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教育類論文 > 教育理論 >

科學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時間: 孫莉仙1 分享
近年來,國內外科學教育工作者對中學生科學學習興趣進行大量理論論述,大多從科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出發(fā),引用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闡述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問題。但此類研究有兩點不足:一是理論與方法過于抽象空洞,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指導教學實踐的意義;二是多是經(jīng)驗性的,經(jīng)驗性雖然克服了空洞、抽象性,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許經(jīng)驗只適合某一區(qū)域某一層次的學生),研究成果缺乏普遍的指導意義。筆者從理論出發(fā),結合心理學特點及大量實踐教學,力圖克服以上兩點局限性,對初中學生科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探索。
1.一般實驗到趣味實驗的轉變
初中學生年齡小,正處在思維發(fā)展的質變期,抽象思維主要由經(jīng)驗而得,從而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較大。為此,必須變一般實驗為趣味實驗,寓實驗以樂趣。即通過趣味實驗首先使學生形成直觀上的興趣,并在實驗中產(chǎn)生疑問,引起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要善于利用其好奇心、求知欲,將其與教學目的結合起來,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又達到了教學目的。使學生不再覺得學習科學枯燥乏味,更重要地是適應了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
2.從演示實驗到探究實驗的轉變
進入初三年級以后,學生的獨立性獲得較大發(fā)展,他們喜歡與教師平等地討論問題,注重與同齡伙伴的交往,“成人感”增強,并且喜歡活動,更喜歡自己組織活動。探究性實驗能更好地適應中學生的這些學習特點,同時體現(xiàn)了新課程教學策略中的由重結論向重過程的轉變,即重在體驗學習過程,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在演示測量物體的密度實驗時,質量可以直接測量,關鍵是體積的測量需要探究。教師拿出一個長方形鐵塊時,學生都搶先回答:用刻度尺測量長、寬、高,就可以計算出長方形的體積。接著教師又拿出一塊不規(guī)則的鐵礦石時,學生都鴉雀無聲了。這時學生都在苦思冥想,都想第一個說出答案,以滿足其“成就感”。
3.從學到“玩”的轉變
初中學生大都進入青春發(fā)育期,容易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情緒波動、意志力減退等現(xiàn)象。但小學生在玩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能持續(xù)較長時間,且情緒狀態(tài)良好。抓好這一特點,古人提出“從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思想工作,這對于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在講授“大氣壓強”時,可以讓學生“玩”。將教材中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一般實驗——玻璃杯裝滿水用紙片蓋住倒置過來時,水不會流出來。將此實驗改裝成用針扎許多小孔的紙片蓋住,重做實驗,讓每一個學生盡情的玩吧。再如,紙鍋燒水、瓶吞雞蛋、氣球提杯、細線割冰、浮水硬幣等。這樣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學生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習科學的求知欲更強了,興趣更濃了,也達到了“玩物益智”的目的。
4.從課堂組織方式到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組織方式的轉變
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理論,我們知道,初中學生的獨立性有了較大發(fā)展,一般不希望教師與家長對自己有過多干涉,并且此時學生的控制能力增強,情緒、情感也趨于平穩(wěn),思想變得活躍,觀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思維活動已經(jīng)具有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應大膽讓學生到課外,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中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即開展課外小組活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制作興趣。而制作的前提是必須熟練掌握科學知識,這樣,便可以間接地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
學完透鏡以后,可組織學生課外研究照相機原理,甚至開辦攝影技術學習班;學完速度以后,可給出學生課題:探究路上測速器的原理;學完發(fā)電機、電動機,可舉辦自制發(fā)電機大賽,可讓學生親手制作電動車模型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怎能不洋溢著成功的喜悅?怎能不將精力投入到科學學習中來呢?
總之,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我們可采用多種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學生對科學有了濃厚興趣,便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學習,只有這樣,教學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