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論文
從古至今,中方與西方都存在著無盡的差異,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學習也有一定的影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關于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論文篇1
《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主要探討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研究表明: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突出表現(xiàn)在詞匯理解、閱讀理解和表達方式等方面,主要受地理環(huán)境、思維方式和肢體語言等因素的影響??朔形魑幕町悓τ⒄Z學習的不良影響的主要途徑和策略如下:第一,熟悉中西文化差異;第二,培養(yǎng)英語交際能力;第三,轉變傳統(tǒng)思維方式。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語學習;中國文化;西方文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而語言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此基礎之上,本文主要探討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以期為中國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提供參考和借鑒。
1 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影響的表現(xiàn)
詞匯理解上,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總結出:在宗教信仰、神話傳說、風俗習慣方面,許多西方國家都有著其本土文化的特色。例如:西方國家將dog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用“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來表達對狗的喜愛。對比看來,中國卻用“累成狗”、“看門狗”等來表示貶義。還有Cheesecake漢譯為“奶酪蛋糕”,在西方卻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漢譯為“牛肉蛋糕”,在西方卻指男性健美照;Black tea漢譯為黑茶,在西方卻指紅茶,等等這些,在漢語翻譯中都給英語學習者們帶來了不少困擾。漢語中雨后春筍在英譯中卻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多如牛毛在英譯中卻是“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商業(yè)中“in the red”,不是盈利,相反卻表示虧損、負債。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看似沒有任何關系甚至詞意相反的翻譯,卻因中西文化的差異造成不同層次的影響。
閱讀理解上,筆者指出:學習詞匯是為了習得詞組,學習詞組是為了連成句子,學習句子是為了練就段落,學習段落是為了組合成一篇完美的文章。文章幾乎涉及到了所有英語類知識,英語基礎正是體現(xiàn)在每一篇文章的理解之上。實踐表明,在英語文章閱讀上,掌握詞匯量是難點,而中西文化意識更是重難點。文章從頭讀到尾,卻不能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核心觀念,找不到文章的中心主題,導致對文章不理解,心情煩躁,題目難做,甚至放棄習題。這一點許多英語學習者深有體會。譬如:在第三版《綜合英語教程》中第五單元標題“Is my team ploughing”,見此,大家第一感覺就會翻譯成“我的團隊努力(耕作)嗎”或者其他,但是編者想表達意思的卻是“我的馬隊是否在犁耕”,聯(lián)系了A.E.Housman的詩歌題目,重點講述的是“生死”,旨在表達作者告誡世人“Live in the present and cherish what we have”。翻譯上的差異,導致我們對本單元的主題產生誤導,甚至不理解文章大意。由此可見,對西方文化知識的缺乏會極大影響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表達方式上,中國人往往會以“你吃飯了嗎”、“你要去哪里”等作為開頭語,而譯為英語則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在西方人看來卻是被邀請去吃飯、約在某地玩,碰撞在一起便會尷尬。而西方人大多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Find day,isn’t it”來作為自己的開場白。送客時漢語中常會用到“一路平安”或“慢走”,翻譯成英文卻不是字面的“Go slowly”,而是“Take care”或“Watch your step”,旨在出門要小心。在接受禮物方面,中國人較為含蓄,收到禮物后不拆開,為不讓他人認為貪心等性質,而西方人卻大都會當面拆開禮物,以示自己對禮物的喜愛,更是對送禮人的一種尊重。
2 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影響的原因
從地理環(huán)境的角度看,中國文化主要是指以黃河中、下游流域及長江流域為軸心發(fā)展起來的華夏文明,或曰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則主要是指以愛琴海、地中海為中心興起的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埃及文明。黃河、長江流域為大陸提供了農業(yè)方便,因此,中國文化更大程度上屬于農業(yè)文化。北海、大西洋等海洋圍繞著西方國家,為其搖籃,為其捎去航海方面的商業(yè)福利,因此,西方文化更大程度上屬于海洋文化。中國興種水稻瓜果蔬菜,“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繪出了有聲有色的農業(yè)文化。西方國家在海洋中成長,“all at sea”、“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等都會用“water”來表現(xiàn)資源豐富的海洋文化。中國地處東、北半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東風是溫暖的春風,而西北風才是寒冷的。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感知到春天的消息的卻是西風。在不少英文著作翻譯中,翻譯者尤其要注意的是二者文化的差異造成讀者理解上的干擾,而文明的起源首先也是要依賴于地理環(huán)境。
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看,中西家庭教育的目的上亦有所差別:美國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不太高,旨在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自己去習得新的知識及能力,父母并不為子女的將來而擔憂,只是將其個性中積極成分挖掘出來,指引孩子前進的道路,讓孩子獨自去旅行。譬如:Bill Gates――微軟公司主席和首席軟件設計師,他小學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軟件方面的興趣,并于13歲開始了計算機編程,不畏懼未來,勇敢嘗試的他,最終取得成功。相比較之下,中國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正是這樣一種體現(xiàn),父母為孩子鋪好未來的道路,讓孩子專心致志投入學習,卻極大忽視他們潛在的天賦及創(chuàng)造力。因此,孩子們培養(yǎng)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卻忽視單詞之間的相互貫通、聯(lián)用,極大影響到孩子們的興趣以及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其成績下降,畏懼英語。筆者指出,大多數(shù)英語學習者在翻譯時直譯了文章,或者輕描淡寫譯出文章大意,并沒有深入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沒有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只是以偏概全去翻譯文章,效果自然不佳。
從肢體語言的角度看,不同領域也有不盡相同的含義。眾所周知,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否定,高興時張嘴呲牙,生氣時瞪大眼睛似有火焰,痛苦憂傷時會眉頭緊鎖、面無表情,因為人類天生的面部表情并不受文化的制約。另一方面,中國對OK手勢的理解是數(shù)字“0”或“3”,在西方國家卻用來征求對方意見或回答對方征求意見的回話;中國對V手勢的理解是數(shù)字“2”,在西方國家大多表示勝利“Victory”;在中國,豎起大拇指表示夸獎、敬佩對方,在西方國家更多用來表示搭乘車。見面時,西方人較講究“見面禮儀”,女性間的“親吻禮”,特別在于久別重逢的母女,而在中國,卻是少之又少的情景,較多的是二者間的握手、擁抱。由此表明,中西風俗習慣的差異極大程度上抑制了二者間的交流理解。隨著中國日益走向國際化市場,與西方交流合作也日益增多,漢文化中的肢體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習俗的影響,做到了中西文化完美的契合。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自卑而尊大,貶己而尊人”則被視為漢文化的傳統(tǒng)美德。而西方人卻旨在追求個人主義,為實現(xiàn)平等自由、個人隱私以及自我發(fā)展的傳統(tǒng)原則思想。
3 克服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影響的途徑和策略
首先熟悉中西文化差異。中西方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文化,英語學習者要學好英語,不僅僅要深度理解詞根、語法、句意,了解西方文化歷史背景以及風俗習慣更是提高英語水平的一個大的工程。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可以理解西方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感受異國風情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多查閱西方國家歷史文化的相關書籍、資料,多觀看西方電影,更有甚者,學習英文歌曲,都能在其中習得新的知識,感悟語言的魅力,拉近中英的距離,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及水平。
其次培養(yǎng)英語交際能力。增強對英語國家的了解、鍛煉學生口語,有助于提高英語交際運用能力。學習英語是為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疏通國與國之間的脈絡,做到和平共處??谡Z在國際、生活上都占相當高的地位,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同時,難點亦是口語的表達。中國學生含蓄,以文字代替語言,西方國家學生開放,以語言與他人交流。由此可見,口語的培養(yǎng)是必不可少了,學生自覺主動鍛煉口語語感,老師督促同學口語練習,為學生培養(yǎng)出一定的環(huán)境,用配音來展示學生的風采。
最后轉變傳統(tǒng)思維方式。在英語的學習中,將中西結合考慮周到就要求一改以往死記硬背,倡導單詞聯(lián)想法,將每一個單詞都靈活運用到文章甚至生活中。根據(jù)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為自己量身制定一套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當中國的傳統(tǒng)式碰上西方國家的開放式,要學會判斷哪種方法更利于英語學習,選擇其一又或者二者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雙贏甚至多贏。與此同時,深入了解雙方文化的特點,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對肢體語言在中西文化中要規(guī)范禮儀文明,入鄉(xiāng)隨俗的信仰也會更多的避免交際失誤。
4 結語
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語言應用能力,體現(xiàn)在英語交際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能力。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越來越多,這就要求中國不斷建立起彼此間良好的合作關系。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意識到文化在國際交流間的重要性了,而交際能力也離不開對其他國家文化的了解。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的表面形式,還要熟悉語言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內涵及其重要意義。學習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基礎,對英漢兩種語言差異性原因進行比較研究,不斷探索語言的文化內涵,不斷實踐國際交流合作,就能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度。中國要發(fā)展、要富強,就要做好國際間的交流,與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創(chuàng)造共同的精神文明世界!
參考文獻
[1]王愛支.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閱讀的影響[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26(1):77-80.
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論文篇2
中西文化價值觀差異及對各自語言的影響》
摘要: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是中西兩種文化不同價值觀的核心。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社會文化的產物,社會文化又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本文擬探索中西兩種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淵源及其對各自語言的影響。
關鍵詞:中西文化 價值觀差異 語言 影響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任何語言的生存發(fā)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長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信息豐富的文化又是蘊涵于語言之中的。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就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一、中西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在中國,“個人主義”作為異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往往能夠意識到那些在西方文化語境中被想當然的東西,但是它與我們離得太遠,我們由于缺少相應的歷史和現(xiàn)實境遇而無法獲得對個人主義的真切理解。對于個人主義,中國的學術界有多種理解:“個人主義是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共同的思想基礎和道德原則”;“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是以個人為本位和目的的,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思想制度的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是一種強調個人自由、個人利益,強調自我支配的政治、倫理學說和社會哲學。實質上是一種從個人至上出發(fā),以個人為中心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和人際關系的世界觀。個人主義的膨脹,必然會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破壞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因而為共產主義道德所不容”。由此看來,“個人主義”這個詞語在中國有著多種貶義理解,這與西方文化價值觀是不相符合的。
在西方,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是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個人主義首先表現(xiàn)為強調個人自由最大化。這種個人自由表現(xiàn)為他們的個人意志不受任何政府、統(tǒng)治階級、教會和其他官方的干涉。個人主義價值體系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一切價值都是以人為中心的,即價值都是人所經驗到的(但不必為人類所創(chuàng)造);二、個人就是目的本身,個人是最高的價值,社會存在僅僅是實現(xiàn)個人目的的手段;三、所有個人都是道義上平等的,這種平等的最佳表述是,任何個人都不可被當作他人謀求利益的手段。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集體主義,它的基本內涵包括: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切言論和行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以集體利益為基礎,把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當上述三者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在保證集體利益的前提下保障個人利益。
二、中西各自文化價值觀的淵源
個人主義作為一種完備的理論形態(tài)是伴隨著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直到19世紀才正式確立的一套現(xiàn)代思想體系,而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意識則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便根植在人們心中了?,F(xiàn)代個人主義理論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羅馬文明和希伯萊――____文明。16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以一種狂歡的形式喚醒了沉睡在人們心中的自我意識,從而使個人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宗教改革運動以一種更強大、更深刻、更進入自身內質的方式在個體靈魂的深處真正確立了個人的尊嚴和價值。
集體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歷史上有關國家、民族意義上的大集體觀念和家族、宗族、家庭意義上的小集體觀念歷時久遠。受兩千多年封建宗法“集體觀念”的浸染,中國沒有產生類似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價值觀意義的個人主義,因此,與歷史上各種形式和內涵的集體觀念不同,社會主義集體價值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特有的新型道德原則。
三、中西文化差異對各自語言的影響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任何語言的生存發(fā)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長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信息豐富的文化又是蘊涵于語言之中的。
英語中許多詞匯在漢語里是沒有對應詞的,西方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他們之間可以直呼姓名,這也是西方文化尊重自我的體現(xiàn);在中國的封建文化中,家庭中有著嚴格的輩分制度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強烈的封建等級思想在婚姻和繼承遺產上都有體現(xiàn)?!癵randson”這一詞語在漢語中可以包括六代人:孫、曾孫、玄孫、來孫、仍孫、云孫。眾所周知,英美人對人的稱呼,名在前、姓在后,人的姓名是以名、姓為序排列組成的。西方人第一名又稱教名,是受法律承認的正式名字,例如Benjamin Franklin。中國人是把祖宗的姓放前面,名隨其后,例如毛澤東、周恩來。在填寫簡歷時,特別是填寫教育背景時,中國人是按照時間先后寫,由最低層次到最高層次的;而西方人是按最近的教育培訓往前寫,由最高層次到最低層次的。在英語的信函寫地址是從小到大,即門牌號、街區(qū)、鎮(zhèn)、市、省、國名,而漢語信函中的地址是從大寫到小,即國名、省、市、鎮(zhèn)、街區(qū)、門牌號,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qū)濱海中路191號。
近年來許多美國大學都推行美語“三不”:“不用難字”、“不用長句”、“不寫不講含偏見的詞和句”。即盡量使用簡短易懂的白話英語,使人一目了然,充分理解。這樣做不僅可以節(jié)省思索時間,還可以避免對方的誤解。中文的許多俗語都大量運用比喻,深含哲理,例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解鈴還需系鈴人”等。
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物,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在保證集體利益的前提下保障個人利益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新型道德原則與強調個人自由最大化的個人主義是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它們的產生與存在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并對各自的語言系統(tǒng)有著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劉芬,于志濤.特定文化體系中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研究[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9).
[2]盧風.簡評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6).
[3]張安德,張翔.論外語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6).
[4]張靈靈.旅游英語翻譯淺談[J].貴州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5,(3).
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論文篇3
《淺談中西文化差異對語言翻譯的影響》
摘 要 語言翻譯不僅是對原文的重新排列編碼,有時要從文化的角度對原文進行詮釋,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本文試圖從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四個方面進行分類分析,結合實例探討翻譯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文化差異 語言 翻譯
1 思維方式的影響
1.1 順向與逆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觀察同一現(xiàn)象時,其角度和順序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作為翻譯的人員需格外注意。最常見的如信箋地址的書寫,中文習慣從國家省份到市區(qū)街道,由大到小,而英文正好相反。再如表示方位,中文通常以“東西南北”為順序,而西方人習慣按禱告時劃十字的先后順序來表達,即clear division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usually called North, South, East, West. 因此中文的“東北”應譯為northeast才符合習慣。同樣,關于打折,漢語著眼于打折后的實際付款比率,如“九折”,而英語著眼于打掉的折扣,用ten percent discount表示;漢語說“自學”,強調學,而英語說“self-taught”, 強調教;漢語說“寒衣”,而英語卻說“warm clothes”。
1.2 求同與求異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強調“大一統(tǒng)”的思想,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長徑,古今之通義也”奠定了其根本的思想基礎,儒家的禮教,科舉的八股,經過多年來統(tǒng)治階級的倡導和時間的沉淀,形成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這體現(xiàn)到思維方式上,力求“異中求同”、“整齊”、“一刀切”、“隨大流”等等。而西方文化在民主、人權、獨立的氛圍中,多強調個體、創(chuàng)新、忌同和立異,認為批判不是為了廢除知識,而是開拓創(chuàng)新,增長知識??v觀西方文明史,不同時期各流派、不同學術團體和思想體系并存。個體主義的影響使之形成不易茍同和挑戰(zhàn)權威,更喜各抒己見的個性。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正因如此,當外賓看到學校學生一律坐的整整齊齊,手統(tǒng)一放背后,教室鴉雀無聲時,甚是不解。再如,“隨便”兩字在點菜時頻頻出現(xiàn),或是說“客隨主便”,對應的英語up to you。中國文化強調不要讓主人太為難,萬一我提的要求他做不到怎么辦,考慮甚多。而西方文化則認為這沒有個性。例如,在告別晚宴上的講話一律是“風景很美麗,人們很友好,接待很熱情”。深知文化差異的翻譯靈機一動,將講話翻譯為“牛排能否煮爛一點;多數(shù)人不懂外文,能否將材料譯成中文;馬桶不習慣,最好是蹲坑”。結果這些建議被如獲至寶,過好久還表示感謝。
2 價值取向的影響
首先,對時間的看法不同。中國人崇尚悠久的歷史,在時間上采取過去取向。如“老”在中文中往往意味著資歷、經驗和權威。當表示尊敬時也習慣用“老”字,如王老,您老,老先生,老革命,姜是老的辣等。但對應的英語old 一詞在英語中含有失去競爭力和可能被淘汰的危險。所以,在翻譯中應注意避免使用。如表示上了年紀,可以說in one’s golden age, in one’s advanced age,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a seasoned man, senior citizens. 公汽上老人專座應譯為courtesy seats.
其次,謙遜的程度。中國人習慣謙遜內斂,甚至自貶。如招待時常說“家常便飯,沒什么菜”等等。西方人費解,也許心里會問,十個涼菜,十個熱菜,為什么還說沒有菜。既然菜不好,為什么不把好菜端出來呢?換做他們,就會說“這是我們這里最好的菜”,如果是在家里做客,就說“這是我夫人最拿手的菜”。同時,中文稱呼別人家為令尊、高堂,說自己家是鄙人、賤內、犬子,對于英語是一樣的,就是your father, your mother, I , my wife, my son 等等。
再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差異。中國人習慣將家庭視為內團體,其他人是外團體。在內團體中,自我與他人的距離很近。所以,表示感謝一類的話多用于外團體中。即使是非家庭成員,有時也會認為是“自己人”,做點事是應該的,說謝的話就太“見外”了。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心理距離要大一些,他們區(qū)分的是自己和其他人,包括家人在內。他們認為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要說thank you。就是夫婦兩人一起出去吃飯,也習慣各自付賬。這種潛移默化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反映在稱謂上。中文中的親屬稱謂數(shù)目遠多于英語,也更細化,還常用來稱呼非血緣關系的人。如孩子稱呼長輩為叔叔、爺爺?shù)取_@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很好的溝通,可以拉近雙方距離,而西方人不會隨便用這些稱呼,會引起誤會。同樣,西方人忌諱談論年齡、婚姻、收入、小孩等,認為那是個人隱私,他人無權干涉,而中國人習慣談論上述話題,反而認為是關心和親密。
另外,如何對待個人安全感的基礎也不盡相同。中國人往往習慣從社會關系中尋求安全感,首先在親屬和自己的社會圈子中尋找,再向外逐步擴展,形成互相依賴的特點。如常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大樹底下好乘涼”,“一個兄弟三個幫”,“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而西方文化強調獨立和靠自己。他們認可的英雄是“自我成功的人”(a self-made man)或“白手起家的人”(going from rages to riches)。英語諺語說“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自我是我們的核心”(Self is our center),“生活就是戰(zhàn)斗”(Life is a battle)。這些諺語都告誡人們,只有靠自己,才能獲得成功和安全感。
3 宗教信仰的影響
宗教在西方歷史和思想文化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樣也反映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生活方式都有根深蒂固的影響。西方人多信____和天主教,而中國主信佛教、道教等。因此,中文講“佛光普照”,“佛祖留心中”,“萬信向佛”,而大量英語的習語出自圣經或希臘神話,如Helen of Troy(美人禍水),restless like Ulysses(勞頓不休),Achilles’s heel(唯一致命的弱點), Pandora’s box(大禍臨頭)。看到朋友打噴嚏會連忙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為根據(jù)西方人的古老傳說,打噴嚏會噴出氣息,連魂魄都會一起跑掉,當然需要上帝保佑一命了。又如英國人常常會對拙于言辭的人說“You should have kissed the Blarney Stone”(你早該親一下布拉芮城的那塊石頭了)。原來在愛爾蘭的Blarney城有快怪石,據(jù)說只要在這石頭上親一下,笨嘴笨舌的人就會變得口齒伶俐。再如,當有人說“My ears are burning.”(我的兩耳發(fā)熱了)就表示有人在背后造謠。中文常說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能直接翻譯成“dragon, phoenix ”,因為“龍”和“鳳”在西方文化中是兩種妖怪,而要翻譯成“somebody”,即“人物”。可見,在這種情況下的翻譯,多半不能直譯,只能根據(jù)出處,盡量保留原文特點后,翻譯出其潛臺詞。
4 風俗習慣的影響
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對語言同樣有深遠的影響。中國人見面習慣以“吃了嗎?”“到哪去?”作為打招呼,有時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想獲取信息,因此不能直譯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只需簡單地說“hello, hi ”就行了。曾有文章報道說,中方一位領導在與美國的老客戶見面時,一時忘記了對方國家的習俗,為了表示熱心和親切,馬上迎上去問:“你們去哪里了?可把你們盼來了?!边@句話如果照直譯,容易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反感,翻譯按照西方的習慣譯為“It’s a lovely day to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因為談論天氣這個中性話題,是西方人見面時的主要問候習慣,這樣就使雙方感到既自然又親切,同時又為談判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氣氛。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的差異普遍存在,民族個性不僅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還會隨著文化精華的不斷沉淀和社會歷史的日益進步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這會讓翻譯過程中遇到許多復雜的困難和新的問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除了要精通兩種語言外,還必須通曉兩種或多種文化,經過仔細分析,精心推敲,才能有效地處理好各種文化差異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 劉季春.實用翻譯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4] 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第三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4.英國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