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課題
隨著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有許多中小學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中加強了心理教育的探索,并當作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
我們認為,中小學心理教育就是通過課堂教學、班集體建設、團隊活動、課外活動、專門的心理輔導與咨詢、以及學校與社會、家庭教育相結合的“立體教育”等途徑,在心理科學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fā)學生心理潛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幫助學生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心理問題,防治心理異常,維護心理健康,提高學習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系列活動。為什么要加強學校心理教育?怎樣實施心理教育?學校心理教育的理論基儲原則、內容、途徑、方法是什么?心理教育效果如何評價?等等,都需要具體深入地研究。
本文試圖通過考察世界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趨勢,探討心理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分析當前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闡述加強中小學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加強學生心理教育是現代中小學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縱觀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主要歷程,中小學教育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偏重于傳授系統(tǒng)的知識;第二階段,重視加強“雙基”教學,培養(yǎng)智能;第三階段,既重視“雙基”教學和發(fā)展智能,又重視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從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tǒng)教育”到杜威為代表的“進步教育”和凱洛夫教育學,再到贊科夫的“教學與發(fā)展”、布魯納的“結構課程論”,再到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的教育”、阿莫納什維利等倡導的“合作教育學”、上海一師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閘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等,比較清晰地反映出了這三個階段的歷程。
當前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即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fā)展的階段。各國都把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目的著眼于提高國民素質,首先著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而且特別強調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1972年,世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偏重強調使整個人類的各民族掌握生存的技能和能力,因而提出“學會生存”的教育主題,到198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又一致提出了“學會關心”的教育主題,讓學生學會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關心環(huán)境、關心科學。其實質是強調未來21世紀的人要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創(chuàng)造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小學,成立了從事心理教育的專門組織,如日本中學里設“生活指導部”,臺灣、香港的中小學普遍設立“輔導處”,制訂有關心理教育的實施綱要并組織實施。人們對健康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正如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 健康”的界定:“不僅是指軀體沒有疾病或缺損,而是指完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及社會適應能力。”學校的健康教育也由偏重于生理衛(wèi)生教育而發(fā)展為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適應性教育在內的全面健康教育。
8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面向21世紀,在調整中小學培養(yǎng)目標時,進一步明確了心理素質培養(yǎng)目標。如日本強調學生現階段應具有“寬廣胸懷、健康體魄、豐富創(chuàng)造力”,具有“自律精神與公共精神”。1988年《美國的潛力---人》研究報告中指出:“面向21世紀去開發(fā)人的才能,意味著應培養(yǎng)人具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中應用所學知識、技能的高度適應性;有創(chuàng)造意識,并能不斷獲得新知識,而且有能力不斷克服自身局限。”法國的教育目標中提出:“要使每個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基本的潛在能力,并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未來。”澳大利亞未來教育委員會的埃利亞德博士認為:“21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首先是創(chuàng)造,應重視發(fā)展個性,發(fā)展自我意識,應善于和別人搞好關系。”
與此同時,對學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國際合作也進一步加強。如1989年1月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辦事處合作召開了“亞太地區(qū)小學生情感教育研究會”,會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內容、方法,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的情感品質:理解情理、體諒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有責任心、遵紀守法;勇于克服困難,能自控、自信、自愛。
二、心理教育對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學生的素質可以分為遺傳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也可以進一步分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還可以有更具體的分類。對學生的整體素質來說,遺傳生理素質是基礎,心理素質是關鍵,社會文化素質則是體現。社會文化素質是建立在一定的遺傳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復雜的心理活動而形成的。因此,社會文化素質水平主要取決于心理素質,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質還可以彌補遺傳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機能,促進身體健康。
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就是在學生先天遺傳素質基礎上,通過教育影響使學生的身心潛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并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的品質,人們通常把學校的教育分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幾個方面,但從素質教育的內涵來看,還應包括心理素質教育(即心理教育)。當然心理教育與德、智、體、美、勞各育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
1.心理教育與德育
德育是學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意識、社會規(guī)范和準則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德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習慣,確立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與學生的心理品質是密不可分的。在目前實施的《中學德育大綱》和《小學德育綱要》中就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心理品質的目標要求。如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心理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這里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基礎---體格;人格的價值---品格;人格的特征 ---性格。
由此可見,通過心理教育可以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社會性發(fā)展,提高學生品德水平。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一定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結構和心理機制,因此,可以有效地把教育要求內化為自己的品德。
2.心理教育與智育
智育是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發(fā)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是智育的首要任務??茖W文化知識的學習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綜合活動,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是心理活動結果。因此,智育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意志、良好的思維力和記憶力等都能提高學習效果,提高認知結構水平。而認知結構則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標志,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智慧不是別的,而是組織得很好的知識體系。”
3.心理教育與美育、勞動教育
學生的審美活動伴隨著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最終形成審美個性和審美能力。勞動教育是進行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及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美育和勞動教育都必須建立在學生一定心理水平基礎上,通過心理的內化和外化活動來進行,并且整個教育過程始終滲透著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如激發(fā)情趣、陶冶情感、鍛煉意志以及塑造個性。
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的心理教育可以為美育和勞動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提高美育和勞動教育效果;還可以增強美育和勞動教育滲透心理教育的目的性,發(fā)揮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4.心理教育與體育
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機體活力,調動神經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人的內分泌活動,協(xié)調骨胳肌肉運動,健康的身體可以使人情力充沛,提高活動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內在聯(lián)系。因此,現代學校衛(wèi)生保健已經由單一的生理衛(wèi)生保健發(fā)展為生理心理衛(wèi)生綜合保劍心理素質對體育活動的影響引起體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在體育活動,尤其是競技性體育活動中特別重視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訓練。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促進體育運動成績的提高。
體育對心理教育的作用也已被教育工作者所認識。通過適當的體育活動放松緊張心理,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通過運動中的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速度知覺的訓練提高觀察力;通過技巧動作的訓練培養(yǎng)注意力;通過長跑運動培養(yǎng)意志的堅韌性;通過球類運動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意志的果斷性及團結協(xié)作的心理品質,等等。
總之,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影響素質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通過心理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調動學生心理活動的能動性,開發(fā)心理潛能,促進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三、加強心理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措施
當前中小學生素質現狀中突出的問題之一是心理素質欠佳,而且心理素質教育又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加強心理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對3000名學齡兒童的抽樣調查發(fā)現,有心理問題的占20%多(而有生理問題的僅占1.3%)。即使被稱為學之驕子的重點中學的學生也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心理健康問題。據上海市的一項調查,上海市重點中學的學生中屬心理不健康或不夠健康者占25%。近些年,升入大學的學生中因承受不了學習、生活、感情上的挫折,或因人際關系不和諧、孤獨、憂郁而導致失眠癥、偏頭痛癥、人格異常甚至自殺者的比例有所上升。據有關資料表明,大學生中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人數占休學、退學人數的64.4%。
眾所周知,“后進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難題。許多研究認為:絕大部分“后進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絕大部分的學生在社交、生活、學習等方面的適應性水平明顯較低,對社會和環(huán)境適應不良,社會技能和學習技能落后。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學習熱情,學習意志薄弱,性格偏執(zhí)等,這些心理問題抑制了智力潛能的開發(fā)和發(fā)展,導致學習困難和情緒消極。
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較復雜的,但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能不說與多年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
“應試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使學生的素質發(fā)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識傳授、機械的技能訓練等智育活動是以“應試”為目的的,并以犧牲學生的情感和社會性的健康發(fā)展為代價的。“應試教育”中談不上真正意義的德育、審美、勞動教育,更談不上有目的有計劃的心理教育。
所謂的重視智育,也只不過是重視升學考試學科的知識傳授,強化那些直接影響考試分數的能力因素,比如抽象邏輯的思維力、比較機械的記憶力和“紙上談兵式”的解題能力,對形象性、直覺的智力因素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卻比較薄弱。這種教育脫離了社會和人的發(fā)展的多種多樣的需要,抑制了學生潛能的開發(fā)。
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中,各種矛盾沖擊著學生還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們的心理困惑、沖突和挫折,在無力克服的情況下,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 旦被壓垮,便導致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心理障礙,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生活。
由此可見,加強學校心理教育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中小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大舉措。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足可以使我們認清學校加強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進而把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課題認真研究解決。