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學生思維營造自由空間
時間:
杜艷梅 李德田1由 分享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興趣。”如若在課堂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限制了他們思考的權利,那他們就沒法真正地深入參與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實效就不能提高。能從心靈深處激活學生的思維,他們奇思妙想的水平絕不亞于一個高明的老師。
新課程教學中,不能再喋喋不休的講,而是該有更多的時間去傾聽,了解學生的理解和看法,讓學生盡情討論,盡情發(fā)揮,讓他們的靈魂在語文課堂上飛翔。我們應相信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一條良好的途徑。他們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才能拓展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以下是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踐行新課程理念的幾點嘗試。
把課堂還給學生
以往教師惟恐學生聽不懂,往往在課堂上深講透講,甚至滿堂灌,學生不用動腦就能明白。這樣的課實際上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思維價值,久而久之,造成學生的一種惰性。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系起來,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xù)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fā)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
我們教師不是要給學生講明白,而是要引導學生想明白。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在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多提問題,鼓勵他們從研究者和創(chuàng)造者的姿態(tài)去獨立思考、判斷,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學習《愚公移山》這課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后,我提出問題:參與移山的多少人?愚公多大高齡?移山困難嗎?引導學生理解文意。話音剛落,立刻有學生問:“愚公老當益壯,不畏艱難移山,他為什么不在年輕時干這一壯舉,而等到年老體衰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同學也頻頻點頭,是呀!為什呢?于是在肯定愚公精神的同時,我又趁機讓學生去“找找”其中的原因。有的說“那時他們家人少,力量更單薄”,也有的說“老愚公后悔年輕時沒移山,所以他晚年一定要完成這一宏愿,可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還有學生總結出“老當益壯”固然可嘉,我們更應趁年輕時干一番事業(yè)。由此,學生對課文有了新的理解,并從中受到了教育。
學生的思維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其創(chuàng)造性得以充分展示。老師要善于“導”,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把學習活動化
讓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用心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詳細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然后讓他們以自己的理解表演故事,從活動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我上《變色龍》這一課時,讓學生把對小說人物的理解“演”出來,兩位平時并不愛學習的學生活靈活現的表演出奧楚蔑洛夫和葉爾德林的丑態(tài),足見他們在理解文章上下了功夫。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要展示自己的“理解成果”,看到他們高漲的熱情,我堅信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能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以學為主”的新課程理念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參與者,而是學習的主人,他們能多想、多做,并以“活動”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學、所感、所悟。
把學習多維化
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被動的記憶,而是敏銳的發(fā)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從多個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學生讀課文《孔乙己》中酒客議論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腿一部分時,有學生問“要是孔乙己中了舉人,也會對偷他家東西的人那么狠嗎?”我表揚這個學生的同時鼓勵學生們積極發(fā)言。有學生認為不會,因為孔乙己教小伙計寫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這表明他是善良的。這個學生剛說完就有學生反對,認為孔乙己會像丁舉人那樣。因為在科舉時代,讀書人為求取功名而苦讀,一旦中舉就不講仁義道德,就會成為殘酷的統(tǒng)治者。并舉了范進的例子,中舉前,他唯唯諾諾老實巴交;中舉后,他就判若兩人,就是對他的長輩——胡屠戶,也不再尊稱“岳丈”,而稱其為老爹,并且還有一系列的丑行。讀書人以科舉為敲門磚進入上層社會后就成為封建社會的維護者,就不再“善良”。經過一番討論,學生更深刻的明白:科舉制度是造成一切的罪魁禍首,是根源所在。
把學習生活化
學生的學習內容來源于生活,很多知識他們可能接觸過,同時,由于他們個人經驗、興趣、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學生選擇的切入口、探究手段及表達效果的方式也不同,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這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讓學生理解生活,表達生活,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快樂的學習,我們就會發(fā)現學生知道的并不少。我們應鼓勵他們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充實頭腦,豐富知識,以大語文觀念豐富語文課堂,讓學習真正生活化。
通過課改,教師樂教,學生愿學。課堂上不再是“師教”,而是“互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教互學的場景,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作為現代課堂的促進者、引導者的我們若精心布下學生求知的磁力場,善于搭建學生攀緣的階梯,敢于賦學生自己思考的權利,讓他們的思維在一次次沖浪中得到提升,造就一個強大的大腦,如此而為,想讓自己的課堂低調都辦不到,學生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們會演繹出我們意想不到的精彩。
新課程教學中,不能再喋喋不休的講,而是該有更多的時間去傾聽,了解學生的理解和看法,讓學生盡情討論,盡情發(fā)揮,讓他們的靈魂在語文課堂上飛翔。我們應相信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一條良好的途徑。他們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才能拓展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以下是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踐行新課程理念的幾點嘗試。
把課堂還給學生
以往教師惟恐學生聽不懂,往往在課堂上深講透講,甚至滿堂灌,學生不用動腦就能明白。這樣的課實際上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思維價值,久而久之,造成學生的一種惰性。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系起來,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xù)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fā)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
我們教師不是要給學生講明白,而是要引導學生想明白。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在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多提問題,鼓勵他們從研究者和創(chuàng)造者的姿態(tài)去獨立思考、判斷,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學習《愚公移山》這課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后,我提出問題:參與移山的多少人?愚公多大高齡?移山困難嗎?引導學生理解文意。話音剛落,立刻有學生問:“愚公老當益壯,不畏艱難移山,他為什么不在年輕時干這一壯舉,而等到年老體衰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同學也頻頻點頭,是呀!為什呢?于是在肯定愚公精神的同時,我又趁機讓學生去“找找”其中的原因。有的說“那時他們家人少,力量更單薄”,也有的說“老愚公后悔年輕時沒移山,所以他晚年一定要完成這一宏愿,可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還有學生總結出“老當益壯”固然可嘉,我們更應趁年輕時干一番事業(yè)。由此,學生對課文有了新的理解,并從中受到了教育。
學生的思維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其創(chuàng)造性得以充分展示。老師要善于“導”,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把學習活動化
讓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用心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詳細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然后讓他們以自己的理解表演故事,從活動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我上《變色龍》這一課時,讓學生把對小說人物的理解“演”出來,兩位平時并不愛學習的學生活靈活現的表演出奧楚蔑洛夫和葉爾德林的丑態(tài),足見他們在理解文章上下了功夫。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要展示自己的“理解成果”,看到他們高漲的熱情,我堅信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能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以學為主”的新課程理念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參與者,而是學習的主人,他們能多想、多做,并以“活動”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學、所感、所悟。
把學習多維化
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被動的記憶,而是敏銳的發(fā)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從多個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學生讀課文《孔乙己》中酒客議論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腿一部分時,有學生問“要是孔乙己中了舉人,也會對偷他家東西的人那么狠嗎?”我表揚這個學生的同時鼓勵學生們積極發(fā)言。有學生認為不會,因為孔乙己教小伙計寫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這表明他是善良的。這個學生剛說完就有學生反對,認為孔乙己會像丁舉人那樣。因為在科舉時代,讀書人為求取功名而苦讀,一旦中舉就不講仁義道德,就會成為殘酷的統(tǒng)治者。并舉了范進的例子,中舉前,他唯唯諾諾老實巴交;中舉后,他就判若兩人,就是對他的長輩——胡屠戶,也不再尊稱“岳丈”,而稱其為老爹,并且還有一系列的丑行。讀書人以科舉為敲門磚進入上層社會后就成為封建社會的維護者,就不再“善良”。經過一番討論,學生更深刻的明白:科舉制度是造成一切的罪魁禍首,是根源所在。
把學習生活化
學生的學習內容來源于生活,很多知識他們可能接觸過,同時,由于他們個人經驗、興趣、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學生選擇的切入口、探究手段及表達效果的方式也不同,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這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讓學生理解生活,表達生活,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快樂的學習,我們就會發(fā)現學生知道的并不少。我們應鼓勵他們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充實頭腦,豐富知識,以大語文觀念豐富語文課堂,讓學習真正生活化。
通過課改,教師樂教,學生愿學。課堂上不再是“師教”,而是“互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教互學的場景,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作為現代課堂的促進者、引導者的我們若精心布下學生求知的磁力場,善于搭建學生攀緣的階梯,敢于賦學生自己思考的權利,讓他們的思維在一次次沖浪中得到提升,造就一個強大的大腦,如此而為,想讓自己的課堂低調都辦不到,學生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們會演繹出我們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