓的贊揚這一問題?;旧隙颊J為:陶行知表揚武訓是錯誤的。但是絕大多數(shù)批判者還是肯定了陶行知追求進步的精神,并強調(diào)要將這種精神與他倡導武訓的錯誤區(qū)別開來。
關(guān)于陶行知贊揚武訓帶來的影響。批判者主要認為陶行知贊揚武訓導致一批人迷信武訓。有些人強調(diào),因為受了陶行知影響、而為武訓“奇跡”所醉所迷,創(chuàng)作了武訓的歌劇。有些人則說:“因我跟陶行知先生是知友,對于他所支持的教育事業(yè)我從來一樣支持。他曾經(jīng)贊揚過武訓,我也盲目地跟著贊揚一番而不甚深考。”時任政務院副、文教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也在6月7日發(fā)文指出,他對于陶行知的稱贊。也是受陶行知表揚了武訓的影響。
那么,陶行知錯在哪里呢?雖然這一時期并沒有展開關(guān)于陶行知問題的廣泛批判,但是郭沫若等分析陶行知的錯誤時,認為:陶先生的錯誤是在不曾從本質(zhì)上去看武訓,不曾把武訓的行為和太平天國與捻軍起義等革命運動聯(lián)系起來看,他的表揚可以說為盲目的表揚,也可以說是受了武訓和歷來反動派的欺騙。還有批判者提出:“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仍然和馬克思主義有著很大的距離,他觀察事物的方法還常常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他還沒有能夠完全拋棄他過去接受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影響。”
這一時期關(guān)于陶行知與武訓是否需要區(qū)別開來的問題,絕大多數(shù)批判者認為,陶行知是不同于武訓的。“我以為把陶先生和武訓加以區(qū)別是有必要的。”但是,這一系列文章對于陶行知“錯誤”的分析、思想的定性、陶行知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區(qū)別為后來的大規(guī)模批判揭開了蓋子。
三、批判的高潮
1951年7月底、8月初陶行知批判開始進入高潮階段。8月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周揚發(fā)表了《反人民、反歷史的思想和反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shù)電影<武訓傳對比判》一文。該文仍是集中筆墨批判電影《武訓傳》,對陶行知沒有進行系統(tǒng)論述,但周揚對陶行知所作的評論卻帶了權(quán)威性的定性。他對陶行知思想進行總體評價,認為:“他的教育學說中有不少觀念論的因素”,而“這是他的思想上的弱點”:并指出,陶行知贊揚武訓是錯誤的,他的贊揚“表現(xiàn)了他早年的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表現(xiàn)了他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的脆弱的一面;他對陶行知一生進行了總體評價:“就他整個的政治傾向和他在晚年努力使他的教育活動的內(nèi)容革命化的事實來說,他無疑地是中國人民的杰出的教育家之一。”“周揚的評價總體上看是辯證的。但是,他的文章也基本上為之后對陶行知的大規(guī)模批判定了調(diào)子:陶行知一生分為兩個階段、陶行知思想是改良主義的。
8月27日,教育部部長錢俊瑞發(fā)表了《從討論武訓問題我們學到些什么》一文。該文對陶行知問題進行了分析,其基本觀點與周揚是一致的。錢俊瑞與周揚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周揚將陶行知早期思想定性為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而后期贊揚武訓是受到了早期改良主義的影響;錢俊瑞則強調(diào)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周揚和錢俊瑞關(guān)于陶行知教育思想定性的不同,也成為之后陶行知思想批判中,批判者們爭論的焦點之一。
在武訓批判的敏感時期,作為中宣部常務副部長的周揚和作為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書記的錢俊瑞如此評價陶行知,無疑就把教育界清理混亂思想的焦點轉(zhuǎn)向了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思想批判過程中的許多基本觀點也均源自于周揚和錢俊瑞。
自1951年7月底、8月初開始到1952年7月底。教育界以《人民教育》為主要陣地,展開了對陶行知的大規(guī)模批判。在約一年的時間之內(nèi),一個期刊上連續(xù)發(fā)表十幾篇同一主題的批判文章。這樣的陣容還是十分強大的。當時,批判者們批判的主要問題是:
第一,陶行知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批判者既批判了陶行知本人的教育實踐,而且批判了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響的教育實踐。對陶行知本人教育實踐的批判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的。一方面批判陶行知對于武訓贊揚。批判者基本上都對陶行知贊揚武訓持否定態(tài)度,并強調(diào)了陶行知做法帶來的危害。有批判者指出:“由于陶先生的聲望,這種錯誤地表揚曾一度大大抬高了武訓傳政治上的‘身價’,因而其危害性也是極大的。”另一方面。批判者還批判了陶行知曾經(jīng)實踐過“小先生制”:“小先生制的實施,一方面降低了教師的素質(zhì),削弱了教學的效果;在另一方面:打亂了兒童(小先生)自己學習的系統(tǒng)性,使他們在學習上受到巨大的,不可彌補的損失。”批判者還批判了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響的“萌芽”學校的教育實踐活動。
第二,陶行知具體教育思想中的問題。這是批判者集中批判之處。對此,批判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問題展開批判的。首先,陶行知教育思想與毛澤東教育思想、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區(qū)別。作這方面批判的主要是曾經(jīng)贊揚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將其等同于毛澤東教育思想、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人。在實際批判中,批判者往往是首先檢討自己曾經(jīng)的“錯誤”認識,分析自己沒有分清二者區(qū)別的原因,然后對二者加以詳盡區(qū)分。批判者基本上都認定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小資產(chǎn)階級教育思想,而毛澤東教育思想、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則屬于馬列主義教育思想。戴白韜就自己在1947年寫的《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學說》中的觀點自我批判到:“我在這本小冊子中的主要的嚴重的錯誤,是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中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jié)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教育思想畫成等號,混淆起來。沒有能夠站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加以分析與批判,把陶行知的小資產(chǎn)階級的教育思想,和無產(chǎn)階級的教育思想嚴格地從本質(zhì)上區(qū)別開來。”還有批判者否定了自己曾經(jīng)肯定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革命作用和地位:“說陶先生的教育學說含有不少的唯物主義因素,在中國教育思想上起了很大的革命作用。對中國新教育放下了一塊奠基石。……很顯然的,我們對陶先生的這種評價,不僅是過高了,而且是不合事實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則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主義的教育思想,根本不是無產(chǎn)階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思想。不是毛主席的教育思想。”
其次,關(guān)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定性。批判者一致認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改良主義的,但是具體進行階級定性時,則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小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主義。有的批判者認為:“從他三十年的言行看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是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主義者。”不同意把陶行知劃入小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批判者認為陶行知走的是“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主義道路”。“他的教育思想,從始到終都是貫穿著杜威的學說和階級調(diào)和以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觀點,只是后期在階級調(diào)和方面有所轉(zhuǎn)變罷了。”實際批判中,關(guān)于陶行知教育思想到底是小資產(chǎn)階級還是資產(chǎn)階級的,不僅意見不一致,而且還出現(xiàn)了爭論。這實際上就反映了批判者對于思想的階級定性標
準的模糊。
再次,陶行知 教育思想的淵源。大多數(shù)批判者都強調(diào)陶行知教育思想直接來源于杜威,批判者也由此推導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錯誤性。但 是對于二者的關(guān)系,批判者的定性是不同的,有的認為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杜威思想在中國一的翻版,有的認為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杜威思想的中國化和 發(fā)展,還有批判者認為,杜威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礎等。
再其次,關(guān)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工學團”、“親民親物”等教育思想的批判。有批判者提出:“社會生活”這個概念本身的認識就比較混亂,把教育原始化、低級化,同時也是把教育的作用過分夸大抬高,“生活即教育”“只是沖淡緩和乃至消釋青年人的革命熱情,尋找桃花源,滿足個人的小資產(chǎn)階級的沒落情調(diào)。”“社會即學校”這一命題的來源和意義也是含糊的:“教學做合一”的實質(zhì)是狹隘的實用主義,并犯有 經(jīng)驗主義的錯誤;“工學團”思想“是反映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要求的。陶先生是想把生產(chǎn)力落后的中國帶到資本主義的文明中去的”;“對于親什么民?親什么物?用什么態(tài)度去親民親物?為著什么而親民親物等問題,陶先生是提得不夠明確的,甚至沒有比實用主義更高明。”
此外,批判者就陶行知對地主階級的態(tài)度、對農(nóng)民的立場問題上展開了批判。主要是批判了陶行知的超階級立場。
四、批判發(fā)生的原因
至1952年8月以后,陶行知批判逐步冷卻。陶行知批判的發(fā)生可以說充滿了偶然性。這種偶然性主要就表現(xiàn)在表面上完全是由于武訓批判而牽連出來。1985年9月胡喬木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上的 講話中指出:“1951年,曾經(jīng)發(fā)生過對一個開始并不涉及而后來涉及陶先生的、關(guān)于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從胡喬木的話中,可以看出武訓批判的發(fā)動開始時并不涉及陶行知。那么,出現(xiàn)由武訓批判轉(zhuǎn)向陶行知批判的原因在哪呢?
其一。批判陶行知可以連接歷史批判和現(xiàn)實批判。對于武訓的批判畢竟屬于歷史批判,其最終目的還在于服務于現(xiàn)實。武訓批判發(fā)動者發(fā)動批判的首要目的就是由批判歷史而整肅現(xiàn)實思想。在《人民日報》5月20日的社論中就明確提出:“電影《武訓傳》的出現(xiàn),特別是對于武訓和電影《武訓傳》的歌頌竟至如此之多,說明了我國 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既然思想文化領域存在嚴重的混亂,那么就必然要進行整肅,對歷史人物的批判就必須回到現(xiàn)實批判。而現(xiàn)實批判則需要一個可供批判的載體。由于陶行知本人曾經(jīng)極力倡導和贊揚武訓和武訓精神,同時陶行知的思想在當下還存在極為廣泛而深厚的影響。因此,陶行知就成為連接歷史和現(xiàn)實的最佳載體。批判陶行知既能夠?qū)崿F(xiàn)對歷史的批判,而且很容易能夠 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的批判。
其二,批判陶行知能彌補武訓批判的不足。1949年,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執(zhí)政黨,其面臨著思想整合的任務。批判武訓可以達到整肅封建主義思想的目的,但是如何肅清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資產(chǎn)階級思想則是批判武訓所無法完成的。而批判陶行知無疑是能夠彌補武訓批判的不足的。一方面陶行知是美國實用主義代表人物杜威的學生,有著深厚的美國思想文化背景,對陶行知及其思想的批判無疑能夠達到整肅親美、崇美思想的目的。同時,在批判者看來,陶行知思想是小資產(chǎn)階級或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因此,批判陶行知無疑也能夠達到批判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目的??梢?,對于陶行知的批判不僅符合武訓批判的直接目的,而且契合了當時整肅思想文化的需要。因此,由批判武訓而引出對陶行知的批判是勢所必然的。
其三,部分知識分子中不良風氣的推動。1951年5月,當《人民日報》轉(zhuǎn)載賈霽和楊耳的文章時,就有知識分子認為黨要發(fā)動對陶行知的批判了。據(jù)當時在上海《解放日報》任職的袁鷹回憶,當讀到《人民日報》轉(zhuǎn)載楊文所加寫的編者按時,“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前兩天讀了都還沒有引起重視,認為大概要批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了,沒有想到其他。”由于臆測風氣的開始,就出現(xiàn)了雖然黨并沒有提出要批判陶行知,而就有知識分子臆測認為黨要批判陶行知。于是就有知識分子為了表明立場而率先開展了陶行知批判。之所以會出現(xiàn)由武訓批判轉(zhuǎn)向陶行知批判,部分知識分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此,對由武訓批判向陶行知批判的轉(zhuǎn)變要有著客觀的認識,而不能想當然地將其歸結(jié)為毛澤東的發(fā)動。此外,對于這一批判還需要進一步分清批判的發(fā)生和批判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的區(qū)別。陶行知批判的發(fā)生不僅是武訓批判的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個附帶結(jié)果。還存在很多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留給我們的教訓也是深刻的。
參考文獻:
[1]昆侖公司<武訓傳>上集上映后,深得各方好評[N],文匯報,1951-1-11(4)
[2]孫瑜,編導武訓傳記[N],光明日報,1951-2-26
[3]趙丹,我怎樣演武訓的[J]大眾電影,1950,(9-15),
[4]上海市文聯(lián)劇影協(xié)會研究部編,關(guān)于批評錯誤影片“武訓傳”的學習資料[M],上海:上海市文聯(lián)出版社,1951
[5]賈霽,不足為訓的武訓[N]人民日報,1951-5-17(3)
[6]楊耳胸行知先生表揚“武訓精神”有積極作用嗎?[N]人民日報,1951-5-16(3)
[7]丁曼公,武訓的真面目——評<武訓傳>影片、武訓以及孫瑜先生的檢討[N],人民日報,1951-5-29(3)
[8]李士釗,我初步認識了崇拜與宣揚武訓的錯誤[N],人民日報,1951-5-31(3)
[9]李一氓,清除武訓一類的錯誤教育思想[N],人民日報,1951-6-2(3)
[10]中央教育部指示教育機關(guān)討論批判電影<武訓傳>和<武訓精神>[N]人民日報,1951-6-5(1)
[11]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關(guān)于武訓傳討論情況的來信[J],宣傳通訊,1951,(5)
[12]安娥,我被“奇跡”所迷[N],人民,日報,1951-6-3(3)
[13]田漢,<武訓傳>使我猛醒[N],人民日報。1951-6-10(5)
[14]郭沫若,讀<武訓歷史調(diào)查記>[N]人民日報,1951-8-4(3)
[15]何其芳,駁對于武訓和<武訓傳>的種種歌頌[J],學習,1951,4(5)
[16]石璞,我不同意李士釗先生對于陶行知先生表揚武訓的看法[N],人民日報,1951-6-15(2)
[17]周揚,反人民、反歷史的思想和反現(xiàn)實主義的 藝術(shù)電影<武訓傳>批判[N],人民日報,1951-8-8(3)
[18]錢俊瑞,從討論武訓問題我們學到些什么[N],人民日報,1951-8-27(3)
[19]張健,所謂“三無”“四有”[J],人民教育,1951,(7)
[20]姜樂仁,評“小先生制”[J],人民教育,1951,(8)
[21]戴白韜我對陶行知教育思想認識的初步檢討[J],人民教育,1951,(10)
[22]董純才,我對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認識[J],人民教育,1951,(10)
[23]王泰然,關(guān)于陶行知先生以教育改良社會的思想[J],人民教育,1952,(3)
[24][28]張宗麟,對陶行知先生的認識和我的初步檢討[J],人民教育,1952,(3),
[25]方與嚴,再認識陶行知先生教育學說并批判自己[J],人民教育,1952,(7)
[26]凱旆,“教學做合一”的批判[J],人民教育,1952,(1)
[27]林木,評<古廟敲鐘錄>[J],人民教育,1952,(2)
看了“論文開題報告打印格式要求”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