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有效性嘗試
時間:
李慈1由 分享
在學生自主探索與教師的引導中,要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必須互相平衡。重前者輕后者,學生的學習就顯得很被動;重后者輕前者,學生的學習就顯得很浮躁,達不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兩者之間不能偏重任何一方,什么時段學生應自主探索學習,什么時段教師應及時點撥;什么問題學生會自學解決,什么問題教師應該設計……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
一、探索前,教師要精心準備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中的“預設”是十分必要的。在學生探索前,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準備好探索的材料,設計好探索的情境、問題和任務。設計的任務要做到難易適度,探索難度不許太深,“陷阱”不應太多,否則會使學生困在其間出不來。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的分數(shù)的特征”時,設計了如下的過程:
1.師生以游戲的形式共同寫出了十幾個分數(shù)。
2.請學生分析這些不同的分數(shù)(學生只能簡單地將分數(shù)按真分數(shù)與假分數(shù)、最簡分數(shù)與非最簡分數(shù)兩種辦法分類)。
3.教師請學生合作將這些分數(shù)全部化成小數(shù)(除不盡的保留三位小數(shù))。
4.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將這些分數(shù)以集合的形式分成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兩類。
5.布置探索的任務:分數(shù)能否化成有限小數(shù)與什么有關?
結果,學生無從下手,花了十分鐘的時間,沒有絲毫突破。
因此,教師在探索任務的設計時,如果忽視了學生的年齡及認知特點,過高地估計學生的能力,那學生就不僅完成不了任務,而且久而久之會對探索產(chǎn)生畏懼。所以,教師在設計探索任務時,需要提供有力的探索支點,引發(fā)學生的探索策略。必要時,教師要及時出示探索要求和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素材,如小棒、小圓片、圖畫紙等等。學生有了這些探索支點,才能找到探索的途徑和方法,才能引發(fā)多樣化的探索策略。此時,教師不再是教學生怎樣學,而是提供必要的資源和環(huán)境,由學生決定學什么與怎樣學。
二、探索中,教師要適時介入
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那么,教師該在什么時候給予他們幫助,有一定的技巧。若介入過早,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探索時間,就可能阻礙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結論的機會;若介入過晚,則使學生長時間處于失控狀態(tài),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阻礙他們探索的進度。所以,教師一定要細心觀察、分析,看學生是不是能夠自己解決問題,只要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即使會犯錯誤,也不要馬上介入,給他們在錯誤和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只有在學生感到很無助了,教師非介入不可了,教師才給他們一些開放性的方法上的引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讓他們在反思中成熟。
如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讓學生探索用盡可能多的辦法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兩份。當學生認為只有兩種方法時,教師可以介入問:“只有兩種方法嗎?平均分是什么意思?”通過教師的提示,學生知道了:只要兩份一樣多就是平均分,這樣的分法有無數(shù)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觀察者”、“參謀者”和“鑒賞者”,即教師只是提供一些建議或信息,并不代替學生做出決斷,留給學生學習和運用數(shù)學的生動場景。
所以,教師要把握介入的時機是否得當、介入是否必要和有效。當學生成功時,教師要激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更要及時指點迷津。在學生的探索活動中,由于學生個體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之間存在差異,探索活動具有一種不可預見性。這也決定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要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劃定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圈,在不斷的調(diào)整中,找到發(fā)揮引導、組織、參與作用的最佳切入點,成功地組織教學。教師應該把握好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引導之間的“度”,以達到最佳平衡,取得最佳效果。
三、探索時,教師要適度引導
適度引導是指學生在探索學習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教師以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身份積極介入,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學生、不同教材、不同反饋的信息,給予一定程度的啟發(fā)和點撥,提出適合學生認識水平的意見,使學生閉塞的思路“峰回路轉”。但這種幫助和引導不是直接的、完全的托出,而是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一種計策和謀略。
給予學生適度的引導,要求教師既不包辦代替也不放任自流,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進行靈活引導,保證自主探索學習的方向正確。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提一些建議,如“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方法來探索梯形的面積”等。由于學生前面已學過“拼湊法”、“割補法”,它能勾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很快就“遷移”到學習新知識中。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把教學的舞臺全部讓給學生,自己不自覺地由教學的“中心”走向教學的“邊緣”,甚至退出了教學的舞臺,當起了觀眾。教師步入這樣的誤區(qū)之后,就會導致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經(jīng)常處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探索活動不是學生個體的一種自由活動,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獨立從事探索,特別是當學生求通未得、淺嘗輒止、遇到困難和障礙、誤入歧途的時候,需要教師適時予以引導,這是經(jīng)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總之,自主探索是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索,要處理好自主和引導、放和收、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一、探索前,教師要精心準備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中的“預設”是十分必要的。在學生探索前,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準備好探索的材料,設計好探索的情境、問題和任務。設計的任務要做到難易適度,探索難度不許太深,“陷阱”不應太多,否則會使學生困在其間出不來。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的分數(shù)的特征”時,設計了如下的過程:
1.師生以游戲的形式共同寫出了十幾個分數(shù)。
2.請學生分析這些不同的分數(shù)(學生只能簡單地將分數(shù)按真分數(shù)與假分數(shù)、最簡分數(shù)與非最簡分數(shù)兩種辦法分類)。
3.教師請學生合作將這些分數(shù)全部化成小數(shù)(除不盡的保留三位小數(shù))。
4.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將這些分數(shù)以集合的形式分成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兩類。
5.布置探索的任務:分數(shù)能否化成有限小數(shù)與什么有關?
結果,學生無從下手,花了十分鐘的時間,沒有絲毫突破。
因此,教師在探索任務的設計時,如果忽視了學生的年齡及認知特點,過高地估計學生的能力,那學生就不僅完成不了任務,而且久而久之會對探索產(chǎn)生畏懼。所以,教師在設計探索任務時,需要提供有力的探索支點,引發(fā)學生的探索策略。必要時,教師要及時出示探索要求和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素材,如小棒、小圓片、圖畫紙等等。學生有了這些探索支點,才能找到探索的途徑和方法,才能引發(fā)多樣化的探索策略。此時,教師不再是教學生怎樣學,而是提供必要的資源和環(huán)境,由學生決定學什么與怎樣學。
二、探索中,教師要適時介入
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那么,教師該在什么時候給予他們幫助,有一定的技巧。若介入過早,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探索時間,就可能阻礙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結論的機會;若介入過晚,則使學生長時間處于失控狀態(tài),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阻礙他們探索的進度。所以,教師一定要細心觀察、分析,看學生是不是能夠自己解決問題,只要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即使會犯錯誤,也不要馬上介入,給他們在錯誤和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只有在學生感到很無助了,教師非介入不可了,教師才給他們一些開放性的方法上的引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讓他們在反思中成熟。
如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讓學生探索用盡可能多的辦法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兩份。當學生認為只有兩種方法時,教師可以介入問:“只有兩種方法嗎?平均分是什么意思?”通過教師的提示,學生知道了:只要兩份一樣多就是平均分,這樣的分法有無數(shù)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觀察者”、“參謀者”和“鑒賞者”,即教師只是提供一些建議或信息,并不代替學生做出決斷,留給學生學習和運用數(shù)學的生動場景。
所以,教師要把握介入的時機是否得當、介入是否必要和有效。當學生成功時,教師要激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更要及時指點迷津。在學生的探索活動中,由于學生個體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之間存在差異,探索活動具有一種不可預見性。這也決定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要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劃定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圈,在不斷的調(diào)整中,找到發(fā)揮引導、組織、參與作用的最佳切入點,成功地組織教學。教師應該把握好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引導之間的“度”,以達到最佳平衡,取得最佳效果。
三、探索時,教師要適度引導
適度引導是指學生在探索學習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教師以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身份積極介入,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學生、不同教材、不同反饋的信息,給予一定程度的啟發(fā)和點撥,提出適合學生認識水平的意見,使學生閉塞的思路“峰回路轉”。但這種幫助和引導不是直接的、完全的托出,而是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一種計策和謀略。
給予學生適度的引導,要求教師既不包辦代替也不放任自流,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進行靈活引導,保證自主探索學習的方向正確。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提一些建議,如“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方法來探索梯形的面積”等。由于學生前面已學過“拼湊法”、“割補法”,它能勾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很快就“遷移”到學習新知識中。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把教學的舞臺全部讓給學生,自己不自覺地由教學的“中心”走向教學的“邊緣”,甚至退出了教學的舞臺,當起了觀眾。教師步入這樣的誤區(qū)之后,就會導致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經(jīng)常處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探索活動不是學生個體的一種自由活動,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獨立從事探索,特別是當學生求通未得、淺嘗輒止、遇到困難和障礙、誤入歧途的時候,需要教師適時予以引導,這是經(jīng)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總之,自主探索是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索,要處理好自主和引導、放和收、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