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教育類論文 > 教育理論 >

課堂大舞臺人展風采

時間: 郝麗霞1 分享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這種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fā)展的潛力,只是表現(xiàn)的領域不同而已。因此,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經(jīng)驗,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我們的教育應該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不同起點上,得到最優(yōu)的發(fā)展。因此,作業(yè)的設計必須個性化,具有科學指導性。
我認為課文類研究作業(yè)就是一種很好的個性化作業(yè)。它是指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所學課文,選擇最感興趣、最有心得或最有疑問的內(nèi)容去查找資料或討論交流,并將研究成果以表達自我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例如我在執(zhí)教《聲聲慢》時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課上分組交流李清照的多種愁,現(xiàn)選取其中的精彩片段,作為課文類研究作業(yè)案例的剖析,淺談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引用梁衡先生的《亂世中的美神》導入,“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讓學生為李清照的命運深深打動,進入課文分析。
接著我(教師)問道《聲聲慢》被稱為千古第一悲情之詞,寫愁寫悲寫得最深,從哪些地方能傳達出來她如此深重,濃得化不開的愁呢?(分組交流10分鐘后,鼓勵學生表達自我的個性化看法)
趙月(自己站起來):我覺得是第一句,首先是她是用疊詞,可以讓愁使人感覺更加豐富。她的尋覓、冷清、凄慘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師插話:有層次感。)
趙月:對。(教師插話:怎么講?)因為她寫《聲聲慢》的時候她的丈夫已經(jīng)去世,所以說她一個人感到很孤獨,開始尋覓。尋覓過后沒有結果,或者說她尋覓的結果就是冷清。感覺到冷清之后,她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就是非常凄慘。
教師:我沒有辦法講了,但是我有問題。我們拋開文本,從生活常識來看,人在什么情況下才尋覓?
趙恒:內(nèi)心有所失落。
學生(小聲):東西丟了。
教師:有兩種情況,一是我們的東西丟了,尋覓,但一般不說“尋尋覓覓”;心中失落的時候,悵然若失就“尋尋覓覓”,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那么李清照她在尋覓什么呢?
趙月:她和丈夫在一起時候的那段時光。
教師:那段幸福的日子。還有嗎?
趙月:還有國家的命運非常凄慘,她想找些出路。
教師:好像在尋找一切,尋找她以前那段所有的美好時光,美好的日子。但最后找的結果只是冷冷清清。
同學們看課本,剛才趙月講的那個意思其實和文學大家唐圭璋講的意思是一樣的。我找個同學讀一下。
教師:我想問問趙月,你剛才看這段話沒有?
趙月:沒有。
教師:所以同學們應該自信,相信自己的閱讀鑒賞能力。
教師:那么尋覓的結果是冷冷清清。這里的冷清是描寫什么的?
郝志源(小聲):環(huán)境。
王涵:其實這里的冷清的環(huán)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周圍的環(huán)境的確是冷清,冷清還反應出內(nèi)心的冷清。如果說冷清只是暗示出內(nèi)心的環(huán)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慘慘戚戚”純粹是寫心情或者說心理。
教師:理解得很深刻?。▽W生們?yōu)橹恼疲?br/> 教師:我們接著來找,其中的哪些詩句還反映出李清照的愁情。
張磊:“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可以聯(lián)想到一個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著一個永遠回不來的人。
教師:這個想象很好,等待一個永遠回不來的人。
張磊:而且還是獨自,一個人怎樣才能挨到天黑。
教師:這說明時間過的慢,說明自己心中――
張磊:非常凄涼,也是空虛。
教師;凄涼、空虛、悲愁,所以才感覺到時光難挨。時間漫長恰恰是內(nèi)心悲苦、凄涼、寂寞的一種寫照。還有嗎?
張倩:是這一句“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與上一首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個形成對比,上一首詞寫的是她思念自己的丈夫。下首詞丈夫已經(jīng)去世,而且國破家亡,然后作者的心情就變得更加的惆悵,“滿地黃花堆積”,就讓人看到一幅更凄涼的畫面。
教師:更凄涼的畫面。如果說上面的黃花是飄零、消瘦,但畢竟還是盛開的,還是綻放的,還能讓人有一絲憐愛之心,而這里的黃花是“黃花堆積”,已經(jīng)惹不起任何人的憐愛,所以作者說,“如今有誰堪摘”?更寫出了自己的悲情。
其他地方還有,哪位同學來說?找到自己站起來。寫李清照的悲愁的地方。
李萍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相識,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大雁還在,而她的丈夫已經(jīng)不在了,所以很傷心。
教師:我們知道古代有魚雁傳書的故事,這只舊時相識的大雁,也許過去曾經(jīng)給丈夫傳過書信。如今呢?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
學生(異口同聲):物是人非。
教師;還有沒有?還有最精彩的地方?jīng)]有人分析。
劉晉陽:有一個疑問。“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菊花是秋天開的……
教師:怎么講?
劉晉陽:憔悴損,有可能是因為涼風把這些菊花的花瓣吹的一地,可能感覺很凄涼。但是我覺得“憔悴損”還有一層意思,是寫到自己。“如今有誰堪摘”也是的,不一定只是說菊花凋零一地,沒有人憐愛,也有可能是說到自己,丈夫去世之后,自己也人老珠黃,沒有人來憐愛。(教師插話:就是這樣)滿地黃花堆積,是開得很茂盛,而不是堆積到一起。
教師:他的疑問,更加深了我們的理解,這里的堆積可以是綻放的花朵的堆積,也可能花飄零之后的堆積。秋風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積。
其實這里寫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來寫人。
教師:還有一個寫的最精彩的地方。我之所以沒有說,是因為我沒有理解透,不知道她是怎樣寫愁情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里是寫景的,這景中我怎么看也沒有看出愁情來,同學們看這春天如果是黃昏,下點小雨多么美好而浪漫,她怎么能和愁情聯(lián)系起來的,哪位同學能幫助我一下嗎?
賈珍:春天的小雨纏纏綿綿,暗示詞人內(nèi)心的纏綿,很郁悶那種。
劉晉陽:我認為是這樣的,到黃昏點點滴滴,說明她坐了很長時間,看了很久,愁了很久。
賈珍:這里的雨下得很短,而她內(nèi)心的愁,不會隨著雨停而停,就形成了一個反差。
教師:你以為這是什么季節(jié),秋天的秋雨怎么樣。
賈珍:很纏綿。
王杰:秋謹有詩云“秋風秋雨愁煞人”。除了李清照的詩,我很快的就聯(lián)想到《紅樓夢》里的《紅豆曲》,感覺那個詞寫的,整個一段詞都可以用來描述李清照后期家破人亡那種情感:“展不開的眉頭,挨不完的更漏。”“照不見菱花鏡里形容瘦”。感覺“點點滴滴”的愁情,和李清照后期靈魂的那種愁苦或者很多情感,總是纏纏綿綿環(huán)繞著自己。
教師:我的理解,秋風秋雨本身就給人以哀愁的象征,而且王杰剛才講“點點滴滴”一種愁情反反復復地纏繞自己。我問一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點點滴滴的細雨,你能聽到嗎?什么時候才能聽到。那么李清照聽到這種雨打梧桐的聲音到底怎樣的感覺?
(見學生沒有醒悟,教師引導學生看課件上關于“梧桐細雨”的詩句。)
教師:梧桐細雨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經(jīng)典的意象,我們來看一些詩詞你就會明白了。結合這幾首詩,我找同學談一談,梧桐秋雨給你怎樣的感受?看你口中念念有詞,王毅。
王毅:秋天梧桐葉子落了,打在上面,給你一種凄冷的感覺。還有黃昏。
教師:對,黃昏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意象。
趙星:應該和“滿地黃花堆積”對比一下,也就是說,黃花是風可以吹走的,黃花的愁是可以帶走的。而后文的愁即使雨停了,也帶不走。也就是說她愁非常深。
劉代磊:我是從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去感受的。“春風桃李花開日”是一種萬物盛開的景象。“秋雨梧桐葉落”秋天的綿綿細雨打在這已經(jīng)發(fā)黃梧桐葉上,梧桐葉隨風慢慢地落下來。顯得十分的凄涼,一種深秋的孤獨與寂寞。而且是到了黃昏,雨停后,雨在樹上點點滴滴落下來,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寂寞與孤獨,覺得自己生命是一種悲涼。
教師:我們班學生的水平的確非常高,只是有時同學們不自信。
教師:在這里我們知道秋夜漫長,雨聲敲打在已經(jīng)敗落的荷葉之上,那種聲音,只有夜深人靜,難以入眠的時候,只有心中極端苦痛的時候才會聽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聲,敲打在荷葉上,也敲打在梧桐葉上,更敲打在詞人的心里。李清照最后一句詩噴薄而出,直抒胸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就是李清照無法言說,也說不盡的愁情。
布置課文類研究性作業(yè)是要在探索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語文基礎知識,訓練語文技能,強化解題方法”,更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從前面學生的回答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時候,孩子們的認識是深刻的。只是很多時候,他們并不知道自已知道,教師所能做的應該是給他們提供一個民主的氛圍,創(chuàng)設一個恰當?shù)那榫?,讓孩子們在這樣的情景與氛圍中把自己意識和潛意識下的思想很好的表達出來。當他們的理解出現(xiàn)困難,或者是已經(jīng)理解而表達不出來的時候,教師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材料給學生提供比較、深思的階梯,從而幫助他們登上更高的山峰,去領略那無限的風光。給孩子一個舞臺,他們可以跳出青春的快樂與個性;給孩子一片天空,他們會綻放出讓你驚異的美麗。
“課堂大舞臺,人人展風采”,不要淡化甚至漠視屬于學生的個性世界的獨特認識,讓課堂失去了靈性的涌動,生命的碰撞,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讓個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馳騁,在交流中急劇碰撞,在誦讀中盡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斷享受。
3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